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很多事情,崇祯和内阁都会在松江府多待一些时日。
而周建安这些天也很忙,他一边要处理王府内的公务,还需要在造船厂和御造总局之中来回穿梭,对于这些战船,周建安极为看重,为了出现麻烦事,周建安甚至是将自已最为宝贵的特种大队都给排到了造船厂进行护卫值守。
只有如此,周建安才能稍微放心一些。
不过经过这些天的忙碌之后,松江府的贸易开始缓缓恢复了过来,各个码头上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一车又一车的货物也开始不停的装上货船,整个松江府的所有码头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又恢复了正常。
不过由于害怕的缘故,很多大明的商人们还是不敢再雇佣商船将商卖到濠镜澳或者是吕宋又或者是巴达维亚去。
大明和番人虽然已经议和,但是和郑家可没有议和。
每一船的货物那都是每一个商贩们的毕生心血,只要是被海匪们霍霍一次,他们这一辈子几乎就是白干了。
所以在大明的水师还没有完全消灭郑家海匪之前,恐怕大多数的大明商贩不会铤而走险。
不过一些聪明有门路的商贩们倒是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新方法来,那就是雇佣欧罗巴人的商船,悬挂他们的旗帜,这样也能骗过郑家海匪们。
不过这个方法究竟能用多久,很多人都不清楚。
如此顺利之下,时间也缓缓的来到了崇祯十八年末。
再有几日,便是除夕之夜。
而这个冬季,整个松江府被一片雪白所覆盖,一眼望去,整个天地都仿佛被一片雪白所统治一般。
甚至连一直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吴淞江等皆全部冰冻。
冰层的厚度,甚至可以过行人,甚至过马车。
这一幕,在几百年之后的后世,几乎不可能看到的。
魔都别说江河结冰,恐怕连下雪都看不到几次。
可在这个时代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之下,松江府的温度比起后世的东北来说都差不了多少。
这么冷的天气,对于松江府的普通百姓来说,算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往年,一场大雪之下,松江府至少会有数以百计甚至是上千的百姓因为寒冷而冻死。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整个松江府的百姓们甚至都很难听说谁家因为寒冷而冻死的事了。
而这一切改变的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吴王周建安。
自从周建安经略松江府以后,松江府的贸易便开始占据全府的主导地位,原本以农业为主的松江府也彻底完成了转型,他们除了农忙之外,还可以到城内的作坊内打一些零工。
又或者去码头帮忙扛运货物。
这些活都能赚到不少的银子、
加上周建安在松江府对土地进行了改革,土地从那些大地主的手里到了朝廷的手中,也让农民种地的赋税少了不少。
所以整个松江府百姓们的日子也是好了起来。
甚至说是现如今大明最富庶的地方也不为过。
更有甚者因为贸易的越来越繁荣,导致当地的手工制造业工人和码头上的工人十分奇缺,所以这边的雇主们开始在周围的州府开始招募人手,这一来直接带动了周边所有州府的经济。
以松江府为放射线,更是直接拉动了整个大明南方的繁荣。
走在松江府华亭县城内的街道之上,看着地面上化开的冰,崇祯脸上的震惊仍旧有些不敢置信。
他听完周建安的回话,更是接连好几次的询问着、
“建安,你真的没有说错,这撒的,是盐?”
“没错啊,陛下,这食用盐可以化冰,不用盐,难道洒开水啊,那也不行啊。”
周建安瘪了瘪嘴,毫不在意的说道。
而崇祯仍旧一脸的震惊、
他之所以如此的震惊,倒不是因为这食用盐太过稀少珍贵。
而是这玩意乃是朝廷的管制之物、
这么说吧,私贩这玩意就跟贩后世的化学粉末一个道理,都是死罪。
盐这东西,不仅仅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更是许多商贩们发财的命脉。
可在松江府,盐在吴王这里,居然是拿来随意化冰之物。
这让崇祯内心之中有些担忧。
“建安,这食盐在松江府,是不是已经不再管制了?”
