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斜斜地打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沈砚之站在城隍庙的残破门楼下,望着檐角垂落的水帘发怔。三天前从巡抚衙门出来后,他便一直躲在这座废弃的庙宇里,身上那件月白长衫早已被雨水浸得发潮,袖口磨出的破洞沾着泥点,全然没了往日里世家公子的体面。
“沈大人,该换药了。”
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瘸腿老道拄着竹杖挪到廊下,手里端着个豁口的粗瓷碗,黑乎乎的药汁在碗里晃悠,散发出苦涩的气味。沈砚之回头时,正看见老道掀起他后腰的衣服——那里有道深可见骨的刀伤,是三天前在巡抚衙门后巷被黑衣人追杀时留下的。
“多谢道长。”沈砚之咬着牙任由冰凉的药膏敷在伤口上,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这几日叨扰了。”
老道叹着气用布条缠好伤口:“沈大人是为了咱淮安百姓才落得这般境地,老道我这点微薄之力算什么。只是那伙人搜得紧,昨夜还在街口盘问,你总躲在这里不是长久之计。”
沈砚之望着庙外连绵的雨幕,眉头拧成个疙瘩。三天前他在巡抚衙门的密档库里找到了那册记载着漕运舞弊的账册,正想带着账册去找巡按御史,却被巡抚李嵩的心腹拦在了后巷。若不是当时恰好有辆运柴的马车经过,他恐怕早已成了刀下亡魂。
“那册账册……”沈砚之低声道,“道长可知哪里能妥帖存放?”
老道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城隍庙后院那座宋代的残碑,碑座下有个暗格,是前朝战乱时用来藏县志的。当年我师父传我的时候说,除非把整座碑推倒,否则绝难发现。”
沈砚之眼睛里泛起一丝光亮。他挣扎着起身,跟着老道穿过布满蛛网的偏殿,来到后院。那座残碑果然残破不堪,碑身断裂了大半,剩下的半截歪斜地倚在碑座上,上面的字迹早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老道佝偻着身子挪到碑座旁,摸索着扳动侧面一块松动的青石,碑座内侧果然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
“就藏在这里。”老道压低声音,“便是李嵩的人搜进庙里,也绝想不到这破石头里藏着东西。”
沈砚之从怀里掏出用油布层层包裹的账册,正要放进暗格,指尖忽然触到碑座内侧的刻痕。他借着从云层缝隙里漏下的微光凑近去看,那些刻痕并非天然形成,倒像是用利器细细凿出来的字迹,只是年代久远,早已被尘土覆盖。
“这是……”沈砚之伸手拂去灰尘,那些模糊的笔画渐渐显露出来。老道也凑过来看,忽然“咦”了一声:“这字迹……倒像是前朝的瘦金体。”
沈砚之的心猛地一跳。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淮安地处漕运要地,宋代时曾是重要的漕粮中转站,难不成这残碑与当年的漕运有关?他用指尖顺着刻痕一笔一划地辨认,那些断断续续的字句渐渐在脑海里连成片段——“岁运三十万石”“监仓使私截五万”“舟沉于洪泽湖”……
“是账册!”沈砚之失声低呼,“这残碑里藏着的,是宋代漕运舞弊的记录!”
老道惊得张大了嘴巴:“老天爷,这都几百年了……”
沈砚之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二十年前父亲曾任淮安漕运同知,因查出漕运积弊被人陷害,最终落得个革职抄家的下场。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漕运之弊,百年未绝,淮安地下,藏着能掀翻这浊流的东西……”当时他只当是父亲的胡话,此刻看来,父亲说的或许就是这座残碑。
就在这时,庙外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伴随着粗暴的喝问:“都给我仔细搜!李大人说了,挖地三尺也要把沈砚之找出来!”
沈砚之与老道对视一眼,皆是脸色煞白。他慌忙将账册塞进暗格,老道迅速将青石归位,两人刚躲进旁边的柴房,几个手持钢刀的差役便闯进了后院。为首的是个三角眼的汉子,正是李嵩的心腹张彪。
“张头,这里就一块破石头,不像藏人的地方。”一个差役踢了踢残碑,发出沉闷的响声。
张彪眯着眼睛打量着残碑,忽然抬脚往碑座上踹了一脚:“搜仔细些!沈砚之那厮狡猾得很,说不定就藏在什么犄角旮旯里。”
沈砚之在柴房里屏住呼吸,手心全是冷汗。他听见差役们翻动柴草的声音,听见钢刀刮过墙壁的刺耳声响,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就在这时,他听见张彪忽然“咦”了一声:“这碑座上的尘土,怎么像是刚被人动过?”
