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眉头紧皱,其余官员也在暗自猜测。
王上未理会群臣反应,继续道:
"第二道旨意,开放海禁。
"
满朝震惊。先前因海盗猖獗而实施海禁,如今突然废除,实在蹊跷。
徐文远目光微动。他清楚王上曾严控海贸,既为肃清海盗,更为独占利益。如今主动放开,着实反常。眼前的王上,与往昔大不相同。
他心中疑惑更深,这位开国之主究竟作何打算?
"第三道。
"
"工部听令。
"
"即刻筹备造船,组建强大水军,威震四方,扬我国威。
"
"立即执行,不得延误!
"
工部侍郎面露难色。战船建造已荒废数年,如今突然重启水师工程。
他谨慎上前:
"王上,臣冒昧请示,需造战船多少?是造大型战船还是轻舟?选用何种样式?
"
"是要广式、沙式,还是闽式?
"
"鹰船、哨船等又各需多少?
"
王上挥袖道:
"细则由兵械司拟定后下发,你们照办即可。
"
"臣遵命。
"
侍郎只得退下,等待正式文书再做安排。
"即日起,朕准诸侯王征讨外邦,凡攻占之地,皆归其统辖,统称扩土。
"
当最後一道诏令宣读完毕,大殿如同滚雷炸裂。先前几项政令尚如雨落静湖,此刻却是狂飙突至,惊得满朝文武面如土色。
群臣惶然相顾。
徐阶瞳孔剧震。
就连向来沉稳的李东阳也罕见地失了常态。
谁也不曾想洪武爷会连颁四道撼动乾坤的诏令。
毫无预兆。
彻底出乎意料。
殿中文武面面相觑,皆露惊骇之色。
每道诏书,都将使王朝变天。
而楚王朱权暗喜难言,他十指紧扣至骨节泛青,面上仍强作镇定。
成了!
终得拓土之权!
只要打下蛮夷之地,便是自家江山!
在那无边疆域里,他便是名副其实的至尊!
......
** 威压似岳。
四道诏书既下,群臣虽觉不妥,却无人敢直言反对。
"退朝!
"
宦官尖利的嗓音在大殿回荡。
百官依次退出金銮殿。
午门外,数位绯袍大臣低声议论。
"圣上此番改制来得突然,四道新政齐发。
"
"前三道尚可理解,唯独最後那道......
"
他们忽见楚王经过,立时鸦雀无声。
朱尚炳眉眼带笑,疾步穿过宫巷。
果如道衍禅师所言。
父皇竟真赐了开疆之权。
拐角处传来窸窣低语,他眼角一瞥,径自登车离去。
待楚王走远,杨士奇与黄子澄并肩步出奉天门。
"杨公!黄公!
"
数位同僚匆匆追来。
夏原吉、蹇义亦在其中。
"黄学士可知陛下为何连颁新政?
"
众人围着黄子澄追问。
蓝袍儒士轻捻胡须,眼中同样布满疑云。
又看向身旁的杨士奇。
但见那位阁老眉心紧锁,缓缓摇头。他心中亦是疑窦丛生——洪武帝向来持重,怎会突然接连颁布重大国策?朝堂局势必将因此动荡。
更令人忧心的,是第四条诏谕。
几位重臣神色凝重,窃窃私语。
"天心难测啊......
"
夏原吉环视四周,确认无人後低声道:
"前三策尚有章可循——解除海禁,准商船出洋,但须课以重税。
"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要组建舟师,护商路无虞。
"
"既能充实国库,又可耀我国威。
"
"要命的恰是那第四策。
"
众人脸色骤变。
李肃冷冷扫了眼插话的兵部侍郎。这些要害他早已与宋谦反复商议过,却始终未曾透露,不料被郑淮一语道破。
刘恒向来与郑淮不睦,此刻也不得不点头附和。
"准亲王在外建府,无异于商周裂土封侯。此风一长......
"
余音消散在穿堂风中。
"大梁的国运,天下皆知。
"
此言一出,华阳殿内骤然寂静。
当年东周王朝因放任诸侯坐大,终致群雄割据、蛮夷侵扰,社稷崩塌。
这是前车之鉴。
"陛下要重蹈东周覆辙?
"王焕神色肃穆。
林远与孙策闻言亦是神色凝重。
"局势危急,不可再耽搁。
"孙策看向林远,
"不如一同面圣直谏?
