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你们办宴吗?-《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

  “来,你们各自落个名。”村长将纸笔递了过去。

  赵砚大字认的不多,就认得那些简单的字,写自己的名字时,一笔一划的,写的很慢。

  江若就不同了,他写字时笔顺流畅,字迹工整秀丽,一看就是读过书,识过字儿的。

  赵砚听江员外说过江若在镇上上过几年学堂。

  如今亲眼见到自家哥儿写的字,倒是真真的信了。

  这年头,娶一个读过书,会写字儿的夫郎,算是他家祖坟冒青烟了!

  赵砚沾沾自喜。

  村长怪意外的。

  他心想,赵家小子挺有本事的,竟娶了一个镇上识字的夫郎,往后日子肯定能过好。

  俩人落完名字,村长拿出章印,重重的盖了下去,随后将婚书仔细收起来。

  这婚书一旦盖了印,江若便彻底算是赵家的人,村长只用到镇上县衙报备一声即可。

  写好婚书,赵砚谢过村长,就要带着哥儿走。

  村长想起来,问他们,“你们办宴吗?”

  村里面,有不少人直接把人领回家就开始过日子的。

  所以赵砚他们不办婚宴,村长也不会觉得奇怪。

  赵砚心里面就已经很愧对人家哥儿了。

  因为他,哥儿还跟娘家断了,再不办宴实在是委屈哥儿。

  想到这儿,赵砚说,“办宴。”

  “你们什么时候办宴?王家小子下个月十六办喜事,也没几天了,你们别跟他赶一天了。”村长好心提醒道。

  村长这么说了,赵砚请求他,“还劳烦村长看个日子,日子越近越好。”

  他一说,村长就去屋子里面拿出一本旧黄历,眯着眼翻着给他们看日子。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说,“好日子,越近越好,那就下个月初六吧。”

  下个月初六,还有二十多天,赵砚问村长,“这个月里的好日子呢?”

  村长听他这么急不可耐,笑了一下,打趣他,“就这么急?”

  赵砚自然急,可是顾及自己哥儿的名声,笑了笑含糊了过去。

  村长又给他选了一个好日子,这个月的二十。

  选好后,一算不到十天,问他们,“会不会太赶?”

  赵砚想了一下,十天,够他上好几次山了,办宴的钱应该能挣出来。

  就说,“不赶,这个日子正好。不瞒村长,我家里早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备成亲的东西了。”

  赵砚说的是实话。

  要了小哥儿的身后,他回来就开始准备成婚的东西了。

  其实,也没什么要准备的。

  毕竟是糙办。

  从村长家出来,赵砚领着江若往家走。

  双河村是个大村,人口多,赵砚家既不在河东也不在河西而是在山脚,光走就走了很久。

  身边跟着个哥儿,赵砚走的一点都不急。

  江若从没有这般跟汉子一块儿走路走过路,目光一会儿看着前面郁郁葱葱的树,一会儿看着脚下蜿蜒的路,就是不敢把目光往汉子身上放。

  “两个月不见,我瞧着你咋胆子小了?”赵砚打趣他。

  赵砚想了想,似乎就那天晚上热情。

  “谁让你不早早来我家提亲?”江若轻声嘟囔了一句,他说这话略略带着些怨气。

  也是俩人的婚书立了,不怕他不要他了,也敢耍小脾气了。

  江若心里面是委屈的,他还以为他不来了呢。

  打害药他都托嬷嬷买了。

  让一个哥儿苦等了自己两个月,赵砚也知道自己的不是。

  自认理亏,一个劲儿的道歉。

  江若只偶尔睬睬他,手也故意躲着不让汉子牵。

  赵砚瞧着自己哥儿耍小脾气,心中怪得意的。

  俩人走到河东一桥,赵砚蹲下来,跟江若说,“我背你。”

  江若还没有被汉子背过,扭了一下身子,背过去低下头,脸上瞬间泛起红晕,“不……我走的动。”

  其实,走路并不累,赵砚一直顾着他,走的并不快。

  赵砚想着可能是自己的话冒失。

  再没脸皮,对方毕竟是一个小哥儿。

  就解释说,“我担心你的身子。前面的路泥泞,还有石子,不好走。”

  “哦。”原来只是在意他的身子。

  江若内心叹了叹气。

  又安慰自己的想了想。

  还好还在意他身子。

  一个都不在意,他才该要哭。

  想通后,江若也不再矫情,轻轻趴到他的背上,搂住他的脖子。

  或许是因为天气,也或许是因为别的,江若觉得汉子身上烫的厉害,手差点弹开。

  但又一想,自己跟他早已经有了肌肤之亲,便大胆了一些。

  赵砚稳稳地把哥儿背起来。

  哥儿很轻,比他在山上背下来的猎物还要轻。

  哥儿身上还很香,比他在山上闻到的花儿还好闻。

  赵砚偷偷回头瞧了他一眼,心想:哥儿还很好看,比村里面的姑娘哥儿还要好看。

  赵砚背着哥儿,脚步轻快的走到家门口。

  赵尧听到动静,从院子里面跑出来,兴奋地喊道,“大哥,你回来了!”

  赵尧仰着头,看着自家大哥脸上笑的美滋滋的,觉得傻傻的。

  赵砚笑了笑,轻轻把人放下,问赵尧,“老二呢?”

  “二哥进山去了。”赵尧说着,一边偷偷的、像小贼似的,用眼角的余光看向江若。

  可让他好奇死了哥夫的模样。

  只是哥夫脸上包着布巾,瞧不清。

  赵砚一看就知道小崽子的心思,大大方方的介绍,“这是你哥夫,江若。”

  “哦。”赵尧挠了一下头,脸上露出可爱的笑容,扯着嗓子亮声的喊了一声,“哥夫!”

  江若瞧着眼前这个充满活力、估摸着有十岁的小汉子,脸颊微微发烫,羞羞的应了一声。

  赵砚转头看向江若,耐心地跟他说家里面的人口情况,“他是我三弟,赵尧,今年十一岁。我二弟叫赵岐,比我小四岁,他今日进山去了。家里面总共就这些人。”

  江若一边听,一边认真的点头,把这些记在心里。

  一进赵家院子,江若就瞧见院子里放着个石磨,石磨上晾晒着红彤彤的辣子。

  石磨旁有一口水井。

  水井右边是灶屋,灶屋正对着两座崭新的砖房,每座砖房都是一个厅堂带着两间屋子,看着干净整洁,明亮宽敞。

  灶屋后面是草房,还有几口闲置的棚子,棚子里放着好几个笼子。

  棚子前后是两块菜地,不过现在荒着,还没有播种,长满了杂草。

  赵砚带着江若来了东屋,说,“你晚上住在这里。”

  赵家的屋子,赵尧住在南屋,赵岐住在北屋,两人一座砖房。

  赵砚住在东屋,原本是跟小弟一座砖房,小弟没了后,西屋就一直空着。

  喜欢哥儿逃婚后,投亲路上觅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