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八百多人的灾民,郑明先把他们中的铁匠,木匠,泥瓦匠,医师,能教书的等特殊才能的人挑选出来,人不多,加起来有一百多人。
剩下的人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的,而且大多都有种桑养蚕的经验,郑明就选出一千多人,接近一半,带到松柏港西北方向的浦吧哇去安置。
让他们去弄新的桑蚕养殖园。
剩下的人,愿意种田的,安置到万明河东岸去。
愿意做工的,安排去各处做工。
等安排好这些人,元宵节都过了。
除夕,春节,元宵节,郑家都看重,让人隆重搞搞,气氛很好。
元宵节后,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
郑明的甘蔗种植园,迎来了第一批收获甘蔗的好日子。
“公子,我们都准备好了。我们的甘蔗长得很好,这次肯定大丰厚啊。”
种植园的负责人黄二带着数百人等着郑明下令砍甘蔗。
这一批甘蔗有一千四百多亩,是郑明空间育种的,长得很好,含糖量也高。
数百人一起砍甘蔗,一千四百多亩,需要砍许多天。
“开始。”郑明看着大片的甘蔗,脸上是丰厚的喜悦。
得到命令,黄二拿着刀,带着数百人去砍甘蔗。
“嗯,甜。”郑明弄了一截甘蔗尝了尝。
大概算了算,这批甘蔗亩产有五吨左右。
换作其他人,在这时期,甘蔗亩产最多两吨左右。
这是郑明空间育种带来的好处之一,增加产量。
一千四百多亩甘蔗,大概能收七千吨鲜甘蔗。
这些甘蔗,砍下来后,会运到种植园种建的榨糖坊去,距离不远。
“公子,我们这甘蔗不仅产量高,而且出的红糖还很多。”
黄二跟着来到了榨糖坊,看到第一批炸出的红糖时,喜滋滋。
他黄二在种植园上可是全心投入,所以看到丰收时,十分高兴,自豪。
郑明估算了下,这批甘蔗出红糖的出糖率,大概有百分之十五左右。
一般情况,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出糖率。
一千四百多亩甘蔗,有七千吨左右的鲜甘蔗,大概能得到一千吨左右的红糖。
红糖的收购价大概是一吨四十两白银,一千吨红糖,能卖四万两白银左右。
按照目前甘蔗种植园的规模,以后平均每月能收一千亩左右的甘蔗,也就是每月可以获得五千吨左右的鲜甘蔗,能每月得到七百五十吨左右的红糖。
留存一部分,每月可以拿出五百吨红糖来卖,能卖两万两白银,一年差不多二十四万两白银。
既然以后要来工钱,算下来一年也能靠种甘蔗赚不少银子。
不过,目前人手缺,短时间内规模不会扩大太多。
之前每月大概能拿出一千吨稻谷和一百吨胡椒来卖,现在多了红糖。
加上偶尔卖一些瓷器,玻璃品等等,平均每个月能卖出大概五万两白银左右。
有了这些稳定的收入,能让郑家很长时间的获得人口,铁矿,硝石,硫磺,食盐,石灰石,油,布匹,牛马等资源。
有出有进,方能长久。
到了月底,这批甘蔗就收割完了。但不会把甘蔗地翻新重种甘蔗,可以利用留下的宿根再收一次,等下次收割后再翻地重新种。
在郑明的计划中,为了保证土壤的养份,除了尽量多施肥外,还准备甘蔗和香蕉轮作,以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
忙完甘蔗收割的事情,郑明又去桑蚕养殖园瞧瞧。
以现在桑蚕养殖园的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后平均每月大概能得到一万五千斤的生丝,能卖大概一万五千两白银。
这也是郑家以后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蔗糖,生丝,玻璃品,好的瓷器,以后只给李家专卖,李家也会给郑家更好的价格,双赢。
香蕉,菠萝,榴莲,西瓜,荔枝等水果因为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市场有限,郑明种的规模不大,多用来分发给民众吃。
瓜子,柑橘容易保存一些,尤其是瓜子可以尝试多种一些。
总的来说,郑明以桑蚕,甘蔗,胡椒种植为主。
椰树,藤黄果也种了不少,但主要是用来榨油的,油都是自家消化都紧巴,无法用来卖。
把种植园和桑蚕养殖园都看过后,没什么问题,郑明就去忙其他事情。
婆罗洲马上就要进入雨水相对较少的旱季,郑明准备在旱季把坤甸那边水田间的主干道用水泥修建。
打成水泥路后,即使用耕牛和马来拉稻谷也会省时省力。
