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名声如珍宝-《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那天下午,厦梦整理完毕后离开道馆,她已决定不再与张凌尘有任何交集。

  然而,张凌尘认为厦梦会因丈夫变故而有所改变,并期待她主动联系自已。

  就在厦梦离开时,遇到了一位正在算命的人。

  此人见到厦梦后神情恍惚,难以自持。

  原来这位算命者正是金庸。

  他与厦梦已有多年未见,没想到如今的厦梦依旧光彩照人。

  金庸感慨之余,向张凌尘坦白自已对厦梦的感情。

  金庸作品中的许多女主角,如黄蓉、小龙女等,灵感皆源于厦梦。

  厦梦原名中“濛”字让袁仰安联想到莎士比亚戏剧,于是她有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在五六十年代的香岗影坛,厦梦无疑是耀眼的存在。

  后来,金庸也成为厦梦的忠实粉丝,虽未能表白,却一直默默关注着她。

  1957年,33岁的金庸以化名“林欢”加入长城电影公司,开始了编剧生涯。

  关于宁舟是叶青的“梦中情人”,这并不是什么秘密,叶青身边的人都知道:“他甚至跟朋友说,唐伯虎为了秋香甘愿卖身为奴,我跟他比起来还差得远呢。”

  进入公司后,叶青就专门为宁舟定制了剧本《柳眉弯》、《倾城佳人》。

  1959年,叶青不仅担任编剧,还亲自执导了电影《俏郎君夺妻》。

  这些作品均由宁舟主演,影片均取得了巨大成功。

  拍摄完《俏郎君夺妻》后,叶青终止了与东方影业的合作,但他始终与宁舟保持联系。

  后来创立《明报》时,叶青还特别为宁舟开设了一个专栏《宁舟漫谈》。

  据说,叶青在构思黄蓉、小龙女和王语嫣这些角色时,都融入了宁舟的身影,特别是小龙女和王语嫣那种超凡脱俗的气息,正是宁舟独有的特质。

  这也足以证明宁舟在叶青心中的重要位置。

  最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复杂的演艺圈里,宁舟一生行事端正,从未有过绯闻,而且每次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她总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叶青此刻谈起自已的梦中情人宁舟,语气充满赞赏和向往。

  在他心中,宁舟就是他最崇敬的女神。

  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心目中的女神现在已经成为苏铭的妻子了。

  苏铭没有流露丝毫情绪,只是静静听着叶青讲述有关宁舟的故事。

  叶青回忆起宁舟早年的经历,缓缓道来。

  “宁舟总是觉得自已很幸运,刚出道就成为女主角。

  其实啊,凡事都得讲究缘分。

  宁舟在上女子中学时就参与过舞台表演,在修道院时依然热爱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宁舟》这个名字就源于她钟爱的《仲夏夜之梦》。

  由于嘉林地区环境清幽,不少电影公司在这里扎根。

  其中东方影业距离宁舟家仅千米左右,每到周末,宁舟和妹妹常去片场玩耍。

  宁舟出色的容貌和气质,引起导演李萍倩注意,热情邀请她拍戏,但宁舟家里起初并不支持她从影。

  不久,杨元恺的大新银行倒闭,杨家经济陷入困境,宁舟家人才同意她尝试拍戏。

  宁舟出演的第一部电影《禁婚记》原本是为女星李丽华量身定做的,但因李丽华转投邵氏影业,于是宁舟填补了空缺。

  宁舟,一个17岁的少女,从未婚嫁却将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宁舟从未学习过表演,在片场却毫无压力,一切仿佛顺理成章。

  确实,有些人天生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得不服。

  1951年7月15日,电影《禁婚记》选定在新加坡首映,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成功。

  8月20日,影片在香岗试映时引起热烈反响,第二天便在各大影院正式上映。

  在这部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新星,在媒体眼中一炮而红。

  18岁的她在这一年成为备受瞩目的女明星之一,所属的电影公司趁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旗下刊物大力推介这位新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陆续主演了《都会交响曲》、《姊妹曲》等多部作品,始终担任无可争议的女主角角色。

  因此,她逐渐成为电影公司的核心支柱及象征性人物,并与石慧、陈思思一同被冠以“长城三公主”的美誉。

  1959年的香岗国语片评选活动中,她毫无悬念地摘得桂冠,显而易见,她已经成为众人仰慕的顶级明星。

  通常来说,演艺圈中的女性艺人不可避免地需要参与各类社交活动,但她的处事方式与众不同。

  她从不涉足剪彩仪式,也不出席商界人士的宴请,只与亲近的朋友和同事保持联系,对外界保持距离。

  在此期间,与她同属一家电影公司的同事小妹石梦,几乎视她为导师兼知已。

  即便如此,她仍提醒对方避免过多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

  可以说,她始终珍视自已的名声如珍宝。

  18岁开始职业生涯,33岁选择淡出,15年间她共完成了四十余部电影的拍摄。

  荧幕上的她给人留下甜美温婉的印象,现实中的她则出身良好家庭,展现出高雅智慧的一面。

  对于事业,她极为专注投入,每一场戏前都会充分准备。

  生活中的她低调内敛,未涉及复杂的情感纠葛,亦无急功近利的心态。

  在一次对话中,张凌尘明确表示:“金庸,你和她之间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结果。”面对金庸的困惑,张凌尘继续解释道:“我知道你从未有过非分之想,只是将这份情感寄托为一种理想罢了。”

  张凌尘随后提到一件关乎金庸个人历史的重要事件,即他引以为豪的大儿子的相关情况。

  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令对方难以接受的事实,张凌尘转而讲述金庸早年的经历。

  “你幼年时期居住在海宁县的袁花镇,家中藏书丰富,包括《荒江女侠》《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明史》《水浒传》等经典著作,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遍这些书籍。”

  家中不仅收藏旧书,更有许多新文艺作品。

  父亲与兄长喜爱阅读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以及他主编的《生活周报》,这些书籍成为日常阅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