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把铜钥匙挂上邮筒的那个夜晚,珠城的风似乎格外喧嚣,吹过清明桥村的老街小巷,像是在传递一道无声的电报。
江临风没有在邮局外多作停留他播下的种子是会破土而出,还是会悄无声息地烂在地里,取决于更高层面的角力。
省公安厅法制处处长张海东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面前摆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江临风最初提交的《关于建立特殊申诉回应机制的可行性报告》,另一份则是刚刚被标记为“十七号行动·附件01”的补充材料。
他将那封附信读了不下十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
“简直是胡闹!诗歌吗?小说吗?”张海东把信纸拍在桌上,声音里满是压抑的怒火,“‘被听见’本身就是证据?这是哪个法学院教出来的?我们的证据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客观、可验证的基础上的!一卷三十年前的磁带,一个死者的独白,几个边缘人物的神神叨叨,就想撼动十七宗已经定论的铁案?江临风这是在办案,还是在写剧本?”
坐在他对面的是省厅副厅长刘振民,他比张海东年长近十岁,目光深邃,表情平静。
他没有碰桌上的烟,只是端着保温杯,轻轻吹着浮起的茶叶。
“海东,先别急着下结论。”刘振民的声音很稳,“这份报告,我从头到尾看完了,包括那段音频,我也让技术科的人听了。抛开情感因素,只谈事实。第一,‘十七号行动’网络确实存在,金小霜的技术报告证实了这一点。第二,吴守业、韦某英、杨小满,这三个人物的行为逻辑链是完整的,动机是清晰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吴守业的通讯录里提到了一个名字,‘王有福信,转递成功。’”
刘振民放下杯子,身体微微前倾:“我让秘书调了卷宗。王有福,十五年前城东化工厂爆炸案的死者之一,官方结论是操作失误引发的意外。他是个安全员,死前曾多次向上级提交安全隐患报告,均被驳回。他的妻子这些年一直在申诉,说他死得冤枉,但拿不出任何证据。现在,吴守业的记录里出现了‘转递成功’四个字。你不觉得,这值得我们去查一查,他把信,或者说‘声音’,转递给了谁吗?”
张海东的表情依旧严肃:“刘厅,我明白您的意思。但这开的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如果我们认可了这种‘代听’‘转递’的证据形式,那以后是不是随便什么人录一段音,画个符号,就能来挑战司法权威?我们的工作,必须在程序正义的框架内进行。没有程序正被义保障的实体正义,是空中楼阁,是另一种形式的混乱。”
“程序正义,是为了抵达实体正义。如果程序本身成了墙,阻碍了我们看到真相,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这墙上是否该开一扇门?”刘振民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江临风在信里说,吴守业修了三十年的路。我们这些人,不也都是修路人吗?别急着把这条路堵死。这样吧,你法制处可以继续研究它的程序风险,但同时,我授权江临风,就‘王有福’这个案子,展开一次小范围的秘密初查。我们不碰卷宗,不惊动任何人,只顺着吴守业留下的线索,看看能挖出什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张海东沉默了。
刘振民的话,他无法反驳。
他心里清楚,十七个案子,当年办得或多或少都有瑕疵,是时代和技术的局限,也是某些人为因素的结果。
如果真能揭开一两个盖子,对谁都有好处。
只是,这过程中的风险,实在难以估量。
“我保留意见,”他最终说道,“但我服从您的决定。”
与此同时,江临风并没有在等待中虚耗时光。
黄阿婆的那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吴守业的工具箱,似乎也打开了“亡者邮路”上一个新的站点。
就在他提交报告的第三天下午,金小霜的电脑发出“嘀”的一声轻响。
“江队,有情况!”金小霜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十七号行动’的监控日志显示,有一个新的节点发出了连接请求。不是我们之前发现的任何一个,IP地址非常特殊,是加密的动态地址,但源头……指向了城西的‘白塔陵园’。”
江临风立刻凑了过去。
屏幕上,一行绿色的代码在闪烁,像黑夜里的萤火。
对方没有发送任何信息,只是发来了一个请求,一个标准的DTMF拨号音,翻译过来是七个数字。
“7796-007。”金小霜迅速解读出来,“7796是韦某英回应你的编号,代表‘姐姐的蓝布衫’。后面的007……是吴守业通讯录里七个未公开节点中的最后一个,但后面没有任何标注。”
江临风的瞳孔猛地一缩。
吴守业的通讯录里,“甲子-9”旁边标注了“王有福信,转递成功”,而这个“庚申-7”(即007号节点),后面是空白的。
这说明,这个节点的使用者,吴守业自己也未曾验证过其身份和可靠性,或者说,这是一个备用节点,一个幽灵节点。
“他想做什么?”江临风喃喃自语。
“他在试探我们。”金小霜指着屏幕,“他用了韦某英的编号,证明他一直在关注清明桥村邮局,甚至可能知道我们和韦某英的接触。他用了一个未知的节点编号,是在考察我们是否完全掌握了吴守业的遗产。他选择在陵园发起连接,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象征。”
一个活人,在陵园里,试图连接上这条通往亡者心声的邮路。
江临风的大脑飞速运转。
对方是谁?
