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作战计划,纸壳子弹-《复辟大明,从南洋建国开始》

  “根据情报分析,苏卡达纳苏丹国恐怕在荷兰人的攻打下,最多还能撑一年半载。”

  “我们的人暗中与苏卡达纳苏丹国的王室取得了联系,但对方对我们不信任,短时间怕是很难投靠我们,我们需要展示足够的武力才行。

  不然,他们恐怕最后投降荷兰人。”

  “既然葡萄牙人想利用我们打荷兰人,那就顺势而为,先打荷兰人,占据苏卡达纳苏丹国。”

  “葡萄牙人应该不会出什么力,最多在马六甲牵制一些荷兰人兵力,然后坐看我们与荷兰人拼命。”

  “不能指望葡萄牙人,他们能提供一些物资和技术支持就不错了,打荷兰人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水师,陆战队,现在能派出多少兵力,战船,火器,如何?”

  今日,郑宽,郑明,郑亮,朱文超,唐顺昌,李忠等人在商量军事。

  决定对苏卡达纳苏丹国用兵,但需要与荷兰人打一仗。

  “我们现在有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知道荷兰人在苏卡达纳苏丹国的情况,大概的兵力,他们不知道我们这里的情况,还以为是一些海盗在复明岛和盘龙岛上,并不重视。”

  唐顺昌很有条理的说着:“我们可以从海上出其不意,打败在苏卡达纳苏丹国的荷兰人舰队,然后埋伏荷兰人可能从马辰苏丹国前来支援的舰队。

  陆战队这边,快速进入苏卡达纳苏丹国内,先对付陆地上的荷兰人的军队。

  如此,只要打败了荷兰人,那苏卡达纳苏丹国的王室就可能投靠我们。

  若是他们不投靠,那就打,那时候他们也没多少反抗力量了……”

  策略不错,主要是打个出其不意,同时向苏卡达纳苏丹国的王室展示武力。

  负责水师的总兵郑亮,开口说道:“全力出动的话,我们水师能出动一千五百左右的兵力,大小战船超过五十艘,想必打在婆罗洲的荷兰舰队足够了。”

  水师现在有兵力两千左右,一半是比较新的兵,出动一千五百左右,那是把老兵基本都派出去,还有五百多的新兵。

  战船,说是超过五十艘,但大半是火攻船那种战船。

  还是老战术,火攻,群狼战术。但对付荷兰人舰队很有效果。

  大的战船,建造需要时间,操控需要很多人,所以,水师短期内不能有大量的大战船。

  但对付婆罗洲的荷兰人舰队足够了。

  陆战队总兵朱文超,说道:“陆战队这边,在浦吧哇需要留一百人左右,但可以多安排新兵。

  坤甸这里也需要留人。

  一千人,最多能出动六七百人。但我们燧发枪多,炮多,尤其是公子弄出来的纸壳子弹,让我们提高了燧发枪的射击速度和安全。

  纸壳子弹,下雨天,用一层油纸包裹,也能使用。

  荷兰人在婆罗洲的陆战队数量不多,一百多人的主力,其他一千人左右都是从马辰苏丹国和爪哇岛弄来的炮灰,战力有限。

  苏卡达纳苏丹的兵战力更低,他们的优势是丛林作战,而这一点,我们现在也比较擅长了。”

  郑家的陆战队,不仅是配合水师登陆作战的,现在也训练出了一支丛林作战的兵。

  原本是准备来对付那些山中要跟郑家作对的土著,现在用来对付荷兰人和苏卡达纳苏丹国的丛林兵,也很不错。

  所谓的“纸壳子弹”,就是用纸壳将燧发枪的铅弹和火药一份一份的单独包装起来。

  使用时,咬开纸壳,就能直接,快速的填装火药和铅弹,增加射速,方便携带,又更具安全。

  雨天,就再包裹一层油纸,这样下雨天,填装火药时遮挡下,也可以使用燧发枪。

  这是郑明记忆中的东西,没什么技术性,但这种构思,现在还没有,西洋人应该还没有使用,毕竟一直没有发现存在。

  郑宽说道:“护卫队这边可以抽两百人,交给文超你暂时指挥,多一些人,更为稳妥。”

  唐顺昌接话道:“打苏卡达纳苏丹国和那里的荷兰人问题不大,但等荷兰人反应过来,下次就是更大规模的海战,我们要做好准备。”

  郑宽已经考虑过,笑着说:“到时候看情况,若是荷兰人调动大量舰队过来,葡萄牙人又不愿意出力,我们不敌的话,就退守港口,守着陆地,荷兰人不敢进来。

  那样可能海岸遭到封锁,但只要我们有时间积蓄力量,以后就能打出去。

  当然,这是最坏的考虑。”

  如今,郑家多积累不少战略物资,即使被封锁个几年也没问题。

  更何况,荷兰人到时候能调动多少舰队过来,西班牙等国愿意掺和多少都是未知数。

  用了数日时间,一份比较详细的军事作战计划做出来了。

  打仗,郑明是新手,参与其中是多看多学少说的。

  到了三月末。

  李彦昌带着李家的船队来到了坤甸。

  他是过了除夕才出来的,不然会更早过来。

  “父亲,您一路辛苦了……”

  “娘在家还好吗?还有兄长,弟弟他们呢?”

  “都好,都好,就是比较想你。”

  郑明专门把李幼嫆叫上,第一时间来码头见见李彦昌,她也想念家人。

  这次李彦昌带来了两千七百多人,其中汉人六百多,包含三百多买船票下南洋来的,其余两千一百人左右都是倭国人。

  两千一百人左右的倭国人中,有青壮男子六百多人,青壮女子九百多人,孩子五百多人。

  郑家为此需要花费大约四万五千两白银。

  对于这些倭国人的安排,还是老规矩,青壮男子先送去挖矿,伐木,搬运等重体力活,青壮女子先学汉语,然后安排婚事。

  孩子安排去学塾,学汉语,念书。

  之前安排的倭国青壮男子中有两百多人表现特别好,已经给他们换了轻松一些的活,给他们安家,算是一视同仁的待遇了。

  至于有些反抗的,闹事的,耍小聪明的,肯定没好果子吃。

  送去学塾念书的倭国孩子,满十五岁后,听话的安排平常的活,不听话的就安排重活,继续教育。

  表现特别好,又上进的,可以进入万明书院继续念书。

  只要忠心,就一视同仁,有二心的就不断教育,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