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
听着天幕的叙述,嬴政头一次感觉到了巨大的震撼。
他执掌大秦帝国数十年,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也自然清楚一个帝国运行的关键在哪里。
实际上,一个帝国的组织结构,有四五个人,就能够治理管控天下了。
再给这四五个人,分配几十个,数百个的中层人员执行命令,这些中层人员再分配更多的下层人员。
帝国的组织结构,就是依托这样逐步构筑。
大秦的三公九卿,分为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九卿则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以及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就是这样的体系,构筑了整个大秦帝国的运行。
大秦初创三公九卿能够确保权威一体,‘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也符合大秦的要求。
但是这套体系容易形成权臣,避免不了吕不韦那样的臣子出现。
九卿当中郎中令和卫尉的职能混杂,更存在推诿扯皮的情况。
依托三公九卿之制,帝国的运行对嬴政来说依旧是如臂驱使,但相权过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可天幕的这套「三省六部制」,竟将相权一分为三,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互为掣肘,最终权归君上!
相当于把嬴政对于相权最大的顾虑,彻底的解决了。
对于皇帝来说,这简直是最完美的制度。
以嬴政目前的眼光来说,这套制度确实是最完美的,不过他还不知道未来还有内阁、军机处这些体系制度。
此时,祖龙的心中隐约已经有想推行这套体制,运行大秦的初步想法。
角落里。
赢辰简直无语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天幕上的自己,未免太会整了,把三省六部都搞出来了。
瞧着嬴政的模样,怕是对于这套体系极为心动,而天幕上自己越「优秀」。
自己的摆烂就越没啥成效,相反则会因为被皇帝认为自己不用心做事。
“哎。”
要不是历史上太子的风险太大,赢辰心底是一点不想冒头的。
但如今都在风口浪尖上,他确实没啥选择的。
王绾和冯去疾就不用说了,二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言喻的惊骇之色。
“三省六部,此优点很明显,陛下必定不会弃之不用。”
冯去疾面色忧愁,低声对着王绾道,“可朝堂上下,三公九卿这套体系运行了如此长的时间。”
“想要轻易变动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作为御史大夫,也是右丞相,冯去疾觉得如果嬴政真的有如此想法,必须劝谏才行。
“陛下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三省六部制虽好,但未必适用于如今大秦。”
王绾摇了摇头,朝着冯去疾而道,“冯相公,勿要多虑了。”
“但愿如此吧。”
冯去疾轻叹了一声,天幕引起的巨大风暴还在继续。
而这套体系,如果被嬴政推行下去,其中丞相的权力必定会被大幅度削弱的。
这同样意味着,帝国的运行会变得更加高效、稳定。
儒家博士这边。
淳于越的心,则是彻底沉入了谷底。
“六公子能力越出众,扶苏公子想要登顶大位就越难啊。”
他叹了口气,儒家对于赢辰并非没有支持的想法。
但是赢辰所行之道,跟儒家的‘贤人君主’相差太远了。
分明是以法家来行百家之术,若是赢辰上位,儒家真的有出头之日吗?
对此,淳于越深感怀疑。
而扶苏儒家这边又投入了太多资源,无论如何淳于越是无法割舍的。
天幕的画面,依旧在继续,主播的声音再次响起。
“诚然,诸位以为『昭武革新』到此为止了吗?”
“不不不,这还不是『昭武革新』的全貌。”
“为防君权过盛,无人敢谏,昭武大帝更在门下省特设『谏院』!”
“谏官可独立上奏,封驳诏书,甚至…当面廷斥君王之过!”
“而这,恰恰是对始皇帝时期,最大的拨乱反正!”
此言一出。
章台殿,群臣剧震,想不到天幕的矛头,居然直指始皇帝。
嬴政面沉如水,心底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但实际上早已经酝酿雷霆怒火,他倒是要看看天幕为何会那么说。
为何昭武帝的举措,是对于自己统治时期的拨乱反正。
而天幕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答案。
“历代皇帝当中,始皇帝的勤政大概是出了名的。”
“秦实录有云: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就意味着,需要嬴政亲自处理所有政务。
而他还每日用‘衡石’来称量竹简重量,规定每日都要完成一定数量,否则不休息。
严格自律,不耽于享乐。
用现在的话来说,嬴政不单单是「工作狂」皇帝,该休息的时候也会享受生活。
“皇帝勤政对吗?对也是对的,但错也错的离谱。”
“始皇帝事无巨细,皆决于上』的行事准则,看似勤政,实则破坏了自孝公以来,宗室、外戚、功臣三权平衡的默契!”
“而文臣这一柱,在无法制约帝王的情况下,导致大权落于李斯之手。”
“始皇帝在位还好,而皇帝驾崩,那就意味着大权归于的是丞相,而不是皇帝。”
“李斯大权独揽,以至于‘沙丘之变’发生,『文臣』一柱因此崩塌。”
他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天幕的言论,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的抽打在嬴政的脸上。
自己引以为傲的勤政,居然被天幕批驳的不值一提。
更是将李斯坐大、大秦险些二世而亡的源头,直接归咎于他自己。
这,如何让嬴政认同。
哪怕嬴政再怎么不甘心,但是天幕的话语,依旧是像是一根刺一样,刺入他的心口。
“『文臣』崩塌,那么『武将』又是如何崩溃的呢?”
