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超过三万人-《复辟大明,从南洋建国开始》

  “这些都是遭受水灾的灾民?”

  “对,这里有三千七百多人,还有好几千人,但七八月海上飓风多,只能等九月再出发带过来。”

  七月初,李彦盛带船队来了。

  这次带了许多人来,都是受了水灾,无家可归的人,李家把他们带到这里,还有活路,甚至以后会过得更好。

  为了替郑家弄来更多人,李家专门安排人在夏,冬,去探听那里有受灾严重的,然后去把一些灾民带到婆罗洲给郑家安排。

  本来有近四千人的,但海上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有一些体弱,有病的,在路上就没了。

  这个时代,受灾后,要想活着太难。卖儿卖女,卖自己的都很多,很多,只为了活着。

  他们能来到郑家这里,是他们的幸运,将来会感激不已。

  三千七百多人,七八成都是拖家带口的,两人的,三人的,四人的,五人的,都有。

  不过,太老太小的就相对比较少了。

  总的来说,有青壮男子一千三百多人,青壮女子有一千人左右,孩子九百多人,老人三百多人。

  有了这些人,郑家管辖的人口就超过三万人了。

  当然,为了这批人,郑家付出了六万多两白银。

  因为大船都拿来装运这些人了,李彦盛这次没有带铁矿石来,其他货物有二十吨硝石,十吨硫磺,小麦三百吨,麻布两万匹,棉布一万匹,食盐三十吨,菜油等等。

  大概价值一万六千多两白银。

  李彦盛还带着茶叶,瓷器,丝绸等物品,要去爪哇岛与荷兰人交易。

  顺便给郑家带回来一千五百吨石灰石,三十吨食盐,百吨高岭土,十吨硫磺,合计价值近一万两白银。

  离开时,从郑家买走五百吨红糖,一千五百吨稻谷,两百吨胡椒,一万斤生丝,次等玻璃品两千件,合计价值大概有六万两白银左右。

  郑家现在红糖每月产量大概在八九百吨,稻谷每月产量超过两千吨,胡椒每月产量有三四百吨,生丝每月产量两万斤左右,次等玻璃每月产量三四千件。

  能够满足与李家,叶家,葡萄牙人的交易。

  每月都能有数万两白银的入账,可以让郑家持续的对外获得人口,铁矿石,硝石,硫磺,食盐,布匹,菜油,小麦,燧发枪等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兵造所虽然一直在仿造改造燧发枪,但现在只能达到西洋人燧发枪八成左右的效果,还有差距。

  所以,能买一些燧发枪,还是要买一些来储备,而且这东西不好大量买。

  要不是叶家和李家生意做的大,关系网多,是无法经常弄到燧发枪的。

  西洋人虽然贪婪,但有些事情上还是严格,比如火器买卖,一定会考察买方会不会威胁到他们的生意。

  就像是对南洋的苏丹人土著人等等,西洋人就不会让他们持有多余的火器,否则,以后他们无法控制。

  “父亲,这批三千七百多人,大部分安排去万明河东岸,现在我们有三万多人。”

  “三万多人,不容易啊,当初我们来到这里时只有两千多人。”

  “现在每年会有不少新生儿出现,人会越来越多的。”

  “嗯,还是多亏了你,有你获得的药方,不仅能治怪病,还能让新生儿少夭折……”

  郑明与郑宽正在谈论人口的事情。

  郑家管理下出生的新生儿,为了不让他们夭折,郑明专门每月给他们喂一次空间泉水稀释后的汤药。

  坚持个一年半载,那些新生儿身体得到了增强,夭折的情况应该就会少许多。

  这个时代,出生率不低,就是夭折的太多。

  营养不良,饥饿,生病等等都能导致孩子夭折。

  郑家管理下,有吃有住,营养有基本的保障,加上服用空间泉水稀释后的汤药,今后夭折不大幅度减少就怪了。

  “父亲,现在浦吧哇和万明河东岸人口已经不少,可以考虑设县进行管理。”郑明建议道。

  郑宽点头:“这事之前就有商议过,现在时机到了,自然会设县。

  还有坤江东岸的开发应该进行了,以后过来的人,先安排去坤江东岸,先把那里容易开垦的水田开垦出来。

  那些沼泽地,山地,以后慢慢整治。

  你弄的种植园,桑蚕养殖园,也可以在坤江东岸弄一些。”

  郑明早有打算,说道:“那边就比较靠近苏卡达纳苏丹国了,要安排一部分水师和陆战队的人过去驻守。”

  郑宽想了想,说道:“嗯。那边有一些小的港口,可以让水师的一些中型战船停靠,与陆战队一样,各安排一百人过去驻守。”

  现在水师人数有一千人左右,陆战队有五百人左右。

  需要驻守坤甸,松柏港,浦吧哇,以及之后的坤江东岸地区。

  坤江东岸,适合开发水田,种植园只能选在靠山,河流少的地方,情况跟坤甸这边差不多,短时间内能开发的种植园和桑蚕养殖园有限。

  安排人的事情主要是郑明在弄,加上还要新建种植园和桑蚕养殖园,接下来一段时间,他要多往坤江东岸跑。

  设置浦吧哇县和万明县后,加上坤甸县,松柏县,郑家现在管辖五个县,共三万多人。

  ……

  经过差不多四个月时间,坤甸这边田间主道路以及交接港口和坤甸县城的主路,都已经建成水泥路。

  现在正在给坤甸田间主道铺设木制轨道车,有了木制轨道车,以后搬运稻谷就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同时也不需要那么多牛马车来拉。

  因为地势平缓,用轨道车装上一两吨稻谷,只需要一两人推一推,就能运走。

  等坤甸这边木制轨道车铺设完成,就会到万明河东岸的水田间主道修建水泥路,铺设轨道车。

  松柏港那边,目前只有码头铺设有木制轨道车,其他地方水田比较少,地势并不平缓,需求不大。

  浦吧哇那边也差不多,不需要木制轨道车。

  不过,这两个地方的主道正在修建水泥路,方便以后人走,也方便用耕牛,马匹,拉货物。

  就是时间比较紧,再有两个多月就是雨季了,雨水多,不方便修路。

  还有就是水泥需求暴增后,石灰石消耗太快。

  以后还要多从爪哇岛或者其他地方买更多的石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