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出海口(上)-《民国的先生》

  “先生为何发笑?”龙督军按捺不住,率先开口。

  苏俊嘴角的笑意未散,语气却添了几分果决:

  “督军,咱们云南的发展被卡了多少年?就卡在一个出海口!进出口点东西,都要看法国佬和安南人的脸色。现在倒好,一座完完全全由我们自己说了算的海港,送到了跟前。这便宜,能不白占吗?”

  三人闻言,

  眼中皆是精光一闪,显然已察觉到其中不凡。

  龙督军端着茶碗的手顿了顿,放下杯子,目光灼灼地看向苏俊:“苏先生,这话可有深意,里面的门道,还请明示。”

  “呃……怎么说呢?桂系这一战,我断定必败。但说实话,他们的失败并非兵革不利,实败在‘钱’上——是那些常凯申背后的浙系财阀,让他们失去了赢的希望。”苏俊沉吟片刻说道。

  卢军长先是朗声背诵: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随即话锋一转,笑着叹道:“苏先生这番分析,正合‘庙算’之道”,某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但眼下最关键的,这出海口要怎么拿下来?”

  苏俊笑了笑,不急不缓地说道:“一个字——‘利’。”

  “苏先生,这‘利’字,莫非有什么深意?”卢军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连声追问道。

  “你琢磨琢磨,”

  苏俊沉声道,“战后桂系失势,两湖之地——湖北、湖南,定然会落入南京政府手中。”

  “这时候咱们站出来,要求将海防港划为云南的出海通道,情理上完全说得通。而这一举动,恰好能在滇桂之间埋下嫌隙的种子。常凯申最擅长分而治之,这种能离间地方势力的事,他肯定乐见其成,此其一也。”

  三人听罢,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其二,”

  苏俊接着说道,

  “我们的核心诉求其实只是一条物资过境通道。地盘和人口,我们完全可以不要。不仅如此,我们还会给桂系提供一笔资金支持——虽说数额比不上海防港那边,但我想他们应当会欢迎我们的提议。这样一来,我们进口石油、橡胶、武器等物资就会容易得多,还能省去不少关税和通行阻碍。”

  龙督军听完,只抛出一句核心问话:“那咱们要打仗吗?”

  苏俊闻言笑了,答道:“不用真打。咱们只需要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出征仪式,再把军队驻扎在与广西接壤的边境就行。这样一来,对上能交差,二来军队压在边境,桂系自然会主动派人来谈判。”

  龙督军顿时松了口气,连声道:“这样好,这样好!不用打仗,双方老百姓也能少受些罪。”

  卢军长闻言,笑着将目光投向一旁的莫老邪:“莫大当家的,看来此次出征,这运输的担子,又得麻烦您老了。”

  莫老邪也跟着笑了,爽快应道:“这有何难!只是云南到海防的公路还没通——看来,咱们又有新的路要修了。”

  龙督军脸上笑意更浓,当即拍板:“那还等什么?立刻通知昆明所有新闻媒体,三天后,咱们就办一场盛大的出征仪式!”

  四月的昆明,

  天朗气清,盘龙江边的北校场上早已人山人海。

  青石板铺就的观礼台搭在高台之上,覆着藏青色粗布,台侧插满青天白日旗与各部队军旗,风一吹便猎猎作响。

  观礼台一角特意辟出区域,十几名身着中山装或西装的新闻记者早已架好相机——镜头对着校场中央,胶卷盒悬在胸前晃悠,几名晚报记者还握着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人群景象。

  台下百姓挤得水泄不通:裹蓝布帕子的老妇、穿短褂的脚夫、戴学生帽的青年,都踮着脚朝中央望,低声议论里混着小贩叫卖烟糖的吆喝。

  记者们不时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闪光灯在人群中零星亮起,惹得身旁孩童好奇地伸手去指。

  辰时刚过,

  几声礼炮轰然炸响,震得远处翠湖的水都似晃了晃。

  龙督军身着笔挺中山装,胸前别着青天白日徽章,与卢军长、苏俊等人并肩走上观礼台。

  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记者们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齐刷刷对准了台上行礼的众人。

  随后,莫老邪带着几名司机站在队伍侧方,身后几十辆美国道奇卡车一字排开,车身上拉着印“辎重运输队”的帆布,透着利落劲儿,又引来了一阵快门声。

  “全体肃立!奏乐!”

  司仪的吼声透过铁皮喇叭传开,军乐队立刻奏响《国民革命歌》,旋律激昂。

  身着灰布军装的士兵排成整齐方阵,迈着正步从观礼台前走过,靴底踏在石板上声响整齐,肩上步枪闪着冷光。

  队伍末尾,几辆贴着“保境安民”标语的卡车缓缓驶过,车头旗帜随风翻飞,百姓们再次鼓掌,记者们更是站起身,追着队伍调整镜头角度。

  龙督军走到台前,拿起连着粗重电线的话筒——话筒架在木制支架上,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传遍校场:

  “诸位乡亲,诸位记者同仁!将士们!今日我滇军集结出征,绝非穷兵黩武之举。

  此乃应中央政府协调之请,为求滇桂边境稳定。

  我滇军将士此行,唯有两大信条:一是‘保境’,守好咱云南的门户,护好一方水土;二是‘安民’,进境不扰百姓炊烟,遇民不犯一针一线,力争不伤一兵一卒,只求共促安宁!”

  话音刚落,

  台下爆发出“龙督军万岁”“滇军威武”的呼喊,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挥起写着“国家统一”“和平万岁”的小旗。

  记者们立刻俯身疾书,将这番话一字不落地记在本上,还有人趁机高声问道:

  “督军!若桂系阻挠,滇军仍会坚持不战吗?”

  龙督军抬手示意安静,朗声道:“我部初心不变,既遵中央协调之意,更守保境安民之底线。”

  这句话又引来了一阵快门声。

  仪式尾声,

  士兵们齐声高喊“保境安民!为国为民!”,声浪直冲云霄。

  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观礼台旁的海棠花落了满地,混着泥土的清香。

  记者们围在台前争抢提问,胶片在相机里滚动的细微声响,与百姓的议论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场盛大仪式里最鲜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