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大明京城这边也没闲着。
安武伯曹文诏与兵部尚书李邦华奉旨整顿九边军务,率领五万大军,手持尚方宝剑,浩浩荡荡出京而去,随行的还有一批从京营抽调的将领。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都明白,这是朝廷要对九边动真格了,毕竟九边将士拿着朝廷钱粮却消极怠工,还大肆培植私人势力,换谁也无法容忍。
江宁亲自前来相送,户部尚书郭允厚也一同前往。
望着曹文诏、李邦华率领大军远去的背影,江宁转头看向郭允厚,带着几分不满道:“老郭,你是不是一天闲得没事干?
怎么哪都有你?”
郭允厚抚着胡须,毫不在意地笑道:“侯爷这话可不对。
只要是能为朝廷挣钱、省钱的地方,老夫自然要出现。
老夫已粗略算过,等安武伯和李大人整顿完九边军务,朝廷少说能省下一大笔开支,日后的钱粮军饷也能花在实处。
一想到这儿,老夫激动得都睡不着觉呢。”
看着郭允厚这副见钱眼开的模样,江宁无奈摇头叹息,随后返回五军都督府。
不多时,张维贤拿着一份名单找到江宁:“侯爷,你瞧瞧,这是最新一批送入大明皇家讲武堂学习的京营士兵与将领名单。”
江宁打开名单仔细查看,赫然发现许木木、武六义、齐恒都在其中。
确认名单无误后,他署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官印,交由书吏火速送入宫,请朱由校批示。
这时,张维贤抚着胡须,笑着说道:“侯爷呀,下次您再有什么想法或计划,能不能提前给老夫通个气?”
江宁有些疑惑地看向他,张维贤略带抱怨道:“侯爷,您也太不仗义了。
当初平定西南带回来十几万土司兵马,除去编练陷阵营三卫、抽调三万精锐后,剩下的十二万人马一直挂在京营名下。
为此,户部郭老抠可是没少念叨,搞得老夫时常要跟他扯皮。
但如今看来,这十二万人马,才是彻底整顿九边与北方诸省内军的关键力量啊。”
江宁闻言笑着点头:“英国公,实在抱歉,本侯事情太多,忙得都忘了跟您打招呼。
不过如今也不打紧了,忠贞侯和定远侯率领五万兵马编练北方各省新军,基层将领和骨干都从五万人马里进行抽调。
等他们二位把北方数省内军编练完成,恐怕手中的五万人马也剩不下几个了。
接下来便是曹将军和李邦华整顿九边军务,他们带去的这五万人也可以从京营名册上销掉,只要曹将军和李邦华能顺利回来就行。”
张维贤抚须点头:“侯爷放心,稍后老夫就安排人着手办理。”
江宁点头应下,心中暗自思忖:土司兵马骁勇善战,又吃苦耐劳。
当初把这十几万人带回京营,组建了陷阵营三卫,分左中右各辖一万兵马。
剩下的十二万人在京营中潜心学习,如今都成了合格的京营士兵。
把他们派出去担任北方诸省的基层将领和九边骨干,这十几万人马便几乎重新架构了大明北方的军事体系。
如今京营兵力保持在二十万以内,朝廷的军饷开支便能压下来,更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布局,
等曹文诏和李邦华彻底整顿完九边,便只剩下辽东一地。
届时,辽东的将门与坐地户将彻底被朝廷孤立,除非他们有胆子起兵反叛、投靠努尔哈赤,否则便成了案板上的鱼肉,朝廷想怎么处置都在一念之间。
若是识相,便给他们个体面。
若是不识相,那就送他们见阎王。
…………
几日后,江宁前往军器局视察。
兵仗局原本属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后来江宁死皮赖脸地向朱由校讨了过来应急,毕竟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军器局先前归工部管辖,工匠们被贪官污吏欺压剥削,过得还不如乞丐,技术水平也停留在几十年前。
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钻研技术?
