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通过这些简报,牢牢掌控着进程,也对姜淮遇到的阻力心知肚明。
偶尔,一份发自宫中的、批转工部阅办的朱批奏折上,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姜淮所奏水泥事,颇见成效,尔部当全力协办,勿使掣肘。”
轻飘飘的一句话,却足以让许多暗中的小动作收敛许多。
姜淮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舵手,在充满明礁暗流的官场江河中,谨慎而坚定地驾驭着水泥推广这艘大船,时而迂回,时而破浪,但航向始终未变。
这一日,他收到一封信,是那位曾共患难的钱同知写来的。
信中除了例行公务汇报外,末尾略带感慨地添了一句:“……水泥之用,已见奇效,百姓称颂‘姜公灰’。
然,近日亦闻有士绅议论,言此物性燥,恐伤地脉,有违五行调和之道云云……”
姜淮放下信,走到窗边,望向远处。
他知道,技术层面的困难终可克服,利益分配的博弈亦可慢慢梳理,但这种基于传统观念和未知恐惧的抵触,或许是更深层、更漫长的挑战。
“姜公灰……”他低声重复了这个民间赋予的称呼,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复杂的笑意。
这灰色,是泥土的颜色,是岩石的颜色,是黄河水的颜色,如今,也成了他姜淮的名字的颜色。
它沉默,坚硬,或许不讨喜,却正在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样貌。
他回到案前,提笔给钱同知回信,对于“伤地脉”之说,只简单回道:“……水泥之利,在于固堤安澜,保民生息,此乃最大的调和。流言蜚语,日久自散。”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是京城永恒的喧嚣。
而他的心中,已看到了更远处,那千里河防之上,逐渐蔓延开来的、沉默而坚实的灰色。
……
时光荏苒,时值仲夏,紫宸殿内却因冰鉴陈列而透着丝丝凉意。
皇帝翻阅着工部呈上的半年汇要,目光在关于水泥推广应用的章节停留了许久。
奏报中详列了直隶、河南几处险工加固后安然度汛的实例,以及因水泥应用而节省的巨额岁修银两。
字里行间,都离不开一个名字,工部员外郎姜淮。
皇帝放下奏章,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若有所思。侍立一旁的大太监屏息凝神,不敢打扰。
“宣姜淮。”皇帝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不多时,姜淮应召而至。他身着青色鹭鸶补子官袍,身形清瘦,面容因常年伏案及奔波而略带疲惫,但眼神依旧清亮锐利。他依礼参拜,垂首恭立。
“姜爱卿,”皇帝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你呈上的水泥推广奏报,朕看过了。
成效卓着,远超预期。短短数年,能于大河上下立此根基,卿,功不可没。”
“臣不敢居功,”姜淮躬身回应,声音沉稳,“此乃陛下圣断,同僚协力,及万千匠役之功。臣只是尽本分而已。”
皇帝微微颔首,对他这份不居功的态度似乎颇为满意。
他话锋却陡然一转:“然,工部之责,非止于河工一隅。
水泥之事虽仍需人统筹,然章程已定,按部就班即可。朕观你之才,精于实务,勇于任事,更难得的是,有一份体察民瘼、革故鼎新之心。长久困于部曹案牍之间,或非尽其才。”
姜淮心中微微一凛,不知皇帝此言何意,只能更恭谨地垂首:“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皇帝站起身,踱至殿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目光落在东南沿海区域:“我朝海疆万里,贸易日盛,然海防、市舶、民生诸事,亦日益繁剧。
尤其如江宁府这等通商口岸,华洋杂处,事务尤繁,非干练之员不能治。”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姜淮身上:“朕欲擢你为江宁府知府,正四品。着你跳出工部窠臼,亲临地方,历练庶务,一展所长。你可愿意?”
江宁知府?!