是吴守业的另一个追随者?
是十七宗案件中某个受害者的亲人?
还是……一个设下陷阱的对手?
“能回应吗?”江临风问。
“可以,但我们回应什么?”金小霜看向他,“这就像对暗号,说错了,对方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江临风盯着那串数字,脑海里闪过吴守业磁带里的声音,黄阿婆的眼泪,韦某英佝偻的背影,还有那把挂在邮筒上的铜钥匙。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吴守业留下的,不只是一套系统,更是一种信念。
相信这条路上的人,会懂他的语言。
“回应他,”江临风沉声说道,“用那把伞。”
金小霜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
她立刻在键盘上操作起来,将那个画在邮资凭证背面的、歪歪扭扭的雨伞图案,通过特定的图像转音频协议,编码成一段独特的DTMF信号。
这并非吴守业系统里的标准信号,而是江临风他们自己的创造,是基于对“姐姐的蓝布衫”的回应而产生的新的“回音”。
信号发出。
网络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就在金小霜以为对方已经下线时,新的信号传了回来。
这一次,不再是数字,而是一段经过变声器处理的、嘶哑的男声,断断续续,仿佛信号极差:“王有福……没白死。信……我收到了。东西,在白塔陵园,丁区,14排,09号。去拿吧,警察同志。有人,在看着你们。”
话音刚落,连接彻底中断。
金小霜立刻尝试追踪,但对方的IP已经像泥牛入海,消失无踪。
“丁区,14排,09号……”江临风重复着这个地址,心中巨浪翻涌。
那个神秘人,不仅收到了王有福的“信”,还知道他们的警察身份!
他不是在试探,他是在“转递”!
就像当年吴守业做的那样。
“江队,这可能是个陷阱。”金小霜的脸色很凝重,“他点明了我们的身份,又把我们引向一个具体的地点,太刻意了。”
“我知道。”江临风的目光却异常坚定,“但这也是目前唯一的线索。吴守业的‘邮路’,在三十年后,终于有了第二个‘邮差’。不管他是谁,他冒着风险送出的这封‘信’,我们必须去收。”
他看了一眼墙上的地图,白塔陵园位于城市的最西边,偏僻而肃静。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刘振民副厅长的私人号码。
“刘厅,我是江临风。我们可能找到了王有福那封‘信’的收件人。我需要申请支援,对白塔陵园进行一次秘密搜查。”
电话那头的刘振民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决断的声音:“我不能给你派一兵一卒,那样目标太大。张海东盯着,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叫停一切。但是,我会让陵园的管理方‘配合’你们的‘正常祭扫’,并确保你们进入的区域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不会有任何巡逻人员出现。记住,你们只有两个小时,而且,一切后果自负。”
“明白。谢谢刘厅。”
挂断电话,江临风对金小霜说:“准备装备,我们马上出发。你负责外围技术支持和警戒,我进去。”
夜色渐深,白塔陵园笼罩在一片肃杀的静谧之中。
惨白的月光洒在成排的墓碑上,拉出长长的、诡异的影子。
江临风穿着一身黑色的便装,戴着手套,借助微型战术手电的微光,在迷宫般的墓碑间穿行。
金小霜则在陵园外的一辆不起眼的面包车里,紧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热成像监控和信号探测设备。
“江队,三点钟方向,五十米外,有一个热源信号,静止不动,像是在车里。小心点,可能就是那个‘看着你们’的人。”金小霜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传来。
江临风没有回应,只是压低了身形,加快了脚步。
他很快找到了丁区14排09号墓碑。
墓碑很新,上面没有照片,只刻着一个名字:王念。
生卒年份显示,这是一个年仅五岁就夭折的孩子。
江临风心中一动。王有福,王念。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是王有福的。
他按照神秘人指示的逻辑,开始检查墓碑。
他没有去动墓碑本身,而是轻轻叩击着墓碑前的石制香炉。
当他叩到香炉底座的左侧时,发出了一声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略显空洞的声音。
他小心翼翼地将香炉挪开,发现底座下方有一块活动的石板。
掀开石板,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盒子静静地躺在里面。
江临风将盒子取出,迅速撤离。
回到车上,两人在微弱的灯光下打开了油布。
里面是一个小小的铁皮盒子,像是装茶叶用的。
打开盒子,最上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男人抱着一个笑得很开心的小女孩。
男人,正是王有福。
照片下面,是一盘老式的微型磁带,比吴守业用的那种更小,是记者常用的规格。
磁带上贴着一张小小的标签,上面用打印机打着一行字:
“华清化工厂,1998年8月4日,副厂长办公室。”
江临风和金小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撼。
这不是一封信,这是十五年前,化工厂爆炸案发生前夕,王有福冒死录下的,一份足以颠覆整个案件结论的录音证据!
