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河的水流淌过晨雾,将第一缕阳光折射在船队的帆面上,泛着细碎的金光。陈刚立在旗舰船头,银甲上还凝着露水,目光落在前方河岸——那里便是安城的选址,汉河在此处拐出一道平缓的湾流,岸边是开阔的平原,正适合筑城。
“杨进,快看!安城×城址到了!”陈刚拍了拍身旁同伴的肩膀,语气里难掩兴奋。
杨进放下手中的地图,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随即点头:“此处地势平坦,临河而建,既便水运,又利灌溉,赵部长果然会选地方。”他转身对身后的亲兵道,“传令下去,船队减速,准备靠岸!”
号角声在河面上传开,数十艘船只依次放缓速度,朝着岸边驶去。早已等候在船头的建设部官员贺坚、军部驻防官陈力,此时快步走到陈刚、杨进面前,抱拳行礼:“末将贺坚(陈力),参见二位将军!”
陈刚抬手扶起二人,笑着道:“贺兄、陈兄,安城的建设就拜托你们了。按计划,此处留一千士兵驻防,工匠五百人,百姓两千人,粮食一万石,物资清单已交由吏部官员,你们清点核对后便可开工。”
贺坚接过清单,目光扫过上面的条目,郑重道:“请将军放心!末将定按规划行事,先加固河堤,再平整土地,三个月内必让安城初具规模。”
“重中之重是防御。”杨进补充道,“安城虽非边境,却也是新城门户,河岸需派士兵日夜巡逻,防止流民或盗匪哄抢物资。另外,临时房屋要远离河道,避免汛期被淹——‘防患于未然’,这些细节不能马虎。”
陈力躬身应道:“末将明白!已选好高地搭建临时营寨,士兵会分三班巡逻,绝不让物资出半点差错。”
说话间,船只已稳稳靠岸。工人们扛着锄头、铁锹,百姓们提着包裹,在士兵的引导下有序登陆。船夫们则忙着将粮食、木材、铁器等物资卸下来,堆放在预先划定的区域,用帆布遮盖好。贺坚与陈力穿梭在人群中,时而指挥调度,时而安抚百姓,忙得不可开交。
陈刚望着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嘴角扬起笑意:“不错,大家都很卖力。”
杨进点头:“赵部长选的人都是老实本分、肯干活的,再加上咱们的士兵维持秩序,安城的建设定能顺利。”
约莫半个时辰后,安城的登陆与布防基本完成。贺坚、陈力再次来到二人面前,躬身辞行:“二位将军,安城诸事已安排妥当,你们放心前往宁城吧!待新城建成,再向二位将军报喜!”
“好!”陈刚拍了拍贺坚的肩膀,“遇事多与各部官员商量,别独断专行。若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可派信使沿汉河送信,我们会尽快回复。”
“末将谨记!”
船队再次启航时,安城岸边已搭起了几顶帐篷,炊烟袅袅升起,隐约能听到工匠们敲打木材的声音。陈刚立于船头,望着那片渐渐远去的营地,突然高声喊道:“兄弟们,安城已经开建,咱们宁城也不能落后!出发——”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河面泛起涟漪。船队顺着汉河继续前行,两岸的景色从平原渐渐过渡到丘陵,远处的山岳轮廓越来越清晰——那便是宁城的方向。
抵达宁城时已近四日正午,阳光炽烈。刘勇、宋平两位驻防官早已在岸边等候,接过驻防令牌与物资清单后,便迅速组织人员登陆。宁城的选址靠山麓,也有一块河流冲积出来的平原,岸边便有采石场,工人们刚一登陆,便扛着工具去开采石料,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很快在山间响起。
“刘兄,宁城多山地,需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杨进叮嘱道,“临时房屋要建在地势平缓处,雨季前务必挖好排水沟。另外,采石场要派专人看管,防止工匠私自开采或浪费石料。”
刘勇躬身道:“将军放心!末将已让人勘察过地形,营寨选在背风处,采石场也划定了区域,定不会出纰漏。”
陈刚与杨进待宁城的队伍安顿妥当,便不再耽搁,带着剩余的四千士兵与建城队伍,继续朝着此行的终点——康城前进。
船队行驶到汉河中游时,远远望见几队商队从南境方向驶来。为首的商队插着“周”字旗,显然是南境周勤麾下的队伍。陈刚当即握紧佩剑,沉声道:“准备戒备!”
