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陆续步入高大阴森的大厅,炭火盆燃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公孙度身穿诸侯礼服,端坐于主位之上,面容瘦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嘴角含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他并未起身,看向众人,嘴角带着一丝嘲讽的说道:“没想到出使辽东的竟然是崔威考,这倒是令本公有些始料不及啊!”
原来公孙度在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2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举荐担任尚书郎,后来又升任为冀州刺史。
然而,公孙度寒门出身,对于本地豪族与世家大族存在阶级上的偏见。
上任之初,就开始整顿吏治,打击豪绅。
冀州与辽东不同,可以说黄河以北的大多数世家大族与豪绅皆在冀州扎根,公孙度虽然有能力,但是没有根基与后台。
没过多久,就被河北的世家大族大肆散播谣言,公孙度也因此被免去冀州刺史的官职。
博陵崔氏正是冀州的名门望族,自然参与了当初散播公孙度谣言的密谋。
崔烈强抑不满,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厅内回荡着皇帝“嘉奖”公孙度“镇守边陲、功勋卓着”等词句,册封其为“辽东公”,假节钺,总督辽东军政。
辽东郡也成为公孙氏一脉的封地。
这也是自高祖白马之盟“非刘氏上所不置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击之”后,第二位异姓公爵。
上一位非刘姓而封公爵者,正是后来篡汉的“安汉公”王莽。
公孙度静静听着,脸上那丝笑意始终未减。
待崔烈读完,他才缓缓起身,接过圣旨,动作从容,仿佛只是接受一件理所应当的礼物。
“臣,谢陛下天恩。”接过圣旨的公孙度,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激动或惶恐。
他甚至没有多看那圣旨一眼,便随手交给了身旁的侍从。
李广和贾诩垂首站在崔烈身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李广的肌肉微微绷紧,他感受到公孙度身上那股毫不掩饰的野心和强大气场。
贾诩则注意到公孙度麾下文武官员的神情,他们看向公孙度的眼神充满敬畏与狂热,对朝廷的封赏只有理所应当的傲慢,而无半分感恩。
仪式草草结束。
公孙度设宴款待,席间礼仪周到,酒食丰盛,但气氛却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冰壁。
言谈间,公孙度对中原局势语带讥讽,对辽东军政则讳莫如深,只不住夸耀辽东兵威之盛,地利之险。
忽然,公孙度举杯向崔烈敬酒,若有深意的说道:“崔威考,尔等远来辛苦,不妨在辽东多住些时日,看看塞外风光。”
话音未落,公孙度身后的护卫们按剑上前,眼神凶狠。
贾诩忽然轻笑出声,引得众人侧目。
他不急不缓地为自己斟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后,含笑说道:“辽东公莫非是想留天朝上使做客?只怕洛阳城中,尚书台早已记下使团归期。”
公孙度眼神骤冷,盯着这个看似普通的随从。
贾诩坦然回视,指尖在酒杯沿口轻轻划过。
这是一个极其隐秘的暗号,一旁的李广却看懂了,按剑于胸前,李广身后的护卫们做出同样的动作。
激烈的对峙似乎一触即发。
僵持片刻后,公孙度忽然大笑道:“这位上使说笑了!本公这就安排人手,明日护送诸位返程。只是先生有些面生,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无名小卒,不足挂齿!”贾诩并未向公孙度说出自己的名字。
公孙度深深看了贾诩与李广一眼后,长袖一挥,立刻有人前来引众人前去驿馆休息。
…………
一刻钟后。
公孙度府邸的一间密室内。
烛火摇曳,公孙度褪去宴客时的笑意,面色沉凝。
心腹谋士阳仪与大将柳毅分坐两侧。
“二位如何看待今日前来辽东的大汉使者团?”公孙度指尖轻叩案几。
大将柳毅率先开口:“崔烈确是朝廷老臣模样,言谈举止合乎礼制。但他身后那两人……末将总觉得不对。
那护卫站立时的气度,绝非寻常兵卒,倒像……倒像一头蛰伏的猛虎。”
阳仪缓缓捋须,眼中精光闪动,低声说道:“主公明鉴,那文士模样的随从更为可疑。
臣观察他整晚,众人畅饮时他仅沾唇即止,每次举杯都恰好避开旁人视线。
更奇的是,有侍者不慎将酒洒在他衣袍上,他含笑说‘无妨’时,眼神静如深潭。
这等定力,岂是寻常吏员所有?”
