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5章 河内郡-《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

  晋国国君走到哪里,哪里就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军中流言四起,暗波汹涌。

  墨家这边也没闲着。

  他们将晋国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宣讲给俘虏们听。

  尤其是范氏、曾氏、崔氏、卢氏等被抄家灭族的。

  墨家不但将消息传过来,还带了一些“人证”。

  这些人都是从抄家灭族中幸存下来的成员。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幸免于难的。

  只知道这些人受到墨家帮助,被送到墨城。

  “家主,您要给我们做主啊!”

  “爷爷,家中一百八十七口,全都没了啊!”

  “老祖宗,我那三岁的孩子,您最喜欢的芝儿,也被国君杀了啊!”

  “那暴君,就是人面兽心的畜生啊,畜生啊!”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这是假的。

  是墨家自编自导自演,欺骗大家的。

  可是随着一个又一个家族“现身说法”,人们开始将信将疑。

  再然后,众人都忧心忡忡。

  自己的家族会不会也遭此大难?

  有的是贪墨军粮被杀,有的是贪墨草料被杀,还有军械、炭火等物资。

  真要说起来,谁屁股底下干净呢?

  一个经得起检查的都没有。

  于是,所有俘虏都陷入一种彻夜难眠的焦虑和恐惧中。

  每天一大早就赶紧起床,到广场上集合,等待墨家弟子宣讲墨家精义,以及末尾插播的“新闻”。

  隔三差五,还是有倒霉的家族。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疑问浮现在众人心头。

  为什么国君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杀人?

  高贵如赵氏,依旧被杀得差点灭门。

  如果没有赵氏孤儿,赵氏真的就除名了。

  自己现在,不过是重复赵氏曾经的经历。

  赵氏重新崛起了。

  自己也能吗?

  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令家族安全无忧,如何才能令子孙绵延不绝。

  如何才能从“抄家灭族”的阴影中摆脱。

  一时间,“槐先生”的名字传播开来。

  王槐的种种言论开始在俘虏中传播。

  个人长生和家族长生。

  家族长生,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联盟,一个可以和王权抗衡的联盟。

  一个以土地为基础,以粮食为筹码,与王权合作又抗争的地主联盟。

  王权听话,就拥立其为天下共主,你好我好大家好。

  王权反噬,就借机放大天灾人祸,波及天下,改朝换代。

  这是王槐之前的学说。

  加入墨家后,这个学说已经更新迭代,向更高层次进化。

  但是对晋国的公卿权贵们而言,还是旧版本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同时,晋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六卿世家!

  如果成为六卿世家那样的顶级存在,国君还敢这么轻而易举的抄灭自家吗?

  当俘虏们产生这种思想时,一个新的想法不由自主冒出来。

  为什么一定要有个国君?

  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出一个王权?

  自己单干不行吗?

  看着墨城中热火朝天的工地,不知疲倦的机关人,色香俱全的伙食。

  尤其是人们热情澎湃的精神面貌。

  俘虏们沉思起来。

  如果自己加入墨家,获得墨家的绝学,再回去发展自己的封地,会是什么场景?

  只是,如何回去呢?

  晋国,行军大营。

  一驾驾马车、牛车、驴车装满货物,向西而行。

  车上装满了抄家灭族得来的财富。

  这些是晋国各个权贵家族数百年的积攒。

  为了搜刮财富、打包运输,大军耽误了很多天。

  只是,财富太多了。

  牛马畜力根本不够用。

  国君将军中用来运输粮草、辎重、甲胄、兵器的牛车、马车都改为运输财物。

  至于行军需要的各种物品,都直接分发下去,由士兵自行背负。

  也就是说。

  每个士兵除了身上的甲胄,手中的兵器,还要背负几十斤的粮食、草料,以及其他物品。

  整体算下来,每个士兵需要一百多斤的负重,几乎等于自身体重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魏武卒什么标准?

  《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而晋国的士兵,负重比魏武卒还多,行军比魏武卒更长。

  魏武卒那是百里挑一的合格率。

  可晋国这边,全体都有。

  这是人能承受的吗?

  但是,随着抄家灭族的进行,被征用的牛马牲畜越来越多。

  士兵身上的负重也与日俱增。

  有官员看出不对,想要直言劝谏。

  然而,侍卫们根本不给机会。

  好言相劝,不听?

  那就恶语相向,不怕?

  那就直接打杀!

  军中的反对情绪越来越强烈,对国君的仇恨也越来越深重。

  终于,在行经河内郡时,这种情绪达到了顶点。

  而河内权贵心中的惊恐也无以复加。

  国君说是御驾亲征,可是一个敌人没杀,自家人杀了数万。

  一路走过来,就没有一家幸免于难的。

  自己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一处地下密室。

  几个司马氏的成员挑着灯,大眼瞪小眼。

  最终,司马家族的家主咳嗽一声,震得烛火左右摇摆。

  “咱们司马家在河内郡扎根时,就开挖了这条密道,一百多年,孜孜不倦的挖掘、加固,如今终于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

  “不出三日,国君就会抵达此处,不过我觉得,国君想对咱们下手的话,肯定会提前布防,布下一张天罗地网。”

  “所以,我们得早做准备。”

  左右的后辈们纷纷点头。

  “爷爷,我们这就收拾东西。”

  “父亲,我们逃到哪?”

  家主没说话,只是目光从众子孙脸上扫过,一抹失望在瞳孔深处浮现,浮灰一样逐渐堆叠。

  终于,角落里一个年轻人站出来,握着拳头说道:“老祖,咱们就这么一逃了之吗?”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密室中的烛光更是被压的紧贴在蜡油表面,差点熄灭。

  司马家主“哦”了一声,故意问道:“不逃,我们还能如何?”

  年轻人说道:“老祖,河内郡是咱们的根,是咱们经营了一百五十年的根!舍弃此地,咱们如何找一个等同河内的好去处?即便找到,咱们又要经营一百五十年,甚至两百年,这是多少代人的心血?一百五十年后,咱们再遭遇危机,难不成还要如今日这般逃跑?”

  众人纷纷呵斥其大胆。

  唯有老祖目光一亮,问道:“不逃跑,那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