继续走着,街道之上虽然冰冷,可是来来往往走动的身影却为此处增添了一份火热。
崇祯也是一边走着,一边问出了心中的担忧。
“是啊,这玩意又不是什么高科技,随便一口锅都可以造的出来,在西北一个湖里,甚至一挖一麻袋,这玩意造价那么低,却卖那么贵,这对于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臣早有打算上书陛下废除盐税之法。”
周建安毫不在意的说道。
其实他也非常明白盐这东西作为朝廷管控之物的作用,但是随着贸易的繁荣和高产作物的普及之后,其实朝廷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一项的收入了。
何不让百姓们减少一些负担。
崇祯听后,看着四周的人群,若有所思。
良久之后,他才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你说的,其实我又何尝不知道啊。
可是这东西关乎着不少人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人的力量,不容小觑啊。”
崇祯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今大明刚刚稳定下来,是绝对不能够再生内乱的。
周建安也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现在只对自已的松江府动手。
虽然也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却算不上是斩草除根,断了人家的命脉,所以相比较之下,这些人放弃松江府也是能够接受的。
可若是全面推行的话,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到波及了。
崇祯此时也不想去讨论这个沉重的话题了,他在周建安的陪同下继续走着、
很快,在一处街道上他看到了新奇的一幕,一处商行大门外沿着屋檐下赫然摆放着几十个大圆桌,不少大圆桌都围坐好了人,不过也空了不少。
所以凡是路过之人也都被热情的拉了过去,邀请其好好的吃上一顿。
周建安一看倒是很快就明白是什么事了,但是在崇祯眼里这可是新鲜之事,在伙计们的盛情邀请之下,崇祯和周建安也找了张桌子落座了下来。
而周建安这些天也很忙,他一边要处理王府内的公务,还需要在造船厂和御造总局之中来回穿梭,对于这些战船,周建安极为看重,为了出现麻烦事,周建安甚至是将自已最为宝贵的特种大队都给排到了造船厂进行护卫值守。
只有如此,周建安才能稍微放心一些。
不过经过这些天的忙碌之后,松江府的贸易开始缓缓恢复了过来,各个码头上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一车又一车的货物也开始不停的装上货船,整个松江府的所有码头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又恢复了正常。
不过由于害怕的缘故,很多大明的商人们还是不敢再雇佣商船将商卖到濠镜澳或者是吕宋又或者是巴达维亚去。
大明和番人虽然已经议和,但是和郑家可没有议和。
每一船的货物那都是每一个商贩们的毕生心血,只要是被海匪们霍霍一次,他们这一辈子几乎就是白干了。
所以在大明的水师还没有完全消灭郑家海匪之前,恐怕大多数的大明商贩不会铤而走险。
不过一些聪明有门路的商贩们倒是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新方法来,那就是雇佣欧罗巴人的商船,悬挂他们的旗帜,这样也能骗过郑家海匪们。
不过这个方法究竟能用多久,很多人都不清楚。
如此顺利之下,时间也缓缓的来到了崇祯十八年末。
再有几日,便是除夕之夜。
而这个冬季,整个松江府被一片雪白所覆盖,一眼望去,整个天地都仿佛被一片雪白所统治一般。
甚至连一直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吴淞江等皆全部冰冻。
冰层的厚度,甚至可以过行人,甚至过马车。
这一幕,在几百年之后的后世,几乎不可能看到的。
魔都别说江河结冰,恐怕连下雪都看不到几次。
可在这个时代小冰河时期的影响之下,松江府的温度比起后世的东北来说都差不了多少。
这么冷的天气,对于松江府的普通百姓来说,算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往年,一场大雪之下,松江府至少会有数以百计甚至是上千的百姓因为寒冷而冻死。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整个松江府的百姓们甚至都很难听说谁家因为寒冷而冻死的事了。
而这一切改变的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吴王周建安。
自从周建安经略松江府以后,松江府的贸易便开始占据全府的主导地位,原本以农业为主的松江府也彻底完成了转型,他们除了农忙之外,还可以到城内的作坊内打一些零工。
又或者去码头帮忙扛运货物。
这些活都能赚到不少的银子、
加上周建安在松江府对土地进行了改革,土地从那些大地主的手里到了朝廷的手中,也让农民种地的赋税少了不少。
所以整个松江府百姓们的日子也是好了起来。
甚至说是现如今大明最富庶的地方也不为过。
更有甚者因为贸易的越来越繁荣,导致当地的手工制造业工人和码头上的工人十分奇缺,所以这边的雇主们开始在周围的州府开始招募人手,这一来直接带动了周边所有州府的经济。
以松江府为放射线,更是直接拉动了整个大明南方的繁荣。
走在松江府华亭县城内的街道之上,看着地面上化开的冰,崇祯脸上的震惊仍旧有些不敢置信。
他听完周建安的回话,更是接连好几次的询问着、
“建安,你真的没有说错,这撒的,是盐?”
“没错啊,陛下,这食用盐可以化冰,不用盐,难道洒开水啊,那也不行啊。”
周建安瘪了瘪嘴,毫不在意的说道。
而崇祯仍旧一脸的震惊、
他之所以如此的震惊,倒不是因为这食用盐太过稀少珍贵。
而是这玩意乃是朝廷的管制之物、
这么说吧,私贩这玩意就跟贩后世的化学粉末一个道理,都是死罪。
盐这东西,不仅仅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更是许多商贩们发财的命脉。
可在松江府,盐在吴王这里,居然是拿来随意化冰之物。
这让崇祯内心之中有些担忧。
“建安,这食盐在松江府,是不是已经不再管制了?”
继续走着,街道之上虽然冰冷,可是来来往往走动的身影却为此处增添了一份火热。
崇祯也是一边走着,一边问出了心中的担忧。
“是啊,这玩意又不是什么高科技,随便一口锅都可以造的出来,在西北一个湖里,甚至一挖一麻袋,这玩意造价那么低,却卖那么贵,这对于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臣早有打算上书陛下废除盐税之法。”
周建安毫不在意的说道。
其实他也非常明白盐这东西作为朝廷管控之物的作用,但是随着贸易的繁荣和高产作物的普及之后,其实朝廷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一项的收入了。
何不让百姓们减少一些负担。
崇祯听后,看着四周的人群,若有所思。
良久之后,他才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你说的,其实我又何尝不知道啊。
可是这东西关乎着不少人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人的力量,不容小觑啊。”
崇祯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今大明刚刚稳定下来,是绝对不能够再生内乱的。
周建安也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现在只对自已的松江府动手。
虽然也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却算不上是斩草除根,断了人家的命脉,所以相比较之下,这些人放弃松江府也是能够接受的。
可若是全面推行的话,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到波及了。
崇祯此时也不想去讨论这个沉重的话题了,他在周建安的陪同下继续走着、
很快,在一处街道上他看到了新奇的一幕,一处商行大门外沿着屋檐下赫然摆放着几十个大圆桌,不少大圆桌都围坐好了人,不过也空了不少。
所以凡是路过之人也都被热情的拉了过去,邀请其好好的吃上一顿。
周建安一看倒是很快就明白是什么事了,但是在崇祯眼里这可是新鲜之事,在伙计们的盛情邀请之下,崇祯和周建安也找了张桌子落座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