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众臣群情激奋,眼里有光-《诸天游猎:从神雕顶撞郭伯母开始》

  大殿之内,一片肃静,随即,如春潮破冰般,汹涌澎湃的激情与忠诚轰然爆发。

  朝服随着激动的动作剧烈摆动,显露出文武百官内心的震撼。

  全体文武大臣,无论文武,无论老少,齐齐撩袍跪倒。

  这一次的跪拜,不再是出于礼仪,而是发自肺腑的激动与折服。

  朝珠随着跪拜的动作整齐晃动,补子下的胸膛因激动而剧烈起伏。

  人齐声高呼,声浪汇聚,震彻殿宇,仿佛要冲破云霄:

  “陛下圣明!洞察万里,泽被苍生!

  此乃尧舜之政,臣等聆此新政,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此乃开万世太平之基业,臣等能追随陛下,躬逢盛世,实乃百世修来之福!

  臣等誓死效忠陛下,愿为陛下手中之刃,笔下之吏,推行新政,万死不辞!”

  声音洪亮而虔诚,在金銮殿中回荡。

  一众大臣激动万分,甚至热泪盈眶,在巨大的震撼中,最终会形成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朝服随着呼喊的动作轻轻摆动,显露出内心的激动。

  这套组合拳,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社会的根基,贵族垄断、思想禁锢、法律不公。

  展现了一位帝王的远见,用新理念重塑世界的磅礴气概。

  这无疑是整个王朝新时代的最强音。

  宰相吴潜眼中噙着热泪,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绯色朝服随着颤抖的动作轻轻摆动,仙鹤补子更显庄重。

  他一生读遍圣贤书,所求不过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如今亲眼见到一位远超尧舜的圣主,拿出了如此系统、超乎想象、且深具仁德的治国方略。

  他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仿佛一生的理想终于看到了实现的曙光。

  “得遇明君,死而无憾矣!”他心中默念。

  而孟珙这位刚被赋予重任又即将被“军政分离”约束的猛将,非但没有丝毫不满,反而目光灼灼,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铠甲在激动中微微作响,头盔上的红缨轻轻颤动。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束缚他的枷锁,而是一个能让他专心军事、不必陷入朝堂党争、并能依靠强大国力支撑其征战四方的完美体系。

  他抱拳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能以此新法强军,何愁天下不平?陛下真乃神人也!”

  年轻的寒门官员,他们个个面色潮红,心跳如鼓。

  青色朝服在激动中轻轻摆动,显露出年轻的身姿。

  新政中的“科举改革”、“兴办学府”犹如为他们量身定做,打破了门阀的垄断。

  而“推广技术”、“改善民生”正是他们读书时“兼济天下”的梦想。

  他们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胸中奔涌:

  “这是一个属于我们的时代!一个可以凭真才实学建功立业的时代!”

  务实的老臣,他们或许最初有疑虑,但听到那些具体而微、直指民生痛点的技术推广策略后,彻底叹服。

  朝服在叹服中更显庄重,朝珠微微晃动。

  这不再是空泛的仁政口号,而是每一句都能落到实处、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实在措施。

  他们相视一眼,心中暗道:

  “陛下不仅知大势,更懂民生。

  跟随这样的君主,是天下之福,亦是我等之幸。”

  在他们的心中,一幅波澜壮阔的盛世图景已然展开。

  政治清明: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权责分明、效率卓着的新朝廷。

  贪腐被严厉遏制,人才通过公正的渠道涌现,法令畅通无阻。

  军事强盛:他们看到的是一支后勤无忧、训练有素、绝对忠诚于皇权的虎狼之师。

  足以扫平一切内外之敌,开拓前所未有的辽阔疆域。

  经济繁荣:他们看到的是水渠纵横、粮食满仓、织机声声不息、道路四通八达的富庶景象。

  新技术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文化昌盛:他们看到的是官学私学遍布州县,百家思想重新焕发生机,创造与文学并驾齐驱的辉煌时代。

