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鹰沉默而警惕地跟在李炫身后,如同一个最可靠的影子,专业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四周,确保着物理层面的安全。
一路上,李炫的灵觉如同张开的大网,仔细感知着环境。确实,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幽冥污染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过于“干净”的空白感,仿佛那片区域的生命力也被一并“抹除”了,只剩下最原始的物质基础。
再次抵达峡谷入口。白天的光线让谷内景象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那个巨大的、光滑如镜的凹陷,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如同雪原上一块巨大的、被精心打磨过的金属疤痕,与周围粗糙的冰岩地貌形成诡异而突兀的对比。一种非自然的、令人心悸的完美感扑面而来。
山鹰即使第二次看到,依旧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步枪。这景象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强。
李炫示意山鹰在凹陷边缘警戒,自己则缓缓走到那玻璃化的岩面中心。
他闭上双眼,双手缓缓按在冰冷光滑的表面上,体内《天罡正法》的灵力开始以一种极其精微的方式向下渗透,不再是攻击或防御,而是纯粹的“感知”与“共鸣”。
他的意识随着灵力缓缓沉入地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无形的涟漪,向四周扩散,感知着岩石的脉络、地气的流动、以及更深层…空间结构的细微状况。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山鹰一动不动地站在警戒位置上,如同冰雕,只有锐利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寂静的山谷。
许久,李炫缓缓睁开了眼睛,眉头紧锁。
果然…什么都没有。
不是“很少”,而是真正的“无”。
能量层面,干净得像一块刚刚格式化过的硬盘,没有任何数据残留。连最微弱的阴阳二气都处于一种绝对平衡、近乎停滞的状态。
物质层面,岩石的结构被改变得彻底而均匀,找不到任何渐变或应力释放的痕迹,仿佛那一瞬间的“修改”就覆盖了所有过往。
空间层面,稳定得令人发指,之前幽冥裂隙可能造成的任何细微褶皱或薄弱点都被完美“熨平”,找不到一丝瑕疵。
那种感觉,就像有人用绝对精准的“宇宙橡皮”,不仅擦掉了污迹,还把纸张本身也稍微“压平”了一下,使其恢复到了出厂设置般的完美状态。
这种级别的“修复”,已经超出了李炫对“力量”的理解范畴,更近乎一种…“规则权限”的体现。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冰屑,对山鹰摇了摇头。
“没有任何发现。我们回去吧。”
山鹰点了点头,虽然不明白具体原因,但能从李炫凝重的神色中看出结果。
两人开始原路返回。
就在他们即将走出峡谷口时,李炫的脚步微微一顿。
他的灵觉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与峡谷内那种“绝对空白”格格不入的…“杂质”。
非常微弱,几乎如同幻觉。
它并非来自峡谷内部,而是来自…侧面,更靠近迷魂凼方向的某处岩壁脚下!
那里有一片被风吹积起来的雪堆,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就在刚才一瞬间,李炫感知到雪堆深处,似乎传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波动?以及一种…冰冷的、带着一丝熟悉怨念的…空间褶皱感?
那感觉一闪而逝,快得让人抓不住。
李炫猛地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投向那片雪堆。
“怎么了,李顾问?”山鹰立刻警觉,枪口下意识地抬起,指向那个方向。
李炫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全力展开灵觉,仔细扫描那片区域。
然而,什么都没有。雪堆就是雪堆,下面只有岩石。刚才那丝波动仿佛从未出现过。
是错觉?还是…
李炫忽然想到一种可能——会不会是之前幽冥裂隙存在时,偶尔有极其微弱的空间波动或能量碎片,被喷射或抛射到了较远的区域,比如这个靠近迷魂凼的谷口?这些碎片之前被主裂隙的强大能量场掩盖,如今主裂隙被抹除,它们就如同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偶尔还会因为环境变化(比如风吹动雪堆、温度变化导致岩石轻微收缩)而显露出一丝残留的痕迹?
又或者…这与迷魂凼本身的诡异有关?是迷魂凼的某种力量,在试图“吸收”或“干扰”这些来自幽冥的碎片?