"
林远略一沉吟:
"同去。
"
虽二人政见时常相左,却皆心系大梁。
前三策尚可推行,唯独最后一条——
准诸王自行征伐外域,实为遗患无穷。
若边镇兵权日重,朝廷安危恐将难料。
林远神色平静,心中却焦灼如焚。他为大梁呕心沥血,深知立国之艰,岂能坐视祸端萌生?
眼见梁惠帝执意如此,他决意死谏,否则大梁国本或将动摇。
原打算次日独自面圣,如今孙策邀他同往,林远当即应下。人多势众,谏言更有力,毕竟此番要劝诫的是刚愎自用的梁惠帝。即便获罪罢官,也有同道分担。
孙策与林远起身前往御书房,王焕、周安等重臣紧随其后,一同求见。
行至殿外,对值守太监道:
"臣等有要事需即刻面奏陛下。
"
"劳烦公公通传。
"
"诸位大人稍候。
"太监躬身入内。
御书房内,斜阳透过窗棂,墙边绿藤缠绕,为肃穆的殿堂添了分生机。
梁惠帝正批阅奏章,眉宇紧锁。
他心中所谋乃是一盘大棋——如今国库空虚,百废待兴,唯有开放商路,方能快速聚财,稳中求进。自已只需静观其变,何乐不为?
思忖间,太监入内禀报:
"陛下,孙策、林远等人候旨求见。
"
梁惠帝早知来意,却故作淡然:
"宣。
"
片刻后,孙策等人入内。
皇帝佯装随意问道:
"卿等联袂而来,有何要奏?
"
这不过是场面话,他心知肚明,这些朝臣定是为新政而来谏阻。正等着他们开口。
果然,韩毅率先出列:
"陛下,方才所议准亲王自行征伐之策,万万不可!恐助长藩镇气焰,动摇根基,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
众臣纷纷附和,殿内忧谏之声不绝。
君主面带淡然笑意,对群臣的谏言置若罔闻。
他偏头望向李牧与王翦,温声问道:
“两位爱卿亦是此意?”
“微臣附议。”
“此令效仿周礼古制。”
“周室衰微,足为镜鉴。”
“望君上三思而行。”
王翦正色进谏道。
李牧随之拱手:“臣与王将军不谋而合。”
王上未理会群臣反应,继续道:
"第二道旨意,开放海禁。
"
满朝震惊。先前因海盗猖獗而实施海禁,如今突然废除,实在蹊跷。
徐文远目光微动。他清楚王上曾严控海贸,既为肃清海盗,更为独占利益。如今主动放开,着实反常。眼前的王上,与往昔大不相同。
他心中疑惑更深,这位开国之主究竟作何打算?
"第三道。
"
"工部听令。
"
"即刻筹备造船,组建强大水军,威震四方,扬我国威。
"
"立即执行,不得延误!
"
工部侍郎面露难色。战船建造已荒废数年,如今突然重启水师工程。
他谨慎上前:
"王上,臣冒昧请示,需造战船多少?是造大型战船还是轻舟?选用何种样式?
"
"是要广式、沙式,还是闽式?
"
"鹰船、哨船等又各需多少?
"
王上挥袖道:
"细则由兵械司拟定后下发,你们照办即可。
"
"臣遵命。
"
侍郎只得退下,等待正式文书再做安排。
"即日起,朕准诸侯王征讨外邦,凡攻占之地,皆归其统辖,统称扩土。
"
当最後一道诏令宣读完毕,大殿如同滚雷炸裂。先前几项政令尚如雨落静湖,此刻却是狂飙突至,惊得满朝文武面如土色。
群臣惶然相顾。
徐阶瞳孔剧震。
就连向来沉稳的李东阳也罕见地失了常态。
谁也不曾想洪武爷会连颁四道撼动乾坤的诏令。
毫无预兆。
彻底出乎意料。
殿中文武面面相觑,皆露惊骇之色。
每道诏书,都将使王朝变天。
而楚王朱权暗喜难言,他十指紧扣至骨节泛青,面上仍强作镇定。
成了!
终得拓土之权!
只要打下蛮夷之地,便是自家江山!
在那无边疆域里,他便是名副其实的至尊!
......
** 威压似岳。
四道诏书既下,群臣虽觉不妥,却无人敢直言反对。
"退朝!
