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新春繁景-《异世开荒称帝》

  腊月二十二的清晨,华夏城的薄雾像一层轻纱,笼罩着大街小巷。四大国贸商铺前,长队已经排得像条长龙。南商铺的红漆大门上,两盏丈高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灯笼面用三层桑皮纸糊成,上面绘制的“连年有余”图案栩栩如生,金线勾勒的鱼鳞在晨光中闪烁着细碎的光芒。门楣上“招财进宝”四个金粉大字,是文部最擅长书法的老先生亲笔书写,笔力浑厚,经过往来行人呵出的热气熏蒸,更显得温润饱满,仿佛镀上了一层蜜糖。

  商铺内,铁制回风炉熊熊燃烧,炉膛里的无烟煤泛着暗红的光,将整个空间烘得温暖如春。靠近炉边的货架上,摆放着刚出锅的糖糕,蒸腾的热气在玻璃柜上凝结成水珠,顺着柜面蜿蜒而下,在柜底汇聚成小小的水洼。卖糖果的柜台后,圆脸掌柜正用竹夹子熟练地夹起麦芽糖,那糖块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泛着琥珀色的光泽,能拉出半尺长的糖丝。“孩子们,排好队,慢点挤。”他笑着拍了拍最前面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的头,“来,这是你的芝麻糖,含在嘴里慢慢化,可别噎着。”小姑娘接过糖,飞快地塞进嘴里,鼓起腮帮子用力嚼着,含糊不清地喊了声“谢谢掌柜叔”,逗得周围的大人哈哈大笑。

  卖布料的区域被一群妇人围得水泄不通,一匹水红色的棉布搭在架上,边角自然垂落,宛如一道流淌的霞光。这棉布是用新收的棉花纺线织成,染色时添加了苏木和茜草,颜色鲜亮又柔和。“我看这布做棉袄再好不过,过年穿出去,保管全村数你家最体面。”西巷的王婶用手指轻轻捏着布料,感受着细密的针脚,“你看这针脚,匀得就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比去年的麻布密实三成还多。”东头的李嫂却摇着头反驳:“我打算给俺家丫头做件肚兜,上面绣对鸳鸯,开春穿正合适。”两人正争执不下,掌柜的媳妇端着铜盆过来泼水,笑着插话:“两位婶子别争了,这布还有十匹呢,你们都买回去,做棉袄、做肚兜都足够了。”王婶最终扯了三尺红布,笑着说:“回头给俺家小孙子做件棉袄,过年穿得红火火;李嫂你做肚兜时缺丝线,尽管来我家拿。”李嫂也笑了,接过剪好的布料:“那敢情好,等肚兜做好了,先给你家小孙子瞧瞧。”

  街角的腊肉摊前,木架上挂满了腌得油光锃亮的五花肉和香肠。五花肉被切得四指宽,每块都肥瘦相间,表皮上均匀地抹着一层粗盐,还点缀着细碎的花椒粒,那是用永乐城运来的上等花椒腌制的。香肠则是用猪后腿肉灌制而成,里面掺了姜末和白酒,远远就能闻到一股醇厚的肉香。摊主是个膀大腰圆的汉子,正用抹布仔细擦拭着油光锃亮的肉皮,见有个孩童盯着香肠直咽口水,便切下一小块边角料递过去:“拿着,尝尝鲜,让你爹来买整根的。”孩童接过去,烫得直甩手,却死死攥着不肯松开,跑回家时嘴里还叼着肉渣,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他爹随后便赶来,一下子买了三挂香肠,笑着对摊主说:“这孩子回家念叨着肉香,不买都不行。”摊主哈哈笑:“过年就得吃点好的,我这香肠能放到正月十五,保证不坏。”

  穿蓝布衣服的货郎摇着拨浪鼓从巷口走来,担子两头的竹筐用棉布盖得严严实实,掀开一看,里面的年货摆放得整整齐齐。左边筐里是年画,有“门神秦琼”“灶王爷”“胖娃娃抱鱼”等各种样式,颜料都是用苏木、靛蓝草等天然材料调制的,颜色鲜亮得能映出人影。右边筐里是春联和鞭炮,春联的红纸裁得方方正正,上面还洒了金粉,鞭炮则用红绳捆着,引线盘得像朵盛开的花。货郎的嗓门洪亮如铜锣,唱着自编的小调:“买张门神贴大门,妖魔鬼怪进不来;买挂鞭炮辞旧岁,来年日子红火火——买副春联贴门框,五谷丰登福满堂哟——”一个穿棉袄的老太太唤住他:“给我来两张‘胖娃娃抱鱼’,俺家儿媳妇刚生了大孙子,讨个吉利。”货郎麻利地取下年画,又额外送了张“福”字:“老太太您拿好,这‘福’字倒着贴,寓意‘福到’。”

