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你已成年怎么还如此急躁-《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当前难题非内燃机本身,有您赐予的机床及橡胶密封材料,制造不难,难在钢材品质与石油提炼。”他续道,“内燃机对钢材与石油纯度均有严苛要求,现有实验材料尚未达标。”

  朱松听后,沉吟道:“内燃机与石油提炼的质量务必同步提升。”

  “一年时光尚短,本王耐心等待。

  内燃机一成,院士之位虚位以待!”朱松许下承诺。

  进度至此,朱松已甚感欣慰。

  “院士?”刘耀祖面露讶异。

  “正是,研究院院士,本王将请父皇赐其品阶,至少等同三品官员待遇。”朱松笑言,“有名无实,何足挂齿?”

  “三品官?”刘耀祖瞠目结舌。

  工匠历来被体制边缘化,纵有通天之能,亦难逃卑微宿命。

  如工部工匠,辛劳无比,却常被官吏剥削。

  封工匠为官,前所未闻!

  “千真万确,本王言出必行!”朱松正色道,“不止你,研究院内凡能促进大明工业与科技发展者,皆有机会获封品级与相应福利。

  只要你们勤勉,未来皆可入仕!”

  此言一出,颠覆封建常规。

  然,唯有予工匠以希望,方能驱动工业与科技之轮滚滚向前。

  朱松决心给予工匠,尤其是研究员们最优渥的待遇,让他们怀抱光大门楣的憧憬,从而更积极地投身于研究与创新之中。

  自随朱元璋穿越至六百多年后的现代世界,朱松愈发坚信,朱元璋亦能明了,这些研究者的功绩与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将士,甚至更为卓越。

  “殿下请宽心,我誓必在一年之内造出内燃机呈上!”刘耀祖满面振奋,语气坚定地向朱松保证。

  勉励过刘耀祖后,朱松转而探访隔壁负责研发的小组。

  得益于燧发枪的研发经验,加之钢铁锻造技术日新月异,的研发亦取得了显着进展。

  “殿下请看,此乃初代汉中造成品。”研究员展示着成品,介绍道,“目前枪管钢材硬度尚显不足,影响使用寿命。

  关键在于钢材能否耐高温,确保膛线不因高温而磨损,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从外观观之,此枪身与后世着名的阿卡47如出一辙。

  如研究员所言,关键瓶颈在于制身的钢材尚未达标。

  然此难题终将攻克!

  朱松试射后,询问其测试数据:“此枪能稳定发射多少发?”

  “至多千发,膛线便会出现问题。”研究员略显无奈,“远未达到殿下设定的五千发合格标准。”

  后世的使用寿命,普遍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发之间。

  朱松所定五千发合格线,已算宽松。

  显然,当前炼钢技术仍需精进。

  无论是内燃机还是,对钢材的要求均极为严苛。

  至于迫击炮、滑膛炮等大型武器,因其体积庞大,此类问题尚不显着。

  对于如这般精细武器,钢材要求更为严苛!

  “其有效射程几何?”朱松问道。

  “现有射程可达三百米,极限约五百米,但三百米后精准度大减!”研究员答道,“最佳射程在一百至两百米间。”

  “精度与射程尚有提升空间!”朱松道,“需加速进程,年前我将再访炼钢厂催促。

  望东征前,首批合格能制成!”

  汉中造船厂以现有速度,半年内造十几艘蒸汽机船,组两三万人舰队,轻而易举。

  东征,至多半年可期!

  东瀛,不仅是朱元璋之志,朱松亦早欲征之!

  内燃机研发成功后,朱松将着手螺旋桨飞机研究。

  航母、舰载机,对他而言,仅是时间早晚。

  “殿下,晋王朱棡已至汉中府!”耿青轻声告知朱松。

  “今日腊月二十六矣?”朱松问。

  “想来近日,其余藩王亦将陆续至!”

  “走,先迎晋王!”

  对朱棡,朱松颇为敬重。

  朱棡至,朱松自当出面招待。

  返汉王府,见朱元璋与朱棡已院中品茶。

  “三哥安好!”兄弟相拥。

  “老九,此行汉中,大开眼界!”朱棡激动道,“听闻西北之美,汉中之盛,若非亲见,难以置信!”

  他对朱松敬佩至极,难以理解朱松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将西北发展至此。

  “将来三哥的太原府定能媲美汉中!”

  “三哥,太原的兵工厂已运作起来了吗?”朱松笑问。

  “正在筹备,年后即可正式开工,就等你派人过去了。”朱棡满怀期待。

  不仅是技术人员,关键是朱松那里的设备!

