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于姜淮一直处理政务,身体过度劳累。
皇上允许他休息几月。
这段时间,他在调养身体的同时,依旧心系政务。
姜淮所倡言的清丈田亩、改革漕运、充实边储等策,虽切中时弊,却因触及太多权贵利益,在部议、廷议中屡屡受阻,推行维艰。
京城户部衙门,与姜淮熟悉的东南知府衙门截然不同。它没有临海的开阔,反而深陷于皇城根下一片森严的建筑群中,青砖高墙,飞檐斗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不容置疑的威权与压抑。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纸张、墨锭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那是无数卷宗年复一年堆积沉淀下来的气息。
姜淮被引至属于他的侍郎值房。房间宽敞,陈设却简单到近乎冷硬。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靠墙而立的那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榆木档案架,以及架上那堆积如山、颜色深浅不一的卷宗匣子。
它们沉默地矗立着,像一头头蛰伏的巨兽,肚子里塞满了帝国财政的秘密。
新任侍郎到部,照例要先熟悉情况。几位身着青色或绿色官袍的郎中、主事前来拜见,态度恭敬却透着疏离,言语间多是套话、官话。
寒暄过后,一位头发花白、面容精瘦的老吏,王司库,被指派来协助姜侍郎查阅近年总账。
“姜大人,这是近五年的天下钱粮总册,各省秋粮、夏税、盐课、茶引等各项入项,以及俸禄、军费、工程等各项出项,皆记录在案。”
王司库的声音平直无波,双手捧上一本厚如砖石、封面磨损严重的册子。
姜淮谢过,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映入眼帘。
起初,他尚能以在地方查账的经验从容应对,但越往下看,眉头蹙得越紧。
这账目,乍看之下条目清晰,数字罗列,但细细推敲,却处处透着诡异。
其一,是惊人的“呆账”与“挂欠”。
“江北行省,永丰等十三县,累计欠缴漕粮折银三十五万八千两,备注:历年水患,民力维艰。”
“靖海侯府,历年支取盐引补贴银,累计未核销十八万两,备注:侯府称用于犒赏沿海将士,凭证待补。”
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数额巨大,欠款方从地方官府到勋贵皇亲,理由冠冕堂皇,却无一笔有明确的追缴期限和可行的核销方案。
这些款项,在账面上是“应收”,实则与坏账无异,年复一年地滚动累积,像一个不断膨胀的脓疮。
其二,是名目繁多的“非常支出”与“临时摊派”。
“为贺贵妃寿诞,内帑支取二十万两,转由户部平账,科目:庆典用度。”
“西北军镇紧急奏请添置冬衣,拨付银十五万两,科目:军备特需。”
“某亲王园寝修缮,工部预估五十万两,户部已预拨二十万两,科目:陵工开支。”
这些支出,往往只有简单的由头和金额,缺乏详细的预算、核验流程和最终审计。它们像一把把勺子,随时可以伸入户部这本就干瘪的钱袋子里舀钱。
姜淮指着一条“东南剿倭有功将士赏银十万两”的记录,问道:“王司库,此笔赏银发于三年前,本官在任时确有此事,但据本官所知,实际发放到士卒手中的,不足五万两。其余款项,作何支用了?”
王司库眼皮都未抬,淡然答道:“回大人,账目记录,款项已如数拨付兵部。至于兵部如何分发,或有克扣,或有损耗,或另有他用,非户部所能详查。此乃惯例。”
“惯例?”姜淮心中一震。这意味着,巨额资金从户部流出后,便成了一笔糊涂账,中间环节的贪腐损耗,竟被视作理所当然!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是账目本身的混乱与矛盾。
姜淮试图核对某一年的收支总览,却发现各项分类汇总的数字,与最后的总数时常对不上,有时竟能相差数万两之多。
他追问缘由,王司库也只是含糊其辞:“历年账目交接,或誊抄有误,或各司统计口径略有差异,年代久远,难以一一厘清了。”
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当他试图调阅一些关键年份的原始凭证和分省细账时,王司库要么推说档案库房狭小,部分卷宗已移至城外仓库存放,调阅不便;
要么就直接告知:“姜大人,不瞒您说,有些旧账,特别是十年前那场大火之后……残缺不全,怕是神仙也难对清了。”
姜淮放下手中的总册,走到那巨大的档案架前,随手抽出一个卷宗匣子,打开。里面是厚厚的账册,纸张脆弱,墨迹斑驳。
他连续翻看了几本,发现不少页面有涂改、粘贴的痕迹,有些数字明显是后来添加上去的,笔迹和墨色都与原账不同。
值房里静得可怕,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夕阳的余晖透过高窗,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仿佛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
姜淮站在如山如海的卷宗中间,感觉自己像一叶孤舟,闯入了一片深不见底、暗流汹涌的黑色海洋。
他原本怀揣的雄心壮志,他那些在地方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财之道,在这庞大、腐朽、盘根错节的财政机器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甚至有些可笑。
这哪里是管理天下钱粮的户部?这简直是一个用谎言、糊涂和积弊编织而成的巨大迷宫!国库的虚耗,已不是简单的“亏空”二字可以形容,它更像是一个无底洞,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这个帝国的根基。
王司库垂手站在一旁,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仿佛早已见惯了每一位新官上任时的震惊与无措。
姜淮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带着陈腐纸墨味的空气,再睁开时,眼底的震惊已逐渐被一种极其凝重的神色所取代。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一场远比在东南对抗倭寇、风灾、豪强更加艰难、更加复杂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序幕,就在这死寂一般的档案库里,悄然拉开了。
