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漳州府的百姓而言,最近半个多月,城投变幻大王旗,对他们的生活却是没有太大的改变。或许是为了收买民心,市面上逐渐多了一些新鲜的海鱼、咸鱼和廉价的海盐,海鱼的价格低廉,仅仅只有两文钱一斤,虽然有些腥味,但毕竟是肉,还是较为鲜美的海鱼肉,漳州的百姓对此也不说什么了。之前的鱼价可是十五文一斤呢,这都便宜了十三文钱了,这也能够让人打打牙祭了。
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能够有口肉吃,那真的是天大的福分了,还能奢求什么呢?若是认为两文一斤的海鱼价格昂贵,那一文钱一斤的咸鱼也是值得拥有的,早上煮点野草粥,放点咸鱼碎末,有盐有肉,也是一个极大的享受了。
更何况还有价格极为低廉的海盐,虽然颜色不怎么洁白,味道还有淡淡的苦味,但比起之前市面上卖的二十五文一斤的粗盐,这海盐不但颗粒较小,咸味较重,最关键的是价格便宜啊,仅仅五文钱一斤,而且不限量购买。
单凭这三点,就让漳州府的百姓队郑家军充满了好感,感觉在郑家军的统治下,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过日子吗?在哪都不一样,都需要纳税服役的,若能够安稳的生活,谁想做流离之人呢?
郑家军在漳州府的威望甚重,从很多县城望风而降就可以看得出来。当然,在大炮的攻击下,也很少有县城能够阻拦就是了。原本主动投降的乡绅以为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势,可以在本县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能够吃上更肥美的战争果实。一县之中,不说县令、县丞、县尉、典史等四个有品级的官员,三班六房可以更新换代吧,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权势。
一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郑家军却一直没有论功行赏,自己家族的投名状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在经济上损失了大量的银钱,尤其是作为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其在短短半个月内,利润几乎跌落到极点。
谁也没有能力与郑家军打价格战,五文一斤与二十五文一斤,而且五文一斤的质量更好,口感更佳,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更何况在乱世存活的百姓都是精明到了极点呢。
买卖又不能够强买强卖,也不能以为为借口来煽动百姓不买低价盐而买高价盐吧。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利益受损的士绅们,心态有些失衡,加上最近流传出打下漳州城的郑家军世子郑锦已经不在漳州府了,留守漳州府的不过是几个没有听说过的文官而已,武将没有几个,这让士绅们的心思又有些浮动起来。
福建总督李率泰是少有的懂得情报战的清军将领之一,这也是他们李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想当初他们就是靠这个才能在满清之中得到皇太极、多尔衮甚至顺治帝重视的原因。
他的父亲李永芳是第一个投清的大明边防将军,为满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在明清战争之中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谍战的人,间谍战、大规模的联系、沟通、劝降、策反辽东的上层阶层和将领,可以说辽东边防的近半之人都被李永芳腐化了。
军队未动,谣言先行。
李率泰将无数细作派到漳州府,命令他们在漳州府散播谣言,刺杀官员,焚烧粮库,制造混乱,挑拨离间,培养内奸,探听情报。
这原本就是李率泰的拿手好戏,在他的暗中指挥使,大大小小的谣言开始在漳州府传播,从郑成功身死,郑锦逃亡,到郑泰投降,到厦门岛失守,到郑家军准备均田免粮,到屠戮士绅大族,到搜刮钱财粮食。
各种各样的谣言传遍了整个漳州府,让人无法分辨,关键是郑家军的有些举措,也确实屠戮流放了几个家族。
九龙江上日夜不停的船只运输着粮食、煤炭、铁矿石、木炭、硫磺等物,也确实让一些士绅逐渐相信了谣言。
当然,也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损,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郑家军兵力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更是因为李率泰细作们的封官许愿,让更多的士绅家族暗曲同款,给予着无数的便利。
漳州并不大,人口也因战乱,屠杀,疾病,饥荒,瘟疫等等原因,存活的人口只有三十多万,这三十多万人口分散到十余个县,有些县城的人口不足万人,各地的士绅更少,相互皆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一族动而十族从。
李率泰的动作狠辣又有成效,针对郑家军在漳州府统治不稳的情况,直接联系沟通漳州府各地的士族豪绅。
这些士族豪绅待价而沽之后,获得了自己满意的酬劳之后,对于郑家军的各项政令也开始阴奉阳违起来。
陈永华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各地士绅的动态和逐渐抵抗的意志。
深知情况不妙的他马上将这个情况通报了邓会、冯锡范三人,经过三人研判和暗队的情报显示,李率泰的举动已经示弱照张,很明显近期要对漳州府发动进攻了,进军的路径大概率是从同安出发。
邓会、陈永华、冯锡范三人第一时间将商讨的情况快船传递给还在台湾的世子郑锦,同时开始收缩兵力,除了漳平的三千兵力未动外,其余各县的兵力全部收缩到漳州城。
小小的漳州城汇聚了近一万人兵力,这么庞大的兵力让邓会、陈永华等人心中松了一大口气,有了这一万人的兵力,没有三两个月的时间,清军休想攻破漳州城。对此,陈永华的信心还是十足的,因为他料定,福建绿营的军队不足四万,怎么也不会全部出动,能够出动两万绿营已经是非常难的了。
区区两万人想要攻打有一万人并有近两百门各式大炮的漳州城,不是陈永华、邓会等人狂妄,仅仅是大炮的威力,都让他们信心十足。
更何况九龙江上还有一支三十艘战船的小型船队在支援,有这支战船队在,漳州府就不会被全面封锁,伤病、物资、援兵可以通过这个小型战船进入漳州府城。这还有何好担心的呢?
