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以下是赵云飞故事的下一章续写,共约2999字,保持风格为幽默风趣、情节跌宕、逻辑清晰、带入感强,主角赵云飞继续穿梭在隋末的乱世风云之中,推动事件发展,历史人物命运仍依照史实推进:
赵云飞猛地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正窝在一辆破旧的牛车里,车顶是稻草,车厢里却躺着几袋发霉的麦子和一具打着鼾的汉子。鼻间充斥着牲口粪味和霉味,堪称五感齐污。他下意识想骂娘,但张了张嘴,猛地想起:自己现在是“云飞将军”,不是后世那会在地铁里骂服务员的小白领了。
昨夜突围成功,他一人策马逃进了山林。谁知天不作美,刚躲过追兵,就被山贼劫了。亏得他会一口“乡音夹京片”,嘴皮子比刀快,竟骗得山贼老大以为他是逃荒来的“落难大户”,于是给了这辆破车,说是“送回故地认祖归宗”。
“祖宗是认不成了,但这副身板再拖几天,恐怕连尸都回不了乡……”赵云飞揉了揉发胀的脑壳,翻身坐起,踢醒那汉子:“喂,大哥,咱这是往哪儿去呢?”
那人打了个哈欠,瞪了他一眼:“你不说你是洛阳赵家的?我这是往滑州走,顺路拉你一段儿。哎呀,我说,你一大少爷,咋长这么一副烧火佬的脸?”
赵云飞嘿嘿一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年头儿啊,谁还不沾点土呢?”
汉子“呸”了一声:“也就你能把自己贫得跟讨饭的说得这么有道理。”
滑州,便是如今的河南省东部。赵云飞没敢直接往洛阳去,一来王世充、李密等割据势力争雄激烈,二来那边的动静太大,不利于他低调做人、高调谋划。他打算先往滑州,若能遇上识货之人,再伺机而动。
牛车慢悠悠地晃着,路过一片黄土村庄时,忽听得一阵锣鼓喧天,鞭炮声中,一队队壮丁正排着队,从村口往里涌。村头挂着一面破布条,上写几个红漆大字:“翟让义军招募营”。
赵云飞一听“翟让”,立刻一震。他心中翻江倒海:这不正是李密的老搭档,瓦岗军的元老之一?再想想时间节点——此时李密刚和王世充掰了,瓦岗军内部动荡,正是他赵云飞“入局”的大好时机!
“停车停车!”赵云飞一跃下车,拍了拍汉子的肩,“大哥你这车我不坐了,前头有发财的路,我得自己走。”
汉子一愣:“你不认祖宗了?”
“姓翟的也是祖宗,”赵云飞笑眯眯地补一句,“干的是打天下的买卖,比回家强。”
他三两下挤进人堆,混在乡勇中,嘴里念着:“愿为义军效死!”暗地却在心里打起算盘:瓦岗军虽兵强,但缺谋士,如今内斗不断,翟让早就对李密心生芥蒂。若能混进去、搭上线,再拉拢一波人马,未尝不能借风起舞,立足于这隋末乱局!
排队不到一刻钟,前头忽然一阵骚动。只见两个赤膊大汉扯着一个白脸书生往外拖,那书生喊得肝肠寸断:“我真是举人出身啊,我会背五经,会写檄文,会教书育人!”
“教你娘的书!”大汉骂道,“你瘦得跟木杆似的,哪像能提刀杀敌的?”
赵云飞看着那书生,咂咂嘴,竟然觉得有几分眼熟。
“等一下!”他往前一跳,一把拦下两名壮丁,“你们懂什么?这位兄台眉清目秀,文气逼人,不是军师就是参谋。你们放他走,是砍断义军的智囊!”
“你谁啊?”
赵云飞拍拍胸脯:“赵云飞,前辽东郡参军,征辽有功,封过三等功勋章……”
“啥叫勋章?”
“呃……就是赏银三百两、绣袍一件、官帽一顶那种。”
那书生忙点头附和:“对对对,我也是辽东郡士子,曾在平壤教书,后调任并州粮仓主簿,此人所言非虚!”
赵云飞偷瞪他一眼:“我还没介绍你呢,自己倒先乱吹了?”
书生低声说:“救命之恩,不报不义。我姓柳名二,字长卿,确实读过几年书,便厚着脸皮认了。”
赵云飞暗笑:这人嘴皮子厉害,是个可造之材。
就这样,赵云飞和柳二被一道“破格录用”,发了草鞋麻衣,被编进新军之中。义军虽叫“军”,其实多是草台班子,除翟让帐下几员旧将外,兵丁多为临时凑的,军纪散漫,操练松垮。
入营第一夜,赵云飞便摸了摸身边粗糙的木头长矛,叹道:“这种破玩意儿,能顶个锄头使了。”
柳二缩在草席上:“兄台是做大事的人,怎忍受此般粗鄙?”
赵云飞翻身坐起,眯眼看他:“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柳二推了推鼻梁上并不存在的眼镜:“眼下兵荒马乱,朝廷无主。义军虽有兵,但无策;兄台若能从中而出,掌一方之军,再观天下风向,不正可趁时而起?”