鉴于姜淮一直处理政务,身体过度劳累。
皇上允许他休息几月。
这段时间,他在调养身体的同时,依旧心系政务。
姜淮所倡言的清丈田亩、改革漕运、充实边储等策,虽切中时弊,却因触及太多权贵利益,在部议、廷议中屡屡受阻,推行维艰。
京城户部衙门,与姜淮熟悉的东南知府衙门截然不同。它没有临海的开阔,反而深陷于皇城根下一片森严的建筑群中,青砖高墙,飞檐斗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不容置疑的威权与压抑。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纸张、墨锭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那是无数卷宗年复一年堆积沉淀下来的气息。
姜淮被引至属于他的侍郎值房。房间宽敞,陈设却简单到近乎冷硬。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靠墙而立的那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榆木档案架,以及架上那堆积如山、颜色深浅不一的卷宗匣子。
它们沉默地矗立着,像一头头蛰伏的巨兽,肚子里塞满了帝国财政的秘密。
新任侍郎到部,照例要先熟悉情况。几位身着青色或绿色官袍的郎中、主事前来拜见,态度恭敬却透着疏离,言语间多是套话、官话。
寒暄过后,一位头发花白、面容精瘦的老吏,王司库,被指派来协助姜侍郎查阅近年总账。
“姜大人,这是近五年的天下钱粮总册,各省秋粮、夏税、盐课、茶引等各项入项,以及俸禄、军费、工程等各项出项,皆记录在案。”
王司库的声音平直无波,双手捧上一本厚如砖石、封面磨损严重的册子。
姜淮谢过,深吸一口气,翻开了第一页。泛黄的宣纸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映入眼帘。
起初,他尚能以在地方查账的经验从容应对,但越往下看,眉头蹙得越紧。
这账目,乍看之下条目清晰,数字罗列,但细细推敲,却处处透着诡异。
其一,是惊人的“呆账”与“挂欠”。
“江北行省,永丰等十三县,累计欠缴漕粮折银三十五万八千两,备注:历年水患,民力维艰。”
“靖海侯府,历年支取盐引补贴银,累计未核销十八万两,备注:侯府称用于犒赏沿海将士,凭证待补。”
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数额巨大,欠款方从地方官府到勋贵皇亲,理由冠冕堂皇,却无一笔有明确的追缴期限和可行的核销方案。
这些款项,在账面上是“应收”,实则与坏账无异,年复一年地滚动累积,像一个不断膨胀的脓疮。
其二,是名目繁多的“非常支出”与“临时摊派”。
“为贺贵妃寿诞,内帑支取二十万两,转由户部平账,科目:庆典用度。”
“西北军镇紧急奏请添置冬衣,拨付银十五万两,科目:军备特需。”
“某亲王园寝修缮,工部预估五十万两,户部已预拨二十万两,科目:陵工开支。”
这些支出,往往只有简单的由头和金额,缺乏详细的预算、核验流程和最终审计。它们像一把把勺子,随时可以伸入户部这本就干瘪的钱袋子里舀钱。
姜淮指着一条“东南剿倭有功将士赏银十万两”的记录,问道:“王司库,此笔赏银发于三年前,本官在任时确有此事,但据本官所知,实际发放到士卒手中的,不足五万两。其余款项,作何支用了?”
王司库眼皮都未抬,淡然答道:“回大人,账目记录,款项已如数拨付兵部。至于兵部如何分发,或有克扣,或有损耗,或另有他用,非户部所能详查。此乃惯例。”
“惯例?”姜淮心中一震。这意味着,巨额资金从户部流出后,便成了一笔糊涂账,中间环节的贪腐损耗,竟被视作理所当然!
其三,也是最致命的,是账目本身的混乱与矛盾。
姜淮试图核对某一年的收支总览,却发现各项分类汇总的数字,与最后的总数时常对不上,有时竟能相差数万两之多。
他追问缘由,王司库也只是含糊其辞:“历年账目交接,或誊抄有误,或各司统计口径略有差异,年代久远,难以一一厘清了。”
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当他试图调阅一些关键年份的原始凭证和分省细账时,王司库要么推说档案库房狭小,部分卷宗已移至城外仓库存放,调阅不便;
要么就直接告知:“姜大人,不瞒您说,有些旧账,特别是十年前那场大火之后……残缺不全,怕是神仙也难对清了。”
姜淮放下手中的总册,走到那巨大的档案架前,随手抽出一个卷宗匣子,打开。里面是厚厚的账册,纸张脆弱,墨迹斑驳。
他连续翻看了几本,发现不少页面有涂改、粘贴的痕迹,有些数字明显是后来添加上去的,笔迹和墨色都与原账不同。
值房里静得可怕,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夕阳的余晖透过高窗,在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空气中飞舞的尘埃仿佛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
姜淮站在如山如海的卷宗中间,感觉自己像一叶孤舟,闯入了一片深不见底、暗流汹涌的黑色海洋。
他原本怀揣的雄心壮志,他那些在地方上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财之道,在这庞大、腐朽、盘根错节的财政机器面前,显得如此渺小,甚至有些可笑。
这哪里是管理天下钱粮的户部?这简直是一个用谎言、糊涂和积弊编织而成的巨大迷宫!国库的虚耗,已不是简单的“亏空”二字可以形容,它更像是一个无底洞,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这个帝国的根基。
王司库垂手站在一旁,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仿佛早已见惯了每一位新官上任时的震惊与无措。
姜淮闭上眼,深吸了一口带着陈腐纸墨味的空气,再睁开时,眼底的震惊已逐渐被一种极其凝重的神色所取代。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一场远比在东南对抗倭寇、风灾、豪强更加艰难、更加复杂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序幕,就在这死寂一般的档案库里,悄然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