吴守业的邮路,韦某英的坚守,那个神秘邮差的转递……三十年的等待和传递,终于在此刻,将一份迟到的正义,送到了江临风的手中。
就在这时,金小霜的电脑屏幕突然红光大作,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不好!江队,我们的网络被入侵了!对方绕过了所有防火墙,是顶级的国安级技术水平!他只做了一件事……”金小霜的声音发颤,她指着屏幕上的一行代码,“他删除了我们服务器里所有关于‘十七号行动’的原始数据,包括那段雨声和DTMF信号的音频!”
江临风的心猛地一沉。
对手反应过来了,而且出手如此狠辣,直接釜底抽薪。
然而,入侵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在删除数据之后,一行冰冷的文字,以聊天窗口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中央,仿佛是来自深渊的嘲讽:
“游戏结束了,警察先生。有些东西,还是让它埋在土里比较好。”
江临风看着那行字,又看了看手中滚烫的铁皮盒子,非但没有感到恐惧,眼中反而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火焰。
他拿起车载对讲机,按下了通话键,声音不大,却清晰无比地在寂静的夜里回响:
“不。游戏,才刚刚开始。”
江临风没有在邮局外多作停留他播下的种子是会破土而出,还是会悄无声息地烂在地里,取决于更高层面的角力。
省公安厅法制处处长张海东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他面前摆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江临风最初提交的《关于建立特殊申诉回应机制的可行性报告》,另一份则是刚刚被标记为“十七号行动·附件01”的补充材料。
他将那封附信读了不下十遍,眉头拧成一个川字。
“简直是胡闹!诗歌吗?小说吗?”张海东把信纸拍在桌上,声音里满是压抑的怒火,“‘被听见’本身就是证据?这是哪个法学院教出来的?我们的证据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客观、可验证的基础上的!一卷三十年前的磁带,一个死者的独白,几个边缘人物的神神叨叨,就想撼动十七宗已经定论的铁案?江临风这是在办案,还是在写剧本?”
坐在他对面的是省厅副厅长刘振民,他比张海东年长近十岁,目光深邃,表情平静。
他没有碰桌上的烟,只是端着保温杯,轻轻吹着浮起的茶叶。
“海东,先别急着下结论。”刘振民的声音很稳,“这份报告,我从头到尾看完了,包括那段音频,我也让技术科的人听了。抛开情感因素,只谈事实。第一,‘十七号行动’网络确实存在,金小霜的技术报告证实了这一点。第二,吴守业、韦某英、杨小满,这三个人物的行为逻辑链是完整的,动机是清晰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吴守业的通讯录里提到了一个名字,‘王有福信,转递成功。’”
刘振民放下杯子,身体微微前倾:“我让秘书调了卷宗。王有福,十五年前城东化工厂爆炸案的死者之一,官方结论是操作失误引发的意外。他是个安全员,死前曾多次向上级提交安全隐患报告,均被驳回。他的妻子这些年一直在申诉,说他死得冤枉,但拿不出任何证据。现在,吴守业的记录里出现了‘转递成功’四个字。你不觉得,这值得我们去查一查,他把信,或者说‘声音’,转递给了谁吗?”