兵杖局却不同,作为内廷衙门,直接为皇帝服务,资源雄厚,加上九族出品必属精品的标准,技术显然比军器局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正因两部门进行了合并,大明火器的产量、质量与技术水准,才在短短时间内实现了飞跃。
来到军器局,新任军器局都督佥事毕懋康与掌印太监王卓匆匆赶来行礼,江宁对着二人点了点头。
为了将制造火器的权力纳入五军都督府,江宁顺带把火器专家、工部右侍郎毕懋康也挖了过来,还特意请朱由校下旨,给了他一个都督佥事的官职。
至于掌印太监王卓,也是朱由校的心腹,虽没有老魏的屠刀救苍生的能力、也无方正化的细心沉稳,却胜在听话,对专业事务从不多加干预,使得两人相处融洽。
更重要的是,王卓代表着天子朱由校,否则五军都督府连制造火器的衙门都掌管了,难免显得权势过大,有了天子心腹掌印太监坐镇,便相当于受到内廷制衡,恰到好处。
随后,毕懋康与王卓带着江宁参观合并后的作坊。
不多时,江宁来到一处炼铁炉前,看着眼前这尊庞然大物,惊得半晌说不出话,赶忙问道:“毕大人,之前军器局的炼铁炉不是高一丈二吗?
但本侯瞧着这炉子,最起码快有两丈了。”
毕懋康笑着道:“侯爷,这还多亏了王公公。”
江宁略感疑惑地看向王卓,王卓笑着解释:“侯爷有所不知,先前工部管辖军器局时,下边官员贪污横行、欺压工匠,炼铁炉只做到一丈二高。
而且万历年间朝廷增加矿税,还附带各种苛捐杂税,民间也没人敢筑高炉炼铁,毕竟每筑一座高炉,产出的铁都不够抵交杂税。
但这并不代表工匠们只能造一丈二的炉子,内廷的炼铁炉最高已有两丈,产量比军器局的多出一倍还多呢。”
江宁听完既惊讶又悲哀,大明的科技发展竟被朝廷的贪污腐败生生拖了后腿,好在如今情况已得到改善。
随后,毕懋康与王卓带着他去看制作燧发枪的磨床,江宁看完大为震撼:这玩意儿简直是后世机床的雏形!
工人通过脚踩发力对枪管钻洞取孔,比之前的人工操作省时省力太多。
就在这时,机床后钻出一个人来。
江宁眉头微皱,仔细一看,竟是王徵。
王徵赶忙上前行礼,一旁的毕懋康也连忙道:“侯爷,这磨床能造出来,多亏了王徵王大人,不然下官也无能为力。”
江宁笑着道:“王大人,你可真是给了本侯一个惊喜,也为朝廷立了一大功啊。”
王徵挠了挠头,笑道:“侯爷过奖了,下官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这本是前人的构想,下官只是将其重现于世罢了。
不过下官打算再改良一番,像水力风车那样用风力驱动,这样工作效率和时间都能大幅提升。”
江宁点头:“你尽管大胆尝试,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来找本侯。”
王徵激动得满脸通红:“侯爷,那不知可否向陛下请旨,允许下官随意观看《永乐大典》?
下官保证绝不私自带出宫。”
江宁沉默片刻:“可以。
不过你也得多做出些拿得出手的东西,不然本侯在陛下那里也不好交代。”
王徵连忙点头应下。一旁的毕懋康也拉了拉江宁的袖子,满脸期盼地问:“侯爷,下官能不能也跟着一块儿去?”
江宁笑道:“当然可以。
毕大人如今好歹是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这点权利还是有的。”
随后,江宁又问王徵:“王大人,你之前折腾的那个蒸汽机,捣鼓得怎么样了?”
王徵略显尴尬:“侯爷见谅,虽说有了些进步,但总觉得还不够完善,下官也时常与同僚们商议探讨。”
江宁点头,没有多问。
他毕竟是外行,瞎指点只会闹出“外行指导内行”的笑话。
转而询问毕懋康:“毕大人,如今燧发枪的月产量能达到多少?
能否满足神机营士兵的正常需求?”
毕懋康面露难色:“回侯爷,如今燧发枪月产五百只,若想提升,三班倒最多也就八百只,再往上就难了。
毕竟工艺太过复杂,原材料还好说,但掌握核心技艺的工匠需要时间培养,没有速之法。”
江宁点头:“既如此,你们尽力就好。
另外,给工匠的待遇和俸禄一定要发放到位,不能让他们受苦受累还拿不到应得的酬劳。”
毕懋康和王卓赶忙保证:“侯爷放心,谁要是敢克扣工匠俸禄,就把他扔进炼铁炉里炼了!”
