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层笼罩其上的柔和光晕,如同投入石子的水面,荡漾开一圈圈涟漪。
一股难以言喻的、带着赞许、悲悯与一丝……释然的情绪,无声地弥漫开来。
“善。”
光影中的声音再次响起,只一个简短的音节,却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
“见己心之惑,明前路之艰,知鼎之重,亦知……己之限。此悟,已过三关。”
影那声善字余韵未绝,陈九只觉得脚下腐朽的木板微微一颤,周遭景象如水波般荡漾开来。
浓雾无声地吞噬了残破的水榭、断裂的碑林,连同那端坐莲台的神秘光影,也化作点点星辉消散于乳白的雾气中。
一股柔和却无可抗拒的力量包裹住他疲惫欲死的身体,牵引着他向前。
一步踏出,脚下不再是湿滑的木板,而是坚实、微凉、带着水汽浸润的青石。
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却又与外界截然不同。
依旧是无边无际的墨绿水泽,浓雾如纱,但雾气不再是死寂的屏障,而是变得稀薄流动,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梳理过。
水泽之上,不再仅仅是参天怪木,而是错落分布着无数或大或小的“岛屿”——它们并非天然形成,更像是巨大古木的根部虬结盘绕、混合着坚韧的水草与不知名的藤蔓,再辅以粗糙却异常坚固的原木、竹排甚至巨大的龟甲,人工构筑而成的落脚点。
这些岛屿之间,由简陋却稳固的木栈桥、竹筏索道、甚至垂落的坚韧藤蔓相连,构成了一座庞大而奇特的浮空聚落。
然而,真正让陈九心神剧震的,是声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朗朗的读书声!
不是一人,不是一处,而是从四面八方、从大大小小的树岛茅屋中、从临水的简陋竹棚下、甚至从踩着栈桥匆匆而过的稚童口中传出!
声音或苍老沙哑,或清脆稚嫩,或抑扬顿挫,或低沉含混,却都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汇聚在这片水雾弥漫的泽国上空,形成一种磅礴而坚韧的声浪,竟隐隐压制住了泽国深处那股挥之不去的阴湿与腐朽气息!
读书声!在这片被视为险地绝域、连强大修士都可能迷失的云梦泽深处,竟有如此清晰、如此蓬勃的读书声!
陈九顺着脚下的青石小径望去,小径尽头,连接着一座相对开阔、由几株巨大古树根系天然拱卫而成的平台。
平台边缘,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懒洋洋地倚着一块半浸在水中的光滑青石,手里拎着一个油腻发亮的破旧酒葫芦。
正是那个老乞丐!
只是此刻的老乞丐,虽然衣衫依旧破烂,沾满泥浆水渍,但那股子市井油滑的惫懒之气却淡了许多,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一种洞悉世事又带着点玩味的精光。
他嘴角叼着一根水草,正摇头晃脑地听着周围的读书声,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
“哟,娃娃,活着出来啦?啧啧,看你这样子,三关的滋味不好受吧?”
老乞丐看到陈九踉跄走近,咧嘴一笑,露出几颗发黄的门牙,声音带着几分戏谑,却又仿佛松了口气。
陈九走到平台边缘,他深深看了一眼老乞丐,又环顾四周这书声琅琅、生机勃勃却又环境恶劣的奇异景象,嘶哑着开口:“前辈……此地便是云梦泽深处?这些读书声……”
“嘿嘿,”老乞丐灌了一口葫芦里浑浊的液体,满足地咂咂嘴,
“不错,正是云梦泽真正的腹地,文墟!至于这声音?”