他不动声色地对山鹰道:“没什么,可能是我看错了。走吧。”
他记下了这个位置。
现在不是探查的时候,山鹰在场,而且装备也不适合进行精细的能量挖掘或空间探查。他需要更专业的工具和更私密的环境。
返回据点的路上,李炫看似沉默,内心却在飞速思考。
峡谷的“空白”证实了“天地自净系统”的强大。
但那雪堆中一闪而逝的微弱“杂质”,以及始终如同背景噪音般存在的、来自迷魂凼的“陈旧低语”,都仿佛在提醒他——绝对的“干净”或许并不存在,只是以他目前的能力,还无法察觉到那些更隐蔽、更深的“残留”或“本土问题”。
昆仑的水,比想象得更深。
回到据点,李炫向王队长汇报了“一无所获”的勘察结果,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灾害意外摧毁一切”的结论。
王队长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觉得在情理之中,便不再纠结峡谷,将精力继续放在周边区域的巡逻和据点建设上。
李炫则以“研究需要”为由,从据点的装备库里申请了一套小型的、高灵敏度的能量场波动记录仪和一套地质采样工具(包括可钻取岩芯的小型钻机),并要了一间更偏僻安静的储藏室作为临时工作室。
他的理由很充分:试图捕捉昆仑山区域可能存在的、特殊的地磁和能量微波动模式,并采集不同区域的深层岩样进行对比研究。
王队长爽快地批准了,并叮嘱他注意安全。
接下来的几天,李炫表现得像一个沉迷于研究的学者。他每天都会外出,有时跟随巡逻队,有时单独行动(在得到王队长批准并保证不离据点太远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地点部署能量记录仪,采集岩石和土壤样本。
但他的行动轨迹,有意无意地,总是在靠近迷魂凼的外围区域徘徊。
他部署的记录仪,重点监测方向也是迷魂凼。
他采集的样本,也更多来自迷魂凼方向的岩层。
他在一点点地、不引人注意地收集着关于迷魂凼的数据,感受着那片区域散发出的、越来越清晰的陈旧怨念与地质阴冷混合的独特“气息”。
那种“低语”始终存在,时强时弱,但从未间断。它像是一种永恒的背景音,回荡在那片扭曲的冰塔林和深不见底的冰裂缝之中。
通过几天的初步监测和数据收集,李炫发现了一些规律:
迷魂凼的能量场并非混乱无序,而是有一种奇特的、缓慢而沉重的“节律”,如同一个巨大无比的心脏在极其缓慢地跳动,或者说是…整片区域的地脉在以一种扭曲、痛苦的方式“呼吸”。
那种“陈旧怨念”低语,与这种地脉的“痛苦呼吸”高度同步。当地脉“吸气”时(能量场向内收缩),低语变得清晰,压抑感增强;当地脉“呼气”时(能量场微弱外放),低语减弱,但会带出更浓郁的阴冷死寂之气。
这种波动会影响人的精神。即使在远离迷魂凼的据点,在特定时间(通常是深夜地脉“呼吸”最深沉时),一些灵觉稍强的队员也会反映睡眠不好、多梦、心慌。而靠近迷魂凼的区域,这种影响呈指数级增强,足以产生幻觉和精神错乱。
电子设备确实会受到干扰,但这种干扰更像是被一种强大的、扭曲的自然磁场所影响,而非幽冥邪气那种带有主动侵蚀性的能量破坏。
所有这些特征都指向一个结论:迷魂凼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于地脉!
是那片区域的地脉,在古老的过去可能遭受过某种巨大的创伤(比如远古时期剧烈的地质变动、陨石撞击,或者…某种不为人知的超自然事件),导致地脉本身发生了畸变和淤塞,如同人体内一处永远无法愈合、还在不断渗出毒液的坏死伤口。
这畸变的地脉,经年累月地散发着负能量,吸收并融合了可能死在那里的生灵的怨念(比如失踪的地质队员、古代的商旅、战败的军队等),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地脉怨气混合体,一种几乎与地形融为一体、极其顽固的“环境诅咒”!
它不像幽冥邪气那样是“外来入侵病毒”,更像是这片土地自身生的“一场漫长的、冰冷的癌变”!
这个发现让李炫心情更加沉重。
对付外来邪气,或许还有办法驱逐、净化。
但对付这种与地脉本身深度绑定、历经无数岁月形成的“癌变”,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可能不仅无法“治疗”,反而会刺激它,引发更大的灾难!
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连九菊一流那种疯狂的组织,似乎也没有轻易去触碰迷魂凼的原因——他们或许知道那里更危险,更难以掌控,甚至可能反过来吞噬他们。
而峡谷口雪堆里那一闪而逝的、带有幽冥气息的微弱波动,也让李炫有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猜想:
迷魂凼这处“本土癌变”,会不会…正在缓慢地“吸收”或者说“消化”之前黄泉眼逸散出来的幽冥能量碎片?
