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出事了。”一直盯着八零厂动向的秘书,在拿到《陆川报》的第一时间,就把报纸送到了王五爷面前。
王五爷盯着报纸上的标题——《抄袭与专利》,陷入了沉思。
他原本以为,八零厂的手段多半是向区里反映情况。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喝”,闹上一闹,区委总会顾及八零厂的情绪,不说让他的自行车厂彻底搬离陆川区,起码也会让他交出一部分赔偿金给八零厂。
可现在,事情闹得这么大,八零厂却只是平平淡淡地甩出一篇文章。
而且没直接表达对“春风一号”的不满,只在文中提了提专利与抄袭的界限。
拿“春风一号”和八零厂的“飞天一号”做了个对比。没有指责,也没有不满,就只是单纯的对比……
“这八零厂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王五爷皱起眉头,喃喃道。
“能不能把这份报纸撤了?”王五爷望向秘书。
秘书面露难色:“《陆川报》影响力不小,暗箱操作怕是行不通。而且领头的主编齐德子,是个油盐不进的性子。当年有位高官领导让他在报道里美化当地企业,反倒被齐德子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把那位领导吓得够呛,之后再也没敢找过他。咱们这面子,怕是不够大啊。”
王五爷皱了皱眉头,将报纸扔在一边:“那就不管它了。去别家有点威望的报纸上发个声明,就说咱们‘春风’自行车完全是自行研制的,只是和八零厂的自行车有些雷同而已。”
“这……人家能信吗?”秘书苦笑道,“咱们两个厂子的自行车,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啊。”
“信不信不要紧,态度摆出来才最重要。”王五爷淡淡道,“表面功夫,总是要做到的。”
“是,我这就去办。”秘书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
王五爷眯着眼坐了会儿,又拿起刚才那份报纸,逐字逐句细细读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文章写得确实有些水平,引经据典、用词考究不说,字里行间总带着些不明不白的意思,暗暗贬低着抄袭者。
“《陆川报》,还真以为自己能一手遮天了?”
王五爷捏了捏手里的核桃。
上次自己厂子赔了几十万的事,就是这《陆川报》捅出去的,想不到这次还敢跟自己对着干。
“有后台,不怕权贵又怎样?照样有一百个法子整黄你们!”
......
《陆川报》的第一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抄袭”和“专利”两个词,仅仅是作为普通名词在民众中泛起一点水花,很快就被大家抛在了脑后。
王五爷那颗不安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觉得《陆川报》再掀不起什么风浪。
然而,《陆川报》似乎并没有放弃普及专利意识,依旧每天在头版刊登相关文章,从未间断。
要说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现在《陆川报》特意准备了一百份免费报纸,专门往区委、市委、省委的各个信箱里送。
不要钱,也不管这些机构的人看不看,反正每天塞够一百份,扭头就走。
半个月后的某天,省工业局忽然发表了一篇名为《支持专利合法化》的文章,瞬间将这潭死水点燃。
这是首次有高官部门为专利发声,老百姓的参与度也随之高涨,纷纷抢购《陆川报》,热烈讨论着“专利”。
渐渐地,“专利”二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一夜之间就达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
省里、市里各级单位也纷纷表态,阐述对专利的看法。
王五爷顿时慌了神。
他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
仅凭《陆川报》的那些文章,就能让省里如此重视“专利”吗?
其实,《陆川报》的齐德子和其他编辑也一脸震惊,没想到只是按杜国强的要求,每天刊发一篇报道,就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
唯独杜国强心里清清楚楚。
这些日子,《陆川报》的动作虽主要局限在省里乃至市里的一些单位。
但杜国强每次都会特意留出一份报纸,邮寄到国科委。
他清楚,国内正式的专利法虽从1984年才开始严格实施,但前世了解到,早在1978年,国科委就已出台过部分意见,只是经过漫长的调查取证与归纳,才最终形成对专利的约束条例。
而他让报社刊发的那些内容,正是后世国科委提出的关于专利的详细概论——相当于提前三四年,把国科委自己要做的事,以报纸的形式提前给了他们。
果不其然,国科委的负责人看到这些报纸后,大为惊叹。
报纸上的内容竟与他们当下的方向不谋而合。
仅仅半个月,原本需要更长时间推进的专利收集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为此,国科委直接给省里发去一份意见信。
虽说只是一份意见信,却让省里炸开了锅。
大家不由得纷纷猜测国科委的意图,当机立断发文表示支持,一心想给上层领导留下拥护改革的积极印象。
于是,省、市、县各级单位纷纷响应,全面推动相关工作。
这才让专利一词顺利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被大家广泛接受。
紧接着,又过了半个月,陆川区下发通知。
要求区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尊重其他企业的劳动成果,树立专利付费的概念。
“春风一号”自行车的生产人员慌得不行,总觉得这份通知就是冲着春风自行车来的。
但王五爷依旧强装镇定:“不要紧,法有后补,绝无先抓。总不能因为现在的通知,就追究我们春风自行车以前的所作所为。”
他咬了咬牙,让众人继续生产。
“照这情况,怕是没法独占这种新式自行车的市场了,估摸着要和八零厂平分天下。不过,这也是最坏的结局了。八零厂,你终究还是没能把我搞死。”
