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眉宇间洋溢着神采-《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洪武老祖,前方是楚长乐的庙宇,可要前往一观?”

  朱让杜指着不远处香火鼎盛的庙宇,询问朱元璋。

  “楚长乐?何以此人庙宇之繁盛,竟超越其他名将之所?”

  朱元璋闻言愕然,望见楚长乐庙宇前人潮涌动,惊讶之色更浓。

  显然,楚长乐在后世备受推崇!

  拥趸众多,且以青年为主!

  “因近临高考,众多学子特来祭拜楚太公,祈求其在考试中超常发挥!”朱让杜在旁解说。

  “高考?”

  朱元璋与朱标目光好奇地转向朱让杜。

  朱让杜恍悟,朱元璋与朱标怎知高考为何物?

  此乃现代学子升学之制,大明无此制,他们自然不知。

  朱让杜连忙解释高考之意。

  “原来如此!”

  “如此说来,后世高考,颇似我大明科举!”

  朱元璋闻言,恍然大悟。

  “为何学子高考要拜楚长乐?”

  朱标好奇发问。

  “懿文老祖有所不知,楚长乐,凤武年间文人,读书人之信仰!其出身皇卫学院文科班,旷世奇才,持特等毕业证!”

  “楚太公事迹繁多!”

  “乃大明书法大家、政治家,一生清廉,却无子嗣!”

  朱让杜速速介绍楚长乐概况。

  朱松亦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倾听。

  历史轨迹已变,他对后世之事同样茫然。

  此刻听朱让杜所言,亦觉趣味盎然。

  而朱元璋则直接与国运系统沟通,欲探楚长乐之详情。

  国运系统,自是最为了解。

  “宿主于推演中曾见楚长乐,凤武年间之事,推演朱匣烨时,不也曾涉及?”

  当朱元璋提及楚长乐时,国运系统即刻回应:

  “我记得有这么个人!”

  “但推演时仅知其存在,细节则未显现。”

  朱元璋对楚长乐有印象,仅止于知道有这么个人,且印象中他似乎颇为特别。

  至于更多,他确实一无所知。

  系统提出条件:“我可为宿主整理楚长乐信息,但需消耗300点国运值。”

  朱元璋沉默,心中暗道:这系统果然难缠,随便一问就要国运值。

  他冷哼一声:“你不说,我自会问他人。”

  朱元璋不愿再耗国运值,毕竟老九家的老四和老五都还未推演,未来穿越亦需大量国运值。

  他决心不再被这系统轻易摆布。

  于是,他转向朱让杜:“说件关于楚长乐有意思的事。”

  朱让杜思索片刻,道:“据明史,楚长乐在凤武年间,曾在朝堂上与武将。”

  “朝堂?”

  朱元璋与朱标闻言皆惊。

  楚长乐竟如此大胆!

  朝堂圣地,怎敢动手?

  “他不是文科出身吗?怎敢与武将动手?”朱元璋惊问。

  “洪武老祖有所不知,楚长乐虽文科出身,但身手不凡,一般武将难以匹敌。

  那次朝堂之上,他一口气放倒了两位武将!”朱让杜解释道。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更加震惊。

  楚长乐,真是个猛人!

  文科出身的楚长乐,竟独自放倒了两位将军!

  “这是因何而起?”朱元璋追问。

  “源于凤武大帝以女子之身继位,遭武将集团反对。

  楚长乐支持凤武大帝暂掌帝位,故而双方争执。”

  “楚长乐乃凤武大帝一方之人。”朱让杜进一步说明。

  “楚长乐身为文人,能支持朱慧英女子为帝,眼光独到。”朱元璋点头称许,

  “武将难以接受女子指挥,情理之中。

  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大汉,岂会轻易听命于女子?除非她确有能耐。”

  “正因此事,楚长乐备受读书人推崇。

  死后,人们为其立庙,前来祭拜者多为读书人。

  至今,学子考试前常来祭拜,祈求楚长乐保佑。”朱让杜笑道。

  谈及刘伯温能否预知后世,朱让杜又讲述几件楚长乐的事迹,令朱元璋与朱标感慨万分。

  楚长乐实为能臣,对大明的贡献不在于谦之下。

  “洪武年间怎无此等好官?”朱元璋叹息。

  与后世名臣相比,洪武朝官员除开国功臣外,鲜有出色者。

  即便是徐达、常遇春,亦非完美。

  蓝玉等人更是罪有应得。

  简而言之,朱元璋麾下的文臣武将能名垂青史,多因被美化或功绩掩盖过错。

  若深究他们的过失,足以引发诸多争议与非议。

  徐达、常遇春等人,在辅佐朱元璋争夺天下时,亦曾行径不端,攻城略地时劫掠成风。

  然而,史书岂会如实记载?对外又怎能直言不讳?