就像癌细胞会吸收周围的营养物质来壮大自己一样?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意味着“天地自净系统”虽然抹除了最大的威胁,但却可能在无意中,给另一个更古老、更隐蔽的威胁,提供了微不足道、但或许关键的“养料”?
这个想法让李炫脊背发凉。
他立刻意识到,对迷魂凼的调查,必须更加谨慎,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他需要确认那种波动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其性质和强度。
几天后,周卫国局长承诺的专家小组终于抵达了昆仑据点。
小组由三人组成:一位是头发花白、不苟言笑的地质学家孙教授;一位是年轻干练、戴着金丝眼镜、擅长能量分析和数据建模的物理学博士秦风;还有一位是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负责小组安全和与据点协调的749局内部专员赵斌。
王队长和李炫接待了他们。
孙教授和秦风对峡谷的“自然奇观”表现出了极大的科学兴趣,立刻投入了对李炫带回样本的复检和对新数据的收集工作中,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嘴里讨论着“等离子体”、“冲击变质”、“极端压力”等术语。
赵斌则与王队长对接,了解安全状况和巡逻部署。
李炫暗中观察了几天,确定这几位专家确实专注于“自然科学”层面,对超自然事件似乎并不知情(或者伪装得极好),便稍稍放心。
他将之前收集到的关于迷魂凼的“科学数据”(能量场波动记录、磁场异常图谱、地质采样初步分析)分享给了孙教授和秦风,请教他们的看法。
孙教授看着那些显示出缓慢而沉重节律的能量波动曲线,皱紧了眉头:“这种模式…很罕见。不像是典型的地磁暴或电离层扰动,反而更像是一种…大规模地质体自身应力释放和能量辐射的耦合现象?有点像…超大型的‘地声’或‘地光’现象,但频率和强度都低得多,而且…持续不断?”
秦风博士则对那与能量波动高度同步的、干扰电子设备的扭曲磁场更感兴趣:“这种磁场畸变…很有意思。它似乎不是外部产生的,而是源于地下,并且…仿佛带有某种‘信息’?虽然我们无法破译,但其模式并非完全随机。我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来建模分析。”
一路上,李炫的灵觉如同张开的大网,仔细感知着环境。确实,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幽冥污染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过于“干净”的空白感,仿佛那片区域的生命力也被一并“抹除”了,只剩下最原始的物质基础。
再次抵达峡谷入口。白天的光线让谷内景象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那个巨大的、光滑如镜的凹陷,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目的白光,如同雪原上一块巨大的、被精心打磨过的金属疤痕,与周围粗糙的冰岩地貌形成诡异而突兀的对比。一种非自然的、令人心悸的完美感扑面而来。
山鹰即使第二次看到,依旧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步枪。这景象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强。
李炫示意山鹰在凹陷边缘警戒,自己则缓缓走到那玻璃化的岩面中心。
他闭上双眼,双手缓缓按在冰冷光滑的表面上,体内《天罡正法》的灵力开始以一种极其精微的方式向下渗透,不再是攻击或防御,而是纯粹的“感知”与“共鸣”。
他的意识随着灵力缓缓沉入地底,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无形的涟漪,向四周扩散,感知着岩石的脉络、地气的流动、以及更深层…空间结构的细微状况。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山鹰一动不动地站在警戒位置上,如同冰雕,只有锐利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寂静的山谷。
许久,李炫缓缓睁开了眼睛,眉头紧锁。
果然…什么都没有。
不是“很少”,而是真正的“无”。
能量层面,干净得像一块刚刚格式化过的硬盘,没有任何数据残留。连最微弱的阴阳二气都处于一种绝对平衡、近乎停滞的状态。
物质层面,岩石的结构被改变得彻底而均匀,找不到任何渐变或应力释放的痕迹,仿佛那一瞬间的“修改”就覆盖了所有过往。
空间层面,稳定得令人发指,之前幽冥裂隙可能造成的任何细微褶皱或薄弱点都被完美“熨平”,找不到一丝瑕疵。
那种感觉,就像有人用绝对精准的“宇宙橡皮”,不仅擦掉了污迹,还把纸张本身也稍微“压平”了一下,使其恢复到了出厂设置般的完美状态。
这种级别的“修复”,已经超出了李炫对“力量”的理解范畴,更近乎一种…“规则权限”的体现。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冰屑,对山鹰摇了摇头。
“没有任何发现。我们回去吧。”
山鹰点了点头,虽然不明白具体原因,但能从李炫凝重的神色中看出结果。
两人开始原路返回。
就在他们即将走出峡谷口时,李炫的脚步微微一顿。
他的灵觉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与峡谷内那种“绝对空白”格格不入的…“杂质”。
非常微弱,几乎如同幻觉。
它并非来自峡谷内部,而是来自…侧面,更靠近迷魂凼方向的某处岩壁脚下!
