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叔,厉害啊,这一网好多鱼!”
“哈哈,小意思。主要是这河里鱼太多。”
郑明正在与郑亮带领的船队在坤江上捕鱼,收获颇丰。
郑亮虽然是郑家远亲,但现在管着水师,就可以说明与郑家关系很近,是一家人。
所以,郑明平时就叫他“三叔”,显得亲切,亲近。
如今,郑家管着四千多人,这些人主要的肉食就是鱼了。
坤江里有许多鱼,种类也多,随便出来一趟就能捕到许多鱼。
而捕鱼的活,现在由水师担着。
目前人少,郑家将资源统一管理,发放。等以后人多了,慢慢放开,就会有人专门从事打鱼的生计。
“那是海豚?”
郑明瞪大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但看了许久,确认真是看到了几只海豚,它们居然在坤江里。
坤江里有海豚,第一次见到。
倒是鳄鱼见到不少,还有很大的蟒蛇。
鳄鱼多,刚开始人们还很怕,后来就开始打杀,经常能吃到鳄鱼肉,让人们解解馋,皮还能做皮革。
来到这个世界差不多快半年了,郑明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动物。
鳄鱼,蟒蛇,海豚,还有野鸡,野鸭,野猪,猴子,野鹿,大象,犀牛,犀鸟,孔雀雉,甚至还有熊。
野猪,野鸭,野鸡,鳄鱼,鱼等是郑明他们现在主要的肉食来源。
遇到小的野猪,野鸡,野鸭会带回去养着,以后慢慢发展养殖。
倒是,在野兔,野牛(犀牛除外),野羊,野马,老虎等动物一直没有见到,应该是热带雨林不适合它们生存吧。
“明儿,走了,回去。”
郑亮喊道。
这次捕捞的鱼肯定吃不完,天气热,多的用可以腌制后晒干。
偶尔的郑亮会出海打一些海鱼回来给大家尝尝鲜。
数日后。
这一天,李家的船队来了,这是李家另外一支船队,不是由李彦昌带领的,但也是李彦昌的兄弟李彦盛,不过是堂弟。
“郑兄,一直听兄长说起你,现在终于见到了,幸会幸会。”见面时,李彦盛客套道。
郑宽笑着说:“你兄长说你应该这月就会到来,没想到比预料的要早,辛苦了。”
“辛苦是辛苦,但也值得。”李彦盛说道:“这次带来了两千三百多人,跟我兄长带来的人差不多吧,这些人大部分是灾民,跟之前的来自一个地方……
还有铁矿石一千五百吨,食盐五十吨,以及燧发枪五百支,短时间内不好再弄到大量的燧发枪……”
光是这几样货,就用了大小船只十多艘,其他的船只是李家运的其他货,陶瓷,茶叶,丝绸等等。
两千三百多人中,青壮男子九百多人,青壮女子七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六百多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多人。
这次女子更多,是因为其中有不少是买来的。灾荒的地区,卖女儿的不少。
李家把她们买下,送到这里来,她们还能有个新的人生,不然被别人买去,不是去青楼,就是为奴为仆。
这次的价钱没有再优惠,按照事先说好的算,青壮男子一人二十五两白银,青壮女子一人二十两白银,孩子一人十两白银,老人一人五两白银。
算下来大概是四万六千多两白银。
还有一千五百吨铁矿石,一吨四两白银,共计六千两白银。
五十吨食盐,一吨六十两白银,共计三千两白银。
总得合计大概是五万五千多两白银。
算上李家上次的,这就超过十万两白银了。
花钱如流水。
有了上次的经验,现在安置这两千三百多人要得心应手许多。
同样的,先喝用空间泉水稀释的药水,然后洗澡。
这次还准备了他们的新麻布衣服,条件更好。
然后给他们分配房子,之后分配土地或者安排其他工作。
多了两千三百多人,不能全放在坤甸这边,郑明准备让最少五百人去松柏港那边,种植园和种桑养蚕都需要人,最好是有家人的一起过去。
这是后话。
郑明和唐顺昌留在码头做事,郑宽带着李彦盛去郑府休息。
“天呀,我的病好了!”