赵云飞一拍大腿:“妙啊!你这张嘴,我要是女人非嫁你不可!”
柳二脸一红:“你不是女人,说这些干什么……”
赵云飞猛地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正窝在一辆破旧的牛车里,车顶是稻草,车厢里却躺着几袋发霉的麦子和一具打着鼾的汉子。鼻间充斥着牲口粪味和霉味,堪称五感齐污。他下意识想骂娘,但张了张嘴,猛地想起:自己现在是“云飞将军”,不是后世那会在地铁里骂服务员的小白领了。
昨夜突围成功,他一人策马逃进了山林。谁知天不作美,刚躲过追兵,就被山贼劫了。亏得他会一口“乡音夹京片”,嘴皮子比刀快,竟骗得山贼老大以为他是逃荒来的“落难大户”,于是给了这辆破车,说是“送回故地认祖归宗”。
“祖宗是认不成了,但这副身板再拖几天,恐怕连尸都回不了乡……”赵云飞揉了揉发胀的脑壳,翻身坐起,踢醒那汉子:“喂,大哥,咱这是往哪儿去呢?”
那人打了个哈欠,瞪了他一眼:“你不说你是洛阳赵家的?我这是往滑州走,顺路拉你一段儿。哎呀,我说,你一大少爷,咋长这么一副烧火佬的脸?”
赵云飞嘿嘿一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年头儿啊,谁还不沾点土呢?”
汉子“呸”了一声:“也就你能把自己贫得跟讨饭的说得这么有道理。”
滑州,便是如今的河南省东部。赵云飞没敢直接往洛阳去,一来王世充、李密等割据势力争雄激烈,二来那边的动静太大,不利于他低调做人、高调谋划。他打算先往滑州,若能遇上识货之人,再伺机而动。
牛车慢悠悠地晃着,路过一片黄土村庄时,忽听得一阵锣鼓喧天,鞭炮声中,一队队壮丁正排着队,从村口往里涌。村头挂着一面破布条,上写几个红漆大字:“翟让义军招募营”。
赵云飞一听“翟让”,立刻一震。他心中翻江倒海:这不正是李密的老搭档,瓦岗军的元老之一?再想想时间节点——此时李密刚和王世充掰了,瓦岗军内部动荡,正是他赵云飞“入局”的大好时机!
“停车停车!”赵云飞一跃下车,拍了拍汉子的肩,“大哥你这车我不坐了,前头有发财的路,我得自己走。”
汉子一愣:“你不认祖宗了?”
“姓翟的也是祖宗,”赵云飞笑眯眯地补一句,“干的是打天下的买卖,比回家强。”
他三两下挤进人堆,混在乡勇中,嘴里念着:“愿为义军效死!”暗地却在心里打起算盘:瓦岗军虽兵强,但缺谋士,如今内斗不断,翟让早就对李密心生芥蒂。若能混进去、搭上线,再拉拢一波人马,未尝不能借风起舞,立足于这隋末乱局!
排队不到一刻钟,前头忽然一阵骚动。只见两个赤膊大汉扯着一个白脸书生往外拖,那书生喊得肝肠寸断:“我真是举人出身啊,我会背五经,会写檄文,会教书育人!”
“教你娘的书!”大汉骂道,“你瘦得跟木杆似的,哪像能提刀杀敌的?”
赵云飞看着那书生,咂咂嘴,竟然觉得有几分眼熟。
“等一下!”他往前一跳,一把拦下两名壮丁,“你们懂什么?这位兄台眉清目秀,文气逼人,不是军师就是参谋。你们放他走,是砍断义军的智囊!”
“你谁啊?”
赵云飞拍拍胸脯:“赵云飞,前辽东郡参军,征辽有功,封过三等功勋章……”
“啥叫勋章?”
“呃……就是赏银三百两、绣袍一件、官帽一顶那种。”
那书生忙点头附和:“对对对,我也是辽东郡士子,曾在平壤教书,后调任并州粮仓主簿,此人所言非虚!”
赵云飞偷瞪他一眼:“我还没介绍你呢,自己倒先乱吹了?”
书生低声说:“救命之恩,不报不义。我姓柳名二,字长卿,确实读过几年书,便厚着脸皮认了。”
赵云飞暗笑:这人嘴皮子厉害,是个可造之材。
就这样,赵云飞和柳二被一道“破格录用”,发了草鞋麻衣,被编进新军之中。义军虽叫“军”,其实多是草台班子,除翟让帐下几员旧将外,兵丁多为临时凑的,军纪散漫,操练松垮。
入营第一夜,赵云飞便摸了摸身边粗糙的木头长矛,叹道:“这种破玩意儿,能顶个锄头使了。”
柳二缩在草席上:“兄台是做大事的人,怎忍受此般粗鄙?”
赵云飞翻身坐起,眯眼看他:“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柳二推了推鼻梁上并不存在的眼镜:“眼下兵荒马乱,朝廷无主。义军虽有兵,但无策;兄台若能从中而出,掌一方之军,再观天下风向,不正可趁时而起?”
赵云飞一拍大腿:“妙啊!你这张嘴,我要是女人非嫁你不可!”
柳二脸一红:“你不是女人,说这些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