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磨难,侠气初成
1837年,广东钦州的一个茅草屋里,刘永福呱呱坠地。父亲是个贫苦的佃农,母亲靠缝补浆洗贴补家用。他自幼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十来岁时,父母相继死于瘟疫,孤苦无依的他流落到广西,给船主当佣工,学撑船、识水性,练就了一身结实筋骨。
那时的广西,天地昏沉,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一次,刘永福撞见官府差役强抢民女,他攥着撑船的竹篙冲上去,一篙将差役扫倒在地,拉着民女就往芦苇荡里钻。差役带着人搜了三天三夜,愣是没找到他俩——刘永福熟悉水路,藏在空心芦苇丛里,饿了就摸鱼,渴了就饮露,硬是躲过了追捕。
“这世道,没王法,就自己挣个公道!”二十岁的刘永福攥紧拳头,投奔了反清的天地会,拿起了刀枪。他作战勇猛,又懂水性,很快成了小头领,手下都服他——不是因为他狠,是因为他从不抢百姓,缴获的粮食物资,总先分给弟兄们和附近的穷苦人。
黑旗高举,啸聚山林
天地会起义失败后,刘永福带着两百多弟兄退到中越边境的保胜(今越南老街),在这里竖起了一面黑旗。旗面是沉沉的黑,中央绣着北斗七星,边缘缀着锯齿状的红边,像血,也像火焰。
“黑旗在,就有咱们穷人的活路!”刘永福站在山头上,望着旗下弟兄,声音洪亮如钟。他定下规矩:不欺百姓,不掠妇女,缴获均分。附近的流民、矿工纷纷来投,黑旗军很快发展到数千人。
他们在保胜开垦荒地,种粮自给,又扼守红河航道,向过往商船收些“保护费”,但只收富商的,穷苦人的船分文不取。越南官府管不了这片地界,却也乐得有人维持秩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永福就这样在边境扎下根,成了“山大王”,却比官府更得人心。
援越抗法,纸桥扬威
1873年,法军侵占河内,越南国王慌了神,派人捧着金印来求刘永福:“刘将军若能退敌,越南愿年年纳贡。”刘永福看着使者带来的法军暴行画像——百姓被枪杀,房屋被烧毁,拳头捏得咯咯响。
“法军占的是越南的地,杀的是亚洲的人,这仗,我打!”他点起一千黑旗军,奔袭河内。
纸桥之战,成了刘永福的成名之战。法军上尉安邺骑着高头大马,看着对面衣衫褴褛的黑旗军,嗤笑出声。刘永福不答话,摘下腰间酒葫芦,猛灌一口,将葫芦往地上一摔:“弟兄们,让洋鬼子看看咱中国人的骨头!”
黑旗军将士如猛虎下山,土枪打得法军阵脚大乱。安邺想策马突围,刘永福看得真切,抬手一枪,子弹正中安邺咽喉。法军没了头领,溃不成军。黑旗军收复河内,越南百姓提着酒肉来谢,刘永福却摆摆手:“我是中国人,保的是咱亚洲人的体面,不用谢。”
十年后,法军卷土重来,将领李威利号称“常胜将军”。刘永福再次出战,还是在纸桥。这一次,法军有新式大炮,黑旗军伤亡惨重。有弟兄劝他退,刘永福指着黑旗:“旗倒了,人心就散了!”他亲自擂鼓,鼓声咚咚,震得将士们热血上涌,竟硬生生顶住了法军的进攻,最终斩杀李威利,再次大胜。
归国抗日,孤忠泣血
1885年,刘永福应清政府之邀,率黑旗军回国,被封为广东南澳镇总兵。可他骨子里的硬气,总与官场格格不入——他不愿克扣军饷,不愿巴结上司,没多久就被排挤。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割让台湾。刘永福正在台湾,他拍着桌子骂:“朝廷能割,我刘永福不能让!”他在台南竖起黑旗,号召台湾百姓抗日:“纵使片土之剩,亦应死守!”
那时的黑旗军,早已不是巅峰时期,武器落后,粮饷匮乏。刘永福变卖自己的家产充作军饷,甚至把女儿的嫁妆都拿了出来。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拿锄头、扁担跟日军拼,却没一个投降的。
嘉义保卫战,黑旗军用土制地雷炸死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曾文溪之战,三百黑旗军战士死守阵地,全部战死,没有一个后退。
弹尽粮绝时,日军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刘永福把劝降书撕了,回信只有八个字:“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
1902年,刘永福病逝于钦州老家。临终前,他望着墙上悬挂的七星黑旗,老泪纵横:“我这辈子,对得起黑旗,对得起百姓,就怕……就怕后人忘了这面旗的分量啊!”