江宁与众人又交谈了一番,正准备告辞,专业的事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他还有一堆其他事务要处理。
谁知这时,宋应星、陈子龙与另一名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见到江宁赶忙行礼,江宁笑着摆手示意不必多礼。
他看向宋应星,笑着问道:“长庚,听说你在编撰一本叫《天工开物》的着作,不知进展如何了?”
宋应星尴尬地挠了挠头:“回侯爷,已有些眉目,但涉及的东西太多,还需多方考证才能定稿。”
江宁点头:“你尽管编纂,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本侯,本侯自当助你一臂之力。”
宋应星连忙道谢,他们虽是大明皇家科技院成员,也挂了官职,但品级太低,许多资源接触不到,有江宁这位天子红人开口,无疑是很好的助力。
这时,江宁看向宋应星身后的中年男子,问道:“长庚,这位是?”
那中年男子赶忙行礼:“学生宋应昇见过侯爷。”
宋应星也解释道:“回侯爷,这是家兄宋应昇,原本在浙江任知县,奈何官场黑暗,家兄便辞了官职。
此次入京是给下官送些书籍,协助下官一同编撰《天工开物》。”
江宁点头,默默记下这个名字。
一旁的陈子龙却小声开口:“侯爷,下官有一事想请侯爷帮忙。”
江宁点头笑道:“什么事?但说无妨。”
陈子龙脸色微红:“侯爷,下官在大明皇家科技院虽学了不少东西,但更喜爱诗文与政事,所以……侯爷能不能帮帮下官?”
在场众人闻言皆惊,好家伙,这是明目张胆请江侯爷关照提拔!
前段时间侯方域的事闹得沸沸扬扬,陈子龙怎如此不知轻重?
江宁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暗自思索:当初让虎大威去请宋应星来帮忙种植新型作物,结果虎大威把陈子龙也打包带来,一并丢进了大明皇家科技院,之后便没再管过。
陈子龙的作用似乎也就是协助种植新型作物,如今这项技术朝廷已熟练掌握,再把他留在科技院确实不合适。
况且陈子龙本就是有名的少年才子,不能埋没了。
思索片刻后,江宁道:“要不这样,本侯身边缺个经历,负责整理公文。
你要不要来五军都督府任职?”
陈子龙大喜,连忙点头:“多谢侯爷!”
随后,江宁便告辞离开了。
喜欢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安武伯曹文诏与兵部尚书李邦华奉旨整顿九边军务,率领五万大军,手持尚方宝剑,浩浩荡荡出京而去,随行的还有一批从京营抽调的将领。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都明白,这是朝廷要对九边动真格了,毕竟九边将士拿着朝廷钱粮却消极怠工,还大肆培植私人势力,换谁也无法容忍。
江宁亲自前来相送,户部尚书郭允厚也一同前往。
望着曹文诏、李邦华率领大军远去的背影,江宁转头看向郭允厚,带着几分不满道:“老郭,你是不是一天闲得没事干?
怎么哪都有你?”
郭允厚抚着胡须,毫不在意地笑道:“侯爷这话可不对。
只要是能为朝廷挣钱、省钱的地方,老夫自然要出现。
老夫已粗略算过,等安武伯和李大人整顿完九边军务,朝廷少说能省下一大笔开支,日后的钱粮军饷也能花在实处。
一想到这儿,老夫激动得都睡不着觉呢。”
看着郭允厚这副见钱眼开的模样,江宁无奈摇头叹息,随后返回五军都督府。
不多时,张维贤拿着一份名单找到江宁:“侯爷,你瞧瞧,这是最新一批送入大明皇家讲武堂学习的京营士兵与将领名单。”
江宁打开名单仔细查看,赫然发现许木木、武六义、齐恒都在其中。
确认名单无误后,他署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官印,交由书吏火速送入宫,请朱由校批示。
这时,张维贤抚着胡须,笑着说道:“侯爷呀,下次您再有什么想法或计划,能不能提前给老夫通个气?”