"
宦官尖利的嗓音在大殿回荡。
百官依次退出金銮殿。
午门外,数位绯袍大臣低声议论。
"圣上此番改制来得突然,四道新政齐发。
"
"前三道尚可理解,唯独最後那道......
"
他们忽见楚王经过,立时鸦雀无声。
朱尚炳眉眼带笑,疾步穿过宫巷。
果如道衍禅师所言。
父皇竟真赐了开疆之权。
拐角处传来窸窣低语,他眼角一瞥,径自登车离去。
待楚王走远,杨士奇与黄子澄并肩步出奉天门。
"杨公!黄公!
"
数位同僚匆匆追来。
夏原吉、蹇义亦在其中。
"黄学士可知陛下为何连颁新政?
"
众人围着黄子澄追问。
蓝袍儒士轻捻胡须,眼中同样布满疑云。
又看向身旁的杨士奇。
但见那位阁老眉心紧锁,缓缓摇头。他心中亦是疑窦丛生——洪武帝向来持重,怎会突然接连颁布重大国策?朝堂局势必将因此动荡。
更令人忧心的,是第四条诏谕。
几位重臣神色凝重,窃窃私语。
"天心难测啊......
"
夏原吉环视四周,确认无人後低声道:
"前三策尚有章可循——解除海禁,准商船出洋,但须课以重税。
"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要组建舟师,护商路无虞。
"
"既能充实国库,又可耀我国威。
"
"要命的恰是那第四策。
"
众人脸色骤变。
李肃冷冷扫了眼插话的兵部侍郎。这些要害他早已与宋谦反复商议过,却始终未曾透露,不料被郑淮一语道破。
刘恒向来与郑淮不睦,此刻也不得不点头附和。
"准亲王在外建府,无异于商周裂土封侯。此风一长......
"
余音消散在穿堂风中。
"大梁的国运,天下皆知。
"
此言一出,华阳殿内骤然寂静。
当年东周王朝因放任诸侯坐大,终致群雄割据、蛮夷侵扰,社稷崩塌。
这是前车之鉴。
"陛下要重蹈东周覆辙?
"王焕神色肃穆。
林远与孙策闻言亦是神色凝重。
"局势危急,不可再耽搁。
"孙策看向林远,
"不如一同面圣直谏?
"
林远略一沉吟:
"同去。
"
虽二人政见时常相左,却皆心系大梁。
前三策尚可推行,唯独最后一条——
准诸王自行征伐外域,实为遗患无穷。
若边镇兵权日重,朝廷安危恐将难料。
林远神色平静,心中却焦灼如焚。他为大梁呕心沥血,深知立国之艰,岂能坐视祸端萌生?
眼见梁惠帝执意如此,他决意死谏,否则大梁国本或将动摇。
原打算次日独自面圣,如今孙策邀他同往,林远当即应下。人多势众,谏言更有力,毕竟此番要劝诫的是刚愎自用的梁惠帝。即便获罪罢官,也有同道分担。
孙策与林远起身前往御书房,王焕、周安等重臣紧随其后,一同求见。
行至殿外,对值守太监道:
"臣等有要事需即刻面奏陛下。
"
"劳烦公公通传。
"
"诸位大人稍候。
"太监躬身入内。
御书房内,斜阳透过窗棂,墙边绿藤缠绕,为肃穆的殿堂添了分生机。
梁惠帝正批阅奏章,眉宇紧锁。
他心中所谋乃是一盘大棋——如今国库空虚,百废待兴,唯有开放商路,方能快速聚财,稳中求进。自已只需静观其变,何乐不为?
思忖间,太监入内禀报:
"陛下,孙策、林远等人候旨求见。
"
梁惠帝早知来意,却故作淡然:
"宣。
"
片刻后,孙策等人入内。
皇帝佯装随意问道:
"卿等联袂而来,有何要奏?
"
这不过是场面话,他心知肚明,这些朝臣定是为新政而来谏阻。正等着他们开口。
果然,韩毅率先出列:
"陛下,方才所议准亲王自行征伐之策,万万不可!恐助长藩镇气焰,动摇根基,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
众臣纷纷附和,殿内忧谏之声不绝。
君主面带淡然笑意,对群臣的谏言置若罔闻。
他偏头望向李牧与王翦,温声问道:
“两位爱卿亦是此意?”
“微臣附议。”
“此令效仿周礼古制。”
“周室衰微,足为镜鉴。”
“望君上三思而行。”
王翦正色进谏道。
李牧随之拱手:“臣与王将军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