杨进却抬手拦住他:“不必紧张。按王子叮嘱,商贸往来不可拦,咱们只需让船队靠边,给他们让出航道便是。”
陈刚虽有些不解,却还是依言下令:“船队靠岸,让出主航道!”
南境商队见华夏国的船队主动避让,也放慢速度,沿着河道另一侧缓缓驶过。双方船员隔着数丈距离,虽互不言语,却也算相安无事。只是商队的人望着华夏国船队中满载的建城物资与士兵,眼中满是疑惑——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究竟是去做什么?
直到商队行驶到宁城和安城附近,看到岸边忙碌的建城景象,以及宁城山麓下此起彼伏的凿石声,商队负责人这才恍然大悟。他当即对身旁的亲兵道:“不好!华夏国在汉河沿岸建城,这是要扩张疆域!你立刻快船返回月城,将此事禀报朝廷,让朝廷早做准备!”
亲兵领命,登上一艘小船,调转船头便往南境疾驰而去。却没料到,杨进早已料到商队会传递消息,提前派了斥候在沿途隐蔽。那亲兵刚跑出十里地,便被两名斥候扑倒在地,捆了个结结实实,押回华夏国的船队。
“将军,抓到一个南境信使,身上带着密信!”斥候将五花大绑的亲兵押到陈刚、杨进面前。
陈刚看着那亲兵,眼中闪过厉色:“竟敢打探我华夏国军情!来人,拖下去用刑,让他说出周勤的动向!”
“慢着!”杨进连忙阻止,“不必用刑。建城之事并非机密,汉河沿岸动静这么大,周勤早晚都会知道,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大大方方让他们知晓——‘纸包不住火’,咱们越是遮掩,反而越让他们起疑。”
陈刚皱眉:“可放了他,岂不是让周勤提前防备?”
“防备又如何?”杨进笑道,“咱们建城是为了安置百姓、巩固疆域,并非主动挑事。周勤若识趣,便不会来犯;若他敢来,咱们正好让他尝尝华夏国的厉害。”说罢,他对那亲兵道,“你走吧。回去告诉周勤,华夏国在建城安民,若他敢派兵袭扰,休怪我们不客气!”
亲兵愣了愣,见杨进真的下令松绑,连忙爬起来,头也不回地往南境跑去。
陈刚望着他的背影,不解道:“杨进,你这是何苦?放虎归山啊!”
“这不是放虎归山,是‘敲山震虎’。”杨进解释道,“让周勤知道我们的实力,他反而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来犯。咱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建好康城,而非与南境开战。”
陈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多言。船队继续前行,傍晚时分,抵达了柳溪村。
柳溪村临汉河而建,村里多是茅草屋,此时炊烟袅袅,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晚饭。突然看到河面上驶来庞大的船队,还载着密密麻麻的士兵,村民们顿时慌了,纷纷躲回家里,关紧房门。
“杨进,这村子……”陈刚正想下令让士兵戒备,却被杨进拦住。
“此处是柳溪村,汪大山的家乡。”杨进笑着道,“汪大山现在跟着赵进执行任务,之前回来探过亲,想必已经跟村民们说起过华夏国。咱们不必戒备,先去跟村长聊聊。”
说罢,杨进与陈刚带着几名亲兵,沿着田埂走向村子。村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名叫汪大树,此时正站在村口,手里握着根枣木棍,强作镇定地望着他们。看到杨进身上的铠甲与船只上的“华夏”字旗,汪大树心里有了底,连忙放下木棍,上前拱手:“不知是华夏国的官爷驾到,有失远迎!我是这柳溪村的存在汪大树。”
杨进笑着扶起他:“老丈不必多礼。我们是华夏国的军队,此次前来是为了在前方建城,路过贵村,特来打个招呼。”他顿了顿,又道,“您认识汪大山吗?他现在是我们军中的班长,跟着赵进大人执行任务,一切安好。”
汪大树闻言,眼睛顿时亮了:“认识!认识!大山是俺的娃!他上次回来,带回来了很多华夏国的好东西,跟俺说华夏国好,有饭吃、有衣穿,还能读书,村民们都羡慕不已……村民们都盼着能早点成为华夏国的百姓呢!”
