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忠诚-《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他不禁开始重新审视这位五品礼部侍郎的分量:如此才智过人、见解独到的人才,区区五品官职是否太屈才了?

  李默也有些惭愧。先前竟认为“君夫人阳货欲”这题目轻浮低俗,难登大雅之堂。原来是自已心思不端,而非题目本身的问题。

  “陈侍郎的学识远超于我。”李默感叹道,“我先前妄下论断……甚至心存轻视。”

  陈铭平静地看着他:“您刚才说什么?是‘以为’吗?”

  其实,没人比他更清楚。若非他曾遍览群书,见识过各种冷僻考题,面对“君夫人阳货欲”这样的题目,恐怕连他自已也会想偏。

  八股文的破题至关重要。

  “君夫人阳货欲”一题,想必许多考生乍看便会误解。

  若他们破题方向错了,后续的承题、起讲等内容必然会全盘尽毁。

  他几乎可以预见,某些考卷在这一题上通篇堆砌“孟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之类的句子滥竽充数。

  若有考生真这么作答,

  陈铭只能告知结局——必然落榜。

  李默望着陈铭清澈的目光,心中更加羞愧。

  文人如此风雅之人,怎会刻意设下暧昧试题,分明是他们自已心术不正!

  这份钦佩之情愈发深厚,他不禁脱口赞叹:“能想出这般考题,先生真乃世间少有的奇才。”

  连声叹道:“当世卧龙,非先生莫属!”

  连称呼也由官职改为敬称“先生”。

  陈锋却冷哼一声,直言:“这题目本就不通,不必称我才子。”

  “先生此言……”

  李煜既惊且惑,屏风后的李澈也愣住了。

  哪有这样自我否定的?

  “先生是在妄自菲薄啊!”

  “我批驳的是八股文!”

  陈锋答道。

  那两道怪题实为清代产物,是八股取士的畸形产物。

  明清八股要求严格对仗,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四部分皆有定式,错一字便是败笔。才疏学浅者只得堆砌辞藻,看似工整华美,实则空洞无物。

  这不但苦了应考书生,也为出题者设下难题。考官们绞尽脑汁,将圣贤书拆解得支离破碎,专求出奇制胜。

  于是便有了这般怪题——或掐头去尾截取只言片语,或独创“截搭题”强联毫不相干的句子。如这道“君夫人阳货欲”,正是典型之作。

  这一方法最早由清朝儒学大家郑沅提出。他不仅编造此类题目,还创造了

  "诸君何必忧无主我

  "、

  "主上速颁诏平乱

  "等怪异搭配。

  后来这位机敏过人的学官终究自食其果,被监察御史张谦弹劾,罢官问罪,落魄终老。

  宣宗皇帝得知后立即下令彻查。

  ** 公开后,

  天子震怒,

  即刻下旨:终身不得启用。

  陆明向来轻视科举选才制度,

  多少贫寒书生因此虚度年华,死读典籍,灵气全无。

  这套科举取士的桎梏,

  最早可追溯至景和年间。

  当年刘勰为控制文人思想,

  严格限定考试内容仅限四书五经。

  据《景和记事》记载,

  刘勰曾与幕僚吴慎讨论科举选才,

  其间提到:

  "文章格式仿照宋代经义,用古人语调撰写,注重骈偶对仗,称作八股。

  "

  朝廷确立制度时明令:

  除儒家经典外,禁止研习其他学派学说。

  受此影响,八股文正式成为选官途径,

  后世各朝均沿用此制。

  到后期,制度逐渐僵化,

  于是催生出各种离奇怪题。

  杨肃略显惊讶。

  "先生何出此言?八股文有何不足?

  "

  "弊端不只在八股,更在科举本身。

  "

  "八股虽能统一评判标准,巩固朝廷统治,也有其价值。

  "

  "它让不少才俊脱颖而出,并提高了文人的学问修养。

  "

  "科举也打破出身限制,使寒门子弟有机会为官,推动了文教兴盛。

  "

  "让平民得以踏入仕途。

  "

  "重视诗文考核,同样带动了文学发展。

  "

  "科举更培养出诸多杰出文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欧阳修、辛弃疾等。

  "

  韩琦娓娓道来。

  旁边的朱政不时点头,

  正因了解科举与八股的作用,

  他才继承旧规,以八股取士。

  "此人见识过人。

  "

  "确有才学,观点新颖。

  "

  "若只任皇子伴读,恐委屈其才。

  "

  "不如直接聘为太师,教导皇子学业?

  "

  但转念一想,太师需德才双全之人担当。

  "此人品行如何,尚待观察。

  "

  若用人不当,耽误皇子,后果不堪设想。

  正思索间,韩琦突然话锋一转。

  朱政眉头微蹙,暗生警惕。

  这小子行事总出人意料,莫非又有什么谋划?

  他扫视四周——

  幸好殿内只剩自已、心腹张勇、皇子杨肃及韩琦四人。

  都是可信之人,不必担心泄密。

  深思良久,陈元庆渐渐舒展眉头。

  他继续侧耳倾听。

  忽然, ** 朗声说道:

  "用八股文选拔官员,先贤典籍反成权贵束缚读书人的枷锁,困住了天下学子的才思!

  "

  这简简单单一句话,让站在厢房阴影处的陈元庆面色陡变,原本捋着胡须的手骤然停住。

  他盯着 ** 的眼神逐渐冰冷。

  陈元庆阴沉地打量着 ** ,心中怒火翻涌。

  他向来欣赏聪慧之人,但慧极易折,令他如鲠在喉。

  出身寒微的他明白,若文人不受约束,这好不容易打下的大胤江山便难稳固。

  为保社稷,他曾与张伯仁等人秉烛夜谈。

  "科举固然能挑选人才,可如何保证他们忠诚?

  "当时他这样问。

  无人应答。

  忠心最难揣度。

  最后他狠下心——禁锢文人的思想。

  于是就有了——八股选才!

  将天下书生困在古籍之中,以孔孟之道为樊笼,使其效忠大胤。

  这是他深藏的算计,即便是张伯仁、王镇远等亲信也不知晓。

  可眼下,这个小官竟当面挑明。

  陈元庆幽深的目光紧紧锁住对方。

  "区区六品小吏。

  "

  "礼部员外郎。

  "

  "有意思。

  "

  "天下英才多如牛毛,连张伯仁、王镇远那样的人物都没看穿朕的心思。

  "

  "倒被他识破了。

  "

  这年轻人......实在天资过人。

  陈元庆原以为此计完美无缺,世上无人知晓。

  此人却直接道破他的谋划。

  大胤科举推行八股,背后主使正是陈元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