他抬手指了指那些或简陋或奇特的树屋竹棚,
“喏,都是些不甘心让祖宗学问断了根、让圣贤道理喂了鱼虾的傻子们,还有他们的娃娃们。”
他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泥,走到陈九身边,浑浊的目光扫过他肩头渗血的绷带和苍白却眼神清明的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骨头够硬,心也没歪,难怪能过了那三块老顽固的关,跟我来,边走边聊。”
老乞丐引着陈九,走上一条连接着更大树岛的栈桥。
栈桥湿滑,下方墨绿的水深不见底,偶尔有巨大的气泡无声破裂。
“此地唤作文墟,”
老乞丐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朗朗书声,
“说是墟,其实是前朝永兴覆灭时,一群不甘心典籍尽焚、道统断绝的学士大儒,还有他们庇护的一些皇室遗脉、能工巧匠的后裔,拼了老命逃进来的避难所。”
他指了指脚下和周围那些看似粗陋却异常稳固的建筑:“别小看这些树根藤蔓搭的窝棚,里面藏着永兴工部最顶尖的营造秘术,能借水木之气,避凶煞,抗风浪。
这云梦泽的雾瘴和凶物,既是屏障,也是保护伞。
仙门那些眼高于顶的家伙,嫌此地污秽凶险,灵气驳杂,等闲不愿深入,倒给了我们这些遗’一丝喘息之机。”
栈桥尽头,是一个稍大的树岛,中央空地上,数十个年龄不一的孩子,正盘膝坐在蒲草垫上,跟着一位须发皆白、身着洗得发白儒袍的老者诵读《千字文》。
孩子们的小脸有些苍白,衣着简陋,但眼神却异常专注明亮。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清脆的童音汇聚在一起,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
“喏,看到了?”老乞丐努努嘴,
“学问就是命根子,没了书,没了道理,人跟泽里的鱼虾有什么区别?再苦再难,这书声不能断,竹简没了,刻在树皮上;墨不够,用泽底沉泥混着草药汁;先生没了,老的教小的,识字的教不识字的……一代代,就这么传下来了。”
他们穿过一片用巨大龟甲和藤蔓搭成的“工坊”,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低沉的讨论声。
几个皮肤黝黑、手脚粗壮的汉子,正围着一件奇特的、半成品的木甲构件争论不休,旁边摊开的不是图纸,而是用炭笔在坚韧水草叶上绘制的繁复纹路,旁边还堆着几卷用兽皮包裹的残破竹简,依稀可见《考工记》、《墨经》等字样。
“永兴朝的东西,好东西啊!”
老乞丐感慨地拍了拍旁边一根支撑工坊的、刻满复杂榫卯结构的巨木,
“格物致知,器以载道,没点真本事,光靠嘴皮子,在这鬼地方早死八百回了,这些玩意儿,都是祖宗传下来的吃饭家伙,也是保命的本钱。”
他带着陈九走向文墟更深处,地势渐高,雾气也更稀薄些。在一座由数根巨大古树气根天然拱卫、显得相对“气派”些的树屋前停下。树屋门口挂着一块简陋的木牌,上面用古朴的篆书写着两个字:守藏。
“到了,见见正主儿吧。”
老乞丐收敛了几分嬉笑,眼神变得郑重起来,
“里面那位,是此地辈分最高,学问最深,也是……当年带着最后一批典籍和匠人逃进云梦泽的领头人之一,你叫他守藏先生便是。”
他推开虚掩的、散发着淡淡木香的藤编门扉,一股混合着陈旧书卷、草药和檀香的奇异气息扑面而来。
屋内陈设极其简单,却处处透着古意。
墙壁上挂满了用坚韧水草编织、书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巨大“书卷”。
几盏造型古朴的青铜油灯静静燃烧,散发出稳定而柔和的光芒。中央一张巨大的木案,几乎被堆积如山的书简、帛书、龟甲、兽皮卷以及各种奇特的矿石、植物标本所淹没。
案后,一位身形清瘦、身着深青色麻布长袍的老者缓缓抬起头。
他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同刀刻,满头银丝梳理得一丝不苟,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最令人难忘的是他那双眼睛,深邃得如同蕴藏了整片云梦泽的雾气与星光,历经沧桑却依旧清澈睿智,仿佛能洞穿世间一切虚妄。
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陈九身上,没有审视,没有威压,只有一种沉淀了无尽岁月的平和与了然。
“你来了。”