那里有一片被风吹积起来的雪堆,看起来平平无奇。
但就在刚才一瞬间,李炫感知到雪堆深处,似乎传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波动?以及一种…冰冷的、带着一丝熟悉怨念的…空间褶皱感?
那感觉一闪而逝,快得让人抓不住。
李炫猛地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投向那片雪堆。
“怎么了,李顾问?”山鹰立刻警觉,枪口下意识地抬起,指向那个方向。
李炫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全力展开灵觉,仔细扫描那片区域。
然而,什么都没有。雪堆就是雪堆,下面只有岩石。刚才那丝波动仿佛从未出现过。
是错觉?还是…
李炫忽然想到一种可能——会不会是之前幽冥裂隙存在时,偶尔有极其微弱的空间波动或能量碎片,被喷射或抛射到了较远的区域,比如这个靠近迷魂凼的谷口?这些碎片之前被主裂隙的强大能量场掩盖,如今主裂隙被抹除,它们就如同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偶尔还会因为环境变化(比如风吹动雪堆、温度变化导致岩石轻微收缩)而显露出一丝残留的痕迹?
又或者…这与迷魂凼本身的诡异有关?是迷魂凼的某种力量,在试图“吸收”或“干扰”这些来自幽冥的碎片?
他不动声色地对山鹰道:“没什么,可能是我看错了。走吧。”
他记下了这个位置。
现在不是探查的时候,山鹰在场,而且装备也不适合进行精细的能量挖掘或空间探查。他需要更专业的工具和更私密的环境。
返回据点的路上,李炫看似沉默,内心却在飞速思考。
峡谷的“空白”证实了“天地自净系统”的强大。
但那雪堆中一闪而逝的微弱“杂质”,以及始终如同背景噪音般存在的、来自迷魂凼的“陈旧低语”,都仿佛在提醒他——绝对的“干净”或许并不存在,只是以他目前的能力,还无法察觉到那些更隐蔽、更深的“残留”或“本土问题”。
昆仑的水,比想象得更深。
回到据点,李炫向王队长汇报了“一无所获”的勘察结果,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灾害意外摧毁一切”的结论。
王队长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觉得在情理之中,便不再纠结峡谷,将精力继续放在周边区域的巡逻和据点建设上。
李炫则以“研究需要”为由,从据点的装备库里申请了一套小型的、高灵敏度的能量场波动记录仪和一套地质采样工具(包括可钻取岩芯的小型钻机),并要了一间更偏僻安静的储藏室作为临时工作室。
他的理由很充分:试图捕捉昆仑山区域可能存在的、特殊的地磁和能量微波动模式,并采集不同区域的深层岩样进行对比研究。
王队长爽快地批准了,并叮嘱他注意安全。
接下来的几天,李炫表现得像一个沉迷于研究的学者。他每天都会外出,有时跟随巡逻队,有时单独行动(在得到王队长批准并保证不离据点太远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地点部署能量记录仪,采集岩石和土壤样本。
但他的行动轨迹,有意无意地,总是在靠近迷魂凼的外围区域徘徊。
他部署的记录仪,重点监测方向也是迷魂凼。
他采集的样本,也更多来自迷魂凼方向的岩层。
他在一点点地、不引人注意地收集着关于迷魂凼的数据,感受着那片区域散发出的、越来越清晰的陈旧怨念与地质阴冷混合的独特“气息”。
那种“低语”始终存在,时强时弱,但从未间断。它像是一种永恒的背景音,回荡在那片扭曲的冰塔林和深不见底的冰裂缝之中。
通过几天的初步监测和数据收集,李炫发现了一些规律:
迷魂凼的能量场并非混乱无序,而是有一种奇特的、缓慢而沉重的“节律”,如同一个巨大无比的心脏在极其缓慢地跳动,或者说是…整片区域的地脉在以一种扭曲、痛苦的方式“呼吸”。
那种“陈旧怨念”低语,与这种地脉的“痛苦呼吸”高度同步。当地脉“吸气”时(能量场向内收缩),低语变得清晰,压抑感增强;当地脉“呼气”时(能量场微弱外放),低语减弱,但会带出更浓郁的阴冷死寂之气。
这种波动会影响人的精神。即使在远离迷魂凼的据点,在特定时间(通常是深夜地脉“呼吸”最深沉时),一些灵觉稍强的队员也会反映睡眠不好、多梦、心慌。而靠近迷魂凼的区域,这种影响呈指数级增强,足以产生幻觉和精神错乱。
电子设备确实会受到干扰,但这种干扰更像是被一种强大的、扭曲的自然磁场所影响,而非幽冥邪气那种带有主动侵蚀性的能量破坏。
所有这些特征都指向一个结论:迷魂凼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于地脉!