饶是姜淮素来沉静,此刻心中也不由掀起波澜。这并非寻常的升迁!员外郎是从五品,知府是正四品,连跃数级,确是殊恩。
但工部是中央机要,江宁虽是富庶大府,却是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外任。
且知府事务繁杂,与工部专精技术截然不同,更需应对地方豪强、士绅、乃至洋商,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
皇帝此举,是明升实放?是进一步历练?还是因他在工部推动变革,触及太多利益,故而将其调离?
无数念头在姜淮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但他深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没有他选择的余地。
他立刻收敛心神,撩袍跪地,声音斩钉截铁,不见丝毫犹豫:“臣,叩谢陛下隆恩!
陛下信重,臣感激涕零!虽才疏学浅,然必竭尽驽钝,鞠躬尽瘁,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定不负江宁知府之责!”
无论皇帝出于何种考量,这对他而言,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的舞台。
工部之术,在于“建造”,而知府之责,在于“治理”。他渴望将那份务实和革新之力,施于一府之地,看看能否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好!”皇帝脸上露出笑容,“朕就知道,姜卿乃勇于任事之臣。江宁府乃东南重镇,海疆门户,交给你,朕放心。
望你将在工部务实创新之风,带至地方,兴利除弊,安抚百姓,整饬海防。”
“臣,遵旨!”
“去吧。交接部务,尽快赴任。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臣,告退。”
姜淮再次叩首,起身,稳步退出大殿。直到走出宫门,盛夏灼热的阳光照在身上,他才缓缓吁出一口气,手心微微沁出汗水。
消息很快传开,在工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虞衡司的赵郎中闻讯,心情复杂。姜淮这个“刺头”终于要走了,他松了口气。但对方竟是高升知府,又让他颇不是滋味,只能皮笑肉不笑地前来道贺:
“恭喜姜大人高升!江宁富庶之地,正是大展宏图之所啊!”言语间难免带些酸意。
而周老主事、几位一直跟随姜淮的老匠官则颇为不舍,甚至有些担忧。
他们深知姜淮之长在于技术革新,对于地方行政、人情世故并非其所长。
偶尔,一份发自宫中的、批转工部阅办的朱批奏折上,会有意无意地提到:“姜淮所奏水泥事,颇见成效,尔部当全力协办,勿使掣肘。”
轻飘飘的一句话,却足以让许多暗中的小动作收敛许多。
姜淮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舵手,在充满明礁暗流的官场江河中,谨慎而坚定地驾驭着水泥推广这艘大船,时而迂回,时而破浪,但航向始终未变。
这一日,他收到一封信,是那位曾共患难的钱同知写来的。
信中除了例行公务汇报外,末尾略带感慨地添了一句:“……水泥之用,已见奇效,百姓称颂‘姜公灰’。
然,近日亦闻有士绅议论,言此物性燥,恐伤地脉,有违五行调和之道云云……”
姜淮放下信,走到窗边,望向远处。
他知道,技术层面的困难终可克服,利益分配的博弈亦可慢慢梳理,但这种基于传统观念和未知恐惧的抵触,或许是更深层、更漫长的挑战。
“姜公灰……”他低声重复了这个民间赋予的称呼,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复杂的笑意。
这灰色,是泥土的颜色,是岩石的颜色,是黄河水的颜色,如今,也成了他姜淮的名字的颜色。
它沉默,坚硬,或许不讨喜,却正在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样貌。
他回到案前,提笔给钱同知回信,对于“伤地脉”之说,只简单回道:“……水泥之利,在于固堤安澜,保民生息,此乃最大的调和。流言蜚语,日久自散。”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是京城永恒的喧嚣。
而他的心中,已看到了更远处,那千里河防之上,逐渐蔓延开来的、沉默而坚实的灰色。
……
时光荏苒,时值仲夏,紫宸殿内却因冰鉴陈列而透着丝丝凉意。
皇帝翻阅着工部呈上的半年汇要,目光在关于水泥推广应用的章节停留了许久。
奏报中详列了直隶、河南几处险工加固后安然度汛的实例,以及因水泥应用而节省的巨额岁修银两。
字里行间,都离不开一个名字,工部员外郎姜淮。