“那老丈可要如愿了。”杨进道,“我们要建的康城,就在前方黑风口,日后柳溪村也会划入华夏国的疆域,村民们都是华夏国的子民,能分到土地、农具,孩子还能上学。”
汪大树激动得嘴唇发抖,连忙对身后的村民喊道:“大伙儿听到没?咱们以后就是华夏国的人了!能减轻赋税了,孩子们有学上了!”
村民们从屋里探出头,听到这话,顿时欢呼起来。有个妇人抱着孩子跑出来,激动地问:“官爷,俺们真的能减轻赋税吗?”
“千真万确!”杨进点头,“赋税只收一成,还有各种减免政策,只要肯干活,还能分到新房,还能领农具。等康城建好,你们还能去城里居住,在城里做工,挣粮食、挣银子。”
村民们的欢呼声响彻村庄,汪大树拉着杨进的手,非要留他们吃饭。杨进婉言谢绝:“老丈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建城之事紧急,我们还要赶去黑风口。日后若有需要,可派人去康城找我们,我们定当相助。”
告别汪大树与村民,船队继续前行,沿河两岸都是平原。夜色降临时,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黑风口。
黑风口位于汉河下游,河道在此处骤然变窄,两岸是陡峭的山崖,崖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平原到此也被山崖截断,仿佛城墙挡在前面。杨进站在船头,望着眼前的景象,深吸一口气,随即转身对着身后的大部队高声喊道:“兄弟们!咱们总算到地方了!这里就是黑风口,咱们未来的家——康城!”
船队上的士兵、工匠、百姓纷纷探出头,望着这片荒无人烟却地势险要的土地,眼中满是期待。
“别看这里现在荒凉,”杨进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河面,“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像建永夏寨那样开荒、筑城、挖渠,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良田万顷、房屋林立的好地方!大家都能住上砖瓦房,吃上白米饭,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听我命令——登陆!”
“遵命!”所有人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山崖回声阵阵。
船只依次靠岸,士兵们率先登陆,迅速抢占两岸的高地,搭起帐篷,架起弓箭,形成防御阵型;工匠们扛着工具,开始平整地面,搭建临时工坊;百姓们则在吏部官员的指导下,搬运物资,清理杂草。整个黑风口顿时热闹起来,灯火次第亮起,像一串落在黑暗中的明珠。
陈刚走到杨进身边,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笑道:“杨兄,这一路辛苦,总算到地方了。你看,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布防?”
“趁天色还能看路,走,咱们去勘察地形,边走边说。”杨进拿起一盏灯笼,率先朝着山崖走去。
两人沿着河岸前行,灯笼的光映照着脚下的碎石。杨进指着左侧的低洼地带,沉声道:“你看这里,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也容易被敌人偷袭,必须多派人手驻防,最好挖一条战壕,架上拒马,防止敌人从这里突破。”
陈刚点头:“没错,这里确实是薄弱环节。我看派一百人守在这里,分三班巡逻,应该能守住。”
“再看那里。”杨进又指向右侧的高地,“那里视野开阔,能看到河道上下游的动静,适合搭建箭塔和侦察哨。派五十人驻守,白天放哨,晚上点火把,一旦发现敌情,就能及时通报。”
两人继续往前走,来到河道最狭窄的地方。杨进停下脚步,望着两岸的山崖,眼中闪过精光:“你看这河道口,宽不过三丈,咱们只要在两岸搭建箭楼,安上火炮,再在河道里埋下暗桩,敌人想从水路进攻,简直是‘自投罗网’!”
“陆地也一样!”陈刚指着身后的大山,“这大山是天然屏障,咱们在山间小道上修几道关卡,派士兵驻守,敌人想从陆地进攻,也是难如登天!”
“对,目前来看,咱们需要优先建造防御工事的是东面和北面,以及河那边的西北面,河这面都将是咱们华夏国的领土,只是希望朝廷尽快安排军队和百姓将其真正地占据。”
“这些地方军队已经探索过了,没有发现有城镇和村落,的确算是咱们的领土了,以今年国内的生育情况看,应该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发展过来了。”
两人正说得兴起,一个士兵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单膝跪地:“将军!不好了!南境来了一支商队,被咱们的士兵拦在城外,劝他们返回,他们却不肯,非要见二位将军!”
