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叔,您是咋张开嘴的?-《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地震以后,永河县这些年一直在搞基础建设,路修得比以前更宽了,被地震破坏的老城区,如今盖上了成片的新楼。

  县政府也不再是以前那个简陋的大院,新建了一栋三层楼房。

  李天明打了个招呼,便直接开车进了大院儿。

  李学国的办公室在三楼。

  “天明,来得够快的啊!”

  “叔,有事您咋不直接打给我,还让学庆叔传话?”

  李天明说着坐在了沙发上,拿起桌子上的烟就抽。

  “你小子,来我这儿比在你家都随便。”

  李学国走过来,坐在了李天明对面。

  “跟您有啥见外的!”

  李天明又四下踅摸,找了个没用过的杯子,给自己泡了杯茶。

  “叔,您有啥事就说吧,大老远的还得让我跑一趟。”

  “咋?没事就不能让你来了呗,你小子比我这个县委书记都忙。”

  李学国没好气的说着。

  “中午吃了吗?”

  “没呢,学庆叔和我说完,我就来了,哪赶得上吃饭。”

  李学庆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

  “喂,去食堂打两份饭,送我办公室来。”

  “就吃食堂啊?”

  “你小子,还想让我去大饭店给你摆七个碟八个碗啊?有吃的就不错了,你还挑上了。”

  很快,秘书便把午饭送过来了。

  “你小子有福,今个正好改善伙食,猪肉炖粉条。”

  除了这个肉菜,还有一个黄瓜炒鸡蛋,外带一个鸡蛋汤。

  就着菜,李天明把两个大馒头都给吃了。

  “够不够,不够还有!”

  “够了够了,叔,饭也吃了,您总该说正事了吧?”

  李学庆放下筷子,让秘书收拾干净。

  “其实也没啥事,就是你上次和我说的招工那件事,我想……和你商量商量。”

  “这有啥好商量的,您看着哪个村的壮劳力多,挑几百人就行了呗,不过得提前说好,肯定要耽误农忙。”

  现在几处工地都在抢工期,去了以后,肯定没法回来抢秋收。

  “这个我知道,我是想和你说……这次招工,能不能从魏城庄招人?”

  呃?

  魏城庄?

  李天明一听就皱起了眉。

  当年的事,李天明可还没忘呢。

  虽说已经给报复回来了,动手打了天林的那几个人后来都被拘留了。

  李天明更是断了魏城庄扣蔬菜大棚的活计。

  但是……

  他这人天生的小心眼儿,既然结下了仇,就没那么容易化解开。

  要不是李学国帮着说情,李天明连魏城庄的麦子都不想收。

  “叔,您是咋张开嘴的?”

  “臭小子,说啥呢?我这……这不是和你商量嘛!”

  也就是李天明,换别人还商量个屁,直接下令就行了。

  可李天明这个人吃软不吃硬,要是硬来的话,这小子的狗脾气犯了,连他的面子都不给。

  “没商量,别的村子都没问题,您定就行了,唯独魏城庄,天林那顿打不能白挨。”

  “你还没完了?那事都过去多少年了,你还抓着不放?就算是要替天林出气,也该差不多了。”

  这些年,其他村镇都靠着大棚蔬菜,日子渐渐好起来了。

  就剩下魏城庄,发展明显落在了全县的最后。

  李学国作为县委书记,为了这事没少揪头发。

  可永河县情况,发展潜力有限,要不是有李天明这个能人,现在的永河县大概率还是和上一世一样,在整个海城的郊县里面吊车尾。

  “天明,还是得……朝前看,都是一个县的乡亲,总不能看着魏城庄的老百姓就这么苦挨着吧?”

  这是要上道德枷锁了?

  可李天明根本不吃这一套。

  “叔,李书记,您说要朝前看,这话没错,可总不能回回都是我们吃亏吧?建筑队招人,只要能赚钱,去哪招不来干活的人,我姥姥家那么多亲戚朋友,把这差事交给他们,谁不得念我个好?我给您打电话,本身就是念着县里的乡亲们,可您要是提魏城庄,这事就没法往下聊了。”

  怪不得李学国要通过李学庆传话,还非得让他来县里面谈呢。

  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

  李天明不是个小肚鸡肠的,可谁要是得罪了他,他能记一辈子。

  当初天林被打得好些天都下不来炕,李天明之前念着李学国的面子,答应让方便面厂收魏城庄的麦子,已经退了一步了。

  现在进城揽工这事,李学国还想让魏城庄的人掺和进来。

  “叔,您这就有点儿过分了。”

  眼见李天明把话都给说死了,李学国也知道这事没得谈了。

  埋怨李天明不给面子?

  说到底,还是魏城庄的人自作自受。

  根本怨不得旁人。

  唉……

  李学国叹了口气:“得,这事只当我没说。”

  发展魏城庄的经济,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事还得另作打算。

  “这事不行,咱们再说另一件,你学健大伯回村,想帮着家乡发展,你咋给推了?”

  李学健回来的时候,李学国也跟着跑了好几天,结果到头来,永河县啥好处都没落下。

  “我的叔欸,您知道学健大伯在美国是干什么的吗?”

  “不就是做化肥的嘛!”

  “您还知道呢?化肥厂对环境破坏多大,您了解过吗?”

  李天明现在说这话,根本没人能听得明白。

  眼下全国各地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其他的都要先放一放。

  等到20年,30年以后,人们才知道后悔。

  国家又下大力气,投入海量的资金,用来保护环境,恢复生态。

  李天明还记得有句口号,叫做……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可现在呢?

  只要能把经济搞上去。完成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各个地方的领导干部根本不顾这些。

  成片的森林被砍伐,各种矿产任意开采。

  对各地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上一世,永河县也曾大力兴办工厂,后来还引来了一家造纸企业。

  不说别的,几年下来,周边所有水源悉数被污染,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几十年的税收都不够。

  “这么说吧,要是把那个化肥厂放在李家台子,用不了两年,长甸河,还有苇海,都得变成臭水坑。”

  李学国听了,疑惑道:“不至于吧?”

  “不至于?化肥厂真要是干起来,每天都得几十吨的往外排污水,不光水源,土壤都得给祸害了,您说不至于?眼巴前确实能带动咱们永河县的经济,可时间长了呢?您不怕子孙后代跳着脚的骂大街啊?”

  呃……

  李学国这下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

  其实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这两者本身就是矛盾的。

  国家的领导人们难道看不出,这样的危害吗?

  当然不是。

  只不过两者之间如果必须选一个的话,也只能先顾着经济了。

  毕竟,国家好不容易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快车道,哪能再停下来。

  听了李天明说的话,李学国也陷入了沉思。

  不得不承认,李天明说的确实有道理。

  可是,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李学国还是有点儿不甘心。

  李天明见状,又跟着说道:“再者说,咱们县也不是一点儿好处都没落着。”

  “你说的是啥?”

  “等新设备到了,化肥厂重新开工肯定还需要大量的工人,这个事……”

  李学国闻言,眼睛顿时亮了。

  “你的意思是,招工会优先考虑咱们永河县?”

  李天明笑道:“关于这个,您得去找天元,就是我大伯家的老四,现在化肥厂的总经理就是他。”

  好家伙的,真是出息了。

  “天明,化肥厂招工的话,我要是推荐魏城庄……你……”

  “一码归一码,化肥厂要用什么人,我……管不着。”

  喜欢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