公孙度冷哼一声道:“崔烈介绍时只说二人是‘书记’与‘护卫’。但哪家书记指节有常年执笔之茧?哪个护卫虎口老茧厚如征战多年的将领?”
阳仪骤然抬头,目光一闪的说道:“主公怀疑他们是朝廷……”
“朝廷封我为辽东公看似荣宠,实则是想稳住辽东。”
公孙度站起身,在室中踱步良久,继续说道:“派个老臣崔烈明面上宣读诏书,却暗中派人扮作护卫……这是要亲眼看看我辽东的虚实,甚至……”
公孙度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看看我辽东是否有可趁之机!”
柳毅握紧佩刀,寒声说道:“是否要将朝廷使者……”
“不必!”
公孙度抬手制止,胸有成竹道:“他们既以礼来,我便以礼相待。自从他们进入辽东,应该见识到了在我的治下,军民一体,将士彪悍,兵精粮足。
他们既然想打探辽东的虚实,本公就让他们看个明白,也让朝廷知道,辽东之虎,可封而不可驯也!”
烛火噼啪一声爆响,将三人身影投在墙上,仿佛盘踞于辽东地图之上的暗影。
…………
崔烈等人被送至馆驿后,并没有过多的闲聊,对于崔烈来说,他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至于贾诩与李广,他也懒得过问,今日已经被公孙度气得够呛。
夜深人静,辽东的寒风刮过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
驿馆狭小的房间内,李广与贾诩相对而坐,油灯如豆,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
公孙度身穿诸侯礼服,端坐于主位之上,面容瘦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嘴角含着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他并未起身,看向众人,嘴角带着一丝嘲讽的说道:“没想到出使辽东的竟然是崔威考,这倒是令本公有些始料不及啊!”
原来公孙度在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2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举荐担任尚书郎,后来又升任为冀州刺史。
然而,公孙度寒门出身,对于本地豪族与世家大族存在阶级上的偏见。
上任之初,就开始整顿吏治,打击豪绅。
冀州与辽东不同,可以说黄河以北的大多数世家大族与豪绅皆在冀州扎根,公孙度虽然有能力,但是没有根基与后台。
没过多久,就被河北的世家大族大肆散播谣言,公孙度也因此被免去冀州刺史的官职。
博陵崔氏正是冀州的名门望族,自然参与了当初散播公孙度谣言的密谋。
崔烈强抑不满,展开圣旨,朗声宣读。
厅内回荡着皇帝“嘉奖”公孙度“镇守边陲、功勋卓着”等词句,册封其为“辽东公”,假节钺,总督辽东军政。
辽东郡也成为公孙氏一脉的封地。
这也是自高祖白马之盟“非刘氏上所不置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击之”后,第二位异姓公爵。
上一位非刘姓而封公爵者,正是后来篡汉的“安汉公”王莽。
公孙度静静听着,脸上那丝笑意始终未减。
待崔烈读完,他才缓缓起身,接过圣旨,动作从容,仿佛只是接受一件理所应当的礼物。
“臣,谢陛下天恩。”接过圣旨的公孙度,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激动或惶恐。
他甚至没有多看那圣旨一眼,便随手交给了身旁的侍从。
李广和贾诩垂首站在崔烈身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李广的肌肉微微绷紧,他感受到公孙度身上那股毫不掩饰的野心和强大气场。
