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命令,清晰、冷静、急迫,如同给一台生锈的机器注入了强心剂。
原本有些茫然无措的属官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立刻依令行事。
安排完大体事宜,姜淮再次起身:“备轿……不,备马,去灾民安置点。”
“大人!”众人再次劝阻。
“我的话,没听见吗?”姜淮目光扫过,无人敢再言。
他再次骑上马,穿行在泥泞破败的街道上。每到一个安置点,他都会停下,仔细查看粥棚的米粥是否稠厚,询问百姓是否有食宿,查看是否有病患得到及时救治。
看到有老人孩子衣衫单薄,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他立刻下令将府库中储备的棉衣、帐篷先行发放;
看到有胥吏对灾民呼来喝去,他当场厉声呵斥,严令必须以仁相待;
看到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无助哭泣,他亲自上前查看,吩咐随行医官优先诊治。
他的咳嗽时时打断他的话语,脸色也越来越差,但他依旧固执地走遍每一个主要的安置区域。
他的身影,成了这片绝望土地上最奇特也最坚实的存在。百姓们看着这位不要命了的知府大人,眼中渐渐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青天老爷……您要保重身体啊……”一位老妪颤巍巍地递上一碗热水。
姜淮接过,的手微微颤抖,却对老妪露出了一个极其疲惫却温和的笑容:“老人家放心,朝廷的赈济……很快就到。”
入夜,府衙书房再次灯火通明。姜淮一边强忍着咳嗽批阅各地报来的灾情文书,核算赈灾款项,一边听着医官汇报疫情苗头,已经出现了数十例发热、腹泻的病人。
“隔离……必须立刻隔离!”他沙哑地命令,“将城西废弃的驿站清理出来,作为疫病隔离区!
所有病患,即刻移送!调拨最好的药材过去!告诉太医,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疫情!”
正在这时,一名胥吏慌慌张跑进来:“大人!不好了!北城安置点的灾民,听说要设隔离区。
以为是要把他们扔出去自生自灭,现在聚集起来,堵在衙门口,情绪激动,快要冲进来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灾情、疫情未平,民变又将起!
姜淮猛地站起身,眼前一黑,险些栽倒。他扶住桌案,深吸一口气:“打开衙门中门。本府,亲自去见他们。”
“大人!万万不可!乱民汹涌,恐有不测!”
“让开!”
姜淮推开劝阻的众人,整理了一下衣冠,一步步走向府衙大门。
门外,火把通明,黑压压地挤满了面带惊恐、愤怒和绝望的灾民,哭声、骂声、质问声震耳欲聋。
“狗官!是不是要放弃我们了!”
“我们不走!死也要死在这里!”
“放开我们!”
姜淮走到大门正中,望着下面激动的人群。火光映照着他苍白如雪、瘦削不堪的脸庞,和他身上那件沾满泥点、甚至还有隐约血渍的官袍。
他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弯下腰,仿佛要将心肺都咳出来。
人群的喧嚣竟被这痛苦的咳嗽声压下去了一些,所有人都看着这位似乎下一刻就要倒下的大官。
良久,他止住咳嗽,直起身,用尽全身力气,声音嘶哑却传遍了全场:
“乡亲们!本府……姜淮,在此!”
“设隔离区,非为弃你们于不顾!正是要救你们!瘟疫之凶,胜于洪水!
若不将病患隔开,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难逃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本府向你们保证!隔离区内,必有医有药有食!本府会每日派人巡查!
若有一人得不到救治,你们……就来拆了这府衙,我姜淮,以命相抵!”
“本府与你们同在此城!瘟疫不退,本府绝不离开半步!粮仓未尽,绝不会饿着你们一人!”
他的话语,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斩钉截铁的承诺和一种近乎悲壮的气概。
他指着自己身上的泥污和憔悴的面容:“我姜淮今日若有一字虚言,便如此袍,污秽不堪,便如此身,百病缠身,不得好死!”
人群寂静了。灾民们看着他那摇摇欲坠却坚如磐石的身影,听着他那发自肺腑甚至带着赌咒的誓言,眼中的愤怒和恐惧渐渐被震惊和一丝信任所取代。
终于,一位老者颤声喊道:“我们……我们信姜青天!”