  天下寒士皆有书读,有才者皆可为国所用。

  江湖安定:他们看到的是曾经的破坏性力量被成功吸纳转化,成为维护地方秩序、甚至为国出征的有效力量。

  此刻的金殿之上,弥漫着一种开创历史的豪情。

  每一位大臣都坚信,他们正站在一个伟大时代的起点上。

  他们追随的,是一位前无古人的雄主。

  他们不再是为了俸禄官位而工作,而是为了共同参与和见证一个盛世的诞生而奋斗。

  这种由崇高理想和绝对信心凝聚而成的忠诚,将比任何利益捆绑都更加牢固,成为皇帝推行一切改革最强大的后盾。

  众女个个身姿婀娜绝世,看着杨过,眼中异彩连连。

  各色衣裙在深情中轻轻摆动,显露出她们优美的身体线条。

  林朝英的红衣如火焰般明艳,小龙女的白衣如雪般清冷。

  黄蓉的蓝裙似水波般柔和,冯衡的银发如月光般流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崇拜的神情,眼眸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这个时刻让她们感到无比骄傲与幸福。

  金銮殿内,烛火辉煌,将殿宇映照得如同白昼。

  蟠龙柱上的金漆在光线下流转着奢华的光泽,地面铺就的金砖光可鉴人,倒映着百官肃立的身影。

  香炉中升起的袅袅烟丝,在空中勾勒出婉转的轨迹,为这庄严肃穆的殿堂增添了几分缥缈之气。

  杨过端坐于龙椅之上,玄色龙袍在烛光下泛着深邃的光泽,袍服上以金线精心绣制的龙纹随着他的呼吸微微起伏,仿佛随时欲腾空而去。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文武百官,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既有帝王的威严,又带着一丝审视与期待。

  文武百官皆屏息凝神,身姿挺拔地站立着,朝服上的各类补子。

  文官禽鸟,武将猛兽,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明。

  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激动过后尚未平复的红晕,眼神灼灼,等待着皇帝的进一步指示。

  杨过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之中:

  “众卿热血,孤心甚慰!”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温和,但随即转为更加凝重的语调:

  “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政千头万绪,需有统筹。”

  这句话如重锤般敲在每个人心上,让原本激昂的情绪瞬间沉淀为认真的思考。

  他继续宣布,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即日起,成立新政总理事务阁,由宰相统领,枢密使、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为副。”

  每念出一个官职,被点到的重臣便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背,肩上的责任仿佛化为了实质的重量。

  “负责统筹一切新政事宜,协调各部,拟定细则,呈报于孤。”

  这一安排明确了权力核心,确保了新政推行的效率与统一。

  接着,他确立了议事规则:

  “每月初一、十五,朕亲自主持朝议,只听一事,新政推行之进度与难处。其余琐务,皆由总理事务阁先行处置。”

  这既体现了皇帝对新政的高度重视,又避免了事无巨细皆需上奏的冗繁,赋予了执行机构足够的自主权。

  众大臣闻言,心神一震,连忙齐声回应道:“臣等遵旨!”

  声音洪亮整齐,在殿内回荡,显示出绝对的服从与决心。

  他们的朝服因这一躬身动作而微微摆动,玉带下的腰身弯出恭敬的弧度。

  杨过声音郎朗,接着下达了具体指令,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位相关大臣的脸庞:

  “孤今下第一道政令,限尔等一月之内,办成三件事。”

  “其一,吏部与新政阁,共同拟定考成法细则与各级官员新政考核条例。”

  他的目光落在吏部尚书和新任命的阁员身上:

  “孤要看到,如何奖,如何罚,条款分明,可操作,可核查。”

  这要求精准而严厉,杜绝了任何模糊和敷衍的可能。

  “其二,工部、户部,联合绘制新式农具、织机、水车之标准图谱,并核算成本。”

  工部与户部的官员立刻凝神细听:

  “于京畿之地,先建三处官营工坊,全力生产,以备推广。”

  这是将蓝图变为实物的关键一步,要求两个部门紧密协作。

  “其三,礼部,刊印新政纲要。”

  礼部尚书闻言肃然躬身。

  “不要之乎者也,要用大白话,把军政分离、兴办学府、推广农工之术的好处和做法,告诉天下百姓。

  朕要让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能看懂朝廷想做什么!”

  这一条旨在打破信息壁垒,争取民心,确保新政的理念深入人心。

  这么做目的是为了避免“空对空”,立即布置具体、有时间限制、有成果要求的任务,让所有人立刻动起来。

  杨过的思维清晰而高效,每一步都直指要害。

  “臣等谨遵圣命!”众臣再次齐声回应,声震屋瓦。

  虽然任务艰巨,但每个人眼中都散发着激动兴奋的夺目光彩,似乎干劲十足。

  一些年轻官员甚至因为兴奋,手指微微颤抖,紧紧攥住了手中的笏板。

  喜欢诸天游猎:从神雕顶撞郭伯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