杨进与陈刚对视一眼,皆有些意外。杨进皱眉道:“南境商队?这个时候来黑风口,怕是没那么简单。走,咱们去看看。”
“杨进,快看!安城×城址到了!”陈刚拍了拍身旁同伴的肩膀,语气里难掩兴奋。
杨进放下手中的地图,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随即点头:“此处地势平坦,临河而建,既便水运,又利灌溉,赵部长果然会选地方。”他转身对身后的亲兵道,“传令下去,船队减速,准备靠岸!”
号角声在河面上传开,数十艘船只依次放缓速度,朝着岸边驶去。早已等候在船头的建设部官员贺坚、军部驻防官陈力,此时快步走到陈刚、杨进面前,抱拳行礼:“末将贺坚(陈力),参见二位将军!”
陈刚抬手扶起二人,笑着道:“贺兄、陈兄,安城的建设就拜托你们了。按计划,此处留一千士兵驻防,工匠五百人,百姓两千人,粮食一万石,物资清单已交由吏部官员,你们清点核对后便可开工。”
贺坚接过清单,目光扫过上面的条目,郑重道:“请将军放心!末将定按规划行事,先加固河堤,再平整土地,三个月内必让安城初具规模。”
“重中之重是防御。”杨进补充道,“安城虽非边境,却也是新城门户,河岸需派士兵日夜巡逻,防止流民或盗匪哄抢物资。另外,临时房屋要远离河道,避免汛期被淹——‘防患于未然’,这些细节不能马虎。”
陈力躬身应道:“末将明白!已选好高地搭建临时营寨,士兵会分三班巡逻,绝不让物资出半点差错。”
说话间,船只已稳稳靠岸。工人们扛着锄头、铁锹,百姓们提着包裹,在士兵的引导下有序登陆。船夫们则忙着将粮食、木材、铁器等物资卸下来,堆放在预先划定的区域,用帆布遮盖好。贺坚与陈力穿梭在人群中,时而指挥调度,时而安抚百姓,忙得不可开交。
陈刚望着眼前井然有序的景象,嘴角扬起笑意:“不错,大家都很卖力。”
杨进点头:“赵部长选的人都是老实本分、肯干活的,再加上咱们的士兵维持秩序,安城的建设定能顺利。”
约莫半个时辰后,安城的登陆与布防基本完成。贺坚、陈力再次来到二人面前,躬身辞行:“二位将军,安城诸事已安排妥当,你们放心前往宁城吧!待新城建成,再向二位将军报喜!”
“好!”陈刚拍了拍贺坚的肩膀,“遇事多与各部官员商量,别独断专行。若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可派信使沿汉河送信,我们会尽快回复。”
“末将谨记!”
船队再次启航时,安城岸边已搭起了几顶帐篷,炊烟袅袅升起,隐约能听到工匠们敲打木材的声音。陈刚立于船头,望着那片渐渐远去的营地,突然高声喊道:“兄弟们,安城已经开建,咱们宁城也不能落后!出发——”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河面泛起涟漪。船队顺着汉河继续前行,两岸的景色从平原渐渐过渡到丘陵,远处的山岳轮廓越来越清晰——那便是宁城的方向。
抵达宁城时已近四日正午,阳光炽烈。刘勇、宋平两位驻防官早已在岸边等候,接过驻防令牌与物资清单后,便迅速组织人员登陆。宁城的选址靠山麓,也有一块河流冲积出来的平原,岸边便有采石场,工人们刚一登陆,便扛着工具去开采石料,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很快在山间响起。
“刘兄,宁城多山地,需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杨进叮嘱道,“临时房屋要建在地势平缓处,雨季前务必挖好排水沟。另外,采石场要派专人看管,防止工匠私自开采或浪费石料。”
刘勇躬身道:“将军放心!末将已让人勘察过地形,营寨选在背风处,采石场也划定了区域,定不会出纰漏。”
陈刚与杨进待宁城的队伍安顿妥当,便不再耽搁,带着剩余的四千士兵与建城队伍,继续朝着此行的终点——康城前进。
船队行驶到汉河中游时,远远望见几队商队从南境方向驶来。为首的商队插着“周”字旗,显然是南境周勤麾下的队伍。陈刚当即握紧佩剑,沉声道:“准备戒备!”