守藏先生的声音温和而低沉,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早已预见了他的到来,
“带着镇世鼎的认可,带着临江的血泪,带着姑苏的刀锋……还有,那道在革新,道在人间的叩问之声。”
他缓缓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陈九面前。他的步伐很稳,带着一种学者的从容。
“欢迎来到文墟,陈九小友。”
守藏先生的目光落在陈九肩头的血迹上,带着一丝悲悯,
“你的路,很难,但你能来到这里,能说出那番话,证明……我们这些在泽国深处,以残篇断简续命的遗民,或许,真的等到了那一线……破局的文心烛。”
陈九望着眼前这位仿佛从古老时光中走出的守藏先生,听着屋外依旧穿透薄雾、清晰可闻的朗朗书声,感受着这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文明火种,一路紧绷的心弦,在这一刻,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与……希望。
破局的线索,或许就在这书声琅琅的文墟之中。
一股难以言喻的、带着赞许、悲悯与一丝……释然的情绪,无声地弥漫开来。
“善。”
光影中的声音再次响起,只一个简短的音节,却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
“见己心之惑,明前路之艰,知鼎之重,亦知……己之限。此悟,已过三关。”
影那声善字余韵未绝,陈九只觉得脚下腐朽的木板微微一颤,周遭景象如水波般荡漾开来。
浓雾无声地吞噬了残破的水榭、断裂的碑林,连同那端坐莲台的神秘光影,也化作点点星辉消散于乳白的雾气中。
一股柔和却无可抗拒的力量包裹住他疲惫欲死的身体,牵引着他向前。
一步踏出,脚下不再是湿滑的木板,而是坚实、微凉、带着水汽浸润的青石。
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却又与外界截然不同。
依旧是无边无际的墨绿水泽,浓雾如纱,但雾气不再是死寂的屏障,而是变得稀薄流动,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梳理过。
水泽之上,不再仅仅是参天怪木,而是错落分布着无数或大或小的“岛屿”——它们并非天然形成,更像是巨大古木的根部虬结盘绕、混合着坚韧的水草与不知名的藤蔓,再辅以粗糙却异常坚固的原木、竹排甚至巨大的龟甲,人工构筑而成的落脚点。
这些岛屿之间,由简陋却稳固的木栈桥、竹筏索道、甚至垂落的坚韧藤蔓相连,构成了一座庞大而奇特的浮空聚落。
然而,真正让陈九心神剧震的,是声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朗朗的读书声!
不是一人,不是一处,而是从四面八方、从大大小小的树岛茅屋中、从临水的简陋竹棚下、甚至从踩着栈桥匆匆而过的稚童口中传出!
声音或苍老沙哑,或清脆稚嫩,或抑扬顿挫,或低沉含混,却都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汇聚在这片水雾弥漫的泽国上空,形成一种磅礴而坚韧的声浪,竟隐隐压制住了泽国深处那股挥之不去的阴湿与腐朽气息!
读书声!在这片被视为险地绝域、连强大修士都可能迷失的云梦泽深处,竟有如此清晰、如此蓬勃的读书声!
陈九顺着脚下的青石小径望去,小径尽头,连接着一座相对开阔、由几株巨大古树根系天然拱卫而成的平台。
平台边缘,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懒洋洋地倚着一块半浸在水中的光滑青石,手里拎着一个油腻发亮的破旧酒葫芦。
正是那个老乞丐!
只是此刻的老乞丐,虽然衣衫依旧破烂,沾满泥浆水渍,但那股子市井油滑的惫懒之气却淡了许多,浑浊的老眼里,闪烁着一种洞悉世事又带着点玩味的精光。
他嘴角叼着一根水草,正摇头晃脑地听着周围的读书声,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
“哟,娃娃,活着出来啦?啧啧,看你这样子,三关的滋味不好受吧?”
老乞丐看到陈九踉跄走近,咧嘴一笑,露出几颗发黄的门牙,声音带着几分戏谑,却又仿佛松了口气。
陈九走到平台边缘,他深深看了一眼老乞丐,又环顾四周这书声琅琅、生机勃勃却又环境恶劣的奇异景象,嘶哑着开口:“前辈……此地便是云梦泽深处?这些读书声……”
“嘿嘿,”老乞丐灌了一口葫芦里浑浊的液体,满足地咂咂嘴,
“不错,正是云梦泽真正的腹地,文墟!至于这声音?”
