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韦神传奇:星算之术惊天地-《一万个小故事》

  在九州大陆的南楚之地,有一个以星算之术闻名的韦氏家族。传说他们能观星象而知国运,测天机以断祸福,而家族中最负盛名的,便是被世人尊称为“韦神”的韦衍。

  韦衍自幼异于常人,三岁便能辨认北斗七星,五岁可背出《周天星算经》全文。当别的孩童还在玩泥巴时,他已常独坐院中,仰观星空至天明,指尖在虚空勾勒星轨,口中念念有词(眼神专注如古井,仿佛与漫天星辰对话)。

  十岁那年,南楚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河床龟裂,庄稼枯死,百姓们跪在祭坛前祈求天降甘霖,却始终无果。国相召集众术士占卜,皆言“天罚难消”,唯有韦衍站出来,指着东南方的一颗异星道:“此星犯月,三日后必有雨,但需引渠导水,否则将成洪涝。”

  众人皆以为孩童妄言,唯有老族长力排众议,命人按韦衍所说开凿引水渠。三日后,果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因有渠道分流,雨水滋养了田地,却未酿成灾祸。经此一事,“韦神童”的名号传遍南楚。

  及冠之年,韦衍的星算之术已臻化境。北狄入侵南楚边境,国君召他问计。韦衍夜观天象,在沙盘上画出星轨图(指尖轻点,星点在沙盘上跳动):“昴星偏南,狄军主力将从西侧山谷突袭,今夜三更,可设伏于此。”国君依计而行,果然大败北狄,俘虏敌将无数。

  最令人称奇的是“改星移斗”一事。彼时南楚太子突发恶疾,御医束手无策,星象显示“帝星黯淡,恐难续命”。韦衍焚香沐浴,在观星台布下七星阵,以自身精血为引,通宵推演。次日清晨,太子竟奇迹般转危为安,而韦衍鬓角已添了数缕白发,观星台上的七盏油灯,灯芯皆化作星尘消散。

  有人说韦衍窥破天机太多,必遭天谴。他却淡然一笑(拂袖望着星空):“星算之术,非为逆天,实为顺天应人。知灾祸而避之,见危难而救之,方是正道。”

  晚年的韦衍隐居在南山观星台,将毕生所学着成《韦氏星经》,传于后人。据说他临终前,天空出现罕见的“五星连珠”异象,一道流光自天际坠入观星台,韦衍的身影便在星光中渐渐淡去。

  如今,南山观星台仍矗立在云雾间,每逢月圆之夜,隐约可见一道白影仰观星空。南楚百姓说,那是韦神未曾离去,仍在以星算之术,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的故事,也如夜空中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九州大地的传说里。

  韦衍仙逝后,《韦氏星经》被妥善珍藏在南山观星台的密室中。这部凝聚了韦神毕生心血的典籍,字迹间仿佛流转着星光,普通人翻阅只觉晦涩难懂,唯有与星算之术有宿缘者,方能从中窥见一二玄机。

  数十年后,南楚有个名叫韦昭的少年,自幼对星空痴迷,常常彻夜不眠地仰望苍穹。他是韦氏旁支的后裔,虽未得家族真传,却天生能在星空中看见常人无法察觉的轨迹。一日,他听闻南山观星台藏有韦神遗迹,便孤身前往。

  观星台常年被云雾笼罩,设有重重机关。韦昭凭着一股执拗,在山脚下徘徊三日,竟于无意间循着北斗星的方位,找到了隐藏的石阶。登上观星台时,正逢月上中天,他见台中央的石桌上,隐约有星光汇聚成图,与自己梦中所见的星轨惊人地相似。

  (韦昭屏息凝神,伸手触碰那片星光,指尖传来一阵温热)刹那间,密室的石门轰然开启,《韦氏星经》悬浮在半空,书页自动翻动,最终停留在记载“星象推演”的篇章。韦昭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渐渐领悟了其中的奥秘。

  彼时南楚恰逢瘟疫横行,百姓死伤无数。官府束手无策,只能焚烧疫区,引发民怨。韦昭夜观星象,发现紫微星旁有妖星闪烁,且与地上的“瘴气之源”遥遥相应。他依照《韦氏星经》中的指引,算出瘴气源头在城外三十里的黑龙潭。

  (韦昭背着行囊,带着星经中记载的驱邪符篆,毅然前往黑龙潭)潭中果然盘踞着一条巨蟒,其鳞甲漆黑如墨,吞吐的气息带着恶臭,正是散播瘟疫的元凶。韦昭虽无韦衍那般通天之力,却以星经中的“七星步”周旋,避开巨蟒的攻击,同时将符篆化作星光,打入潭底的瘴气核心。

  符篆爆发的光芒净化了瘴气,巨蟒发出一声哀鸣,化作一道黑气消散。三日后,城中瘟疫渐退,百姓们奔走相告,都说韦神显灵,派来使者拯救苍生。

  韦昭却并未居功,他将《韦氏星经》重新送回观星台,只带走了其中几页关于“农时星象”的记载。回到家乡后,他教百姓们根据星象判断播种、收割的时机,又依据星轨变化预测旱涝,使得当地年年丰收。

  有人劝他重开韦氏星算一脉,他却摇头笑道(望着星空,眼中闪烁着与韦衍相似的澄澈):“韦神留下星经,是为了让世人顺应天道,而非恃术自傲。能护一方安宁,便足够了。”

  后来,韦昭的子孙世代守护着观星台,虽不再以“星算”闻名,却将韦神“顺天应人”的理念融入生活。每逢灾年,总有韦氏后人依据星象指引,带领百姓避祸求生。

  而南山观星台的云雾中,那道白影与韦昭的身影时常交叠。百姓们说,韦神的精神从未远去,他化作了星光,融入了每一个心怀苍生的后人眼中,让“韦神传奇”在九州大地上,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喜欢一万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