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把听筒贴在耳边,走廊里昏黄的灯映出她半张侧脸,像一枚被晒暖的叶子。听筒里先传来“咔啦咔啦”的电流声,接着是母亲带着微微喘息的“喂——”。那一声拖着尾音,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却仍带着厨房里葱花爆锅的烟火气。
“妈,是我。”七七的嗓音不自觉发软,像把整天的疲惫都晾在那一声称呼里。她原本攒了一肚子的话——地铁口新开的面包店、同事误把盐当糖倒进咖啡的乌龙、夜里被隔壁装修声吵醒的委屈——却在听见母亲声音的瞬间,化作一句轻飘飘的“你最近好吗”。
母亲在电话那头笑,声音穿过电线,像一条温暖的河。“好着呢,好着呢。”她说早上给阳台的月季剪了枝,中午炖了你最爱的山药排骨汤,汤咕噜咕噜冒泡时,她盯着窗外出神,想起七七小时候踮脚偷揭锅盖的样子,锅盖边沿烫出的小红印,如今早褪成掌心一道浅白的疤。母亲的声音忽然低下去,像怕惊动什么:“就是……夜里风大,老听见门响,我爬起来看,又什么都没有。”
七七的指尖抠着电话线,塑料外皮被捏得微微发烫。她想起去年冬天离家时,母亲站在铁门内,双手揣在围裙兜里,风把她的白发吹得乱飞,像一捧被吹散的雪。那时七七隔着栅栏说:“等我攒够年假就回来。”如今春去秋来,年假还躺在抽屉里,像一张被雨水淋皱的船票。
“门响是风,您别瞎想。”七七的喉咙发紧,她抬头看走廊尽头的窗,月亮挂在防盗网外,像被切割成规则的银片。“我给您买的隔音条,您还记得装吗?就贴在门框边上,蓝灰色那卷。”母亲在那头“哦”了一声,尾音拖得老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遥远的往事。
沉默在电线里游走,像一条试探的蛇。七七听见母亲翻动相册的沙沙声,听见老式座钟“当当”敲了九下,听见自己心跳擂鼓似的,一下一下撞着胸腔。她忽然说:“妈,我昨晚梦见咱家老房子了,梦见我蹲在灶台前添柴,您拿蒲扇给我赶蚊子……醒来枕头湿了一小片。”
母亲在那头轻轻笑,笑声里带着水汽。“傻丫头,梦是反的。”她说,“你在外头好好吃饭,别学人家减肥,瘦得跟竹竿似的,风一吹就倒。”顿了顿,声音忽然柔软得像要化开,“我今早蒸了红糖发糕,晾在窗台上,要是你在,准能一口气吃三块。”
七七的鼻尖猛地酸了。她想起小时候发高烧,母亲用湿毛巾敷她额头,哼着走调的摇篮曲;想起初中家长会,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坐在一群光鲜亮丽的家长中间,背挺得笔直;想起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母亲半夜摸黑给她掖被角,粗糙的手掌擦过她脸颊,像一片带着霜的枯叶。
“妈,”七七深吸一口气,电话线微微震颤,“等这个项目结束,我就请假回去。咱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藕,回来给您炖排骨藕汤,您说好不好?”母亲在那头沉默了两秒,忽然提高了声音,像要把所有情绪都塞进这句话里:“好!妈给你买最大最胖的藕,炖一大锅,看你吃得满嘴流油!”