更何况,郑明还打算在这些地势平缓的主干道上铺设木制轨道车,用来运输,以解放更多劳力去做其他事情。
之前的木制轨道车已经在两个码头和一些露天煤矿进行铺设,运营还可以,积累了一些经验了。
可以进一步推广来使用。
一天,郑明正和工造所的吕恭等人规划建设水泥路时,得到禀报,说是李家船队来了。
这次是李彦昌带队来的,李幼嫆没有在,她在家陪家人,等着十月嫁过来。
“郑明见过伯父,伯父一路辛苦了,先歇歇吧。”对于准岳父,郑明自然要客气着。
李彦昌笑着说:“不要紧,等把货物跟你们交接完后再歇歇。”
这次李彦昌为带来了一群灾民,估计跟叶家都是一个地方找来的,有一千九百多人。
同样的,这些人中,拖家带口的多,虽然比叶家送来的那批人少一些,但也占大部分。
其中,青壮男子六百多人,青壮女子四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有六百多人,五十以上的老人有两百多人。
李家要的价肯定比叶家低不少,差不多每人少了五两白银。
郑家要花三万一千多两白银。
有了这一千九百多人,郑家管辖的人口就超过两万,达到两万一千多人。
这些人,把有特殊才能的选出来后,郑明准备让几百人去浦吧哇那边,剩下的安排到万明河东岸。
等再多一个人,就可以在浦吧哇和万明河东岸设置县,就叫“浦吧哇县和万明县”。
除了人外,李彦昌还送来了一百零六匹马,都是种~马,每匹价八十两白银,而之前叶家要价一百两白银一匹。
还有三十吨硝石,十吨硫磺,铁矿石一千吨,食盐十吨,鸡鸭三千多只,以及笔墨纸砚,菜油等。
总得算下来,大概花了郑家近六万两白银。
之后,李彦昌还去了一趟爪哇岛,为李家运送回来两千吨石灰石,两百吨高岭土,十吨硫磺,三十吨食盐,合计价值大概有近一万两白银。
加上这个,李家这次向郑家出货价值六万八千多两白银。
郑家这次卖给李家红糖五百吨,算的一万三千两白银。
稻谷一千吨,算的一万两白银。胡椒一百吨,算的五千两白银。生丝一万斤,算的一万五千两白银,上等瓷器一百件,算的三千两白银。
合计大概是四万六千两白银。
经过近一年半的时间,郑家对外购买货物已经花出去近六十万两白银,对外出售货物收入二十万两白银左右,差额四十万两白银左右。
还算不错,郑家家底本来有两百多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短时间没问题。
剩下的人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的,而且大多都有种桑养蚕的经验,郑明就选出一千多人,接近一半,带到松柏港西北方向的浦吧哇去安置。
让他们去弄新的桑蚕养殖园。
剩下的人,愿意种田的,安置到万明河东岸去。
愿意做工的,安排去各处做工。
等安排好这些人,元宵节都过了。
除夕,春节,元宵节,郑家都看重,让人隆重搞搞,气氛很好。
元宵节后,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
郑明的甘蔗种植园,迎来了第一批收获甘蔗的好日子。
“公子,我们都准备好了。我们的甘蔗长得很好,这次肯定大丰厚啊。”
种植园的负责人黄二带着数百人等着郑明下令砍甘蔗。
这一批甘蔗有一千四百多亩,是郑明空间育种的,长得很好,含糖量也高。
数百人一起砍甘蔗,一千四百多亩,需要砍许多天。
“开始。”郑明看着大片的甘蔗,脸上是丰厚的喜悦。
得到命令,黄二拿着刀,带着数百人去砍甘蔗。
“嗯,甜。”郑明弄了一截甘蔗尝了尝。
大概算了算,这批甘蔗亩产有五吨左右。
换作其他人,在这时期,甘蔗亩产最多两吨左右。
这是郑明空间育种带来的好处之一,增加产量。
一千四百多亩甘蔗,大概能收七千吨鲜甘蔗。
这些甘蔗,砍下来后,会运到种植园种建的榨糖坊去,距离不远。
“公子,我们这甘蔗不仅产量高,而且出的红糖还很多。”
黄二跟着来到了榨糖坊,看到第一批炸出的红糖时,喜滋滋。
他黄二在种植园上可是全心投入,所以看到丰收时,十分高兴,自豪。
郑明估算了下,这批甘蔗出红糖的出糖率,大概有百分之十五左右。
一般情况,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出糖率。
一千四百多亩甘蔗,有七千吨左右的鲜甘蔗,大概能得到一千吨左右的红糖。
红糖的收购价大概是一吨四十两白银,一千吨红糖,能卖四万两白银左右。
按照目前甘蔗种植园的规模,以后平均每月能收一千亩左右的甘蔗,也就是每月可以获得五千吨左右的鲜甘蔗,能每月得到七百五十吨左右的红糖。
留存一部分,每月可以拿出五百吨红糖来卖,能卖两万两白银,一年差不多二十四万两白银。