江宁有些疑惑地看向他,张维贤略带抱怨道:“侯爷,您也太不仗义了。
当初平定西南带回来十几万土司兵马,除去编练陷阵营三卫、抽调三万精锐后,剩下的十二万人马一直挂在京营名下。
为此,户部郭老抠可是没少念叨,搞得老夫时常要跟他扯皮。
但如今看来,这十二万人马,才是彻底整顿九边与北方诸省内军的关键力量啊。”
江宁闻言笑着点头:“英国公,实在抱歉,本侯事情太多,忙得都忘了跟您打招呼。
不过如今也不打紧了,忠贞侯和定远侯率领五万兵马编练北方各省新军,基层将领和骨干都从五万人马里进行抽调。
等他们二位把北方数省内军编练完成,恐怕手中的五万人马也剩不下几个了。
接下来便是曹将军和李邦华整顿九边军务,他们带去的这五万人也可以从京营名册上销掉,只要曹将军和李邦华能顺利回来就行。”
张维贤抚须点头:“侯爷放心,稍后老夫就安排人着手办理。”
江宁点头应下,心中暗自思忖:土司兵马骁勇善战,又吃苦耐劳。
当初把这十几万人带回京营,组建了陷阵营三卫,分左中右各辖一万兵马。
剩下的十二万人在京营中潜心学习,如今都成了合格的京营士兵。
把他们派出去担任北方诸省的基层将领和九边骨干,这十几万人马便几乎重新架构了大明北方的军事体系。
如今京营兵力保持在二十万以内,朝廷的军饷开支便能压下来,更重要的是政治层面的布局,
等曹文诏和李邦华彻底整顿完九边,便只剩下辽东一地。
届时,辽东的将门与坐地户将彻底被朝廷孤立,除非他们有胆子起兵反叛、投靠努尔哈赤,否则便成了案板上的鱼肉,朝廷想怎么处置都在一念之间。
若是识相,便给他们个体面。
若是不识相,那就送他们见阎王。
…………
几日后,江宁前往军器局视察。
兵仗局原本属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后来江宁死皮赖脸地向朱由校讨了过来应急,毕竟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军器局先前归工部管辖,工匠们被贪官污吏欺压剥削,过得还不如乞丐,技术水平也停留在几十年前。
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钻研技术?
兵杖局却不同,作为内廷衙门,直接为皇帝服务,资源雄厚,加上九族出品必属精品的标准,技术显然比军器局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正因两部门进行了合并,大明火器的产量、质量与技术水准,才在短短时间内实现了飞跃。
来到军器局,新任军器局都督佥事毕懋康与掌印太监王卓匆匆赶来行礼,江宁对着二人点了点头。
为了将制造火器的权力纳入五军都督府,江宁顺带把火器专家、工部右侍郎毕懋康也挖了过来,还特意请朱由校下旨,给了他一个都督佥事的官职。
至于掌印太监王卓,也是朱由校的心腹,虽没有老魏的屠刀救苍生的能力、也无方正化的细心沉稳,却胜在听话,对专业事务从不多加干预,使得两人相处融洽。
更重要的是,王卓代表着天子朱由校,否则五军都督府连制造火器的衙门都掌管了,难免显得权势过大,有了天子心腹掌印太监坐镇,便相当于受到内廷制衡,恰到好处。
随后,毕懋康与王卓带着江宁参观合并后的作坊。
不多时,江宁来到一处炼铁炉前,看着眼前这尊庞然大物,惊得半晌说不出话,赶忙问道:“毕大人,之前军器局的炼铁炉不是高一丈二吗?
但本侯瞧着这炉子,最起码快有两丈了。”
毕懋康笑着道:“侯爷,这还多亏了王公公。”
江宁略感疑惑地看向王卓,王卓笑着解释:“侯爷有所不知,先前工部管辖军器局时,下边官员贪污横行、欺压工匠,炼铁炉只做到一丈二高。
而且万历年间朝廷增加矿税,还附带各种苛捐杂税,民间也没人敢筑高炉炼铁,毕竟每筑一座高炉,产出的铁都不够抵交杂税。
但这并不代表工匠们只能造一丈二的炉子,内廷的炼铁炉最高已有两丈,产量比军器局的多出一倍还多呢。”
江宁听完既惊讶又悲哀,大明的科技发展竟被朝廷的贪污腐败生生拖了后腿,好在如今情况已得到改善。
随后,毕懋康与王卓带着他去看制作燧发枪的磨床,江宁看完大为震撼:这玩意儿简直是后世机床的雏形!