挂断电话后,七七站在走廊里,听筒里传来“嘟——”的长音,像一条不肯断的线。她抬头看月亮,月亮也看她,像母亲隔着千里投来的目光。风从楼道口吹进来,卷起她鬓边的碎发,她伸手摸了摸脸,掌心一片潮湿。
楼下便利店的灯还亮着,她想起母亲总说夜里饿了要垫垫肚子,便转身下楼。玻璃门“叮咚”一声打开,关东煮的香气扑面而来,她买了一串海带结、一串香菇,热气在纸杯里打着旋。走出店门时,她忽然对着月亮晃了晃纸杯,轻声说:“妈,我很好,您放心。”
夜风吹过,街边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母亲隔着电话轻轻应的那一声“哎”。
七七拎着那杯还冒热气的关东煮,刚转过巷口,就看见永娘家的小院门口立着一道影子。路灯昏黄,把那人影拉得老长,像一截生硬的栅栏,横亘在月光铺就的小路上。
是阿斗。
他穿着件洗得发灰的连帽卫衣,帽子兜在脑袋上,额前几缕碎发被夜风吹得乱飞,遮住了半只眼睛。卫衣袖口被他攥得皱巴巴的,指节发白。七七心里“咯噔”一下——那是阿斗紧张时的习惯:只要说谎或者想拦人,他右手就会无意识地绞衣角。
“这么晚了,你在这儿干嘛?”七七把纸杯往身后藏了藏,仿佛那两串关东煮是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
阿斗没答,只是往旁边挪了半步,正好堵住半敞的木门。门缝里漏出一线暖光,隐约能听见永娘在里头咳嗽,像一尾鱼被捞出水面时,尾巴拍打木盆的闷响。七七的心跟着那咳嗽声一抽一抽地疼。
“回去吧。”阿斗终于开口,声音压得极低,像怕惊动夜色,“永娘刚吃了药睡下,你别进去。”
七七盯着他卫衣胸口那团模糊的油渍——那是上周永娘给他炸酥肉时溅的,当时老太太一边拿围裙给他擦,一边笑他“猴崽子嘴急”。可现在,阿斗却像把永娘亲手缝的布帘子扯下来当盾牌,挡在她和老人之间。
“我就看一眼,”七七伸手去推门,指尖触到铁锁的冰凉,“她电话里说夜里胸闷,我不放心。”
阿斗的胳膊突然横过来,像一截猝不及防的树枝。他的手腕上缠着一串褪色的红绳,那是永娘去年去庙里求的,说给七七挡灾,结果七七嫌土,转手送给了阿斗。此刻红绳勒进他突出的腕骨,红得刺眼。
“她不想见你。”阿斗的喉结滚了滚,眼睛却看向地面,“……至少今晚。”
风吹过,带来院里那棵老桂树的香。七七忽然想起去年中秋,永娘把桂花糖蒸栗粉糕端上桌时,阿斗猴急地伸手,被烫得直跳脚,永娘笑着用蒲扇敲他手背:“小祖宗,烫不死你!”如今那棵桂树还在,香气却像被什么利器劈开,一半留在院里,一半冷在门外。
“是因为拆迁的事?”七七的声音轻得像怕惊飞夜蛾,“我听说开发商今天又来量院子……”
阿斗的肩膀猛地一颤。他抬头,路灯下眼底一片血丝,像被揉碎的朱砂:“他们给了最后期限,月底之前必须搬。永娘……把房产证藏起来了。”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哑得不像话,“她说死也要死在老屋里。”
七七的指甲陷进掌心。她想起电话里母亲那句“你在外头好好吃饭”,想起永娘去年冬至给她寄的腊肉,用旧报纸包了三层,邮戳上的字迹被雪水晕开,像一行行模糊的泪。现在,腊肉还没吃完,老屋却要没了。
纸杯里的关东煮渐渐凉了,油花在汤面凝成一层白膜。阿斗伸手,似乎想接过杯子,却在碰到她指尖时缩了回去。他的声音低到近乎耳语:“七七,算我求你……别再刺激她了。她今天咳了血,医生说……”
院里的灯突然亮了。永娘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廊下,披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像一盏被风摇晃的旧灯笼。她没说话,只是朝七七伸出手——那只手布满老年斑,食指缺了半截指甲,是年轻时给生产队铡草切的。此刻它悬在夜风里,微微发抖,像一截即将燃尽的引线。