天幕的画面开始推进,来到了军功爵体系的诞生开端。
“我们都知道,因为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的军功爵体系,而从天下一统开始。”
“大秦的军功爵制,就开始逐步走向‘崩塌’的边缘。”
“因而大秦一统天下,在始皇帝统治末期,大秦就已经呈现末世的景象。”
这一番话语,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更是吓懵了王翦还有蒙武两位军方的代表。
听着天幕的叙述,嬴政头一次感觉到了巨大的震撼。
他执掌大秦帝国数十年,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也自然清楚一个帝国运行的关键在哪里。
实际上,一个帝国的组织结构,有四五个人,就能够治理管控天下了。
再给这四五个人,分配几十个,数百个的中层人员执行命令,这些中层人员再分配更多的下层人员。
帝国的组织结构,就是依托这样逐步构筑。
大秦的三公九卿,分为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九卿则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以及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就是这样的体系,构筑了整个大秦帝国的运行。
大秦初创三公九卿能够确保权威一体,‘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也符合大秦的要求。
但是这套体系容易形成权臣,避免不了吕不韦那样的臣子出现。
九卿当中郎中令和卫尉的职能混杂,更存在推诿扯皮的情况。
依托三公九卿之制,帝国的运行对嬴政来说依旧是如臂驱使,但相权过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可天幕的这套「三省六部制」,竟将相权一分为三,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互为掣肘,最终权归君上!
相当于把嬴政对于相权最大的顾虑,彻底的解决了。
对于皇帝来说,这简直是最完美的制度。
以嬴政目前的眼光来说,这套制度确实是最完美的,不过他还不知道未来还有内阁、军机处这些体系制度。
此时,祖龙的心中隐约已经有想推行这套体制,运行大秦的初步想法。
角落里。
赢辰简直无语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天幕上的自己,未免太会整了,把三省六部都搞出来了。
瞧着嬴政的模样,怕是对于这套体系极为心动,而天幕上自己越「优秀」。
自己的摆烂就越没啥成效,相反则会因为被皇帝认为自己不用心做事。
“哎。”
要不是历史上太子的风险太大,赢辰心底是一点不想冒头的。
但如今都在风口浪尖上,他确实没啥选择的。
王绾和冯去疾就不用说了,二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难以言喻的惊骇之色。
“三省六部,此优点很明显,陛下必定不会弃之不用。”
冯去疾面色忧愁,低声对着王绾道,“可朝堂上下,三公九卿这套体系运行了如此长的时间。”
“想要轻易变动的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作为御史大夫,也是右丞相,冯去疾觉得如果嬴政真的有如此想法,必须劝谏才行。
“陛下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三省六部制虽好,但未必适用于如今大秦。”
王绾摇了摇头,朝着冯去疾而道,“冯相公,勿要多虑了。”
“但愿如此吧。”
冯去疾轻叹了一声,天幕引起的巨大风暴还在继续。
而这套体系,如果被嬴政推行下去,其中丞相的权力必定会被大幅度削弱的。
这同样意味着,帝国的运行会变得更加高效、稳定。
儒家博士这边。
淳于越的心,则是彻底沉入了谷底。
“六公子能力越出众,扶苏公子想要登顶大位就越难啊。”
他叹了口气,儒家对于赢辰并非没有支持的想法。
但是赢辰所行之道,跟儒家的‘贤人君主’相差太远了。
分明是以法家来行百家之术,若是赢辰上位,儒家真的有出头之日吗?
对此,淳于越深感怀疑。
而扶苏儒家这边又投入了太多资源,无论如何淳于越是无法割舍的。
天幕的画面,依旧在继续,主播的声音再次响起。
“诚然,诸位以为『昭武革新』到此为止了吗?”
“不不不,这还不是『昭武革新』的全貌。”
“为防君权过盛,无人敢谏,昭武大帝更在门下省特设『谏院』!”
“谏官可独立上奏,封驳诏书,甚至…当面廷斥君王之过!”
“而这,恰恰是对始皇帝时期,最大的拨乱反正!”
此言一出。
章台殿,群臣剧震,想不到天幕的矛头,居然直指始皇帝。
嬴政面沉如水,心底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但实际上早已经酝酿雷霆怒火,他倒是要看看天幕为何会那么说。
为何昭武帝的举措,是对于自己统治时期的拨乱反正。
而天幕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答案。
“历代皇帝当中,始皇帝的勤政大概是出了名的。”
“秦实录有云: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就意味着,需要嬴政亲自处理所有政务。
而他还每日用‘衡石’来称量竹简重量,规定每日都要完成一定数量,否则不休息。
严格自律,不耽于享乐。
用现在的话来说,嬴政不单单是「工作狂」皇帝,该休息的时候也会享受生活。
“皇帝勤政对吗?对也是对的,但错也错的离谱。”
“始皇帝事无巨细,皆决于上』的行事准则,看似勤政,实则破坏了自孝公以来,宗室、外戚、功臣三权平衡的默契!”
“而文臣这一柱,在无法制约帝王的情况下,导致大权落于李斯之手。”
“始皇帝在位还好,而皇帝驾崩,那就意味着大权归于的是丞相,而不是皇帝。”
“李斯大权独揽,以至于‘沙丘之变’发生,『文臣』一柱因此崩塌。”
他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天幕的言论,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的抽打在嬴政的脸上。
自己引以为傲的勤政,居然被天幕批驳的不值一提。
更是将李斯坐大、大秦险些二世而亡的源头,直接归咎于他自己。
这,如何让嬴政认同。
哪怕嬴政再怎么不甘心,但是天幕的话语,依旧是像是一根刺一样,刺入他的心口。
“『文臣』崩塌,那么『武将』又是如何崩溃的呢?”
天幕的画面开始推进,来到了军功爵体系的诞生开端。
“我们都知道,因为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的军功爵体系,而从天下一统开始。”
“大秦的军功爵制,就开始逐步走向‘崩塌’的边缘。”
“因而大秦一统天下,在始皇帝统治末期,大秦就已经呈现末世的景象。”
这一番话语,如同惊涛骇浪一般,更是吓懵了王翦还有蒙武两位军方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