  华夏城的主干道上,十几个工匠正踩着梯子挂灯笼。每隔三步就立着一根枣木杆,杆身缠着三指宽的红绸,绸子边缘绣着精致的回纹,在风中猎猎作响。灯笼的样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兔子灯的耳朵用竹篾扎成,糊着雪白的绵纸,眼睛点着黑漆,夜里点亮时,两只耳朵会随着风轻轻晃动,活灵活现;鲤鱼灯有三尺长,鱼鳞用金粉描过,尾巴能左右摇摆,远远看去就像真鱼在水里游动;走马灯更为精巧,灯芯一转,里面的画片就跟着转动,能看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精彩故事;最特别的是模仿铁制回风炉的灯笼,炉身的缠枝莲纹用金线绣在红绸上,烛火一照,花纹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宛如满地的金豆子。一个年轻工匠从梯子上下来,擦了擦汗笑道:“等天黑了点亮,这一条街准比龙宫还热闹。”旁边的老工匠捋着胡子:“可不是嘛,去年挂的灯笼就引得邻县人来看,今年这样式,保管更热闹。”

  路边的茶摊支着蓝布棚,棚下的铁炉上坐着铜壶,水“咕嘟咕嘟”地沸腾着,白气从壶嘴冒出来,在棚顶凝结成水珠滴落。几个穿着棉袄的老人围坐在木桌旁,手里捧着粗瓷碗,碗里的茶汤泛着褐色,飘着几片茶叶。“往年这个时候,咱还在为过年的口粮发愁呢。”梳着髻的张老汉咂了口茶,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去年秋收后,家里的粮仓堆得冒尖,交完税粮还剩二十多石,我让儿子去钱庄换了两锭银子,给孙子买了件新棉袄,还给老婆子扯了块蓝布做衣裳。”旁边的李老汉接过话茬:“可不是嘛,前儿个去看村超蹴鞠赛预赛,见着徐家村的赵壮,他说他们村新开的荒地收了三十石小麦,家里没地方放,朝廷按市价收了去,给的银子够买两头牛了。”正说着,茶摊掌柜端来一碟炒花生,笑着说:“几位大爷尝尝,新收的花生,用盐水煮的,下茶正好。今年收成好,咱也能敞开吃了。”

  除夕这天,华夏城的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梧桐村的王老五家,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门框上贴好了大红的春联。王老五正忙着在灶台前炖肉,锅里的猪肉炖得烂熟,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他的媳妇则在擀饺子皮,孩子们围在旁边,等着帮忙包饺子。“爹,今年的饺子馅里放了啥呀,这么香?”小儿子仰着小脸问。王老五笑着说:“放了新腌的腊肉和韭菜,还有你娘特意剁的姜末,保证好吃。”说话间,锅里的肉炖好了,王老五盛出一大碗,先给年迈的母亲端过去:“娘,您尝尝,烂乎不?”老太太尝了一口,笑着点头:“香!比去年的还香。”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孩子们抢着夹饺子,王老五给媳妇夹了块最大的肉,媳妇红着脸推给他:“你也累了一年,多吃点。”窗外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屋里的笑声比炭火还暖。

  皇宫的武英殿,从清晨就开始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内侍们穿着簇新的绿袍,踩着梯子挂宫灯,殿梁上的盘龙雕刻被灯光映照得愈发威严。六十张紫檀木圆桌沿着殿墙依次排开,桌腿裹着红绸,桌上铺着洁白的绢布,绢上摆放着铜制暖锅,锅沿刻着精美的饕餮纹,里面炖着羊肉、萝卜和粉条,汤面上浮着一层油花,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香气顺着殿门的缝隙飘出去,引得路过的小内侍直咽口水。

  酉时三刻,大王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和王后一起在宫女的陪同下走进殿内,腰间的玉带碰撞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百官立刻起身行礼,玄色朝服的衣摆扫过地面,发出整齐的“窸窣”声。“都平身吧。”大王走到高台上的宝座坐下,声音洪亮如钟,“今年是华夏朝丰收的一年,粮食满仓,百姓安康,这都离不开诸位的辛劳!本王敬大家一杯!”

  内侍们捧着银壶上前,给每人的酒杯斟满酒。那酒是用新收的高粱酿造而成,泛着琥珀色,杯口还飘着淡淡的酒香。百官齐齐举杯,酒液入喉,带着温热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五脏六腑都舒舒服服。“谢大王!”整齐的回应声在殿内回荡,惊得梁上的燕子扑棱棱飞起,绕着宫灯转了两圈又落回原位。

  陈胜坐在大王左侧的紫檀椅上,椅垫铺着柔软的白狐皮,暖和得很。他端着酒杯,对身旁的陈林之和陈越笑道:“林之叔,你看今年的饺子,是不是比去年的更鲜美?”陈林之夹起个月牙形的饺子,咬开个小口,热气腾腾的馅料里能看到剁碎的腊肉和韭菜,油汁顺着嘴角流下来,他连忙用帕子擦了擦,笑着说:“可不是嘛,今年的面粉是新收的小麦磨的,磨了三遍,细得像雪;饺子馅里加了新腌的腊肉,是用花椒腌的,香得很;就连这醋,都是用新收的谷子酿的,酸中带甜,味道绝了。”陈武也夹起个饺子,嚼得津津有味:“我家小子昨天还念叨,说就盼着过年吃宫里的饺子呢,比家里包的多了层香油味,好吃极了。”陈刚在旁边听着父亲说自己,不好意思的傻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