就在王五爷以为自己这局面不过是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之时,第二天,陆川报新出的一份报纸,让他瞬间心如死灰。
王五爷盯着报纸上的标题——《抄袭与专利》,陷入了沉思。
他原本以为,八零厂的手段多半是向区里反映情况。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喝”,闹上一闹,区委总会顾及八零厂的情绪,不说让他的自行车厂彻底搬离陆川区,起码也会让他交出一部分赔偿金给八零厂。
可现在,事情闹得这么大,八零厂却只是平平淡淡地甩出一篇文章。
而且没直接表达对“春风一号”的不满,只在文中提了提专利与抄袭的界限。
拿“春风一号”和八零厂的“飞天一号”做了个对比。没有指责,也没有不满,就只是单纯的对比……
“这八零厂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王五爷皱起眉头,喃喃道。
“能不能把这份报纸撤了?”王五爷望向秘书。
秘书面露难色:“《陆川报》影响力不小,暗箱操作怕是行不通。而且领头的主编齐德子,是个油盐不进的性子。当年有位高官领导让他在报道里美化当地企业,反倒被齐德子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把那位领导吓得够呛,之后再也没敢找过他。咱们这面子,怕是不够大啊。”
王五爷皱了皱眉头,将报纸扔在一边:“那就不管它了。去别家有点威望的报纸上发个声明,就说咱们‘春风’自行车完全是自行研制的,只是和八零厂的自行车有些雷同而已。”
“这……人家能信吗?”秘书苦笑道,“咱们两个厂子的自行车,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啊。”
“信不信不要紧,态度摆出来才最重要。”王五爷淡淡道,“表面功夫,总是要做到的。”
“是,我这就去办。”秘书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
王五爷眯着眼坐了会儿,又拿起刚才那份报纸,逐字逐句细细读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文章写得确实有些水平,引经据典、用词考究不说,字里行间总带着些不明不白的意思,暗暗贬低着抄袭者。
“《陆川报》,还真以为自己能一手遮天了?”
王五爷捏了捏手里的核桃。
上次自己厂子赔了几十万的事,就是这《陆川报》捅出去的,想不到这次还敢跟自己对着干。
“有后台,不怕权贵又怎样?照样有一百个法子整黄你们!”
......
《陆川报》的第一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抄袭”和“专利”两个词,仅仅是作为普通名词在民众中泛起一点水花,很快就被大家抛在了脑后。
王五爷那颗不安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觉得《陆川报》再掀不起什么风浪。
然而,《陆川报》似乎并没有放弃普及专利意识,依旧每天在头版刊登相关文章,从未间断。
要说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现在《陆川报》特意准备了一百份免费报纸,专门往区委、市委、省委的各个信箱里送。
不要钱,也不管这些机构的人看不看,反正每天塞够一百份,扭头就走。
半个月后的某天,省工业局忽然发表了一篇名为《支持专利合法化》的文章,瞬间将这潭死水点燃。
这是首次有高官部门为专利发声,老百姓的参与度也随之高涨,纷纷抢购《陆川报》,热烈讨论着“专利”。
渐渐地,“专利”二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一夜之间就达到了全民皆知的地步。
省里、市里各级单位也纷纷表态,阐述对专利的看法。
王五爷顿时慌了神。
他实在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
仅凭《陆川报》的那些文章,就能让省里如此重视“专利”吗?
其实,《陆川报》的齐德子和其他编辑也一脸震惊,没想到只是按杜国强的要求,每天刊发一篇报道,就能引发这么大的反响。
唯独杜国强心里清清楚楚。
这些日子,《陆川报》的动作虽主要局限在省里乃至市里的一些单位。
但杜国强每次都会特意留出一份报纸,邮寄到国科委。
他清楚,国内正式的专利法虽从1984年才开始严格实施,但前世了解到,早在1978年,国科委就已出台过部分意见,只是经过漫长的调查取证与归纳,才最终形成对专利的约束条例。
而他让报社刊发的那些内容,正是后世国科委提出的关于专利的详细概论——相当于提前三四年,把国科委自己要做的事,以报纸的形式提前给了他们。
果不其然,国科委的负责人看到这些报纸后,大为惊叹。
报纸上的内容竟与他们当下的方向不谋而合。
仅仅半个月,原本需要更长时间推进的专利收集工作就完成了大半。
为此,国科委直接给省里发去一份意见信。
虽说只是一份意见信,却让省里炸开了锅。
大家不由得纷纷猜测国科委的意图,当机立断发文表示支持,一心想给上层领导留下拥护改革的积极印象。
于是,省、市、县各级单位纷纷响应,全面推动相关工作。
这才让专利一词顺利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被大家广泛接受。
紧接着,又过了半个月,陆川区下发通知。
要求区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尊重其他企业的劳动成果,树立专利付费的概念。
“春风一号”自行车的生产人员慌得不行,总觉得这份通知就是冲着春风自行车来的。
但王五爷依旧强装镇定:“不要紧,法有后补,绝无先抓。总不能因为现在的通知,就追究我们春风自行车以前的所作所为。”
他咬了咬牙,让众人继续生产。
“照这情况,怕是没法独占这种新式自行车的市场了,估摸着要和八零厂平分天下。不过,这也是最坏的结局了。八零厂,你终究还是没能把我搞死。”
就在王五爷以为自己这局面不过是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之时,第二天,陆川报新出的一份报纸,让他瞬间心如死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