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高层汇报,京城风云暗潮汹涌-《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七月的京城,热浪裹挟着厚重的空气,整个城市都在闷热中运转。李一凡坐在前往政务院大楼的车里,透过车窗望着街道两侧的梧桐树,思绪却比窗外的蝉鸣更为嘈杂。这一次,他带着潇湘省的全新战略上京,不只是例行的半年汇报,而是一次关乎未来二十年的布局之战。

  陈晓峰坐在副驾,抱着厚厚一摞材料,不时回头提醒:“省长,今天的会议规格很高,除了政务院几位副总,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的领导都会在场。您的发言时间定在十五分钟,但姜副总已经说过,可以预留充分互动。”

  李一凡点点头,声音低沉却有力:“稿子我心里有数。但真正能打动他们的,不是漂亮话,而是我们已经迈出的实招。”

  下午两点,政务院大礼堂内灯火辉煌,来自中部六省的主要领导悉数到场。会议主题赫然写着:“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座谈会”。

  主持会议的,是政务院副总姜承远。他扫视全场,语气平稳:“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听听各地的经验和打算。我们要统一思想,避免恶性竞争。李省长,潇湘最近动作很快,你先介绍一下。”

  李一凡从容起身,走向发言席。屏幕亮起,他开门见山:“承接产业转移,我们潇湘不走老路。过去只停留在拉厂房、降地价、比优惠,结果企业来了又走。我们提出的是全链条承接,讲三句话:项目来了就能落,落了就能投,投了就能产。”

  他点开PPT,照片一张张闪过:星城示范区的夜间工地灯火通明,华宏电子前置团队已经进驻,新能源企业试验生产线正在调试。

  “我们设立了三百亿的产业转移发展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模式,首投新能源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我们实行一企一策,干部与企业同吃同住,把时间成本压到最低;我们用基金、研发、金融工具,把供应链和人才链留在潇湘。”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铿锵:“潇湘愿意成为国家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用实践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国提供样板。”

  会场掌声响起。

  掌声未落,江淮常务副省长陶铭泽便缓缓开口:“潇湘的速度令人钦佩。但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只看谁跑得快,还要看长期承载能力。江淮有加工贸易保税区、通关口岸、深水良港,这是天然优势。希望中央在支持中部的同时,能注意各地的差异化。”

  言下之意,是暗暗提醒中央:江淮才是正统承接地。

  会场顿时一片静默。

  李一凡面不改色,声音平稳:“陶省长说得有道理,长期承载确实关键。但产业生态不是靠一两个口岸就能形成的。潇湘要做的,不是抢几家工厂,而是营造一个全链条生态。谁能把生态真正构建起来,谁才能赢得未来。”

  这句话,既是正面回应,也是一记针锋相对的回击。

  财政部副部长抬起头来,打破僵局:“李省长,你们设立基金的方式很有创新。但财政压力不容忽视。地方债务已不轻,这样大规模引导资金,会不会加重风险?”

  李一凡微微一笑:“我们不是撒钱,而是用财政三十亿去撬动社会两百七十亿。每一分钱都要有明确项目、清晰退出机制。风险分散,责任明晰,避免空转。我们要做的不是烧钱,而是用制度吸引资本和企业共担风险。”

  工信部的司长插话:“你们的新能源首投企业,有没有评估过技术可行性?失败的案例不少。”

  “我们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放弃。”李一凡语气坚定,“创新一定伴随风险,但我们建立容错机制:只要方向对、程序留痕、结果可控,干部就不会被追责。唯有如此,企业才敢把核心技术拿出来。”

  会场再次响起掌声。

  姜承远看着李一凡,点了点头:“潇湘的探索值得关注。我们正在研究出台中部承接的指导意见,你们的经验可以纳入案例。大家不要恶性竞争,要良性互动。”

  陶铭泽淡淡一笑,没再多言,但眼神中闪过一丝锋芒。李一凡心中明白: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会后,姜承远单独把李一凡叫到办公室,语气意味深长:“小李,你的思路和中央正在考虑的方向契合。别太张扬,但要持续下去。兄弟省份有意见很正常,最终还是要看谁能交出真成绩。”

  李一凡恭声应道:“我明白。我们不争风头,只争时间。”

  晚上,李一凡走出政务院大楼。长安街上车流滚滚,夕阳余晖在天际最后一抹霞光中渐渐沉没。他心中却愈发清晰:潇湘的牌已经打出去了,中央初步认可,但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回到驻地,他翻开笔记本,写下几行字:

  ——半年内,星城示范区必须有龙头投产;

  ——产业基金要形成可见回报;

  ——干部考核要与项目推进挂钩;

  ——舆论场要适度发声,但以实绩为本。

  写完,他合上本子,长长吐了一口气。

  京城的夜风吹进窗户,带着闷热,也带着一丝湿润。李一凡知道,潇湘的未来,正系于这场看不见硝烟的风云之中。

  这不仅是一次汇报,更是一次宣誓。

  而他,已经把潇湘推上了中部产业暗战的前沿。

  喜欢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