阿斗僵在原地,卫衣帽子滑落,露出后脑勺一道疤——那是五岁时爬枣树摔的,当时永娘背着他跑了三里地找赤脚医生,血浸透了她唯一的的确良衬衫。现在他挡在门前,像棵年轻的树,妄想替老树挡一场暴风雨。
永娘的嘴唇动了动,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声吞没:“囡囡,进来……外头冷。”
阿斗的胳膊慢慢垂下来,像被抽走了主心骨。红绳从他腕骨滑落,在月光下像一滴凝固的血。七七从他身边走过时,听见他极低的一声哽咽:“……别告诉她,是我说的。”
院门在身后合上时,七七回头望了一眼。阿斗还站在路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像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河。
“妈,是我。”七七的嗓音不自觉发软,像把整天的疲惫都晾在那一声称呼里。她原本攒了一肚子的话——地铁口新开的面包店、同事误把盐当糖倒进咖啡的乌龙、夜里被隔壁装修声吵醒的委屈——却在听见母亲声音的瞬间,化作一句轻飘飘的“你最近好吗”。
母亲在电话那头笑,声音穿过电线,像一条温暖的河。“好着呢,好着呢。”她说早上给阳台的月季剪了枝,中午炖了你最爱的山药排骨汤,汤咕噜咕噜冒泡时,她盯着窗外出神,想起七七小时候踮脚偷揭锅盖的样子,锅盖边沿烫出的小红印,如今早褪成掌心一道浅白的疤。母亲的声音忽然低下去,像怕惊动什么:“就是……夜里风大,老听见门响,我爬起来看,又什么都没有。”
七七的指尖抠着电话线,塑料外皮被捏得微微发烫。她想起去年冬天离家时,母亲站在铁门内,双手揣在围裙兜里,风把她的白发吹得乱飞,像一捧被吹散的雪。那时七七隔着栅栏说:“等我攒够年假就回来。”如今春去秋来,年假还躺在抽屉里,像一张被雨水淋皱的船票。
“门响是风,您别瞎想。”七七的喉咙发紧,她抬头看走廊尽头的窗,月亮挂在防盗网外,像被切割成规则的银片。“我给您买的隔音条,您还记得装吗?就贴在门框边上,蓝灰色那卷。”母亲在那头“哦”了一声,尾音拖得老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遥远的往事。
沉默在电线里游走,像一条试探的蛇。七七听见母亲翻动相册的沙沙声,听见老式座钟“当当”敲了九下,听见自己心跳擂鼓似的,一下一下撞着胸腔。她忽然说:“妈,我昨晚梦见咱家老房子了,梦见我蹲在灶台前添柴,您拿蒲扇给我赶蚊子……醒来枕头湿了一小片。”
母亲在那头轻轻笑,笑声里带着水汽。“傻丫头,梦是反的。”她说,“你在外头好好吃饭,别学人家减肥,瘦得跟竹竿似的,风一吹就倒。”顿了顿,声音忽然柔软得像要化开,“我今早蒸了红糖发糕,晾在窗台上,要是你在,准能一口气吃三块。”
七七的鼻尖猛地酸了。她想起小时候发高烧,母亲用湿毛巾敷她额头,哼着走调的摇篮曲;想起初中家长会,母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坐在一群光鲜亮丽的家长中间,背挺得笔直;想起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母亲半夜摸黑给她掖被角,粗糙的手掌擦过她脸颊,像一片带着霜的枯叶。
“妈,”七七深吸一口气,电话线微微震颤,“等这个项目结束,我就请假回去。咱去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藕,回来给您炖排骨藕汤,您说好不好?”母亲在那头沉默了两秒,忽然提高了声音,像要把所有情绪都塞进这句话里:“好!妈给你买最大最胖的藕,炖一大锅,看你吃得满嘴流油!”