既然以后要来工钱,算下来一年也能靠种甘蔗赚不少银子。
不过,目前人手缺,短时间内规模不会扩大太多。
之前每月大概能拿出一千吨稻谷和一百吨胡椒来卖,现在多了红糖。
加上偶尔卖一些瓷器,玻璃品等等,平均每个月能卖出大概五万两白银左右。
有了这些稳定的收入,能让郑家很长时间的获得人口,铁矿,硝石,硫磺,食盐,石灰石,油,布匹,牛马等资源。
有出有进,方能长久。
到了月底,这批甘蔗就收割完了。但不会把甘蔗地翻新重种甘蔗,可以利用留下的宿根再收一次,等下次收割后再翻地重新种。
在郑明的计划中,为了保证土壤的养份,除了尽量多施肥外,还准备甘蔗和香蕉轮作,以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
忙完甘蔗收割的事情,郑明又去桑蚕养殖园瞧瞧。
以现在桑蚕养殖园的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后平均每月大概能得到一万五千斤的生丝,能卖大概一万五千两白银。
这也是郑家以后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蔗糖,生丝,玻璃品,好的瓷器,以后只给李家专卖,李家也会给郑家更好的价格,双赢。
香蕉,菠萝,榴莲,西瓜,荔枝等水果因为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市场有限,郑明种的规模不大,多用来分发给民众吃。
瓜子,柑橘容易保存一些,尤其是瓜子可以尝试多种一些。
总的来说,郑明以桑蚕,甘蔗,胡椒种植为主。
椰树,藤黄果也种了不少,但主要是用来榨油的,油都是自家消化都紧巴,无法用来卖。
把种植园和桑蚕养殖园都看过后,没什么问题,郑明就去忙其他事情。
婆罗洲马上就要进入雨水相对较少的旱季,郑明准备在旱季把坤甸那边水田间的主干道用水泥修建。
打成水泥路后,即使用耕牛和马来拉稻谷也会省时省力。
更何况,郑明还打算在这些地势平缓的主干道上铺设木制轨道车,用来运输,以解放更多劳力去做其他事情。
之前的木制轨道车已经在两个码头和一些露天煤矿进行铺设,运营还可以,积累了一些经验了。
可以进一步推广来使用。
一天,郑明正和工造所的吕恭等人规划建设水泥路时,得到禀报,说是李家船队来了。
这次是李彦昌带队来的,李幼嫆没有在,她在家陪家人,等着十月嫁过来。
“郑明见过伯父,伯父一路辛苦了,先歇歇吧。”对于准岳父,郑明自然要客气着。
李彦昌笑着说:“不要紧,等把货物跟你们交接完后再歇歇。”
这次李彦昌为带来了一群灾民,估计跟叶家都是一个地方找来的,有一千九百多人。
同样的,这些人中,拖家带口的多,虽然比叶家送来的那批人少一些,但也占大部分。
其中,青壮男子六百多人,青壮女子四百多人,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有六百多人,五十以上的老人有两百多人。
李家要的价肯定比叶家低不少,差不多每人少了五两白银。
郑家要花三万一千多两白银。
有了这一千九百多人,郑家管辖的人口就超过两万,达到两万一千多人。
这些人,把有特殊才能的选出来后,郑明准备让几百人去浦吧哇那边,剩下的安排到万明河东岸。
等再多一个人,就可以在浦吧哇和万明河东岸设置县,就叫“浦吧哇县和万明县”。
除了人外,李彦昌还送来了一百零六匹马,都是种~马,每匹价八十两白银,而之前叶家要价一百两白银一匹。
还有三十吨硝石,十吨硫磺,铁矿石一千吨,食盐十吨,鸡鸭三千多只,以及笔墨纸砚,菜油等。
总得算下来,大概花了郑家近六万两白银。
之后,李彦昌还去了一趟爪哇岛,为李家运送回来两千吨石灰石,两百吨高岭土,十吨硫磺,三十吨食盐,合计价值大概有近一万两白银。
加上这个,李家这次向郑家出货价值六万八千多两白银。
郑家这次卖给李家红糖五百吨,算的一万三千两白银。
稻谷一千吨,算的一万两白银。胡椒一百吨,算的五千两白银。生丝一万斤,算的一万五千两白银,上等瓷器一百件,算的三千两白银。
合计大概是四万六千两白银。
经过近一年半的时间,郑家对外购买货物已经花出去近六十万两白银,对外出售货物收入二十万两白银左右,差额四十万两白银左右。
还算不错,郑家家底本来有两百多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短时间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