工人通过脚踩发力对枪管钻洞取孔,比之前的人工操作省时省力太多。
就在这时,机床后钻出一个人来。
江宁眉头微皱,仔细一看,竟是王徵。
王徵赶忙上前行礼,一旁的毕懋康也连忙道:“侯爷,这磨床能造出来,多亏了王徵王大人,不然下官也无能为力。”
江宁笑着道:“王大人,你可真是给了本侯一个惊喜,也为朝廷立了一大功啊。”
王徵挠了挠头,笑道:“侯爷过奖了,下官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这本是前人的构想,下官只是将其重现于世罢了。
不过下官打算再改良一番,像水力风车那样用风力驱动,这样工作效率和时间都能大幅提升。”
江宁点头:“你尽管大胆尝试,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来找本侯。”
王徵激动得满脸通红:“侯爷,那不知可否向陛下请旨,允许下官随意观看《永乐大典》?
下官保证绝不私自带出宫。”
江宁沉默片刻:“可以。
不过你也得多做出些拿得出手的东西,不然本侯在陛下那里也不好交代。”
王徵连忙点头应下。一旁的毕懋康也拉了拉江宁的袖子,满脸期盼地问:“侯爷,下官能不能也跟着一块儿去?”
江宁笑道:“当然可以。
毕大人如今好歹是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这点权利还是有的。”
随后,江宁又问王徵:“王大人,你之前折腾的那个蒸汽机,捣鼓得怎么样了?”
王徵略显尴尬:“侯爷见谅,虽说有了些进步,但总觉得还不够完善,下官也时常与同僚们商议探讨。”
江宁点头,没有多问。
他毕竟是外行,瞎指点只会闹出“外行指导内行”的笑话。
转而询问毕懋康:“毕大人,如今燧发枪的月产量能达到多少?
能否满足神机营士兵的正常需求?”
毕懋康面露难色:“回侯爷,如今燧发枪月产五百只,若想提升,三班倒最多也就八百只,再往上就难了。
毕竟工艺太过复杂,原材料还好说,但掌握核心技艺的工匠需要时间培养,没有速之法。”
江宁点头:“既如此,你们尽力就好。
另外,给工匠的待遇和俸禄一定要发放到位,不能让他们受苦受累还拿不到应得的酬劳。”
毕懋康和王卓赶忙保证:“侯爷放心,谁要是敢克扣工匠俸禄,就把他扔进炼铁炉里炼了!”
江宁与众人又交谈了一番,正准备告辞,专业的事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他还有一堆其他事务要处理。
谁知这时,宋应星、陈子龙与另一名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见到江宁赶忙行礼,江宁笑着摆手示意不必多礼。
他看向宋应星,笑着问道:“长庚,听说你在编撰一本叫《天工开物》的着作,不知进展如何了?”
宋应星尴尬地挠了挠头:“回侯爷,已有些眉目,但涉及的东西太多,还需多方考证才能定稿。”
江宁点头:“你尽管编纂,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来找本侯,本侯自当助你一臂之力。”
宋应星连忙道谢,他们虽是大明皇家科技院成员,也挂了官职,但品级太低,许多资源接触不到,有江宁这位天子红人开口,无疑是很好的助力。
这时,江宁看向宋应星身后的中年男子,问道:“长庚,这位是?”
那中年男子赶忙行礼:“学生宋应昇见过侯爷。”
宋应星也解释道:“回侯爷,这是家兄宋应昇,原本在浙江任知县,奈何官场黑暗,家兄便辞了官职。
此次入京是给下官送些书籍,协助下官一同编撰《天工开物》。”
江宁点头,默默记下这个名字。
一旁的陈子龙却小声开口:“侯爷,下官有一事想请侯爷帮忙。”
江宁点头笑道:“什么事?但说无妨。”
陈子龙脸色微红:“侯爷,下官在大明皇家科技院虽学了不少东西,但更喜爱诗文与政事,所以……侯爷能不能帮帮下官?”
在场众人闻言皆惊,好家伙,这是明目张胆请江侯爷关照提拔!
前段时间侯方域的事闹得沸沸扬扬,陈子龙怎如此不知轻重?
江宁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暗自思索:当初让虎大威去请宋应星来帮忙种植新型作物,结果虎大威把陈子龙也打包带来,一并丢进了大明皇家科技院,之后便没再管过。
陈子龙的作用似乎也就是协助种植新型作物,如今这项技术朝廷已熟练掌握,再把他留在科技院确实不合适。
况且陈子龙本就是有名的少年才子,不能埋没了。
思索片刻后,江宁道:“要不这样,本侯身边缺个经历,负责整理公文。
你要不要来五军都督府任职?”
陈子龙大喜,连忙点头:“多谢侯爷!”
随后,江宁便告辞离开了。
喜欢天启朝第一搅屎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