沈砚之的心猛地沉到了谷底。他看见柴房的门缝里,张彪正弯腰凑近碑座,手指在刚才老道扳动的青石上摸索。老道在他身边攥紧了拳头,竹杖的底端因为用力而陷入泥土里。
“张头,前院搜遍了也没人!”外面传来另一个差役的声音,“会不会已经跑了?”
张彪的动作顿了顿,他直起身往柴房的方向看了一眼,沈砚之赶紧缩回脑袋。过了片刻,才听见张彪不耐烦地说:“走!去下一处搜!”
脚步声渐渐远去,两人这才敢大口喘气。老道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好险……”
沈砚之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张彪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残碑前重新打开暗格,借着光亮仔细查看那些刻痕。当看到“洪泽湖底有沉船”几个字时,他忽然眼前一亮——父亲当年被陷害的罪名,正是押运的漕船在洪泽湖沉没,丢失了十万石漕粮。
“道长,”沈砚之转身看向老道,“您可知洪泽湖当年沉船的具体位置?”
老道想了想说:“听老辈人讲,湖心有座无影岛,涨水的时候就沉在水下,只有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传说那里就是当年官船沉没的地方。”
沈砚之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必须去一趟无影岛。”
“万万不可!”老道急忙阻拦,“现在外面全是李嵩的人,你怎么出城门?再说那无影岛周围全是暗礁,就算是熟水性的渔民也不敢轻易靠近。”
“那册账册里记载的,只是李嵩近三年的舞弊记录。”沈砚之望着残碑上的刻痕,“但这残碑告诉我,漕运的根子早就烂了。我父亲的冤屈,淮安百姓的苦难,都藏在这洪泽湖里。我必须去。”
老道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劝也无用。他沉默片刻,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递给沈砚之:“这里面是我攒下的碎银子,还有几个干粮。城西有个废弃的渡口,夜里会有私渡的渔船经过,你报我的名字,王老五会送你过去。”
沈砚之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老道粗糙的掌心,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老道时的情景。那时他刚到淮安任推官,微服私访时在城隍庙门口遇见乞讨的老道,当时还觉得他是个骗吃骗喝的江湖术士。谁能想到,如今却是这个萍水相逢的老人愿意冒着性命危险帮他。
“大恩不言谢。”沈砚之对着老道深深一揖,“若我能活着回来,定会为道长立碑致谢。”
老道摆摆手:“我一个快入土的人,要那石碑做什么。你只记住,无论查到什么,都要活着回来。淮安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官。”
夜幕降临时,沈砚之换上了一身粗布短打,借着夜色的掩护往城西而去。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他匆匆的身影。路过街口时,他看见几个差役正围着一个卖馄饨的摊子盘问,其中就有白天在城隍庙见过的张彪。
沈砚之赶紧缩到墙角的阴影里,心脏砰砰直跳。他听见张彪恶狠狠地说:“给我盯紧了各个渡口,沈砚之要是跑了,咱们都得掉脑袋!”
等差役们走远,沈砚之才敢继续往前走。城西的废弃渡口果然荒凉,岸边只有几艘破旧的渔船,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沈砚之按照老道的嘱咐,对着其中一艘亮着油灯的渔船低声道:“王老哥,是清虚道长的朋友。”
渔船里探出个脑袋,是个满脸风霜的汉子,正是王老五。他警惕地打量着沈砚之:“道长让你三更来,你怎么提前了?”