“这是神药吗?”
“我不用再死了!”
“我们来对地方了,这粥真好喝!”
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
第一批民众已经习以为常。
“哈哈,看到他们,就想到我们之前刚来时的样子。”
“他们有不少跟我们是一个地方的,都是遭了荒灾活不下去才来这里的。”
“唉,来了就回不去了。”
“还回去做什么?这里这么好,不会饿着,有房子住,有地种,隔三差五有肉吃,以前敢想?回去后等着饿死吗?”
“就是,这里这么好,我才不会去。”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追随郑家,将来日子会更好。”
“回去做什么?这里还不用再剃发留辫,多好!这里才是人待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得了病也不怕。就是热了点,这狗~日~的,老天还经常下雨,闷热闷热的。”
“习惯就好了。”
上次李家送来的两千两百多人,现在基本已经定下心来,决定以后这里就是他们新的家。
主要是现在的生活,是他们以前无法想象的。
种出来的粮食,可以留下来许多,而且一年可以种四次水稻,只要不懒,就不会被饿死。
郑家对大家都很好,大家愿意跟着郑家走。
这就是民心。
人们其实要求很简单,只要满足后,他们大部分人都会知足的。
这次,郑家不光是买李家带来的货物,也准备卖些东西给李家。
就是粮食,而且是最近一个月收获的水稻。
这一个月收获的水稻,基本用的是郑明用空间培育出来的水稻作为种子种出来的。
亩产平均达到了五百斤。
有差不多四千亩,合计大概是两千万斤,即一千吨的水稻。
听起来很多,但就够李家的大船装两船的。
一吨水稻,李家给十二两白银,一千吨就是一万两千两白银。
这是,郑家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收入。
总算是有了像样的收入。
这是好的开始,等以后甘蔗,胡椒,香蕉等作物大规模收获后,会有更多收入。
李彦盛在第二天装完水稻后,就带着船队离开了。
时间就是金钱,不能逗留太久。
……
“哈哈,小意思。主要是这河里鱼太多。”
郑明正在与郑亮带领的船队在坤江上捕鱼,收获颇丰。
郑亮虽然是郑家远亲,但现在管着水师,就可以说明与郑家关系很近,是一家人。
所以,郑明平时就叫他“三叔”,显得亲切,亲近。
如今,郑家管着四千多人,这些人主要的肉食就是鱼了。
坤江里有许多鱼,种类也多,随便出来一趟就能捕到许多鱼。
而捕鱼的活,现在由水师担着。
目前人少,郑家将资源统一管理,发放。等以后人多了,慢慢放开,就会有人专门从事打鱼的生计。
“那是海豚?”
郑明瞪大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但看了许久,确认真是看到了几只海豚,它们居然在坤江里。
坤江里有海豚,第一次见到。
倒是鳄鱼见到不少,还有很大的蟒蛇。
鳄鱼多,刚开始人们还很怕,后来就开始打杀,经常能吃到鳄鱼肉,让人们解解馋,皮还能做皮革。
来到这个世界差不多快半年了,郑明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动物。
鳄鱼,蟒蛇,海豚,还有野鸡,野鸭,野猪,猴子,野鹿,大象,犀牛,犀鸟,孔雀雉,甚至还有熊。
野猪,野鸭,野鸡,鳄鱼,鱼等是郑明他们现在主要的肉食来源。
遇到小的野猪,野鸡,野鸭会带回去养着,以后慢慢发展养殖。
倒是,在野兔,野牛(犀牛除外),野羊,野马,老虎等动物一直没有见到,应该是热带雨林不适合它们生存吧。
“明儿,走了,回去。”
郑亮喊道。
这次捕捞的鱼肯定吃不完,天气热,多的用可以腌制后晒干。
偶尔的郑亮会出海打一些海鱼回来给大家尝尝鲜。
数日后。
这一天,李家的船队来了,这是李家另外一支船队,不是由李彦昌带领的,但也是李彦昌的兄弟李彦盛,不过是堂弟。
“郑兄,一直听兄长说起你,现在终于见到了,幸会幸会。”见面时,李彦盛客套道。
郑宽笑着说:“你兄长说你应该这月就会到来,没想到比预料的要早,辛苦了。”
