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听闻斥候的禀报大怒,手按剑柄,喝道:“南匈奴这些年见到汉王朝虚弱,多次派遣军队劫掠边郡百姓。他们不但没有感恩当年光武帝收留之情,反而抢夺我们百姓的粮食,真是岂有此理!
备当亲率大军,前赴云中、定襄边境,保护我们治下的百姓……”
“玄德公且慢!寒冬用兵,士卒疲敝,补给艰难,纵能小胜,亦得不偿失。
南匈奴亦为生计所迫,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张良连忙阻止道。
“以子房先生之意,当用何策破之?”刘备连忙请教道。
张良沉吟良久,缓缓说道:“良有一策,可双管齐下。
其一,遣一能言善辩之士,携茶叶、食盐、布帛、少许粮食,前往南匈奴部落中最强悍者,晓以利害,许以互市之利,分化拉拢。
游牧民族之所以劫掠周边百姓,不过是因为许多生活必需品他们无法创造出来。
我们一旦给予南匈奴部落中最强者这些物品,他们必然不会继续纵容麾下劫掠边郡百姓。
即使如今朝廷衰弱,边防军却并非吃素的,战斗力依旧强盛,与汉王朝的边军硬碰硬,必然会有损伤。
互市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有利。我们可以从南匈奴部落之中,换得良马无数。
至于那些比较弱小的部落,我们必须痛击他们,让对方知道并州军的厉害之处。
其二,令边军收缩防线,于关键隘口多设烽燧、疑兵,广挖陷坑。另组织边民青壮,结寨自保,相互预警。
使其掠无所获,反增损耗,其势自沮。
这些比较弱小的南匈奴部落见到我们并州的军队不敢与他们交战,必定认为边军懦弱。
一旦开春之后,他们只要继续挑衅劫掠,那时我们以逸待劳许久,对敌军发动猛攻,必将大获全胜。
如此一来,我们完全震慑住蠢蠢欲动的南匈奴诸部后,他们只能选择与我们在边郡展开互市,毕竟这是目前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
刘备听完,怒气渐消,转为深思。
他深知张良之谋往往着眼于大势与人心,而非一时胜负。
此策既能缓边患,又能为日后长期治理乃至分化匈奴打下基础,确是老谋深算。
“便依子房先生之计!至于使者的人选,简宪和刚从京城返回,路上感染了风寒,尚在休息之中……”
刘备还未说完,只见定襄郡太守刘谋自告奋勇的说道:“老臣这些年皆在边郡为官,熟知胡人的习惯。如今南匈奴的单于乃呼厨泉,为於夫罗之弟。
愿前往西河郡的南匈奴王城,说服对方,不与我们并州军开战!”
南匈奴单于於夫罗在当初河东郡之乱时,与白波军、张杨麾下的军队联手进入河东,想划分大汉在河东郡的地盘。
结果三方势力皆被千里奔袭的白起率军击破,其中南匈奴单于於夫罗被提前埋伏的段煨军射杀,其弟呼厨泉提前率领军队突围返回西河郡。
於夫罗死后,由于其子刘豹年幼,呼厨泉率军返回,夺取了南匈奴单于的位置。
不过,因此导致许多部落暗中并不服从呼厨泉的管理,只是碍于对方的兵威,表面屈服而已。
刘备大喜道:“正愁无人可用,有刘兄相助,备无忧也!至于前去镇守边境的将领,子房先生可有推荐之人?”
“麴义将军如今在五原郡镇守,防备阴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周亚夫在雁门郡操练军队,云长在云中郡监督水利工程,毋丘毅将军在代郡。目前玄德公身边,可用之人唯有益德与子经(牵昭)。”张良从容的说道。
“益德虽然勇武过人,可作先锋或偏将,但是性格比较急躁,统领边军与南匈奴的军队打消耗战,还需子经啊!”刘备实际上心里已经有了人选。
张飞与刘备是涿县老乡,牵昭少年时便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刎颈之交,刘备自然非常清楚两人的能力。
“益德这些年从周亚夫那里学得了许多治军与用兵之道,连亚夫都对益德的改变称赞有加。要知道亚夫并非善于言辞之辈,能对益德如此看好,玄德公不妨将此次重担交于益德,也好磨炼他一番。”张良倒是对张飞这些年的进步看在眼中,对刘备举荐道。
“益德变化这般大吗?既然子房如此看好,那定襄郡、云中郡与南匈奴接壤的边境就交由益德防守。”刘备立刻下令道。
“诺!”