如今,钦州的刘永福故居里,那面复制的黑旗依旧飘扬。它见证过草莽英雄的侠气,见证过抗法保国的铁血,更见证着一个中国人“宁死不屈”的脊梁。刘永福的传奇,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如黑旗上的七星,永远在历史的夜空里闪烁。
喜欢一万个小故事
1837年,广东钦州的一个茅草屋里,刘永福呱呱坠地。父亲是个贫苦的佃农,母亲靠缝补浆洗贴补家用。他自幼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十来岁时,父母相继死于瘟疫,孤苦无依的他流落到广西,给船主当佣工,学撑船、识水性,练就了一身结实筋骨。
那时的广西,天地昏沉,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一次,刘永福撞见官府差役强抢民女,他攥着撑船的竹篙冲上去,一篙将差役扫倒在地,拉着民女就往芦苇荡里钻。差役带着人搜了三天三夜,愣是没找到他俩——刘永福熟悉水路,藏在空心芦苇丛里,饿了就摸鱼,渴了就饮露,硬是躲过了追捕。
“这世道,没王法,就自己挣个公道!”二十岁的刘永福攥紧拳头,投奔了反清的天地会,拿起了刀枪。他作战勇猛,又懂水性,很快成了小头领,手下都服他——不是因为他狠,是因为他从不抢百姓,缴获的粮食物资,总先分给弟兄们和附近的穷苦人。
黑旗高举,啸聚山林
天地会起义失败后,刘永福带着两百多弟兄退到中越边境的保胜(今越南老街),在这里竖起了一面黑旗。旗面是沉沉的黑,中央绣着北斗七星,边缘缀着锯齿状的红边,像血,也像火焰。
“黑旗在,就有咱们穷人的活路!”刘永福站在山头上,望着旗下弟兄,声音洪亮如钟。他定下规矩:不欺百姓,不掠妇女,缴获均分。附近的流民、矿工纷纷来投,黑旗军很快发展到数千人。
他们在保胜开垦荒地,种粮自给,又扼守红河航道,向过往商船收些“保护费”,但只收富商的,穷苦人的船分文不取。越南官府管不了这片地界,却也乐得有人维持秩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永福就这样在边境扎下根,成了“山大王”,却比官府更得人心。
援越抗法,纸桥扬威
1873年,法军侵占河内,越南国王慌了神,派人捧着金印来求刘永福:“刘将军若能退敌,越南愿年年纳贡。”刘永福看着使者带来的法军暴行画像——百姓被枪杀,房屋被烧毁,拳头捏得咯咯响。
“法军占的是越南的地,杀的是亚洲的人,这仗,我打!”他点起一千黑旗军,奔袭河内。
纸桥之战,成了刘永福的成名之战。法军上尉安邺骑着高头大马,看着对面衣衫褴褛的黑旗军,嗤笑出声。刘永福不答话,摘下腰间酒葫芦,猛灌一口,将葫芦往地上一摔:“弟兄们,让洋鬼子看看咱中国人的骨头!”
黑旗军将士如猛虎下山,土枪打得法军阵脚大乱。安邺想策马突围,刘永福看得真切,抬手一枪,子弹正中安邺咽喉。法军没了头领,溃不成军。黑旗军收复河内,越南百姓提着酒肉来谢,刘永福却摆摆手:“我是中国人,保的是咱亚洲人的体面,不用谢。”
十年后,法军卷土重来,将领李威利号称“常胜将军”。刘永福再次出战,还是在纸桥。这一次,法军有新式大炮,黑旗军伤亡惨重。有弟兄劝他退,刘永福指着黑旗:“旗倒了,人心就散了!”他亲自擂鼓,鼓声咚咚,震得将士们热血上涌,竟硬生生顶住了法军的进攻,最终斩杀李威利,再次大胜。
归国抗日,孤忠泣血
1885年,刘永福应清政府之邀,率黑旗军回国,被封为广东南澳镇总兵。可他骨子里的硬气,总与官场格格不入——他不愿克扣军饷,不愿巴结上司,没多久就被排挤。
1895年,甲午战败,清政府割让台湾。刘永福正在台湾,他拍着桌子骂:“朝廷能割,我刘永福不能让!”他在台南竖起黑旗,号召台湾百姓抗日:“纵使片土之剩,亦应死守!”
那时的黑旗军,早已不是巅峰时期,武器落后,粮饷匮乏。刘永福变卖自己的家产充作军饷,甚至把女儿的嫁妆都拿了出来。将士们饿着肚子打仗,拿锄头、扁担跟日军拼,却没一个投降的。
嘉义保卫战,黑旗军用土制地雷炸死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曾文溪之战,三百黑旗军战士死守阵地,全部战死,没有一个后退。
弹尽粮绝时,日军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刘永福把劝降书撕了,回信只有八个字:“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
1902年,刘永福病逝于钦州老家。临终前,他望着墙上悬挂的七星黑旗,老泪纵横:“我这辈子,对得起黑旗,对得起百姓,就怕……就怕后人忘了这面旗的分量啊!”
如今,钦州的刘永福故居里,那面复制的黑旗依旧飘扬。它见证过草莽英雄的侠气,见证过抗法保国的铁血,更见证着一个中国人“宁死不屈”的脊梁。刘永福的传奇,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如黑旗上的七星,永远在历史的夜空里闪烁。
喜欢一万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