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四十年的光阴,回不去的少年时代-《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

  赵岐一行人在“大汉惠民医院”一待,就是近两个时辰。

  医院的医师、护工们见到这位高寿老者的随从如此之多,想必是一位其他郡县了不起的大人物。

  又见到对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非常健谈,而且学识渊博,大家也乐得与老者交谈。

  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夜幕降临时,全城华灯齐放,无数灯笼将主要街道照得亮如白昼。

  百姓们出游观灯,笑语喧阗,市集上还有来自辽东、甚至海外的新奇食玩。

  赵岐手持圣旨,立于官署门前,望着这漫天灯笼与人间烟火,一时竟忘了寒风吹拂。

  原本在赵岐一行人进入幽州边境之时,刘和手下的情报人员立刻得到消息,飞鸽传书到了蓟县。

  按照幽州牧刘虞的想法,赵岐德高望重,他们幽州的官员理应出城数十里迎接。

  然而刘辩却否决的刘虞的提议。

  给出了自己理由:

  一来,若提前出城数十里迎接对方,会让朝廷的使者认为他们幽州的情报系统比较完善,这是刘辩暂时不想暴露的。

  二来,不想打草惊蛇,蓟县未必没有公孙度的探子,他们如此大排场迎接朝廷的使者,很可能被公孙度的探子得知,从而让公孙度提前布局,做出其他的谋划来。

  刘虞被说服后,对于朝廷使者已经抵达蓟县,只能故作不知。

  在得到亲卫的禀报,幽州牧刘虞,亲自出迎。

  这位宗室重臣须发已经半百,明显“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不过,目光湛然,精神矍铄。

  刘虞见到赵岐带着众人站在州牧府外,惊讶道:“赵老竟然来到蓟县,伯安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随后向身后的亲卫吩咐道:“赵老是国之栋梁,士人楷模,需用最高规模的宴会为赵老洗尘!”

  “诺!”刘虞身边的亲卫队长恭敬应答后,立刻下去操办此事。

  “伯安啊!我们奉陛下之命前来,不必如此铺张浪费。”赵岐握着刘虞的双手,亲切的说道。

  幽州能有如今的局面,在赵岐看来,全是刘虞治理有方的结果,他对于这位宗室晚辈,越看越是欣赏。

  “哈哈,赵老,我们幽州从不浪费资源,并非山珍海味,珠翠之珍,皆是我们幽州的特产而已。”刘虞亲自搀扶住赵岐,引着众人进入州牧府内。

  …………

  幽州牧府邸灯火通明,青石铺成的道路直至朱漆大门,两列玄甲卫士执戈肃立。

  堂内炭火煨得正暖,熏香氤氲中,八十岁的议郎赵岐端坐主位,雪白须发在烛火下泛着银光,枯瘦的手指稳持青玉酒樽。

  刘虞亲自执壶斟酒,含笑说道:“赵老跋涉千里至北境边陲,伯安特备辽东参茸汤为您老驱寒。”

  “伯安无需如此客气,老朽这一路行来,从百姓口中得知,幽州能有如今的变化,首功自然是幽州牧伯安。

  不过,似乎您的侄子刘博才,也多次出谋划策,深受百姓们的拥戴,不知在座哪一位是刘博才,能否替老朽引荐一二?”赵岐向四周在座之人皆望了一遍。

  “还请赵老恕罪,小侄数日前已经前往辽西巡察,恐怕十天半月未必能回。若早知赵老会来蓟县,定然让小侄在此扫榻相迎。”刘虞赔罪道。

  刘辩还是皇太子时,曾经见过赵岐数面,即使运用化妆术,还是怕赵岐认出自己。

  为防止意外发生,刘辩以自己前往辽西为由,并没有参加此次宴会。

  “大事优先!只是百姓们皆称赞如此后生,老朽倒是想见识一番。”赵岐颇感惋惜的说道。

  酒过三巡,耄耋老者忽然搁下青玉酒樽,目光穿过摇曳的烛火,落在主位旁边,鬓角染霜的刘虞身上。

  “伯安啊!你可还记得,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深秋,丹阳太守官廨后园有株百年金桂,开得正盛!”赵岐的声音像是枯叶在阶前摩擦。

  刘虞的双手微微颤抖,双目不可思议的望向对方苍老的容颜。

  赵岐眼角纹路如水波漾开,缓缓说道:“那时总有个垂髫少年,每日申时(下午三点-五点),必在桂树下学习《孝经》。

  老朽当初常倚西窗校注《孟子》,偶见刘公,便是令尊舒公,亲自提着松烟墨来督课,少年背错章句时,他总用书卷轻敲青玉冠…………”

  酒樽中的酒水洒在身上尚不自知。

  刘虞怔怔望着老者,冠缨在颌下微微颤动:“赵老如何得知……”

  赵岐双手颤巍巍比划着高度:“伯安那时约莫十二岁罢?穿件竹叶纹绢衫,腰佩双印青绶,因是宗室子弟依制所佩,老朽记得分明。”

  满堂烛影在他浑浊的眸中跳动,仿佛重新燃起四十年前的秋阳:“甘露沾湿书卷时,少年还偷掐过桂枝藏进袖中…………”

  刘虞突然起身,玄衣广袖扫翻了酒醴。

  踉跄般颤抖着抓住赵岐枯瘦的双手,声音碎得不成调的说道:“那日…………那日父亲责我毁伤官木,是窗后校书的先生隔窗求的情…………”

  两颗泪珠从老人深刻的皱纹里蜿蜒而下,回忆道:“舒公当日赐宴,用的正是江东的莼羹鲈脍。席间说小儿辈当效赵岐为通儒,谁料…………老朽这些年有负当年舒公的看重之恩啊!”话未尽便化作哽咽,双目早已经老泪纵横。

  满堂文武俱俯首避席,唯闻铜漏滴滴答答,敲碎横亘四十年的光阴。

  刘虞忽然伏地行稽首礼,久久不起:“当年的校书先生,竟然是赵老。伯安惭愧,竟不知议郎赵邠卿,竟然就是当初的先生。世叔在上,请受小侄一拜!”

  赵岐仰首饮尽残酒,咸涩的液体滑过嘴角,步履蹒跚的走来,慢慢扶起刘虞。

  窗外北风呼啸,恍若又听见丹阳太守府那株老桂树落英簌簌,坠满永不再回的少年时光。

  …………

  一刻钟后。

  刘虞与赵岐重新坐回原位。

  只见刘虞满脸红光的说道:“没想到四十年后,还能与世叔相遇,如今幽州的环境,想必您老已经知道。将来如果在朝廷不如意,可来蓟县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