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三问鼎革破天命,天下为公百家治,-《政哥:我家老六,咋成千古一帝了》

  大秦由哪些人构成?

  这,还真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你此言何意?”

  嬴政的视线,瞬间就落在了赢辰的身上,似乎想探究答案。

  而赢辰亦毫不退避,迎上祖龙锐利目光,没有丝毫惧意。

  “儿臣的意思是,大秦也亦如‘炎朝’这般,由不同的人组成。”

  “其一就是以父皇您为核心的赢氏宗亲,此乃帝国之主;其二,便是王翦、蒙武等老将代表的军功勋贵,此乃帝国之柱。”

  闻言,嬴政不免点头,而赢辰话语还没说完,继续在此刻言道:“其三,就是以王绾为首的官僚集团,乃为帝国之梁。”

  “其四,就是数量最为庞大,为帝国提供赋税和兵源的关中老秦人黔首;其五,就是那新近归附,人心未定的六国黔首。”

  “最后,才是那些潜藏在暗处,时刻图谋复辟的六国旧贵族。”

  六公子赢辰的话语,掷地有声的回荡在四周,清晰的把整个帝国的架构,完整的剖析摆在了嬴政的面前。

  “此六阶层,各自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冲突。”

  “军功勋贵求的是封赏与荣耀,官僚集团求的是权位与稳定,老秦人求的是信义与田产,而六国黔首求的,仅仅是能活下去的生路!”

  “父皇,您是大秦的皇帝,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你哪的责任,就是要在其中找到最大平衡点。”

  “一旦这个平衡被彻底打破,让某个阶层利益,凌驾于其他所有阶层之上……”

  赢辰的话语,瞬间就停顿下来。

  那未尽之言,却比起任何言语,都让嬴政感觉到心惊肉跳。

  天幕中没有昭武帝大秦就‘二世而亡”的景象,再一次浮现于他的脑海之中。

  他慌了。

  更是怕了,瞳孔中的不安情绪,变得越发强烈。

  天幕那时的胡亥和赵高,不就是为了满足于自己穷奢极欲的私利,将整个帝国的利益,都彻底踩在脚下吗?

  “这…就是你所说的‘君王契约论’?”

  嬴政的声音颤抖,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到的动摇。

  “是!”

  赢辰郑重点头,“君王,就是和万民立约,最终的裁决者!”

  “而君王之权,就来源于裁决万民的一切。”

  “而裁决万民,亦要守护万民,君王代表的不是一个阶层的责任,而是多个阶层的责任。”

  权力和义务,在赢辰的眼中,始终是相等的。

  “父皇您一统天下固然伟大,但统一过后,帝国的契约,本应该随之变化。”

  “就以儿臣所提出的‘官山海’一策为例子,开辟新的财源,满足军功阶层的封赏需求。”

  “而天幕以《民法》而立,保障黔首之私产,赋予他们安居乐业的希望,以‘察举’之途,打破阶层壁垒,给予天下士子报国之门。”

  “如此,各得其利,各安其位,父皇您说,这大秦的天下,又岂会有倾覆之危!”

  天下之理,无非‘义’和‘利’而论。

  而赢辰讲的‘义’,便是和万民立约;而‘利’则是分给万民‘实利’,团结最大多数的民。

  大秦,方能彻底长治久安。

  赢辰的一番话语,就如同醍醐灌顶,让嬴政原本暴躁的情绪,随之变得清明了许多。

  就在这时候,天幕的画面快速推进,来到了咸阳宫百家争鸣的尾声。

  儒、法、道、墨、农……各家学派皆已阐明自身立场,然谁也无法彻底说服对方。

  大殿内,一时间都陷入了僵持。

  所有人都将目光落在了龙椅上,等着御座的那位年轻帝王一言而决。

  天下道统之归属,帝国未来的方向,都等待这位皇帝来决断。

  “儒家言‘德政’,使人知礼义,明廉耻,此乃教化之本,可为帝国之‘表’。”

  “法家言‘法治’,使人畏威权,守秩序,此乃立国之基,可为帝国之‘骨’。”

  “道家言‘无为’,使人顺自然,少纷争,此可用于养民心;墨家言‘尚贤’,农家言‘固本’,亦皆有可取之处。”

  这一番话,说的各家代表心花怒放,自是十分欣喜。

  纷纷觉得自家学派学说,能够成为‘治国’学术,稳了。

  不过,昭武帝的话锋一转,事情变得有些不对劲起来。

  “诸公所言,都有其道理,但朕以为依旧是从一家之见出发,以一家之规,来框天下之大。”

  “殊不知,百川汇流,方能化为江海,成就浩瀚。”

  百家都好,但大秦凭什么用一家,而弃其他家呢?!

  “还请…陛下明示!”

  叔孙通率先开口,朝着昭武帝拜道。

  而昭武帝走下御座,就直接立于大殿中央。

  他的声音不大,却如同洪钟大吕,震荡四方。

  “朕,就以之前所提出的‘三问’,给出诸公朕心中的答案。”

  “其一,问权力之源,朕以为权不源自天幕,更不源于强法,也不源于君王一己之德。”

  “《管子·牧民》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朕以为,君王之权,乃天下万民,为求生存、求安定、求富足,而共同赋予君王的契约与托付!民心,才是一切权力的最终来源!”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其二,问统治之法理!”

  “既然权力源于民心之托付,那统治的合法性,便在于君王能否忠实地履行这份契约!”

  “《礼记·礼运》一篇,早已为我等描绘了大道之行的理想——‘天下为公’!何为‘公’?”

  “便是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便是要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朕的法理,便在于此!”

  “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公平的秩序,让帝国的每一个子民,无论出身贵贱,皆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

  “在于能否代表最广大万民的根本利益,而非服务于少数权贵之私利!”

  这番话,让墨家与农家的代表,眼中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

  “其三,问帝国之存续!”

  此刻,昭武帝的瞳孔,好似望向了大殿外的万里江山。

  “帝国欲求长治久安,其道亦简。”

  “那便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不断自我革新、不断顺应民心变化的制度!”

  “以法家之术,立《秦典》为国之重器,维护帝国的统一与秩序,此为‘霸道’,是为帝国的‘体’!”

  “以儒家之礼,修《秦礼》为万民之规范,推行教化,凝聚人心,此为‘王道’,是为帝国的‘用’!”

  “以道家之智,行‘休养生息’之策,不与民争利,藏富于民;以墨农之技,兴修水利,发展工商,厚植国本!”

  “朕要的,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朕将设立‘兰台石室’,收藏天下典籍;再设‘国是顾问院’,广纳各派贤才,共议国是!”

  “朕要让这天下所有的智慧,都为我大秦所用!要让这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入我大秦之彀!”

  “从今日起,我大秦的道统,便是——以民为本,天下为公,霸王道杂,百家共治!”

  “此,便是我大秦万世不易之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