他抬手指了指那些或简陋或奇特的树屋竹棚,
“喏,都是些不甘心让祖宗学问断了根、让圣贤道理喂了鱼虾的傻子们,还有他们的娃娃们。”
他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泥,走到陈九身边,浑浊的目光扫过他肩头渗血的绷带和苍白却眼神清明的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骨头够硬,心也没歪,难怪能过了那三块老顽固的关,跟我来,边走边聊。”
老乞丐引着陈九,走上一条连接着更大树岛的栈桥。
栈桥湿滑,下方墨绿的水深不见底,偶尔有巨大的气泡无声破裂。
“此地唤作文墟,”
老乞丐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朗朗书声,
“说是墟,其实是前朝永兴覆灭时,一群不甘心典籍尽焚、道统断绝的学士大儒,还有他们庇护的一些皇室遗脉、能工巧匠的后裔,拼了老命逃进来的避难所。”
他指了指脚下和周围那些看似粗陋却异常稳固的建筑:“别小看这些树根藤蔓搭的窝棚,里面藏着永兴工部最顶尖的营造秘术,能借水木之气,避凶煞,抗风浪。
这云梦泽的雾瘴和凶物,既是屏障,也是保护伞。
仙门那些眼高于顶的家伙,嫌此地污秽凶险,灵气驳杂,等闲不愿深入,倒给了我们这些遗’一丝喘息之机。”
栈桥尽头,是一个稍大的树岛,中央空地上,数十个年龄不一的孩子,正盘膝坐在蒲草垫上,跟着一位须发皆白、身着洗得发白儒袍的老者诵读《千字文》。
孩子们的小脸有些苍白,衣着简陋,但眼神却异常专注明亮。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清脆的童音汇聚在一起,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
“喏,看到了?”老乞丐努努嘴,
“学问就是命根子,没了书,没了道理,人跟泽里的鱼虾有什么区别?再苦再难,这书声不能断,竹简没了,刻在树皮上;墨不够,用泽底沉泥混着草药汁;先生没了,老的教小的,识字的教不识字的……一代代,就这么传下来了。”
他们穿过一片用巨大龟甲和藤蔓搭成的“工坊”,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低沉的讨论声。
几个皮肤黝黑、手脚粗壮的汉子,正围着一件奇特的、半成品的木甲构件争论不休,旁边摊开的不是图纸,而是用炭笔在坚韧水草叶上绘制的繁复纹路,旁边还堆着几卷用兽皮包裹的残破竹简,依稀可见《考工记》、《墨经》等字样。
“永兴朝的东西,好东西啊!”
老乞丐感慨地拍了拍旁边一根支撑工坊的、刻满复杂榫卯结构的巨木,
“格物致知,器以载道,没点真本事,光靠嘴皮子,在这鬼地方早死八百回了,这些玩意儿,都是祖宗传下来的吃饭家伙,也是保命的本钱。”
他带着陈九走向文墟更深处,地势渐高,雾气也更稀薄些。在一座由数根巨大古树气根天然拱卫、显得相对“气派”些的树屋前停下。树屋门口挂着一块简陋的木牌,上面用古朴的篆书写着两个字:守藏。
“到了,见见正主儿吧。”
老乞丐收敛了几分嬉笑,眼神变得郑重起来,
“里面那位,是此地辈分最高,学问最深,也是……当年带着最后一批典籍和匠人逃进云梦泽的领头人之一,你叫他守藏先生便是。”
他推开虚掩的、散发着淡淡木香的藤编门扉,一股混合着陈旧书卷、草药和檀香的奇异气息扑面而来。
屋内陈设极其简单,却处处透着古意。
墙壁上挂满了用坚韧水草编织、书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巨大“书卷”。
几盏造型古朴的青铜油灯静静燃烧,散发出稳定而柔和的光芒。中央一张巨大的木案,几乎被堆积如山的书简、帛书、龟甲、兽皮卷以及各种奇特的矿石、植物标本所淹没。
案后,一位身形清瘦、身着深青色麻布长袍的老者缓缓抬起头。
他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同刀刻,满头银丝梳理得一丝不苟,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最令人难忘的是他那双眼睛,深邃得如同蕴藏了整片云梦泽的雾气与星光,历经沧桑却依旧清澈睿智,仿佛能洞穿世间一切虚妄。
他的目光平静地落在陈九身上,没有审视,没有威压,只有一种沉淀了无尽岁月的平和与了然。
“你来了。”
守藏先生的声音温和而低沉,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早已预见了他的到来,
“带着镇世鼎的认可,带着临江的血泪,带着姑苏的刀锋……还有,那道在革新,道在人间的叩问之声。”
他缓缓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陈九面前。他的步伐很稳,带着一种学者的从容。
“欢迎来到文墟,陈九小友。”
守藏先生的目光落在陈九肩头的血迹上,带着一丝悲悯,
“你的路,很难,但你能来到这里,能说出那番话,证明……我们这些在泽国深处,以残篇断简续命的遗民,或许,真的等到了那一线……破局的文心烛。”
陈九望着眼前这位仿佛从古老时光中走出的守藏先生,听着屋外依旧穿透薄雾、清晰可闻的朗朗书声,感受着这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文明火种,一路紧绷的心弦,在这一刻,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与……希望。
破局的线索,或许就在这书声琅琅的文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