“辛苦是辛苦,但也值得。”李彦盛说道:“这次带来了两千三百多人,跟我兄长带来的人差不多吧,这些人大部分是灾民,跟之前的来自一个地方……
还有铁矿石一千五百吨,食盐五十吨,以及燧发枪五百支,短时间内不好再弄到大量的燧发枪……”
光是这几样货,就用了大小船只十多艘,其他的船只是李家运的其他货,陶瓷,茶叶,丝绸等等。
两千三百多人中,青壮男子九百多人,青壮女子七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六百多人,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多人。
这次女子更多,是因为其中有不少是买来的。灾荒的地区,卖女儿的不少。
李家把她们买下,送到这里来,她们还能有个新的人生,不然被别人买去,不是去青楼,就是为奴为仆。
这次的价钱没有再优惠,按照事先说好的算,青壮男子一人二十五两白银,青壮女子一人二十两白银,孩子一人十两白银,老人一人五两白银。
算下来大概是四万六千多两白银。
还有一千五百吨铁矿石,一吨四两白银,共计六千两白银。
五十吨食盐,一吨六十两白银,共计三千两白银。
总得合计大概是五万五千多两白银。
算上李家上次的,这就超过十万两白银了。
花钱如流水。
有了上次的经验,现在安置这两千三百多人要得心应手许多。
同样的,先喝用空间泉水稀释的药水,然后洗澡。
这次还准备了他们的新麻布衣服,条件更好。
然后给他们分配房子,之后分配土地或者安排其他工作。
多了两千三百多人,不能全放在坤甸这边,郑明准备让最少五百人去松柏港那边,种植园和种桑养蚕都需要人,最好是有家人的一起过去。
这是后话。
郑明和唐顺昌留在码头做事,郑宽带着李彦盛去郑府休息。
“天呀,我的病好了!”
“这是神药吗?”
“我不用再死了!”
“我们来对地方了,这粥真好喝!”
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
第一批民众已经习以为常。
“哈哈,看到他们,就想到我们之前刚来时的样子。”
“他们有不少跟我们是一个地方的,都是遭了荒灾活不下去才来这里的。”
“唉,来了就回不去了。”
“还回去做什么?这里这么好,不会饿着,有房子住,有地种,隔三差五有肉吃,以前敢想?回去后等着饿死吗?”
“就是,这里这么好,我才不会去。”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追随郑家,将来日子会更好。”
“回去做什么?这里还不用再剃发留辫,多好!这里才是人待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得了病也不怕。就是热了点,这狗~日~的,老天还经常下雨,闷热闷热的。”
“习惯就好了。”
上次李家送来的两千两百多人,现在基本已经定下心来,决定以后这里就是他们新的家。
主要是现在的生活,是他们以前无法想象的。
种出来的粮食,可以留下来许多,而且一年可以种四次水稻,只要不懒,就不会被饿死。
郑家对大家都很好,大家愿意跟着郑家走。
这就是民心。
人们其实要求很简单,只要满足后,他们大部分人都会知足的。
这次,郑家不光是买李家带来的货物,也准备卖些东西给李家。
就是粮食,而且是最近一个月收获的水稻。
这一个月收获的水稻,基本用的是郑明用空间培育出来的水稻作为种子种出来的。
亩产平均达到了五百斤。
有差不多四千亩,合计大概是两千万斤,即一千吨的水稻。
听起来很多,但就够李家的大船装两船的。
一吨水稻,李家给十二两白银,一千吨就是一万两千两白银。
这是,郑家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笔收入。
总算是有了像样的收入。
这是好的开始,等以后甘蔗,胡椒,香蕉等作物大规模收获后,会有更多收入。
李彦盛在第二天装完水稻后,就带着船队离开了。
时间就是金钱,不能逗留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