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永远是平民-《港片:靓坤马仔,小结巴别吹了》

  他抿了口茶,目光转向周延。

  "张先生是否过于危言耸听?

  "

  "我大梁亿万子民,难道供养不起些许读书人?

  "

  "少主可曾仔细算过?

  "

  "你可知每届科举录取多少?

  "

  "这......典籍虽有记载,但确切数字记不清了,只模糊记得永和元年那届约三百余人及第。

  "

  "三百......这个数目倒也平常。徐公子不妨算算,若每届取士三百,历经两百载,累计会有多少功名在身之人?

  "

  周瑾掐指细算,脸色渐渐发白:

  "怕是不下四万之众......

  "

  四万举人。

  这个数字令人胆寒。

  徐朗显然也愣住了。

  喃喃道:

  "原以为应试者虽众,录取者寥寥,应当无碍。

  "

  "谁料两百年累积竟如此惊人。

  "

  "供养这些读书人需耗费多少银饷米粮?

  "

  "我领四万精兵出征,尚能保家卫国,开疆拓土。

  "

  "这四万书生能做甚?既不会断案也不通算术,终日只会吟诗作对,背诵些故纸堆里的章句,于江山社稷何益?

  "

  "倒不如养四万头牲口,至少还能宰了吃肉!

  "

  孙虎:......

  将读书人比作牲畜......实在不妥?

  他假装没听见,呆望着窗外的新芽。

  暗想:

  这等复杂的朝堂算计。

  还是明哲保身为上。

  毕竟暗卫只需做好主子手中的刀。利刃不需要思考,听命行事即可。

  ............

  "徐公子,更令人忧虑的还在后头。

  "

  陈墨轻啜热茶,缓声道:

  "在大梁,举人已是官身。

  "

  "享有诸多特权,

  比如见官免跪,诉讼时亦有优待。

  "

  "最要紧的是免除赋税徭役。

  "

  周瑾迟疑道:

  "可先生,这样计算是以两百年为期,实际在世人寿有限,同一时期不会有四万举人并存,所以......负担未必如此沉重。

  "

  陈墨笑而不语,将空杯轻放几上。

  周瑾会意,连忙执壶续水。

  "徐公子,即便大梁不会同时存在四万举人,但以三十年计,共存之数亦达五千有余。

  "

  陈阳手指一顿,茶水不断流进杯中,眼看就要满溢。赵明轻拍他手臂,他猛然惊醒,赶忙拎起茶壶,堪堪止住了漫出的茶水。

  他面色窘迫,支吾道:

  "抱歉先生,刚才我走神了,上万秀才……三百年积攒近十万秀才尚能理解,可您说四十年就有数千人,实在令人一时难以消化……

  "

  "让我喝杯茶压压惊。

  "

  赵明调侃道:

  "这就吓到了?

  "

  "咱们这才提到秀才数量,童生的数目还没说呢。

  "

  话音刚落,陈阳刚入口的茶直接喷了出来。他手忙脚乱擦拭下巴,连声道:

  "先生,您这话太过震撼,是我失礼了。

  "

  这一切都被王峰尽收眼底。

  "这小子,年纪也不轻了,怎么还毛毛躁躁的,需要多历练。

  "他低声嘀咕,

  "不像我,多沉稳。几千秀才能闹出什么乱子?朝廷供得上。

  "嘴上强硬,却也轻声补了句,

  "总比你刚才说的五万少得多。

  "

  旁边的孙海默不作声。

  陈阳局促地用毛巾擦拭洒水的桌面,赵明的思路也被打断。

  "刚才我说到哪儿了?

  "

  陈阳双手搭在腿上,恭敬答道:

  "先生,说到童生了。

  "

  赵明颔首:

  "童生数量比秀才多得多。秀才若有数千,那童生更是多如牛毛。

  "

  "你想想,童生本就享有诸多优待,比如免役、减税。

  "

  "而且不单是他个人受惠,全家都能沾光。

  "

  "优等生每月还有官府发的补助。

  "

  "这等于是朝廷在直接供养这批读书人。

  "

  "更有人串通豪绅,借减税之名,帮他人 ** 敛财。

  "

  这话让陈阳瞬间面染愠色。

  "岂有此理!简直荒谬!

  "

  考院侧厅。

  陈阳一贯平和的面容浮现骇然之色。

  "实在没想到,现行的科考体制竟有如此多漏洞。

  "

  科考体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数代传承,绵延千年。可到了本朝,这一体制却日趋僵化,沉疴难愈。

  正如赵明所言:百姓生计方为立国之基。

  本为选拔安邦贤才的科考,却使不少读书人唯利是图,乃至误国害民。

  王峰依在廊柱边,双手攥拳,骨节泛青。

  "当诛!都当诛!

  "

  想起自已出身贫寒,亲见乡邻终岁辛劳却衣不遮体,还要养活众多官差,他胸中愤懑更炽。

  正因深谙民间疾苦,他才尤为痛恨那些蠹虫。为此专门设立诸多峻法严刑。

  赵明浅啜清茶,温言道:

  "国库岁入,主要来自地租。

  "

  "归根结底,庶民才是社稷根基。

  "

  "古语有云:盛世黎庶劳,乱世苍生苦。

  "

  这番话令赵天阳心绪难平。

  他出身乱世寒门,幼年放羊维生,一度沦为游方僧人,家眷大半死于灾荒。

  这般经历使他深知黎民之苦,最是痛恨欺压百姓之辈。

  "太平年月也好,动荡岁月也罢,受苦的永远是平民。

  "

  "正因看透此节,我对那些贪官从不手软,纵使碎尸万段亦难解心头之恨!

  "

  在王朝根基里,税收乃立命之本。倘若税基崩塌,无力供养满朝朱紫,江山必然倾颓。

  这番言论使众人汗颜。

  若非徐明道破,谁能察觉科举催生的士人阶层,竟成社稷隐忧。

  赵明诚反复琢磨徐明对科举的见解。

  八股取士的弊病已昭然若揭。

  这般选材,难得治世能臣,长此必误朝纲。

  他暗自思量:究竟该怎样甄选济世良才?

  秋阳穿过雕窗,淡淡笼在徐明肩头。

  他闲适饮茶,眼底却凝着深沉思绪。

  作为取士之法,古时科举后期渐成桎梏,以死板格式禁锢才思,衍生无数流弊。直至新朝初立,当权者方觉此制不合时宜,终废科举,另立新学。

  有别于传统科举,新式学堂更重实务技艺,可择真才实学者而育之。

  朱炳沉吟良久,额间沟壑渐深。

  他目光移向江寒,认定唯有此人能解此局。

  既能洞见积弊,定有破局良策。

  "先生......

  "他近前半步,低唤道。

  江寒抬眼,瞥见趋前的朱炳,不动声色后移寸许:

  "直言便是。

  "

  "先生慧眼如炬,既识得科举千年沉疴,想必亦知该如何择选真才?

  "

  江寒托着茶盏徐立,望入苍茫。

  逆光中的轮廓似水墨晕染。

  "法子其实极浅显。

  "他声若浮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