…………
公务暂告一段落,众人退去,厅内只剩刘备与张良二人。
炭火更旺了些,映照着并州刺史刘备略显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
刘备看向身旁波澜不惊的张良,由衷叹道:“若非子房在此,备于此凛冬乱局,真不知要徒耗多少心力,会走多少弯路。先生每每于纷繁中直指根本,化繁为简,真乃神人也。恐怕当年高祖身边的留侯,所谋亦不过如此吧!”
张良微微一笑,谦逊如常道:“玄德公过誉了,良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玄德公仁德爱民,意志坚韧,这是乱世之中的根基。
并州虽位于苦寒边陲之地,然民风彪悍,若能抚之以恩义,结之以制度,严明赏罚,发展农桑,受降胡人,解决胡汉矛盾。
假以时日,必成北疆之磐石。
并州这块大地,当年可是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领土。
赵武灵王当年若不是太早退居二线,统一九州的最终未必会是秦国,很可能是赵国啊!”
刘备走到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纷飞的大雪,目光似乎穿透了严寒,看到了未来的景象。
“有子房辅佐,纵是万丈寒冰,备亦有信心将其融化,让这并州之地,百姓能得温饱,边疆可得安宁。”刘备的眼神坚毅,声音之中充满了豪情。
张良静立其后,笑而不语,只是目光中流露出对这位仁德主公的赞许与期待。
与当年的高祖相比,同是没有家族依靠的“平民身份”,刘备与刘邦身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的闪光点,并非如同他当初选择之时的那句评语:“有高祖之风。”
窗外是冰封千里的并州大地。
室内,一番安邦定国的伟业,正在这寒冬之中,悄然孕育。
备当亲率大军,前赴云中、定襄边境,保护我们治下的百姓……”
“玄德公且慢!寒冬用兵,士卒疲敝,补给艰难,纵能小胜,亦得不偿失。
南匈奴亦为生计所迫,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张良连忙阻止道。
“以子房先生之意,当用何策破之?”刘备连忙请教道。
张良沉吟良久,缓缓说道:“良有一策,可双管齐下。
其一,遣一能言善辩之士,携茶叶、食盐、布帛、少许粮食,前往南匈奴部落中最强悍者,晓以利害,许以互市之利,分化拉拢。
游牧民族之所以劫掠周边百姓,不过是因为许多生活必需品他们无法创造出来。
我们一旦给予南匈奴部落中最强者这些物品,他们必然不会继续纵容麾下劫掠边郡百姓。
即使如今朝廷衰弱,边防军却并非吃素的,战斗力依旧强盛,与汉王朝的边军硬碰硬,必然会有损伤。
互市对于我们来说,也非常有利。我们可以从南匈奴部落之中,换得良马无数。
至于那些比较弱小的部落,我们必须痛击他们,让对方知道并州军的厉害之处。
其二,令边军收缩防线,于关键隘口多设烽燧、疑兵,广挖陷坑。另组织边民青壮,结寨自保,相互预警。
使其掠无所获,反增损耗,其势自沮。
这些比较弱小的南匈奴部落见到我们并州的军队不敢与他们交战,必定认为边军懦弱。
一旦开春之后,他们只要继续挑衅劫掠,那时我们以逸待劳许久,对敌军发动猛攻,必将大获全胜。
如此一来,我们完全震慑住蠢蠢欲动的南匈奴诸部后,他们只能选择与我们在边郡展开互市,毕竟这是目前对双方最有利的选择。”
刘备听完,怒气渐消,转为深思。
他深知张良之谋往往着眼于大势与人心,而非一时胜负。
此策既能缓边患,又能为日后长期治理乃至分化匈奴打下基础,确是老谋深算。
“便依子房先生之计!至于使者的人选,简宪和刚从京城返回,路上感染了风寒,尚在休息之中……”
刘备还未说完,只见定襄郡太守刘谋自告奋勇的说道:“老臣这些年皆在边郡为官,熟知胡人的习惯。如今南匈奴的单于乃呼厨泉,为於夫罗之弟。
愿前往西河郡的南匈奴王城,说服对方,不与我们并州军开战!”
