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雨夜中缓缓前行,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承瑾笑着戴上耳坠,扬着绯红的小脸:“你早已护妾身周全了,从你冒死夺回步摇的那一刻起。”
承瑾靠在车壁上,指尖轻抚着耳垂上的银梅耳坠,冰凉的金属贴着肌肤,却让她心里暖融融的。
“这一路跟着,没被陛下的人发现吧?”她轻声问,眼角的余光瞥见陈柏袖口沾着的泥点,想必是为了赶在她入宫前抵达临安,路上没少受颠簸。
陈柏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放心,我扮成寻常行商,他们认不出的。倒是你,在宫里……他没为难你?”话虽问得轻松,声音里却藏着掩不住的紧张。
承瑾摇摇头,将行宫夜宴上赵构的提议说给他听,末了叹道:“他许的前程确实诱人,可那牢笼般的宫墙,怎比得上咱们桃花巷的绣坊自在?”她顿了顿,想起赵构最后那句“烈性女子”的评价,嘴角微微扬起,“再说,妾身若真应了,往后谁陪你打理绣坊,谁教那些小娘子们绣珠绣?”
陈柏的心头瞬间一热,将她的手握得更紧:“往后有我在,定不会再让你陷入这般两难的境地。”他从行囊里取出一个油纸包,打开时飘出淡淡的甜香,“知道你生辰赶路没吃上像样的,这是在临安街头买的桂花糕,你尝尝。”
软糯的糕点带着桂花的清甜,在舌尖化开。
承瑾忽然想起去年生辰,两人还在汴京的街上躲避官兵的巡查,因家人冤死,哪有过生辰的兴致。
二人在街角的客栈住下,如同在桃花巷的住所一样,各住一间屋。
回到汴京桃花巷时,已是半月后。绣坊里的姑娘们见承瑾平安归来,个个喜上眉梢,围着她问东问西。当听说南海珠被用来教大家学珠绣,赵构也并未怪罪时,都松了口气。
承瑾重新坐在绣架前,指尖拈起针线,却发现心境已不同往日。临安之行虽惊心动魄,却让她更坚定了将苏绣传承下去的决心。她开始教姑娘们用珠绣技法绣制香囊、扇面,这些绣品轻便易携,很快便通过陈柏的商路卖到了江南,甚至有远方的商户慕名而来订购。
北宋未亡时,陈柏是皇城司,如今成了商贾,承瑾也不多问,她想着,陈柏愿意说,自然会对她说,不说就不问。
双凤绣坊的名声渐渐传开,连汴京城里残存的官宦人家也派人来定制绣品。
承瑾趁机提议姑娘们成立“绣娘行会”,约定技艺不传恶徒、工钱按劳分配,乱世里的女子们,总算有了一处能凭手艺安身立命的去处。
这日,承瑾正在指导新收的小徒弟绣制孔雀羽纹,陈柏匆匆从外间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
“是岳飞将军帐下的人送来的。”他压低声音,将信递过去,“说是军中缺御寒的棉袍,想请咱们行会的姑娘们帮忙赶制,工钱加倍。”
承瑾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赤诚。
承瑾抬头看向院中正在晾晒绣品的姑娘们,朗声道:“姐妹们,前线的将士们在寒风里守城,咱们虽不能披甲上阵,却能用针线为他们添一份暖。这活,咱们接了!”