挂断电话后,七七站在走廊里,听筒里传来“嘟——”的长音,像一条不肯断的线。她抬头看月亮,月亮也看她,像母亲隔着千里投来的目光。风从楼道口吹进来,卷起她鬓边的碎发,她伸手摸了摸脸,掌心一片潮湿。
楼下便利店的灯还亮着,她想起母亲总说夜里饿了要垫垫肚子,便转身下楼。玻璃门“叮咚”一声打开,关东煮的香气扑面而来,她买了一串海带结、一串香菇,热气在纸杯里打着旋。走出店门时,她忽然对着月亮晃了晃纸杯,轻声说:“妈,我很好,您放心。”
夜风吹过,街边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母亲隔着电话轻轻应的那一声“哎”。
七七拎着那杯还冒热气的关东煮,刚转过巷口,就看见永娘家的小院门口立着一道影子。路灯昏黄,把那人影拉得老长,像一截生硬的栅栏,横亘在月光铺就的小路上。
是阿斗。
他穿着件洗得发灰的连帽卫衣,帽子兜在脑袋上,额前几缕碎发被夜风吹得乱飞,遮住了半只眼睛。卫衣袖口被他攥得皱巴巴的,指节发白。七七心里“咯噔”一下——那是阿斗紧张时的习惯:只要说谎或者想拦人,他右手就会无意识地绞衣角。
“这么晚了,你在这儿干嘛?”七七把纸杯往身后藏了藏,仿佛那两串关东煮是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
阿斗没答,只是往旁边挪了半步,正好堵住半敞的木门。门缝里漏出一线暖光,隐约能听见永娘在里头咳嗽,像一尾鱼被捞出水面时,尾巴拍打木盆的闷响。七七的心跟着那咳嗽声一抽一抽地疼。
“回去吧。”阿斗终于开口,声音压得极低,像怕惊动夜色,“永娘刚吃了药睡下,你别进去。”
七七盯着他卫衣胸口那团模糊的油渍——那是上周永娘给他炸酥肉时溅的,当时老太太一边拿围裙给他擦,一边笑他“猴崽子嘴急”。可现在,阿斗却像把永娘亲手缝的布帘子扯下来当盾牌,挡在她和老人之间。
“我就看一眼,”七七伸手去推门,指尖触到铁锁的冰凉,“她电话里说夜里胸闷,我不放心。”
阿斗的胳膊突然横过来,像一截猝不及防的树枝。他的手腕上缠着一串褪色的红绳,那是永娘去年去庙里求的,说给七七挡灾,结果七七嫌土,转手送给了阿斗。此刻红绳勒进他突出的腕骨,红得刺眼。
“她不想见你。”阿斗的喉结滚了滚,眼睛却看向地面,“……至少今晚。”
风吹过,带来院里那棵老桂树的香。七七忽然想起去年中秋,永娘把桂花糖蒸栗粉糕端上桌时,阿斗猴急地伸手,被烫得直跳脚,永娘笑着用蒲扇敲他手背:“小祖宗,烫不死你!”如今那棵桂树还在,香气却像被什么利器劈开,一半留在院里,一半冷在门外。
“是因为拆迁的事?”七七的声音轻得像怕惊飞夜蛾,“我听说开发商今天又来量院子……”
阿斗的肩膀猛地一颤。他抬头,路灯下眼底一片血丝,像被揉碎的朱砂:“他们给了最后期限,月底之前必须搬。永娘……把房产证藏起来了。”他顿了顿,声音忽然哑得不像话,“她说死也要死在老屋里。”
七七的指甲陷进掌心。她想起电话里母亲那句“你在外头好好吃饭”,想起永娘去年冬至给她寄的腊肉,用旧报纸包了三层,邮戳上的字迹被雪水晕开,像一行行模糊的泪。现在,腊肉还没吃完,老屋却要没了。
纸杯里的关东煮渐渐凉了,油花在汤面凝成一层白膜。阿斗伸手,似乎想接过杯子,却在碰到她指尖时缩了回去。他的声音低到近乎耳语:“七七,算我求你……别再刺激她了。她今天咳了血,医生说……”
院里的灯突然亮了。永娘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门廊下,披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像一盏被风摇晃的旧灯笼。她没说话,只是朝七七伸出手——那只手布满老年斑,食指缺了半截指甲,是年轻时给生产队铡草切的。此刻它悬在夜风里,微微发抖,像一截即将燃尽的引线。
阿斗僵在原地,卫衣帽子滑落,露出后脑勺一道疤——那是五岁时爬枣树摔的,当时永娘背着他跑了三里地找赤脚医生,血浸透了她唯一的的确良衬衫。现在他挡在门前,像棵年轻的树,妄想替老树挡一场暴风雨。
永娘的嘴唇动了动,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声吞没:“囡囡,进来……外头冷。”
阿斗的胳膊慢慢垂下来,像被抽走了主心骨。红绳从他腕骨滑落,在月光下像一滴凝固的血。七七从他身边走过时,听见他极低的一声哽咽:“……别告诉她,是我说的。”
院门在身后合上时,七七回头望了一眼。阿斗还站在路灯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像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