杨进却抬手拦住他:“不必紧张。按王子叮嘱,商贸往来不可拦,咱们只需让船队靠边,给他们让出航道便是。”
陈刚虽有些不解,却还是依言下令:“船队靠岸,让出主航道!”
南境商队见华夏国的船队主动避让,也放慢速度,沿着河道另一侧缓缓驶过。双方船员隔着数丈距离,虽互不言语,却也算相安无事。只是商队的人望着华夏国船队中满载的建城物资与士兵,眼中满是疑惑——这支规模庞大的队伍,究竟是去做什么?
直到商队行驶到宁城和安城附近,看到岸边忙碌的建城景象,以及宁城山麓下此起彼伏的凿石声,商队负责人这才恍然大悟。他当即对身旁的亲兵道:“不好!华夏国在汉河沿岸建城,这是要扩张疆域!你立刻快船返回月城,将此事禀报朝廷,让朝廷早做准备!”
亲兵领命,登上一艘小船,调转船头便往南境疾驰而去。却没料到,杨进早已料到商队会传递消息,提前派了斥候在沿途隐蔽。那亲兵刚跑出十里地,便被两名斥候扑倒在地,捆了个结结实实,押回华夏国的船队。
“将军,抓到一个南境信使,身上带着密信!”斥候将五花大绑的亲兵押到陈刚、杨进面前。
陈刚看着那亲兵,眼中闪过厉色:“竟敢打探我华夏国军情!来人,拖下去用刑,让他说出周勤的动向!”
“慢着!”杨进连忙阻止,“不必用刑。建城之事并非机密,汉河沿岸动静这么大,周勤早晚都会知道,与其藏着掖着,不如大大方方让他们知晓——‘纸包不住火’,咱们越是遮掩,反而越让他们起疑。”
陈刚皱眉:“可放了他,岂不是让周勤提前防备?”
“防备又如何?”杨进笑道,“咱们建城是为了安置百姓、巩固疆域,并非主动挑事。周勤若识趣,便不会来犯;若他敢来,咱们正好让他尝尝华夏国的厉害。”说罢,他对那亲兵道,“你走吧。回去告诉周勤,华夏国在建城安民,若他敢派兵袭扰,休怪我们不客气!”
亲兵愣了愣,见杨进真的下令松绑,连忙爬起来,头也不回地往南境跑去。
陈刚望着他的背影,不解道:“杨进,你这是何苦?放虎归山啊!”
“这不是放虎归山,是‘敲山震虎’。”杨进解释道,“让周勤知道我们的实力,他反而会有所忌惮,不敢轻易来犯。咱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建好康城,而非与南境开战。”
陈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多言。船队继续前行,傍晚时分,抵达了柳溪村。
柳溪村临汉河而建,村里多是茅草屋,此时炊烟袅袅,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晚饭。突然看到河面上驶来庞大的船队,还载着密密麻麻的士兵,村民们顿时慌了,纷纷躲回家里,关紧房门。
“杨进,这村子……”陈刚正想下令让士兵戒备,却被杨进拦住。
“此处是柳溪村,汪大山的家乡。”杨进笑着道,“汪大山现在跟着赵进执行任务,之前回来探过亲,想必已经跟村民们说起过华夏国。咱们不必戒备,先去跟村长聊聊。”
说罢,杨进与陈刚带着几名亲兵,沿着田埂走向村子。村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名叫汪大树,此时正站在村口,手里握着根枣木棍,强作镇定地望着他们。看到杨进身上的铠甲与船只上的“华夏”字旗,汪大树心里有了底,连忙放下木棍,上前拱手:“不知是华夏国的官爷驾到,有失远迎!我是这柳溪村的存在汪大树。”
杨进笑着扶起他:“老丈不必多礼。我们是华夏国的军队,此次前来是为了在前方建城,路过贵村,特来打个招呼。”他顿了顿,又道,“您认识汪大山吗?他现在是我们军中的班长,跟着赵进大人执行任务,一切安好。”
汪大树闻言,眼睛顿时亮了:“认识!认识!大山是俺的娃!他上次回来,带回来了很多华夏国的好东西,跟俺说华夏国好,有饭吃、有衣穿,还能读书,村民们都羡慕不已……村民们都盼着能早点成为华夏国的百姓呢!”
