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盐铁分利诱撼六国,黄石点化破迷障-《政哥:我家老六,咋成千古一帝了》

  王翦闻言,眸光一亮,心中顿时来了兴致。

  不由得他想看看这位六公子,到底有何高见。

  “六公子的意思是……”他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

  对于「盐铁官营」之事,始皇帝的重视程度,王翦心知肚明。

  他也同样明白,这盐铁之利,对于大秦军队意味着什么。

  土地无法立刻化作可流通的资源,难以直接换取粮草、甲胄,让士卒满意并保持战斗力。

  而赢辰此前提出的,用‘盐铁之利’来绑定大秦军士,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

  六公子的态度,已明明白白摆在王翦面前——

  他是想借此机会,进一步拉近自己与军方的关系。

  王翦无法拒绝。

  一来如今六公子在始皇帝面前,份量极重。

  二来。

  大秦帝国在未来,是在赢辰手中挽救,由赢辰力挽狂澜,重复社稷。

  大秦要想避免未来之果,六公子在王翦眼中毫无疑问就是关键。

  最主要的是,六公子的身上有天幕认证的‘天命’。

  在他眼中,就是未来的天子。

  所以,本身王翦也不敢怠慢。

  “盐铁之利,其根本目的,便是为了解决军功爵制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赢辰从容不迫地回应着王翦的疑虑,继续说道:“孤能否顺利改良并试行此策,若能得到上将军的鼎力相助,必将事半功倍。”

  他话锋一转,语气更添几分深意:“而仅仅依托‘盐铁锐士’,虽能镇压一时之不服,然大秦疆域何其辽阔。”

  “六国初定,暗流汹涌,稍有不慎便可能横生波折。”

  “因此,地方秦军的力量,是必须要借助的。”

  话音未落,赢辰便道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

  “上将军,可否借调地方秦军之力,助孤一臂之力,以确保这盐铁改革得以顺利推行?”

  变法,从来都伴随着流血与牺牲。

  赢辰深知此理,但他绝不愿成为第二个商鞅。

  商鞅变法虽功垂千秋,自身却落得个车裂的下场。

  因此,在变法之前,他必须精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将大秦各方的支柱力量,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

  王翦微微眯起双眼,锐利的目光紧紧锁定着赢辰,沉声道:“公子欲调地方秦军,可有陛下手谕?若无,老夫纵有心,亦难从命。秦军不干涉地方政务,此乃铁律。”

  他心中念头飞转,接着继续开口道:“六公子此议虽善,然陛下素来忌惮军权与财权勾连……若老夫应下,恐惹猜忌。”

  “可天幕所示的未来……”

  这块饼画得再大,若没有陛下的首肯,便是镜花水月,更是催命的毒药。

  “上将军不必过急,”赢辰胸有成竹地一笑,抛出了自己的筹码,“孤打算将这盐铁之利,一分为三。”

  “其一,边军独占五成,用以革新甲胄兵刃,并作为伤残士卒的抚恤金。”

  “其二,京畿卫戍与郡县兵卒共分三成;至于剩下的两成,则全部纳入军功封赏池中。”

  “上将军以为,此策可堪为秦军添翼否?”

  这番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让王翦的心中瞬间掀起了滔天巨浪。

  但他仍旧沉吟着,并未立刻松口:“盐铁官营,触动的是六国豪强,此举恐生民变。”

  “届时平乱,若无陛下明旨,秦军擅动,罪责谁负?此事,公子可曾与陛下言说?”

  他将最关键的问题抛了出来,既是试探,也是最后的底线。

  “父皇那边,孤会去说。他将‘盐铁官营’事务交予孤,便是对孤最大的信任。”赢辰的语气笃定,充满了强大的自信,“孤自然不会辜负父皇的信任,必会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他向前一步,压低了声音,笑意更深:“详细的,不如待‘盐铁都尉府’正式确立,上将军可来府中与孤攀谈一二。”

  赢辰吃准了,王翦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自己给出的利益,足以让整个秦军都为之动心。

  “那臣,就静候公子佳音了。”王翦紧绷的神情终于松动,对着赢辰深深一揖。

  毫无疑问,赢辰的话,让他极为满意。

  目送王翦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处,赢辰脸上的笑意缓缓收敛。

  王翦这边搞定。

  那么,接下来他就得思量一二,那就是这‘官山海’策,他要如何行才能完美成功了。

  …

  六国故地。

  某处,云雾缭绕,古木参天。

  黄石公静坐于山崖之上,白发如雪,衣袍猎猎,犹如一尊不染尘世的神明。

  “弟子,拜见老师。”

  张良踏步而来,神色肃然,躬身深拜。

  抬起头时,他的眼神透着沉重与迷茫。

  “天幕显现,妖言惑众。”

  “弟子一心复韩,如今因天幕之变,恐难实现复韩大业。”

  说到此处,他拳头微微攥紧,指节泛白。

  “心中困惑,求老师解答。”

  张良并非单纯为一国复仇之人,他心怀治平天下之志。

  然而此刻——天幕的出现,宛如当头一棒,将他的信念硬生生劈开一道口子。

  天幕所显,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刺骨的事实:

  自己倾尽心血、以命搏杀,只为复韩、灭秦。

  可天幕却告诉他——大秦在未来,被“三世皇帝”挽救。

  而那位“三世皇帝”,更是不逊于上古圣贤的明君!

  天下在其手中,百姓安居,四海升平,万国来朝!

  这一幕幕,被天幕毫无遮掩地映入张良眼底。

  他心中,不止是震动,更是如潮的疑惑与茫然——

  自己所坚持的一切,是否从一开始,就错了?

  “《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黄石公微微一笑,缓声而道,“夫天地之运,四时之迁,皆有数焉。天道无常,唯德是辅。”

  “昔者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室;齐桓九合诸侯,而尊周天子。是时未尝专为一国之私,乃顺势以行,因时以制。”

  “汝所谓‘复韩’,乃一时之志;而天下苍生,乃万世之业。”

  “今天幕所显,不过天机之一隙,非可尽信,亦不可不察。观其势,则知秦之治有可兴之道。”

  “君子处世,当知《春秋》之义:大义存焉,小怨舍焉。”

  “若能转韩之一隅之志,为四海苍生之志,则虽改初愿,亦成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