“对!信姜青天!”
“散了吧!听青天老爷的安排!”
人群渐渐散去。
姜淮望着退去的人潮,身体晃了晃,一口鲜血再也压抑不住,猛地喷溅在府衙前的石阶上,触目惊心。
“老爷!”身后一片惊呼。
他抬手,制止了要冲上来的人。自己用袖子慢慢擦去嘴角的血迹,目光依旧望着远处黑暗中星星点点的灾民营地。
“回衙……”他极其虚弱地吐出两个字,“疫情……不能再拖……”
他的身影在火把映照下,显得无比单薄,却又仿佛支撑着这片刚刚遭受重创的天地。
这一夜,江宁府的灯火,亮得很久,很久。
……
姜淮就任江宁知府已有一段时日,初步熟悉了府衙事务与地方人情,但那场险些酿成大祸的台风带来的震撼,以及码头视察时看到的排水不畅、淤泥堆积的景象,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他深知,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水利隐患,江宁府的繁华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下一次风暴来临,依旧不堪一击。
这一日,他并未升堂,而是早早换上一身利落的短打衣裳,吩咐下去:“备马,通知工房经承,带上历年海塘河渠图册,召集几名熟悉本地水情的老河工,随本府去城外勘察。”
命令下达,府衙内略起微澜。新知府不坐堂问案,反而要亲自去勘察水利?
这在以往并不多见。工房经承不敢怠慢,连忙捧着厚厚一摞落满灰尘的图册,带着几名被匆匆找来的老河工,惴惴不安地候在衙门口。
姜淮翻身上马,动作干脆利落,虽身形清瘦,却自有一股久经历练的沉稳气度。
他目光扫过那几名皮肤黝黑、手指粗糙、眼神中带着敬畏与好奇的老河工。
语气平和:“几位老哥都是本地人,熟悉水情,今日有劳诸位带路,本府要看看这海塘和城内河道究竟情形如何。”
原本有些茫然无措的属官们,仿佛找到了主心骨,立刻依令行事。
安排完大体事宜,姜淮再次起身:“备轿……不,备马,去灾民安置点。”
“大人!”众人再次劝阻。
“我的话,没听见吗?”姜淮目光扫过,无人敢再言。
他再次骑上马,穿行在泥泞破败的街道上。每到一个安置点,他都会停下,仔细查看粥棚的米粥是否稠厚,询问百姓是否有食宿,查看是否有病患得到及时救治。
看到有老人孩子衣衫单薄,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他立刻下令将府库中储备的棉衣、帐篷先行发放;
看到有胥吏对灾民呼来喝去,他当场厉声呵斥,严令必须以仁相待;
看到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无助哭泣,他亲自上前查看,吩咐随行医官优先诊治。
他的咳嗽时时打断他的话语,脸色也越来越差,但他依旧固执地走遍每一个主要的安置区域。
他的身影,成了这片绝望土地上最奇特也最坚实的存在。百姓们看着这位不要命了的知府大人,眼中渐渐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青天老爷……您要保重身体啊……”一位老妪颤巍巍地递上一碗热水。
姜淮接过,的手微微颤抖,却对老妪露出了一个极其疲惫却温和的笑容:“老人家放心,朝廷的赈济……很快就到。”
入夜,府衙书房再次灯火通明。姜淮一边强忍着咳嗽批阅各地报来的灾情文书,核算赈灾款项,一边听着医官汇报疫情苗头,已经出现了数十例发热、腹泻的病人。
“隔离……必须立刻隔离!”他沙哑地命令,“将城西废弃的驿站清理出来,作为疫病隔离区!
所有病患,即刻移送!调拨最好的药材过去!告诉太医,不惜一切代价,控制疫情!”
正在这时,一名胥吏慌慌张跑进来:“大人!不好了!北城安置点的灾民,听说要设隔离区。
以为是要把他们扔出去自生自灭,现在聚集起来,堵在衙门口,情绪激动,快要冲进来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灾情、疫情未平,民变又将起!