姑娘们纷纷应和,绣坊里顿时忙碌起来。原本绣着花鸟风月的绢帕绸缎,如今铺上了厚实的棉布,银针穿梭间,缝进的是寻常百姓对家国的牵挂。
承瑾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恍然明白赵构说的“乱世里的美事”究竟是什么,她认为这绝对不是宫廷的荣华,而是手艺人用技艺撑起的生生不息。
深秋时节,第一批棉袍送往前线,带回了岳飞将军的谢礼:一面绣着“针藏国色,线系山河”的锦旗。
承瑾将锦旗挂在绣坊最显眼的地方,风吹过旗面,猎猎作响,像极了千军万马的呐喊。
陈柏站在她身边,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轻声道:“今年冬天怕是会很冷,但有这面旗在,咱们心里暖和。”
承瑾转头看他,俊朗刚毅的脸,他的眼睛像是被晨露洗过的黑曜石,瞳仁漆黑透亮,眼尾微微上挑,却不带半分轻佻,反倒衬得眼型愈发俊朗。
承瑾想起那个雨夜,临安宫墙外的相拥,想起银梅耳坠的冰凉与温暖,忽然笑道:“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咱们就把绣坊开到江南去,让苏绣的针脚,绣遍山河万里。”
“还是想回江南?”陈柏问。
“想。”承瑾毫不犹豫道。
若不是她要戴孝三年,陈柏早已与她成婚。
檐下的风铃轻轻晃动,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未完成的绣品上,将丝线染成了金色。远处的汴京城墙虽仍带着战火的伤痕,但桃花巷里的绣针起落间,已有新的希望在悄然生长。
冬日的汴京总是来得格外早,寒风卷着碎雪掠过桃花巷的屋檐,却吹不散双凤绣坊里的暖意。绣娘们围坐在炭火盆旁,手里的针线在棉布上翻飞,针尖刺破布料的细微声响,竟盖过了窗外呼啸的风声。
承瑾正俯身检查新一批棉袍的针脚,指尖拂过厚实的布料,忽然停在一处略显松散的接缝处。“这里要再密些,”她轻声对身旁的如春说,“将士们在雪地里行军,针脚松了容易灌风。”
如春脸上燥热泛红,连忙拿起针线补缀:“多谢姐姐提醒,妾身这就改。”
如春去年还是街头乞食的孤女,如今指尖已磨出细密的茧子,绣出的纹样却越发齐整。
陈柏掀帘进来时,身上还带着寒气。他跺了跺靴底的雪,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桌上:“江南的商户又送了批新丝线,说是特意寻来的御寒绒线,比寻常丝线暖和三成。”他解开布包,里面露出靛蓝、赭石、月白等各色绒线,在炭火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承瑾拿起一缕月白色绒线,指尖轻轻捻动:“正好用来绣棉袍的里子,让将士们穿着更暖些。”她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取出一卷绢布,“前几日收到岳将军的信,说北方严寒,许多士兵连像样的护膝都没有,妾身想着用这绒线绣些护膝,你看可行?”
绢布上已用炭笔描好了简易的纹样,竟是将传统的缠枝莲纹改得更为简洁有力,针脚走势顺着膝盖的弧度,既美观又实用。陈柏看着那图样,眼中闪过一丝赞叹:“你这心思,比军中的军需官还细致。”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喧哗。承风抱着个木盒跑进来,脸上冻得通红:“姐姐,宫里又来人了!这次不是赏赐,是……是送了幅画来。”
木盒打开,里面铺着锦缎,放着一卷横轴。承瑾展开画轴,不由愣住——画上并非山水花鸟,而是一幅《绣坊春耕图》,画中桃花巷的梧桐树下,十几个女子围坐刺绣,眉眼间满是鲜活的笑意,角落里的双凤绣坊匾额清晰可见,落款处竟是赵构的亲笔。
“陛下的旨意。”传旨的内侍恭敬地回话,“看绣娘们日夜赶制军需辛苦,特命画院画师绘此图相赠,还说……若需物资,可直接向内府申领。”
跑一千多公里的来回领物资?!