张海东的表情依旧严肃:“刘厅,我明白您的意思。但这开的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如果我们认可了这种‘代听’‘转递’的证据形式,那以后是不是随便什么人录一段音,画个符号,就能来挑战司法权威?我们的工作,必须在程序正义的框架内进行。没有程序正被义保障的实体正义,是空中楼阁,是另一种形式的混乱。”
“程序正义,是为了抵达实体正义。如果程序本身成了墙,阻碍了我们看到真相,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这墙上是否该开一扇门?”刘振民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江临风在信里说,吴守业修了三十年的路。我们这些人,不也都是修路人吗?别急着把这条路堵死。这样吧,你法制处可以继续研究它的程序风险,但同时,我授权江临风,就‘王有福’这个案子,展开一次小范围的秘密初查。我们不碰卷宗,不惊动任何人,只顺着吴守业留下的线索,看看能挖出什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张海东沉默了。
刘振民的话,他无法反驳。
他心里清楚,十七个案子,当年办得或多或少都有瑕疵,是时代和技术的局限,也是某些人为因素的结果。
如果真能揭开一两个盖子,对谁都有好处。
只是,这过程中的风险,实在难以估量。
“我保留意见,”他最终说道,“但我服从您的决定。”
与此同时,江临风并没有在等待中虚耗时光。
黄阿婆的那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吴守业的工具箱,似乎也打开了“亡者邮路”上一个新的站点。
就在他提交报告的第三天下午,金小霜的电脑发出“嘀”的一声轻响。
“江队,有情况!”金小霜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十七号行动’的监控日志显示,有一个新的节点发出了连接请求。不是我们之前发现的任何一个,IP地址非常特殊,是加密的动态地址,但源头……指向了城西的‘白塔陵园’。”
江临风立刻凑了过去。
屏幕上,一行绿色的代码在闪烁,像黑夜里的萤火。
对方没有发送任何信息,只是发来了一个请求,一个标准的DTMF拨号音,翻译过来是七个数字。
“7796-007。”金小霜迅速解读出来,“7796是韦某英回应你的编号,代表‘姐姐的蓝布衫’。后面的007……是吴守业通讯录里七个未公开节点中的最后一个,但后面没有任何标注。”
江临风的瞳孔猛地一缩。
吴守业的通讯录里,“甲子-9”旁边标注了“王有福信,转递成功”,而这个“庚申-7”(即007号节点),后面是空白的。
这说明,这个节点的使用者,吴守业自己也未曾验证过其身份和可靠性,或者说,这是一个备用节点,一个幽灵节点。
“他想做什么?”江临风喃喃自语。
“他在试探我们。”金小霜指着屏幕,“他用了韦某英的编号,证明他一直在关注清明桥村邮局,甚至可能知道我们和韦某英的接触。他用了一个未知的节点编号,是在考察我们是否完全掌握了吴守业的遗产。他选择在陵园发起连接,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象征。”
一个活人,在陵园里,试图连接上这条通往亡者心声的邮路。
江临风的大脑飞速运转。
对方是谁?
是吴守业的另一个追随者?
是十七宗案件中某个受害者的亲人?
还是……一个设下陷阱的对手?
“能回应吗?”江临风问。
“可以,但我们回应什么?”金小霜看向他,“这就像对暗号,说错了,对方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江临风盯着那串数字,脑海里闪过吴守业磁带里的声音,黄阿婆的眼泪,韦某英佝偻的背影,还有那把挂在邮筒上的铜钥匙。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吴守业留下的,不只是一套系统,更是一种信念。
相信这条路上的人,会懂他的语言。
“回应他,”江临风沉声说道,“用那把伞。”
金小霜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
她立刻在键盘上操作起来,将那个画在邮资凭证背面的、歪歪扭扭的雨伞图案,通过特定的图像转音频协议,编码成一段独特的DTMF信号。
这并非吴守业系统里的标准信号,而是江临风他们自己的创造,是基于对“姐姐的蓝布衫”的回应而产生的新的“回音”。
信号发出。
网络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就在金小霜以为对方已经下线时,新的信号传了回来。
这一次,不再是数字,而是一段经过变声器处理的、嘶哑的男声,断断续续,仿佛信号极差:“王有福……没白死。信……我收到了。东西,在白塔陵园,丁区,14排,09号。去拿吧,警察同志。有人,在看着你们。”
话音刚落,连接彻底中断。
金小霜立刻尝试追踪,但对方的IP已经像泥牛入海,消失无踪。
“丁区,14排,09号……”江临风重复着这个地址,心中巨浪翻涌。
那个神秘人,不仅收到了王有福的“信”,还知道他们的警察身份!