“那老丈可要如愿了。”杨进道,“我们要建的康城,就在前方黑风口,日后柳溪村也会划入华夏国的疆域,村民们都是华夏国的子民,能分到土地、农具,孩子还能上学。”
汪大树激动得嘴唇发抖,连忙对身后的村民喊道:“大伙儿听到没?咱们以后就是华夏国的人了!能减轻赋税了,孩子们有学上了!”
村民们从屋里探出头,听到这话,顿时欢呼起来。有个妇人抱着孩子跑出来,激动地问:“官爷,俺们真的能减轻赋税吗?”
“千真万确!”杨进点头,“赋税只收一成,还有各种减免政策,只要肯干活,还能分到新房,还能领农具。等康城建好,你们还能去城里居住,在城里做工,挣粮食、挣银子。”
村民们的欢呼声响彻村庄,汪大树拉着杨进的手,非要留他们吃饭。杨进婉言谢绝:“老丈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建城之事紧急,我们还要赶去黑风口。日后若有需要,可派人去康城找我们,我们定当相助。”
告别汪大树与村民,船队继续前行,沿河两岸都是平原。夜色降临时,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黑风口。
黑风口位于汉河下游,河道在此处骤然变窄,两岸是陡峭的山崖,崖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平原到此也被山崖截断,仿佛城墙挡在前面。杨进站在船头,望着眼前的景象,深吸一口气,随即转身对着身后的大部队高声喊道:“兄弟们!咱们总算到地方了!这里就是黑风口,咱们未来的家——康城!”
船队上的士兵、工匠、百姓纷纷探出头,望着这片荒无人烟却地势险要的土地,眼中满是期待。
“别看这里现在荒凉,”杨进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河面,“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像建永夏寨那样开荒、筑城、挖渠,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良田万顷、房屋林立的好地方!大家都能住上砖瓦房,吃上白米饭,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听我命令——登陆!”
“遵命!”所有人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山崖回声阵阵。
船只依次靠岸,士兵们率先登陆,迅速抢占两岸的高地,搭起帐篷,架起弓箭,形成防御阵型;工匠们扛着工具,开始平整地面,搭建临时工坊;百姓们则在吏部官员的指导下,搬运物资,清理杂草。整个黑风口顿时热闹起来,灯火次第亮起,像一串落在黑暗中的明珠。
陈刚走到杨进身边,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笑道:“杨兄,这一路辛苦,总算到地方了。你看,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布防?”
“趁天色还能看路,走,咱们去勘察地形,边走边说。”杨进拿起一盏灯笼,率先朝着山崖走去。
两人沿着河岸前行,灯笼的光映照着脚下的碎石。杨进指着左侧的低洼地带,沉声道:“你看这里,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也容易被敌人偷袭,必须多派人手驻防,最好挖一条战壕,架上拒马,防止敌人从这里突破。”
陈刚点头:“没错,这里确实是薄弱环节。我看派一百人守在这里,分三班巡逻,应该能守住。”
“再看那里。”杨进又指向右侧的高地,“那里视野开阔,能看到河道上下游的动静,适合搭建箭塔和侦察哨。派五十人驻守,白天放哨,晚上点火把,一旦发现敌情,就能及时通报。”
两人继续往前走,来到河道最狭窄的地方。杨进停下脚步,望着两岸的山崖,眼中闪过精光:“你看这河道口,宽不过三丈,咱们只要在两岸搭建箭楼,安上火炮,再在河道里埋下暗桩,敌人想从水路进攻,简直是‘自投罗网’!”
“陆地也一样!”陈刚指着身后的大山,“这大山是天然屏障,咱们在山间小道上修几道关卡,派士兵驻守,敌人想从陆地进攻,也是难如登天!”
“对,目前来看,咱们需要优先建造防御工事的是东面和北面,以及河那边的西北面,河这面都将是咱们华夏国的领土,只是希望朝廷尽快安排军队和百姓将其真正地占据。”
“这些地方军队已经探索过了,没有发现有城镇和村落,的确算是咱们的领土了,以今年国内的生育情况看,应该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发展过来了。”
两人正说得兴起,一个士兵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单膝跪地:“将军!不好了!南境来了一支商队,被咱们的士兵拦在城外,劝他们返回,他们却不肯,非要见二位将军!”
杨进与陈刚对视一眼,皆有些意外。杨进皱眉道:“南境商队?这个时候来黑风口,怕是没那么简单。走,咱们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