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祖龙失眠,与‘昭武帝’的对话-《政哥:我家老六,咋成千古一帝了》

  皇帝离去,章台殿内依旧感觉到刻骨的寒冷。

  无形中的重压,好似依旧笼罩在每个人的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

  谁都不知道皇帝什么意思,但是都能够感觉到,大秦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天幕的影响,促使着大秦的朝堂,都在产生微妙的变化。

  而不多时,宦官尖细的嗓音响起:“陛下有旨,廷尉李斯,囚于廷尉府,待天幕之事终了,再行定夺。”

  此言一出,李斯如同抽空了全身力气。

  他被铁拷束缚的身躯,彻底瘫软在地上,脸上一片灰白色,眼中最后的光彩熄灭了。

  因为天幕之事,李斯知晓自己完了。

  而且天幕的影响,还有六公子赢辰的话,让他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法家在秦国的根基,被动摇了。

  自己辛苦在秦国半辈子的耕耘,全都因此白费,这让李斯很不甘。

  可是不论怎么不甘,但天幕昭示的一幕,让李斯彻底被打在了大秦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于扶苏来说更不用说了,在自己六弟的那套‘仁德为表,法度为骨,道家为用’的理论面前。

  儒家的‘仁政’理论,简直是不堪一击。

  淳于越他们教扶苏的‘君王之道’,是行仁政、宽法刑,以德以礼,治国安民。

  一心为公为国为民,这套培养不说有错,对于一位合格的大臣来说。

  皇帝反而会喜欢这样敢于直谏、为民直言的忠臣、贤臣。

  但扶苏不是臣子啊,他学的那套把自己搞成了忠臣、谏臣,却连大秦最根本的问题看不到。

  法家的帝王之学,让扶苏不喜更被束之为空之楼阁。

  嬴政厌弃扶苏,哪怕扶苏是自己嫡长子,却迟迟不愿意立太子的缘故就在于此。

  而淳于越等一众儒生,则是交头接耳,满脸的困惑无措。

  赢辰之论,取儒家之“仁”,却又不全用儒家之术,反而将法、道糅合其中。

  如果赢辰一心推儒家之道还好,那么儒家集团未必不能抛弃扶苏选择赢辰。

  因为他是天幕昭示挽救大秦的昭武帝,但赢辰所推行的分明是法家、杂家之道。

  扶苏他们花了太多时间,投入了太多的资源希望他成长,成为能够让始皇帝满意的继承人。

  他们不愿、更不能转投赢辰,而对于赢辰这一套成体系的论调,更有种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的感觉。

  唯有王翦与蒙武等沙场宿将,就在短暂的眼神交汇中,感受到了彼此心中的震撼。

  同时嗅到了空气中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大秦因为天幕,还有这位六公子,或许即将迎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王绾、冯去疾等文官,则是将注意力落在赢辰身上,两眼放光。

  大秦如果让赢辰作为‘太子’的话,或许比起扶苏更为合适。

  但是,嬴政会愿意给出权力吗?

  这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这场风暴的中心,六公子赢辰此时额头已是冷汗涔涔。

  汗水浸透了衣襟,他感觉到背心发凉,一种莫名的寒意席卷全身。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好像变成了千斤巨石一般,压得让他喘不过气。

  他想跑路了。

  再不跑路,恐怕自己就得被满朝公卿架在火上烤了。

  赢辰悄无声息地向后挪动脚步,只想把自己缩进柱子的阴影里。

  …

  咸阳宫深处。

  嬴政寝宫里,巨大的青铜灯架上,烛火摇曳。

  帝王的影子因而拉长,投射到墙壁上,显得相当寂寥。

  他负手而立,观看着那副囊括了整个大秦疆域的巨大疆域图前。

  从长城到楚国百越之地,从东海之滨到陇西边陲,每一寸土地都是嬴政横扫六合功业的见证。

  然而此刻,赢辰的话语就好似跗骨之俎,在他的脑海中反复的回响。

  “权力的根本来源,在于黔首!”

  “民心才是社稷之基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些话语,将嬴政一直以来信仰的‘弱民强国’之道,砸出了道道裂痕。

  “大秦要变,朕又岂知不变?”

  六国一统,那就意味着天下安定。

  可天下安定下来,军功爵制许诺的土地,奖赏却无法兑现。

  他考虑百越,打击匈奴,让大秦帝国这台战车能够重新换个方向。

  横扫六合之功,将他推到了帝王人生的巅峰,自认为盖三皇五帝的他,却见到了‘二世而亡’的未来。

  这,让嬴政头一次感受到了作为帝王的无力。

  脱离‘商君书’,离开法家之道,赢政确实想不到,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军功爵的问题。

  让大秦这套战车,能够慢的下来。

  “如果是他,会如何做呢?”

  再次将目光扫向地图,嬴政的脑海中出现天幕‘昭武大帝’的画面。

  眼前更是好似出现了‘昭武帝’的身影,直面着嬴政进行一场对于帝国未来的辩论。

  他没有将那道身影视作自己的儿子,而是一个来自未来,与自己平等的‘帝王’!

  “轻徭薄赋,国库如何充盈?!”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大殿,在心中厉声质问。

  那道“影子”的声音,冷静地在他脑中响起:“一个饿殍遍地的国度,纵有金山银海,也不过是陪葬品。”

  “民富,则国强,百姓手中的余粮,才是帝国最稳固的粮仓!”

  嬴政眼神一凝,继续在心中驳斥:“不行酷法,六国余孽如何震慑?天下如何安定?”

  “陛下的威严,源于横扫六合的功绩,而非悬于百姓头顶的屠刀。”

  “以恐惧维系的忠诚,如沙上之塔,风一吹,便散了。唯有让天下人看到生路,看到希望,他们才会真心拥护大秦!”

  “不修宫室,不建驰道,帝王威仪何在?大秦的强盛如何彰显于世人?!”

  “真正的威仪,是万民的叩拜与敬仰,而非宫殿的巍峨。”

  “真正的强盛,是户户有余粮,人人有衣穿,而不是疲于奔命的无尽劳役!”

  诚如赢辰所言,对于任何君主来说,学术理论都是统治国家的‘工具’。

  法家能用强秦就用,不能用嬴政自然也会考虑,如何抛弃。

  《商君书》是强秦的根基,绝不可废。

  但这根基之上,需要有新的变化。

  至于如何变,怎么变,这需要最缜密的考量和最大胆的尝试。

  嬴政挺直了腰板,心中已经有了一丝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