贾诩则注意到公孙度麾下文武官员的神情,他们看向公孙度的眼神充满敬畏与狂热,对朝廷的封赏只有理所应当的傲慢,而无半分感恩。
仪式草草结束。
公孙度设宴款待,席间礼仪周到,酒食丰盛,但气氛却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冰壁。
言谈间,公孙度对中原局势语带讥讽,对辽东军政则讳莫如深,只不住夸耀辽东兵威之盛,地利之险。
忽然,公孙度举杯向崔烈敬酒,若有深意的说道:“崔威考,尔等远来辛苦,不妨在辽东多住些时日,看看塞外风光。”
话音未落,公孙度身后的护卫们按剑上前,眼神凶狠。
贾诩忽然轻笑出声,引得众人侧目。
他不急不缓地为自己斟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后,含笑说道:“辽东公莫非是想留天朝上使做客?只怕洛阳城中,尚书台早已记下使团归期。”
公孙度眼神骤冷,盯着这个看似普通的随从。
贾诩坦然回视,指尖在酒杯沿口轻轻划过。
这是一个极其隐秘的暗号,一旁的李广却看懂了,按剑于胸前,李广身后的护卫们做出同样的动作。
激烈的对峙似乎一触即发。
僵持片刻后,公孙度忽然大笑道:“这位上使说笑了!本公这就安排人手,明日护送诸位返程。只是先生有些面生,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无名小卒,不足挂齿!”贾诩并未向公孙度说出自己的名字。
公孙度深深看了贾诩与李广一眼后,长袖一挥,立刻有人前来引众人前去驿馆休息。
…………
一刻钟后。
公孙度府邸的一间密室内。
烛火摇曳,公孙度褪去宴客时的笑意,面色沉凝。
心腹谋士阳仪与大将柳毅分坐两侧。
“二位如何看待今日前来辽东的大汉使者团?”公孙度指尖轻叩案几。
大将柳毅率先开口:“崔烈确是朝廷老臣模样,言谈举止合乎礼制。但他身后那两人……末将总觉得不对。
那护卫站立时的气度,绝非寻常兵卒,倒像……倒像一头蛰伏的猛虎。”
阳仪缓缓捋须,眼中精光闪动,低声说道:“主公明鉴,那文士模样的随从更为可疑。
臣观察他整晚,众人畅饮时他仅沾唇即止,每次举杯都恰好避开旁人视线。
更奇的是,有侍者不慎将酒洒在他衣袍上,他含笑说‘无妨’时,眼神静如深潭。
这等定力,岂是寻常吏员所有?”
公孙度冷哼一声道:“崔烈介绍时只说二人是‘书记’与‘护卫’。但哪家书记指节有常年执笔之茧?哪个护卫虎口老茧厚如征战多年的将领?”
阳仪骤然抬头,目光一闪的说道:“主公怀疑他们是朝廷……”
“朝廷封我为辽东公看似荣宠,实则是想稳住辽东。”
公孙度站起身,在室中踱步良久,继续说道:“派个老臣崔烈明面上宣读诏书,却暗中派人扮作护卫……这是要亲眼看看我辽东的虚实,甚至……”
公孙度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看看我辽东是否有可趁之机!”
柳毅握紧佩刀,寒声说道:“是否要将朝廷使者……”
“不必!”
公孙度抬手制止,胸有成竹道:“他们既以礼来,我便以礼相待。自从他们进入辽东,应该见识到了在我的治下,军民一体,将士彪悍,兵精粮足。
他们既然想打探辽东的虚实,本公就让他们看个明白,也让朝廷知道,辽东之虎,可封而不可驯也!”
烛火噼啪一声爆响,将三人身影投在墙上,仿佛盘踞于辽东地图之上的暗影。
…………
崔烈等人被送至馆驿后,并没有过多的闲聊,对于崔烈来说,他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至于贾诩与李广,他也懒得过问,今日已经被公孙度气得够呛。
夜深人静,辽东的寒风刮过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
驿馆狭小的房间内,李广与贾诩相对而坐,油灯如豆,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