南匈奴单于於夫罗在当初河东郡之乱时,与白波军、张杨麾下的军队联手进入河东,想划分大汉在河东郡的地盘。
结果三方势力皆被千里奔袭的白起率军击破,其中南匈奴单于於夫罗被提前埋伏的段煨军射杀,其弟呼厨泉提前率领军队突围返回西河郡。
於夫罗死后,由于其子刘豹年幼,呼厨泉率军返回,夺取了南匈奴单于的位置。
不过,因此导致许多部落暗中并不服从呼厨泉的管理,只是碍于对方的兵威,表面屈服而已。
刘备大喜道:“正愁无人可用,有刘兄相助,备无忧也!至于前去镇守边境的将领,子房先生可有推荐之人?”
“麴义将军如今在五原郡镇守,防备阴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周亚夫在雁门郡操练军队,云长在云中郡监督水利工程,毋丘毅将军在代郡。目前玄德公身边,可用之人唯有益德与子经(牵昭)。”张良从容的说道。
“益德虽然勇武过人,可作先锋或偏将,但是性格比较急躁,统领边军与南匈奴的军队打消耗战,还需子经啊!”刘备实际上心里已经有了人选。
张飞与刘备是涿县老乡,牵昭少年时便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刎颈之交,刘备自然非常清楚两人的能力。
“益德这些年从周亚夫那里学得了许多治军与用兵之道,连亚夫都对益德的改变称赞有加。要知道亚夫并非善于言辞之辈,能对益德如此看好,玄德公不妨将此次重担交于益德,也好磨炼他一番。”张良倒是对张飞这些年的进步看在眼中,对刘备举荐道。
“益德变化这般大吗?既然子房如此看好,那定襄郡、云中郡与南匈奴接壤的边境就交由益德防守。”刘备立刻下令道。
“诺!”
…………
公务暂告一段落,众人退去,厅内只剩刘备与张良二人。
炭火更旺了些,映照着并州刺史刘备略显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
刘备看向身旁波澜不惊的张良,由衷叹道:“若非子房在此,备于此凛冬乱局,真不知要徒耗多少心力,会走多少弯路。先生每每于纷繁中直指根本,化繁为简,真乃神人也。恐怕当年高祖身边的留侯,所谋亦不过如此吧!”
张良微微一笑,谦逊如常道:“玄德公过誉了,良不过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玄德公仁德爱民,意志坚韧,这是乱世之中的根基。
并州虽位于苦寒边陲之地,然民风彪悍,若能抚之以恩义,结之以制度,严明赏罚,发展农桑,受降胡人,解决胡汉矛盾。
假以时日,必成北疆之磐石。
并州这块大地,当年可是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领土。
赵武灵王当年若不是太早退居二线,统一九州的最终未必会是秦国,很可能是赵国啊!”
刘备走到窗前,望着窗外依旧纷飞的大雪,目光似乎穿透了严寒,看到了未来的景象。
“有子房辅佐,纵是万丈寒冰,备亦有信心将其融化,让这并州之地,百姓能得温饱,边疆可得安宁。”刘备的眼神坚毅,声音之中充满了豪情。
张良静立其后,笑而不语,只是目光中流露出对这位仁德主公的赞许与期待。
与当年的高祖相比,同是没有家族依靠的“平民身份”,刘备与刘邦身上还是有许多不同的闪光点,并非如同他当初选择之时的那句评语:“有高祖之风。”
窗外是冰封千里的并州大地。
室内,一番安邦定国的伟业,正在这寒冬之中,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