第314章 赏赐-《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户部那位官员,看着虽然初期投入不小,但后期维护成本几乎为零、且效果卓着的水泥堤段。

  终于也在账本上默默写下了一句批注:“虽初制所费稍昂,然一劳永逸,长远计,实大为节省。”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沿着黄河两岸飞速传播。邻近州县的河官纷纷前来观摩,看到那坚固的灰色堤岸,无不啧啧称奇。

  姜淮站在黄河堤上,望着脚下那由他亲手推动诞生的、与奔腾黄河顽强对抗的灰色“长城”。

  听着耳边汹涌的水声和人们兴奋的议论声,心中百感交集。多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他知道,水泥,终于在黄河的洗礼中,站稳了脚跟。一场真正的工程变革,即将以这里为起点,席卷整个大河上下。

  而他脚下的路,也将通向更广阔、也更复杂的未来。奏报成功的文书,他已拟好,只待发出。

  紫宸殿内,灯火通明。皇帝正批阅着奏章,眉宇间带着一丝惯常的凝重。

  黄河虽未到汛期,但各地的水情奏报已然增多,令他不敢有丝毫松懈。

  当值太监轻手轻脚地呈上一份密封的奏匣,低声道:“陛下,工部员外郎姜淮八百里加急呈报,自河南十里堡黄河工段发来。”

  皇帝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姜淮……水泥……他立刻想起了那个数月前在金殿上侃侃而谈、后又多次密折陈述进展的爱卿。

  此刻传来加急奏报,是成?是败?他放下朱笔,接过奏匣,亲手开启。

  奏章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姜淮那工整而略显瘦硬的字迹。

  皇帝迅速浏览着,脸上的神情逐渐发生变化。

  起初是平静,随即转为专注,当看到“水泥护岸经受水涨冲刷,岿然不动,远胜邻段传统工法”等字句时。

  他的眼眸骤然亮起。他看得极其仔细,尤其是附上的数据对比:抗冲刷能力提升几何、工期缩短几成、预计维护成本下降多少……

  甚至还有当地河工首领钱同知的证词画押,以及户部随行官员关于长期经济效益的初步肯定。

  字里行间,没有浮夸的请功,只有扎实的数据、客观的描述和审慎的乐观。但这恰恰是最有说服力的!

  “好!好!好!”

  皇帝猛地一拍御案,连道三个“好”字,洪亮的声音在殿中回荡,吓了周围内侍一跳。

  他霍然起身,手持奏章,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兴奋,来回踱步。

  “化土为石,竟真能为我所用!坚如磐石,水泼不进!好一个姜淮!好一个水泥!”

  他朗声大笑,多日来的忧烦似乎一扫而空,“朕就知道!朕就知道此人是个干才!不仅敢言,更能实干!”

  他仿佛看到了千里黄河堤防因此而固若金汤的景象,看到了每年省下的巨额岁修银两,看到了沿岸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安宁。

  这不仅仅是治河材料的革新,更是国计民生的福祉,是王朝根基的巩固!

  “传旨!”皇帝停下脚步,声音中气十足,带着不容置疑的欢愉,“即刻传旨!”

  司礼太监连忙躬身听命。

  “工部员外郎姜淮,忠于王事,勇于任事,革新之功,卓着于世。

  其所创水泥之法,验于黄河,效验非凡,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皇帝略一沉吟,语速极快地下达恩赏:

  “擢姜淮仍兼领水泥制造及推广事,赏穿黄马褂!”

  “赐蟒缎二匹,貂皮十张,黄金五百两,白玉如意一柄!”

  这一连串的赏赐,可谓恩宠备至!仍兼领”意味着实权更大。

  赏穿黄马褂更是极高的荣誉,非特旨不得赐。金银绸缎是实打实的实惠。

  皇帝此举,既有对姜淮个人的重赏,也有将其树立为实干功臣典范,激励天下官员的用意。

  “还有,”皇帝补充道,语气稍缓但依旧郑重,“谕令工部、户部,即刻根据姜淮所奏。

  拟定水泥推广于直隶、河南、山东等河工紧要处之章程,所需银两物料,优先拨付!朕要尽快看到成效!”

  “奴才遵旨!”司礼太监连忙记下,躬身退出去拟旨。

  皇帝重新坐回龙椅,再次拿起那份奏章,细细重读,越看越是欣慰。

  他想象着姜淮在黄河边上,顶着风沙,带领工匠克服万难的情景,不由感慨道:“国朝若能多几个姜淮这般肯做事、能做事的臣子,何愁江河不宁,天下不治?”

  殿内的烛火跳跃,将皇帝带笑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格外高大。

  连日来的阴霾仿佛被这份来自黄河岸边的捷报一扫而空,整个紫宸殿都笼罩在一种罕见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而此刻,远在河南黄河工地的姜淮,或许刚刚结束一日的劳碌,还未知晓。

  ……

  数日后,皇帝的特使携带着浩荡的恩赏队伍,抵达了尚且尘土飞扬的十里堡黄河工地。

  旌旗招展,仪仗森严,与河工们简陋的营棚、轰鸣的施工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消息早已传开,工地上所有的官员、匠役、河工,乃至附近的百姓,都闻讯聚集而来,黑压压地跪倒一片,既敬畏又好奇地望着这难得的皇家威仪。

  姜淮正与钱同知在一处新浇筑的水泥护岸旁查验质量,闻讯急忙整理衣冠,快步迎上前去。

  他依旧穿着那身沾满泥点灰渍的官服,面容清癯,与特使光鲜的朝服形成了强烈对比。

  特使展开明黄的圣旨,朗声宣读。每一个字句,每一次擢升、每一项赏赐念出,都在人群中引起一阵低低的、压抑不住的惊叹。

  “赏穿黄马褂!”

  “赐金五百两,蟒缎……”

  “…………”

  恩宠如同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神。无数道目光聚焦在姜淮身上,充满了羡慕、敬佩,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姜淮跪在最前方,垂首聆旨。当听到对自己父母的追赠和诰封时,他的肩膀几不可查地微微颤抖了一下,头垂得更低。

  “臣,姜淮”他的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却依旧保持着镇定,“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