姜淮猛地站起身,眼前一黑,险些栽倒。他扶住桌案,深吸一口气:“打开衙门中门。本府,亲自去见他们。”
“大人!万万不可!乱民汹涌,恐有不测!”
“让开!”
姜淮推开劝阻的众人,整理了一下衣冠,一步步走向府衙大门。
门外,火把通明,黑压压地挤满了面带惊恐、愤怒和绝望的灾民,哭声、骂声、质问声震耳欲聋。
“狗官!是不是要放弃我们了!”
“我们不走!死也要死在这里!”
“放开我们!”
姜淮走到大门正中,望着下面激动的人群。火光映照着他苍白如雪、瘦削不堪的脸庞,和他身上那件沾满泥点、甚至还有隐约血渍的官袍。
他忽然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弯下腰,仿佛要将心肺都咳出来。
人群的喧嚣竟被这痛苦的咳嗽声压下去了一些,所有人都看着这位似乎下一刻就要倒下的大官。
良久,他止住咳嗽,直起身,用尽全身力气,声音嘶哑却传遍了全场:
“乡亲们!本府……姜淮,在此!”
“设隔离区,非为弃你们于不顾!正是要救你们!瘟疫之凶,胜于洪水!
若不将病患隔开,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难逃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本府向你们保证!隔离区内,必有医有药有食!本府会每日派人巡查!
若有一人得不到救治,你们……就来拆了这府衙,我姜淮,以命相抵!”
“本府与你们同在此城!瘟疫不退,本府绝不离开半步!粮仓未尽,绝不会饿着你们一人!”
他的话语,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斩钉截铁的承诺和一种近乎悲壮的气概。
他指着自己身上的泥污和憔悴的面容:“我姜淮今日若有一字虚言,便如此袍,污秽不堪,便如此身,百病缠身,不得好死!”
人群寂静了。灾民们看着他那摇摇欲坠却坚如磐石的身影,听着他那发自肺腑甚至带着赌咒的誓言,眼中的愤怒和恐惧渐渐被震惊和一丝信任所取代。
终于,一位老者颤声喊道:“我们……我们信姜青天!”
“对!信姜青天!”
“散了吧!听青天老爷的安排!”
人群渐渐散去。
姜淮望着退去的人潮,身体晃了晃,一口鲜血再也压抑不住,猛地喷溅在府衙前的石阶上,触目惊心。
“老爷!”身后一片惊呼。
他抬手,制止了要冲上来的人。自己用袖子慢慢擦去嘴角的血迹,目光依旧望着远处黑暗中星星点点的灾民营地。
“回衙……”他极其虚弱地吐出两个字,“疫情……不能再拖……”
他的身影在火把映照下,显得无比单薄,却又仿佛支撑着这片刚刚遭受重创的天地。
这一夜,江宁府的灯火,亮得很久,很久。
……
姜淮就任江宁知府已有一段时日,初步熟悉了府衙事务与地方人情,但那场险些酿成大祸的台风带来的震撼,以及码头视察时看到的排水不畅、淤泥堆积的景象,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他深知,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水利隐患,江宁府的繁华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下一次风暴来临,依旧不堪一击。
这一日,他并未升堂,而是早早换上一身利落的短打衣裳,吩咐下去:“备马,通知工房经承,带上历年海塘河渠图册,召集几名熟悉本地水情的老河工,随本府去城外勘察。”
命令下达,府衙内略起微澜。新知府不坐堂问案,反而要亲自去勘察水利?
这在以往并不多见。工房经承不敢怠慢,连忙捧着厚厚一摞落满灰尘的图册,带着几名被匆匆找来的老河工,惴惴不安地候在衙门口。
姜淮翻身上马,动作干脆利落,虽身形清瘦,却自有一股久经历练的沉稳气度。
他目光扫过那几名皮肤黝黑、手指粗糙、眼神中带着敬畏与好奇的老河工。
语气平和:“几位老哥都是本地人,熟悉水情,今日有劳诸位带路,本府要看看这海塘和城内河道究竟情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