他不是在试探,他是在“转递”!
就像当年吴守业做的那样。
“江队,这可能是个陷阱。”金小霜的脸色很凝重,“他点明了我们的身份,又把我们引向一个具体的地点,太刻意了。”
“我知道。”江临风的目光却异常坚定,“但这也是目前唯一的线索。吴守业的‘邮路’,在三十年后,终于有了第二个‘邮差’。不管他是谁,他冒着风险送出的这封‘信’,我们必须去收。”
他看了一眼墙上的地图,白塔陵园位于城市的最西边,偏僻而肃静。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刘振民副厅长的私人号码。
“刘厅,我是江临风。我们可能找到了王有福那封‘信’的收件人。我需要申请支援,对白塔陵园进行一次秘密搜查。”
电话那头的刘振民沉默了片刻,随即传来决断的声音:“我不能给你派一兵一卒,那样目标太大。张海东盯着,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叫停一切。但是,我会让陵园的管理方‘配合’你们的‘正常祭扫’,并确保你们进入的区域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不会有任何巡逻人员出现。记住,你们只有两个小时,而且,一切后果自负。”
“明白。谢谢刘厅。”
挂断电话,江临风对金小霜说:“准备装备,我们马上出发。你负责外围技术支持和警戒,我进去。”
夜色渐深,白塔陵园笼罩在一片肃杀的静谧之中。
惨白的月光洒在成排的墓碑上,拉出长长的、诡异的影子。
江临风穿着一身黑色的便装,戴着手套,借助微型战术手电的微光,在迷宫般的墓碑间穿行。
金小霜则在陵园外的一辆不起眼的面包车里,紧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热成像监控和信号探测设备。
“江队,三点钟方向,五十米外,有一个热源信号,静止不动,像是在车里。小心点,可能就是那个‘看着你们’的人。”金小霜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传来。
江临风没有回应,只是压低了身形,加快了脚步。
他很快找到了丁区14排09号墓碑。
墓碑很新,上面没有照片,只刻着一个名字:王念。
生卒年份显示,这是一个年仅五岁就夭折的孩子。
江临风心中一动。王有福,王念。这个孩子,很可能就是王有福的。
他按照神秘人指示的逻辑,开始检查墓碑。
他没有去动墓碑本身,而是轻轻叩击着墓碑前的石制香炉。
当他叩到香炉底座的左侧时,发出了一声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略显空洞的声音。
他小心翼翼地将香炉挪开,发现底座下方有一块活动的石板。
掀开石板,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盒子静静地躺在里面。
江临风将盒子取出,迅速撤离。
回到车上,两人在微弱的灯光下打开了油布。
里面是一个小小的铁皮盒子,像是装茶叶用的。
打开盒子,最上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男人抱着一个笑得很开心的小女孩。
男人,正是王有福。
照片下面,是一盘老式的微型磁带,比吴守业用的那种更小,是记者常用的规格。
磁带上贴着一张小小的标签,上面用打印机打着一行字:
“华清化工厂,1998年8月4日,副厂长办公室。”
江临风和金小霜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撼。
这不是一封信,这是十五年前,化工厂爆炸案发生前夕,王有福冒死录下的,一份足以颠覆整个案件结论的录音证据!
吴守业的邮路,韦某英的坚守,那个神秘邮差的转递……三十年的等待和传递,终于在此刻,将一份迟到的正义,送到了江临风的手中。
就在这时,金小霜的电脑屏幕突然红光大作,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不好!江队,我们的网络被入侵了!对方绕过了所有防火墙,是顶级的国安级技术水平!他只做了一件事……”金小霜的声音发颤,她指着屏幕上的一行代码,“他删除了我们服务器里所有关于‘十七号行动’的原始数据,包括那段雨声和DTMF信号的音频!”
江临风的心猛地一沉。
对手反应过来了,而且出手如此狠辣,直接釜底抽薪。
然而,入侵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在删除数据之后,一行冰冷的文字,以聊天窗口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中央,仿佛是来自深渊的嘲讽:
“游戏结束了,警察先生。有些东西,还是让它埋在土里比较好。”
江临风看着那行字,又看了看手中滚烫的铁皮盒子,非但没有感到恐惧,眼中反而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火焰。
他拿起车载对讲机,按下了通话键,声音不大,却清晰无比地在寂静的夜里回响:
“不。游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