皇帝放下奏章,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若有所思。侍立一旁的大太监屏息凝神,不敢打扰。
“宣姜淮。”皇帝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不多时,姜淮应召而至。他身着青色鹭鸶补子官袍,身形清瘦,面容因常年伏案及奔波而略带疲惫,但眼神依旧清亮锐利。他依礼参拜,垂首恭立。
“姜爱卿,”皇帝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你呈上的水泥推广奏报,朕看过了。
成效卓着,远超预期。短短数年,能于大河上下立此根基,卿,功不可没。”
“臣不敢居功,”姜淮躬身回应,声音沉稳,“此乃陛下圣断,同僚协力,及万千匠役之功。臣只是尽本分而已。”
皇帝微微颔首,对他这份不居功的态度似乎颇为满意。
他话锋却陡然一转:“然,工部之责,非止于河工一隅。
水泥之事虽仍需人统筹,然章程已定,按部就班即可。朕观你之才,精于实务,勇于任事,更难得的是,有一份体察民瘼、革故鼎新之心。长久困于部曹案牍之间,或非尽其才。”
姜淮心中微微一凛,不知皇帝此言何意,只能更恭谨地垂首:“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皇帝站起身,踱至殿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目光落在东南沿海区域:“我朝海疆万里,贸易日盛,然海防、市舶、民生诸事,亦日益繁剧。
尤其如江宁府这等通商口岸,华洋杂处,事务尤繁,非干练之员不能治。”
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姜淮身上:“朕欲擢你为江宁府知府,正四品。着你跳出工部窠臼,亲临地方,历练庶务,一展所长。你可愿意?”
江宁知府?!
饶是姜淮素来沉静,此刻心中也不由掀起波澜。这并非寻常的升迁!员外郎是从五品,知府是正四品,连跃数级,确是殊恩。
但工部是中央机要,江宁虽是富庶大府,却是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外任。
且知府事务繁杂,与工部专精技术截然不同,更需应对地方豪强、士绅、乃至洋商,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
皇帝此举,是明升实放?是进一步历练?还是因他在工部推动变革,触及太多利益,故而将其调离?
无数念头在姜淮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但他深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没有他选择的余地。
他立刻收敛心神,撩袍跪地,声音斩钉截铁,不见丝毫犹豫:“臣,叩谢陛下隆恩!
陛下信重,臣感激涕零!虽才疏学浅,然必竭尽驽钝,鞠躬尽瘁,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定不负江宁知府之责!”
无论皇帝出于何种考量,这对他而言,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的舞台。
工部之术,在于“建造”,而知府之责,在于“治理”。他渴望将那份务实和革新之力,施于一府之地,看看能否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好!”皇帝脸上露出笑容,“朕就知道,姜卿乃勇于任事之臣。江宁府乃东南重镇,海疆门户,交给你,朕放心。
望你将在工部务实创新之风,带至地方,兴利除弊,安抚百姓,整饬海防。”
“臣,遵旨!”
“去吧。交接部务,尽快赴任。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臣,告退。”
姜淮再次叩首,起身,稳步退出大殿。直到走出宫门,盛夏灼热的阳光照在身上,他才缓缓吁出一口气,手心微微沁出汗水。
消息很快传开,在工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虞衡司的赵郎中闻讯,心情复杂。姜淮这个“刺头”终于要走了,他松了口气。但对方竟是高升知府,又让他颇不是滋味,只能皮笑肉不笑地前来道贺:
“恭喜姜大人高升!江宁富庶之地,正是大展宏图之所啊!”言语间难免带些酸意。
而周老主事、几位一直跟随姜淮的老匠官则颇为不舍,甚至有些担忧。
他们深知姜淮之长在于技术革新,对于地方行政、人情世故并非其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