承瑾忍着惊叹,垂头望着画中熟悉的场景,心中百感交集。她将画轴小心卷起:“劳烦公公回禀陛下,民女与众姐妹心领圣恩。只是物资够用,不敢再劳烦内府。”待内侍离去,她将画挂在锦旗旁边,两幅作品一刚一柔,倒相映成趣。
陈柏望着那幅画,若有所思道:“陛下此举,倒是让人捉摸不透。”
“管他用意如何。”承瑾拿起绒线,眼中闪着光,“至少这画里的暖意是真的。你看这画中的青禾,笑得多么真切。”
开春后,汴京的积雪渐渐消融,城墙下的草芽探出嫩绿的脑袋。绣坊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不仅有军中的棉袍,还有江南商户订购的春衫绣品。承瑾索性在巷口开了家小小的铺面,专卖绣娘们的手艺活,铺面的匾额由陈柏亲笔题写——“锦绣坊”,三个字笔力遒劲,透着股生生不息的力道。
这日午后,铺子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来人穿着粗布长衫,头戴斗笠,遮住了大半张脸,却在看到墙上的《绣坊春耕图》时,脚步顿了顿。“掌柜的,”他声音沙哑,“听说这里的绣娘能绣山河图?”
承瑾正在整理绣品,闻言抬头:“客人想要什么样的山河图?”
那人取下斗笠,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眼角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我曾是军中的斥候,”他低声道,“去年在朱仙镇负伤退役,想绣幅家乡的山水,留给家中老小做念想。”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用炭笔画着简略的地图,“这是我家乡的河道山川,只是……我没多少钱。”
承瑾望着那张地图,指尖轻轻抚过纸上的河流走向:“钱不是问题。只是这山河图需得有灵气,你且说说家乡的模样。”
那人眼中顿时泛起光亮,开始讲述家乡的石桥、稻田、溪边的芦苇,讲到动情处,声音微微发颤。承瑾静静听着,手中的炭笔在绢布上勾勒,不多时,一幅初具雏形的山水绣样便呈现出来。
“这般绣可行?”她将绣样递过去。
斥候接过绣样,看着绢布上熟悉的河道弯度,忽然红了眼眶:“像!太像了!就像我站在村口看到的模样!”
承瑾笑着点头:“五日后来取吧。这绣品不收你钱,就当是谢你曾为家国守护山河。”
斥候深深作揖,转身离去时,脚步轻快了许多。陈柏从内间走出,望着那人的背影:“这人身上有股军人的硬朗气。”
“乱世里的人,谁不是一身故事?”承瑾将绣样收好,“他守护山河,我们便为他绣出山河,也算另一种相守。”
五日后,当斥候来取绣品时,整幅山河图已绣制完成。承瑾用了苏绣的虚实针绣山峦,用乱针绣芦苇,连溪水中的倒影都用银线细细勾勒,在日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斥候捧着绣品,手指轻轻抚过绣面,忽然跪地叩首:“多谢掌柜的让我重见家乡!”
承瑾连忙扶起他:“快起来,这可当不起。”
斥候离去后,陈柏望着那幅绣品,忽然道:“我听说岳将军近日在朱仙镇打了胜仗,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咱们真能绣遍真正的山河万里。”
承瑾心中一动,拿起针线:“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准备。先绣一幅《千里江山图》,等收复了失地,就把它挂在汴京的城门上!”
夏日的桃花巷绿意盎然,梧桐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绣坊里的姑娘们正围着一幅巨大的绢布忙碌,那是承瑾设计的《千里江山图》绣样,需要十几人合力才能完成。青禾负责绣山峦的轮廓,她的针法越发娴熟;曾经在教坊司待过的晚晴,擅长用金线绣制楼阁,指尖的金线在绢布上流转,如月光洒在亭台之上。
赵构派来的内侍再次到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姑娘们围坐绣图,笑语声透过竹帘传出来,与檐下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内侍回宫复命时,对赵构说:“陛下,那桃花巷的绣坊,比画里还要热闹几分。她们正在绣一幅巨大的江山图,说是要等收复失地后挂在城门上。”
赵构正在批阅奏折,闻言笔尖顿了顿:“哦?她们倒有这般志气。”“是啊,”内侍笑道,“听说连退役的老兵都去订制家乡绣品,那里的绣娘们说,要让每个守护过山河的人,都能看到家乡的模样。”
赵构放下笔,望向窗外的梧桐枝,那里的新叶已长得郁郁葱葱。他想起临安雨夜中承瑾坚定的眼神,他困惑得不能自拔。
承瑾笑着戴上耳坠,扬着绯红的小脸:“你早已护妾身周全了,从你冒死夺回步摇的那一刻起。”
承瑾靠在车壁上,指尖轻抚着耳垂上的银梅耳坠,冰凉的金属贴着肌肤,却让她心里暖融融的。
“这一路跟着,没被陛下的人发现吧?”她轻声问,眼角的余光瞥见陈柏袖口沾着的泥点,想必是为了赶在她入宫前抵达临安,路上没少受颠簸。
陈柏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来:“放心,我扮成寻常行商,他们认不出的。倒是你,在宫里……他没为难你?”话虽问得轻松,声音里却藏着掩不住的紧张。
承瑾摇摇头,将行宫夜宴上赵构的提议说给他听,末了叹道:“他许的前程确实诱人,可那牢笼般的宫墙,怎比得上咱们桃花巷的绣坊自在?”她顿了顿,想起赵构最后那句“烈性女子”的评价,嘴角微微扬起,“再说,妾身若真应了,往后谁陪你打理绣坊,谁教那些小娘子们绣珠绣?”