  没有朱松提供的机床和发电机,制造燧发枪根本无从谈起。

  “三哥放心,你回太原时,我就安排他们同行。”朱松爽快答应。

  燧发枪对他而言已过时,汉中军即将装备的新武器将远超燧发枪。

  装备领先,方能确保汉中军的绝对战力。

  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朱松手中,他人难以触及。

  朱棡是首个,或许也是唯一获此殊荣者。

  近日,众藩王陆续抵达汉中。

  多数藩王先至西安,再乘火车来汉中,首次见识火车,震惊不已。

  尤其是燕王朱棣,在蒸汽火车上,内心充满震惊与无力。

  他不解,为何朱松能造出此等奇物。

  抵达汉中后,眼前的景象再次令他们震惊。

  朱元璋的眼光见识,早已今非昔比。

  汉中城外,朱棣与宁王朱权满目震撼。

  两人结伴至西北,初到西安,朱权已被其繁华吸引。

  西安府虽不及汉中,但相较于大明他处,无疑是乐土一方。

  朱权沿途频赞老九朱松之功,对朱棣而言,无疑是种煎熬。

  此番随朱棣至汉中者,尚有其三子。

  长子朱高炽将赴封地,次子朱高煦与三子朱高燧则拟春后入学皇卫学院,此行可谓提前探路。

  燕王妃徐妙云亦同行。

  身为朱棣之贤妻,徐妙云才智出众,与妹徐妙锦皆为女中豪杰,性格、学识、智慧皆堪为后。

  然谁能母仪天下,终需视其夫婿之成就。

  抵汉中前,徐妙云心存比较之意。

  闻汉中之美,未亲眼见。

  今亲眼目睹,始悟朱棣为何涉汉王朱松之事便失方寸。

  汉中府之景象、手段,朱棣望尘莫及。

  “四哥,九哥他们到了!”此时,朱权望见一辆华丽马车与一小队汉中军迎面而来,面露喜色。

  朱松果至,且携徐妙锦同行。

  无论他与朱棣关系如何,徐妙锦与徐妙云毕竟是亲姐妹。

  徐妙云至汉中,徐妙锦自当亲迎于城外。

  “四哥、十七弟,别来无恙!旅途劳顿!”朱松未下马车,便笑向朱棣、朱权招呼。

  “九哥,臣弟甚是想你!”朱权激动迎上。

  朱棣默然。

  北征归来未久,分别尚不足两月,此等肉麻之语,实属罕见。

  朱松对小迷弟之举,亦感哭笑不得。

  另一边,徐妙锦与徐妙云姐妹久别重逢,亲昵地手挽手交谈。

  相较于她们,朱松与朱棣之间的氛围则显得微妙。

  两人对视间,隐隐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

  “侄儿拜见九皇叔!”

  察觉到气氛的微妙,朱高炽连忙上前行礼。

  朱高煦和朱高燧虽不情愿,却也只能随着朱高炽,称呼朱松为皇叔。

  礼数不可废。

  父辈之事,岂容他们小辈置喙。

  “一段时日未见,你这身形又壮硕了不少啊。”

  朱松望着明显发福的朱高炽,忍不住打趣道。

  记得上次与朱元璋路过北平府时,朱高炽就已显得过于肥胖,没想到数月未见,竟又胖了一圈。

  “身形?”

  朱高炽闻言一愣。

  “无碍。

  到了汉中,就如同到了自己家。”

  朱松话锋一转,笑道,“九皇叔已备好别院,稍后先去拜见皇爷爷。”

  此时,朱权问道:“九哥,父皇可在你府中?”

  “说不定呢,父皇近来爱四处游历,这时辰谁也说不准他在何处享乐。”

  朱松笑着回答。

  朱元璋近日颇为悠闲,临近年关,朝中事务多由他和朱标处理。

  “看来父皇确实清闲,反倒是九弟更加忙碌了。”

  一旁的朱棣闻言,眉头微皱。

  “为子者,自当为父皇分忧。”

  “父皇年迈,怎能让他过于操劳?况且我也不算忙碌,前有太子大哥担纲重任呢。”

  朱松听出了朱棣的言外之意,淡然回应。

  朱棣心中暗想,自己也是朱元璋之子,也想替父分忧,怎奈没有机会。

  哥、九哥,咱们还是赶紧进城吧。

  朱权此刻对两位兄长催促道。

  他对汉中府的好奇并非虚假,一直渴望亲眼目睹朱松治理下的景象,如今近在咫尺,心中满是急切。

  “你已成年,怎么还如此急躁?”

  “汉中又不会跑掉。”

  “你若真想来,日后有的是机会。”

  朱松听后,便引领众人进城。

  他在王府附近准备了一个大院,专为接待远道而来的藩王,与王府相距不过百步。

  “旁边便是你的汉王府吧?父皇在吗?”

  安顿下来后,朱棣直接询问朱松。

  他渴望再见朱元璋一面。

  耿青在朱松耳边低语几句,朱松点头后对朱棣笑道:“父皇与三哥他们先去大戏院看戏了。”

  “四哥和十七弟远道而来,请先休息,待父皇晚上归来,我们再一同前往王府晚宴,一家团聚。”

  朱棣听后没有多言,直接进入安排的房间休息。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