“情况紧急。”沈砚之低声道,“我必须今晚去无影岛。”
王老五皱起眉头:“现在去?夜里湖里起雾,暗礁根本看不清。”
“我出十倍的价钱。”沈砚之从油纸包里掏出一锭银子递过去。
王老五盯着银子看了半晌,最终咬了咬牙:“罢了,看在道长的面子上,我送你一程。不过先说好了,到了无影岛附近我可不敢靠太近,那里的水流太急。”
沈砚之点点头,跟着王老五登上渔船。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沈砚之坐在船头,望着远处洪泽湖朦胧的轮廓,心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眼神,想起淮安百姓在漕运苛政下的哀嚎,想起李嵩那张肥硕脸上贪婪的笑容。
“沈大人,前面就是无影岛了。”王老五忽然停下船桨,指着前方一片被雾气笼罩的水域,“你看那水面下若隐若现的影子,就是岛的轮廓。”
沈砚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雾气中有片模糊的黑影,像是蛰伏在水底的巨兽。他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羊皮囊:“多谢王老哥,剩下的路我自己走。”
王老五看着他手里的羊皮囊,知道那是用来充气泅渡的:“你多加小心,天亮前若是没回来,我就先撤了。”
沈砚之点点头,将羊皮囊吹满气,纵身跳入冰冷的湖水。湖水带着刺骨的寒意,沈砚之奋力向无影岛游去,雾气打湿了他的头发,贴在脸上冰凉一片。就在他快要靠近岛礁时,脚下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看去,只见水下隐约有艘船的轮廓,船身上还挂着腐朽的木板。
是沉船!沈砚之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屏住呼吸潜入水中,借着月光看清了那艘沉船的模样——船身已经残破不堪,甲板上覆盖着厚厚的淤泥,但依稀能辨认出船舷上刻着的“漕”字。他摸索着抓住一块木板,用力一拽,木板应声而断,露出里面黑漆漆的船舱。
沈砚之游进船舱,手指在黑暗中摸索。忽然,他触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形状像是个木箱。他费力地将木箱拖出水面,打开一看,里面装着的竟是一叠叠泛黄的账册,上面的字迹虽然模糊,但“监守自盗”“虚报损耗”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辨。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了船桨声。沈砚之警惕地抬头,看见一艘快船正朝着无影岛的方向驶来,船头挂着的灯笼在雾气中忽明忽暗,隐约能看见船头站着的人影——正是张彪!
“在那里!”张彪的声音穿透雾气传来,“沈砚之在那里!”
沈砚之心里一沉,他知道自己被发现了。他慌忙将账册塞进怀里,转身想跳入水中,却被从快船跳下来的差役拦住了去路。张彪提着钢刀一步步走近,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沈大人,没想到你躲到这种地方来了。”
“李嵩派你来的?”沈砚之握紧了手里的木板,手心因为紧张而沁出汗水。
“死到临头还惦记着李大人?”张彪狞笑着挥刀砍来,“拿你的人头回去,李大人重重有赏!”
沈砚之急忙侧身躲开,钢刀砍在旁边的礁石上,溅起一串火星。他借着张彪收刀的空隙,转身跳入湖水,拼命向远处游去。身后传来差役们的呼喊声和船桨声,沈砚之不敢回头,只顾着奋力划水。
就在他快要力竭时,忽然感觉腿上传来一阵剧痛,像是被什么东西缠住了。他低头一看,只见水草缠绕着他的脚踝,将他往水底拖拽。他挣扎着想要挣脱,却感觉越来越多的水草缠了上来,仿佛无数只手在拉扯着他。
意识渐渐模糊时,沈砚之仿佛看见父亲站在船头,对着他微笑。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想起残碑上的刻痕,想起那些还在受苦的百姓。一股力量忽然从心底涌起,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撕开水草,奋力向上游去。
当他终于浮出水面时,发现那艘快船已经不见了踪影。天边泛起了鱼肚白,雾气渐渐散去,无影岛的轮廓在晨光中清晰起来。沈砚之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岛礁,瘫倒在地上大口喘气,怀里的账册被湖水浸得有些潮湿,但依然完好无损。
他望着初升的太阳,忽然笑了起来。那些藏在残碑里的秘密,沉在湖底的真相,终于要重见天日了。他知道,前路依然艰险,但只要这些账册还在,他就有勇气走下去。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了号角声。沈砚之抬头望去,只见一队官船正朝着无影岛的方向驶来,船头飘扬的旗帜上,是巡按御史的标志。他知道,自己等的人,终于来了。
“沈大人,该换药了。”
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瘸腿老道拄着竹杖挪到廊下,手里端着个豁口的粗瓷碗,黑乎乎的药汁在碗里晃悠,散发出苦涩的气味。沈砚之回头时,正看见老道掀起他后腰的衣服——那里有道深可见骨的刀伤,是三天前在巡抚衙门后巷被黑衣人追杀时留下的。
“多谢道长。”沈砚之咬着牙任由冰凉的药膏敷在伤口上,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这几日叨扰了。”
老道叹着气用布条缠好伤口:“沈大人是为了咱淮安百姓才落得这般境地,老道我这点微薄之力算什么。只是那伙人搜得紧,昨夜还在街口盘问,你总躲在这里不是长久之计。”
沈砚之望着庙外连绵的雨幕,眉头拧成个疙瘩。三天前他在巡抚衙门的密档库里找到了那册记载着漕运舞弊的账册,正想带着账册去找巡按御史,却被巡抚李嵩的心腹拦在了后巷。若不是当时恰好有辆运柴的马车经过,他恐怕早已成了刀下亡魂。
“那册账册……”沈砚之低声道,“道长可知哪里能妥帖存放?”