陈柏的心头瞬间一热,将她的手握得更紧:“往后有我在,定不会再让你陷入这般两难的境地。”他从行囊里取出一个油纸包,打开时飘出淡淡的甜香,“知道你生辰赶路没吃上像样的,这是在临安街头买的桂花糕,你尝尝。”
软糯的糕点带着桂花的清甜,在舌尖化开。
承瑾忽然想起去年生辰,两人还在汴京的街上躲避官兵的巡查,因家人冤死,哪有过生辰的兴致。
二人在街角的客栈住下,如同在桃花巷的住所一样,各住一间屋。
回到汴京桃花巷时,已是半月后。绣坊里的姑娘们见承瑾平安归来,个个喜上眉梢,围着她问东问西。当听说南海珠被用来教大家学珠绣,赵构也并未怪罪时,都松了口气。
承瑾重新坐在绣架前,指尖拈起针线,却发现心境已不同往日。临安之行虽惊心动魄,却让她更坚定了将苏绣传承下去的决心。她开始教姑娘们用珠绣技法绣制香囊、扇面,这些绣品轻便易携,很快便通过陈柏的商路卖到了江南,甚至有远方的商户慕名而来订购。
北宋未亡时,陈柏是皇城司,如今成了商贾,承瑾也不多问,她想着,陈柏愿意说,自然会对她说,不说就不问。
双凤绣坊的名声渐渐传开,连汴京城里残存的官宦人家也派人来定制绣品。
承瑾趁机提议姑娘们成立“绣娘行会”,约定技艺不传恶徒、工钱按劳分配,乱世里的女子们,总算有了一处能凭手艺安身立命的去处。
这日,承瑾正在指导新收的小徒弟绣制孔雀羽纹,陈柏匆匆从外间进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
“是岳飞将军帐下的人送来的。”他压低声音,将信递过去,“说是军中缺御寒的棉袍,想请咱们行会的姑娘们帮忙赶制,工钱加倍。”
承瑾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赤诚。
承瑾抬头看向院中正在晾晒绣品的姑娘们,朗声道:“姐妹们,前线的将士们在寒风里守城,咱们虽不能披甲上阵,却能用针线为他们添一份暖。这活,咱们接了!”