在这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能够有口肉吃,那真的是天大的福分了,还能奢求什么呢?若是认为两文一斤的海鱼价格昂贵,那一文钱一斤的咸鱼也是值得拥有的,早上煮点野草粥,放点咸鱼碎末,有盐有肉,也是一个极大的享受了。
更何况还有价格极为低廉的海盐,虽然颜色不怎么洁白,味道还有淡淡的苦味,但比起之前市面上卖的二十五文一斤的粗盐,这海盐不但颗粒较小,咸味较重,最关键的是价格便宜啊,仅仅五文钱一斤,而且不限量购买。
单凭这三点,就让漳州府的百姓队郑家军充满了好感,感觉在郑家军的统治下,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对于底层百姓而言,过日子吗?在哪都不一样,都需要纳税服役的,若能够安稳的生活,谁想做流离之人呢?
郑家军在漳州府的威望甚重,从很多县城望风而降就可以看得出来。当然,在大炮的攻击下,也很少有县城能够阻拦就是了。原本主动投降的乡绅以为可以获得更多的权势,可以在本县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能够吃上更肥美的战争果实。一县之中,不说县令、县丞、县尉、典史等四个有品级的官员,三班六房可以更新换代吧,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权势。
一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十天过去了,郑家军却一直没有论功行赏,自己家族的投名状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在经济上损失了大量的银钱,尤其是作为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其在短短半个月内,利润几乎跌落到极点。
谁也没有能力与郑家军打价格战,五文一斤与二十五文一斤,而且五文一斤的质量更好,口感更佳,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更何况在乱世存活的百姓都是精明到了极点呢。
买卖又不能够强买强卖,也不能以为为借口来煽动百姓不买低价盐而买高价盐吧。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利益受损的士绅们,心态有些失衡,加上最近流传出打下漳州城的郑家军世子郑锦已经不在漳州府了,留守漳州府的不过是几个没有听说过的文官而已,武将没有几个,这让士绅们的心思又有些浮动起来。
福建总督李率泰是少有的懂得情报战的清军将领之一,这也是他们李家的安身立命之本,想当初他们就是靠这个才能在满清之中得到皇太极、多尔衮甚至顺治帝重视的原因。
他的父亲李永芳是第一个投清的大明边防将军,为满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在明清战争之中第一个大规模使用谍战的人,间谍战、大规模的联系、沟通、劝降、策反辽东的上层阶层和将领,可以说辽东边防的近半之人都被李永芳腐化了。
军队未动,谣言先行。
李率泰将无数细作派到漳州府,命令他们在漳州府散播谣言,刺杀官员,焚烧粮库,制造混乱,挑拨离间,培养内奸,探听情报。
这原本就是李率泰的拿手好戏,在他的暗中指挥使,大大小小的谣言开始在漳州府传播,从郑成功身死,郑锦逃亡,到郑泰投降,到厦门岛失守,到郑家军准备均田免粮,到屠戮士绅大族,到搜刮钱财粮食。
各种各样的谣言传遍了整个漳州府,让人无法分辨,关键是郑家军的有些举措,也确实屠戮流放了几个家族。
九龙江上日夜不停的船只运输着粮食、煤炭、铁矿石、木炭、硫磺等物,也确实让一些士绅逐渐相信了谣言。
当然,也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损,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郑家军兵力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多。更是因为李率泰细作们的封官许愿,让更多的士绅家族暗曲同款,给予着无数的便利。
漳州并不大,人口也因战乱,屠杀,疾病,饥荒,瘟疫等等原因,存活的人口只有三十多万,这三十多万人口分散到十余个县,有些县城的人口不足万人,各地的士绅更少,相互皆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一族动而十族从。
李率泰的动作狠辣又有成效,针对郑家军在漳州府统治不稳的情况,直接联系沟通漳州府各地的士族豪绅。
这些士族豪绅待价而沽之后,获得了自己满意的酬劳之后,对于郑家军的各项政令也开始阴奉阳违起来。
陈永华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各地士绅的动态和逐渐抵抗的意志。
深知情况不妙的他马上将这个情况通报了邓会、冯锡范三人,经过三人研判和暗队的情报显示,李率泰的举动已经示弱照张,很明显近期要对漳州府发动进攻了,进军的路径大概率是从同安出发。
邓会、陈永华、冯锡范三人第一时间将商讨的情况快船传递给还在台湾的世子郑锦,同时开始收缩兵力,除了漳平的三千兵力未动外,其余各县的兵力全部收缩到漳州城。
小小的漳州城汇聚了近一万人兵力,这么庞大的兵力让邓会、陈永华等人心中松了一大口气,有了这一万人的兵力,没有三两个月的时间,清军休想攻破漳州城。对此,陈永华的信心还是十足的,因为他料定,福建绿营的军队不足四万,怎么也不会全部出动,能够出动两万绿营已经是非常难的了。
区区两万人想要攻打有一万人并有近两百门各式大炮的漳州城,不是陈永华、邓会等人狂妄,仅仅是大炮的威力,都让他们信心十足。
更何况九龙江上还有一支三十艘战船的小型船队在支援,有这支战船队在,漳州府就不会被全面封锁,伤病、物资、援兵可以通过这个小型战船进入漳州府城。这还有何好担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