  想当年攻陷应天府,若非朱元璋严令不得侵扰百姓,应天府的民众恐怕也难逃劫难。

  否则,他朱元璋定会被百姓唾骂。

  历史总由胜利者书写,成败论英雄,大抵如此。

  相比之下,老九麾下的将领及后世名将,远比朱元璋的手下更为出色,这都得益于老九的军事改革与规矩约束。

  “洪武老祖此言差矣,洪武朝亦不乏良臣!”朱让杜反驳道,“如诚意伯刘基,岂非贤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提及刘伯温,朱元璋面露尴尬。

  刘基,字伯温,乃浙江人,亦是随朱元璋征战的旧部,更是他的智囊。

  刘伯温自然是位好官,只可惜与淮西勋贵不和,更成了蓝玉等人的眼中刺。

  身为督察院都御史,刘伯温有权监察百官,而淮西勋贵行事作风不正,双方矛盾激化,势不两立。

  彼时,朱元璋尚需蓝玉抵御北元之患,亦期待淮西勋贵如蓝玉者助其铲除北元。

  为大明,为灭北元,朱元璋终忍痛舍刘伯温,保蓝玉。

  对刘伯温,朱元璋内心或有歉疚,此乃其过往之一斑。

  闻朱让杜提及刘伯温,朱元璋心中五味杂陈。

  “刘伯温,确是良臣!”

  “朕好奇,尔等如何评价刘伯温?”

  朱元璋沉默片刻,转而问道。

  “后世有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军事上,刘伯温之才,可比三国武侯诸葛亮!”

  “治国上,刘伯温亦不输魏征!”

  朱让杜道出后世对刘伯温之普遍看法。

  此评价,甚高!

  然亦有人非议刘伯温,谓其初为元进士、官吏,后投朱元璋,气节有亏。

  人无完人,寻人瑕疵,易如反掌。

  “刘伯温后世竟得好名!”

  “倦了,寻处用餐吧!”

  朱元璋点头,对朱让杜吩咐。

  时已近傍晚,一行游逛半日。

  朱让杜就近择一农家乐,众人前往。

  朱元璋甚爱现代美食,每餐之时,最为兴奋。

  他曾欲遍尝汉中美食,后发现现代明国美食繁多,日日换新,亦难尝尽。

  菜系繁多,分为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基本菜系,且各有细分地方特色。

  烹饪技法更是五花八门,包括炒(爆、熘)、烧(焖、煨、烩、卤)、煎(溻、贴)、炸(烹)、煮(汆、炖、煲)、蒸、烤(腌、熏、风干)及凉拌、淋等,种类繁多。

  搭配不同食材,未尝之菜肴数以万计。

  单论鸡的做法,便有几百种,风味各异。

  朱元璋若日日更换口味,至死也难遍尝世间美食。

  何况此时还有各式西餐,西餐文化与明朝大相径庭,种类繁多。

  但朱元璋对西餐无感,偏爱明朝菜肴。

  于农家乐,朱元璋与朱标品尝全牛宴,这是全新体验。

  尽管与朱松相处后,他们开始食牛,却未曾见过如此多样做法。

  大明禁私宰耕牛,唯朱松敢为。

  后世耕地无需耕牛,养牛多为食用,故吃法多样。

  此餐让朱元璋与朱标大呼过瘾,朱松料想他们日后会更爱牛肉,大明禁宰牛之规或将改变。

  餐后,朱元璋满意拭嘴,忽问刘伯温之事。

  “提及刘伯温,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可有立庙祭祀?”

  朱让杜闻此,微惊,点头答:“刘伯温庙确有,老祖宗欲往观之乎?”

  “香火如何?”朱元璋追问,未明言欲往。

  朱元璋内心对刘伯温抱有愧疚,想到要去刘伯温的庙宇,自觉会羞愧难当。

  他苦恼于如何面对刘伯温,担心此行只会让自己不自在。

  “很多人崇拜诚意伯刘伯温。”

  “因为他占卜极为精准!”

  朱让杜谈及刘伯温的占卜,显得格外兴奋,眉宇间洋溢着神采。

  “没错,那老家伙在算命上确有过人之处。”

  朱元璋对此颇为赞同。

  昔日,朱元璋曾请刘伯温为大明国运算一卦。

  刘伯温以烧饼为卦,创作了烧饼歌,预言大明国运二百七十余年。

  此预言与老四一脉的统治时长惊人吻合。

  起初朱元璋尚存疑虑,但国运系统的数据证实老四一脉的确只享国276年后,他对刘伯温早年那卦的精准感到震撼。

  “十数年前,刘伯温的后裔在整理刘家祖宅时,发现了一本刘伯温生前的着作《御世录》,其中预言了大明后来的三件大事。”

  “这些事后来一一成真。”

  朱让杜继续讲述。

  “什么?这《御世录》预言了哪三件大事?”

  朱元璋听后更加好奇。

  刘伯温在洪武年间所着的《御世录》?

  他竟从未听闻此书,且其预言竟在后世逐一应验!

  这实在神奇!

  “第一件:大明传承五百载,帝阳之中立独阴!”

  “起初,众人只理解前半句,即大明国祚至少五百年,这已成事实。

  直至凤武大帝即位,后半句的含义才被众人领悟。”

  朱让杜笑着透露了第一件事。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