姑娘们纷纷应和,绣坊里顿时忙碌起来。原本绣着花鸟风月的绢帕绸缎,如今铺上了厚实的棉布,银针穿梭间,缝进的是寻常百姓对家国的牵挂。
承瑾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恍然明白赵构说的“乱世里的美事”究竟是什么,她认为这绝对不是宫廷的荣华,而是手艺人用技艺撑起的生生不息。
深秋时节,第一批棉袍送往前线,带回了岳飞将军的谢礼:一面绣着“针藏国色,线系山河”的锦旗。
承瑾将锦旗挂在绣坊最显眼的地方,风吹过旗面,猎猎作响,像极了千军万马的呐喊。
陈柏站在她身边,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轻声道:“今年冬天怕是会很冷,但有这面旗在,咱们心里暖和。”
承瑾转头看他,俊朗刚毅的脸,他的眼睛像是被晨露洗过的黑曜石,瞳仁漆黑透亮,眼尾微微上挑,却不带半分轻佻,反倒衬得眼型愈发俊朗。
承瑾想起那个雨夜,临安宫墙外的相拥,想起银梅耳坠的冰凉与温暖,忽然笑道:“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咱们就把绣坊开到江南去,让苏绣的针脚,绣遍山河万里。”
“还是想回江南?”陈柏问。
“想。”承瑾毫不犹豫道。
若不是她要戴孝三年,陈柏早已与她成婚。
檐下的风铃轻轻晃动,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未完成的绣品上,将丝线染成了金色。远处的汴京城墙虽仍带着战火的伤痕,但桃花巷里的绣针起落间,已有新的希望在悄然生长。
冬日的汴京总是来得格外早,寒风卷着碎雪掠过桃花巷的屋檐,却吹不散双凤绣坊里的暖意。绣娘们围坐在炭火盆旁,手里的针线在棉布上翻飞,针尖刺破布料的细微声响,竟盖过了窗外呼啸的风声。
承瑾正俯身检查新一批棉袍的针脚,指尖拂过厚实的布料,忽然停在一处略显松散的接缝处。“这里要再密些,”她轻声对身旁的如春说,“将士们在雪地里行军,针脚松了容易灌风。”
如春脸上燥热泛红,连忙拿起针线补缀:“多谢姐姐提醒,妾身这就改。”
如春去年还是街头乞食的孤女,如今指尖已磨出细密的茧子,绣出的纹样却越发齐整。
陈柏掀帘进来时,身上还带着寒气。他跺了跺靴底的雪,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桌上:“江南的商户又送了批新丝线,说是特意寻来的御寒绒线,比寻常丝线暖和三成。”他解开布包,里面露出靛蓝、赭石、月白等各色绒线,在炭火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承瑾拿起一缕月白色绒线,指尖轻轻捻动:“正好用来绣棉袍的里子,让将士们穿着更暖些。”她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取出一卷绢布,“前几日收到岳将军的信,说北方严寒,许多士兵连像样的护膝都没有,妾身想着用这绒线绣些护膝,你看可行?”
绢布上已用炭笔描好了简易的纹样,竟是将传统的缠枝莲纹改得更为简洁有力,针脚走势顺着膝盖的弧度,既美观又实用。陈柏看着那图样,眼中闪过一丝赞叹:“你这心思,比军中的军需官还细致。”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喧哗。承风抱着个木盒跑进来,脸上冻得通红:“姐姐,宫里又来人了!这次不是赏赐,是……是送了幅画来。”
木盒打开,里面铺着锦缎,放着一卷横轴。承瑾展开画轴,不由愣住——画上并非山水花鸟,而是一幅《绣坊春耕图》,画中桃花巷的梧桐树下,十几个女子围坐刺绣,眉眼间满是鲜活的笑意,角落里的双凤绣坊匾额清晰可见,落款处竟是赵构的亲笔。
“陛下的旨意。”传旨的内侍恭敬地回话,“看绣娘们日夜赶制军需辛苦,特命画院画师绘此图相赠,还说……若需物资,可直接向内府申领。”
跑一千多公里的来回领物资?!