是那片区域的地脉,在古老的过去可能遭受过某种巨大的创伤(比如远古时期剧烈的地质变动、陨石撞击,或者…某种不为人知的超自然事件),导致地脉本身发生了畸变和淤塞,如同人体内一处永远无法愈合、还在不断渗出毒液的坏死伤口。
这畸变的地脉,经年累月地散发着负能量,吸收并融合了可能死在那里的生灵的怨念(比如失踪的地质队员、古代的商旅、战败的军队等),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地脉怨气混合体,一种几乎与地形融为一体、极其顽固的“环境诅咒”!
它不像幽冥邪气那样是“外来入侵病毒”,更像是这片土地自身生的“一场漫长的、冰冷的癌变”!
这个发现让李炫心情更加沉重。
对付外来邪气,或许还有办法驱逐、净化。
但对付这种与地脉本身深度绑定、历经无数岁月形成的“癌变”,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可能不仅无法“治疗”,反而会刺激它,引发更大的灾难!
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连九菊一流那种疯狂的组织,似乎也没有轻易去触碰迷魂凼的原因——他们或许知道那里更危险,更难以掌控,甚至可能反过来吞噬他们。
而峡谷口雪堆里那一闪而逝的、带有幽冥气息的微弱波动,也让李炫有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猜想:
迷魂凼这处“本土癌变”,会不会…正在缓慢地“吸收”或者说“消化”之前黄泉眼逸散出来的幽冥能量碎片?
就像癌细胞会吸收周围的营养物质来壮大自己一样?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意味着“天地自净系统”虽然抹除了最大的威胁,但却可能在无意中,给另一个更古老、更隐蔽的威胁,提供了微不足道、但或许关键的“养料”?
这个想法让李炫脊背发凉。
他立刻意识到,对迷魂凼的调查,必须更加谨慎,也必须尽快提上日程!他需要确认那种波动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其性质和强度。
几天后,周卫国局长承诺的专家小组终于抵达了昆仑据点。
小组由三人组成:一位是头发花白、不苟言笑的地质学家孙教授;一位是年轻干练、戴着金丝眼镜、擅长能量分析和数据建模的物理学博士秦风;还有一位是沉默寡言、但眼神锐利、负责小组安全和与据点协调的749局内部专员赵斌。
王队长和李炫接待了他们。
孙教授和秦风对峡谷的“自然奇观”表现出了极大的科学兴趣,立刻投入了对李炫带回样本的复检和对新数据的收集工作中,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嘴里讨论着“等离子体”、“冲击变质”、“极端压力”等术语。
赵斌则与王队长对接,了解安全状况和巡逻部署。
李炫暗中观察了几天,确定这几位专家确实专注于“自然科学”层面,对超自然事件似乎并不知情(或者伪装得极好),便稍稍放心。
他将之前收集到的关于迷魂凼的“科学数据”(能量场波动记录、磁场异常图谱、地质采样初步分析)分享给了孙教授和秦风,请教他们的看法。
孙教授看着那些显示出缓慢而沉重节律的能量波动曲线,皱紧了眉头:“这种模式…很罕见。不像是典型的地磁暴或电离层扰动,反而更像是一种…大规模地质体自身应力释放和能量辐射的耦合现象?有点像…超大型的‘地声’或‘地光’现象,但频率和强度都低得多,而且…持续不断?”
秦风博士则对那与能量波动高度同步的、干扰电子设备的扭曲磁场更感兴趣:“这种磁场畸变…很有意思。它似乎不是外部产生的,而是源于地下,并且…仿佛带有某种‘信息’?虽然我们无法破译,但其模式并非完全随机。我需要更长时间的数据来建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