承瑾忍着惊叹,垂头望着画中熟悉的场景,心中百感交集。她将画轴小心卷起:“劳烦公公回禀陛下,民女与众姐妹心领圣恩。只是物资够用,不敢再劳烦内府。”待内侍离去,她将画挂在锦旗旁边,两幅作品一刚一柔,倒相映成趣。
陈柏望着那幅画,若有所思道:“陛下此举,倒是让人捉摸不透。”
“管他用意如何。”承瑾拿起绒线,眼中闪着光,“至少这画里的暖意是真的。你看这画中的青禾,笑得多么真切。”
开春后,汴京的积雪渐渐消融,城墙下的草芽探出嫩绿的脑袋。绣坊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不仅有军中的棉袍,还有江南商户订购的春衫绣品。承瑾索性在巷口开了家小小的铺面,专卖绣娘们的手艺活,铺面的匾额由陈柏亲笔题写——“锦绣坊”,三个字笔力遒劲,透着股生生不息的力道。
这日午后,铺子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来人穿着粗布长衫,头戴斗笠,遮住了大半张脸,却在看到墙上的《绣坊春耕图》时,脚步顿了顿。“掌柜的,”他声音沙哑,“听说这里的绣娘能绣山河图?”
承瑾正在整理绣品,闻言抬头:“客人想要什么样的山河图?”
那人取下斗笠,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眼角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我曾是军中的斥候,”他低声道,“去年在朱仙镇负伤退役,想绣幅家乡的山水,留给家中老小做念想。”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用炭笔画着简略的地图,“这是我家乡的河道山川,只是……我没多少钱。”
承瑾望着那张地图,指尖轻轻抚过纸上的河流走向:“钱不是问题。只是这山河图需得有灵气,你且说说家乡的模样。”
那人眼中顿时泛起光亮,开始讲述家乡的石桥、稻田、溪边的芦苇,讲到动情处,声音微微发颤。承瑾静静听着,手中的炭笔在绢布上勾勒,不多时,一幅初具雏形的山水绣样便呈现出来。
“这般绣可行?”她将绣样递过去。
斥候接过绣样,看着绢布上熟悉的河道弯度,忽然红了眼眶:“像!太像了!就像我站在村口看到的模样!”
承瑾笑着点头:“五日后来取吧。这绣品不收你钱,就当是谢你曾为家国守护山河。”
斥候深深作揖,转身离去时,脚步轻快了许多。陈柏从内间走出,望着那人的背影:“这人身上有股军人的硬朗气。”
“乱世里的人,谁不是一身故事?”承瑾将绣样收好,“他守护山河,我们便为他绣出山河,也算另一种相守。”
五日后,当斥候来取绣品时,整幅山河图已绣制完成。承瑾用了苏绣的虚实针绣山峦,用乱针绣芦苇,连溪水中的倒影都用银线细细勾勒,在日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斥候捧着绣品,手指轻轻抚过绣面,忽然跪地叩首:“多谢掌柜的让我重见家乡!”
承瑾连忙扶起他:“快起来,这可当不起。”
斥候离去后,陈柏望着那幅绣品,忽然道:“我听说岳将军近日在朱仙镇打了胜仗,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咱们真能绣遍真正的山河万里。”
承瑾心中一动,拿起针线:“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准备。先绣一幅《千里江山图》,等收复了失地,就把它挂在汴京的城门上!”
夏日的桃花巷绿意盎然,梧桐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绣坊里的姑娘们正围着一幅巨大的绢布忙碌,那是承瑾设计的《千里江山图》绣样,需要十几人合力才能完成。青禾负责绣山峦的轮廓,她的针法越发娴熟;曾经在教坊司待过的晚晴,擅长用金线绣制楼阁,指尖的金线在绢布上流转,如月光洒在亭台之上。
赵构派来的内侍再次到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姑娘们围坐绣图,笑语声透过竹帘传出来,与檐下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内侍回宫复命时,对赵构说:“陛下,那桃花巷的绣坊,比画里还要热闹几分。她们正在绣一幅巨大的江山图,说是要等收复失地后挂在城门上。”
赵构正在批阅奏折,闻言笔尖顿了顿:“哦?她们倒有这般志气。”“是啊,”内侍笑道,“听说连退役的老兵都去订制家乡绣品,那里的绣娘们说,要让每个守护过山河的人,都能看到家乡的模样。”
赵构放下笔,望向窗外的梧桐枝,那里的新叶已长得郁郁葱葱。他想起临安雨夜中承瑾坚定的眼神,他困惑得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