老道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城隍庙后院那座宋代的残碑,碑座下有个暗格,是前朝战乱时用来藏县志的。当年我师父传我的时候说,除非把整座碑推倒,否则绝难发现。”
沈砚之眼睛里泛起一丝光亮。他挣扎着起身,跟着老道穿过布满蛛网的偏殿,来到后院。那座残碑果然残破不堪,碑身断裂了大半,剩下的半截歪斜地倚在碑座上,上面的字迹早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老道佝偻着身子挪到碑座旁,摸索着扳动侧面一块松动的青石,碑座内侧果然露出个黑黢黢的洞口。
“就藏在这里。”老道压低声音,“便是李嵩的人搜进庙里,也绝想不到这破石头里藏着东西。”
沈砚之从怀里掏出用油布层层包裹的账册,正要放进暗格,指尖忽然触到碑座内侧的刻痕。他借着从云层缝隙里漏下的微光凑近去看,那些刻痕并非天然形成,倒像是用利器细细凿出来的字迹,只是年代久远,早已被尘土覆盖。
“这是……”沈砚之伸手拂去灰尘,那些模糊的笔画渐渐显露出来。老道也凑过来看,忽然“咦”了一声:“这字迹……倒像是前朝的瘦金体。”
沈砚之的心猛地一跳。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淮安地处漕运要地,宋代时曾是重要的漕粮中转站,难不成这残碑与当年的漕运有关?他用指尖顺着刻痕一笔一划地辨认,那些断断续续的字句渐渐在脑海里连成片段——“岁运三十万石”“监仓使私截五万”“舟沉于洪泽湖”……
“是账册!”沈砚之失声低呼,“这残碑里藏着的,是宋代漕运舞弊的记录!”
老道惊得张大了嘴巴:“老天爷,这都几百年了……”
沈砚之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二十年前父亲曾任淮安漕运同知,因查出漕运积弊被人陷害,最终落得个革职抄家的下场。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漕运之弊,百年未绝,淮安地下,藏着能掀翻这浊流的东西……”当时他只当是父亲的胡话,此刻看来,父亲说的或许就是这座残碑。
就在这时,庙外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伴随着粗暴的喝问:“都给我仔细搜!李大人说了,挖地三尺也要把沈砚之找出来!”
沈砚之与老道对视一眼,皆是脸色煞白。他慌忙将账册塞进暗格,老道迅速将青石归位,两人刚躲进旁边的柴房,几个手持钢刀的差役便闯进了后院。为首的是个三角眼的汉子,正是李嵩的心腹张彪。
“张头,这里就一块破石头,不像藏人的地方。”一个差役踢了踢残碑,发出沉闷的响声。
张彪眯着眼睛打量着残碑,忽然抬脚往碑座上踹了一脚:“搜仔细些!沈砚之那厮狡猾得很,说不定就藏在什么犄角旮旯里。”
沈砚之在柴房里屏住呼吸,手心全是冷汗。他听见差役们翻动柴草的声音,听见钢刀刮过墙壁的刺耳声响,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就在这时,他听见张彪忽然“咦”了一声:“这碑座上的尘土,怎么像是刚被人动过?”
沈砚之的心猛地沉到了谷底。他看见柴房的门缝里,张彪正弯腰凑近碑座,手指在刚才老道扳动的青石上摸索。老道在他身边攥紧了拳头,竹杖的底端因为用力而陷入泥土里。
“张头,前院搜遍了也没人!”外面传来另一个差役的声音,“会不会已经跑了?”
张彪的动作顿了顿,他直起身往柴房的方向看了一眼,沈砚之赶紧缩回脑袋。过了片刻,才听见张彪不耐烦地说:“走!去下一处搜!”
脚步声渐渐远去,两人这才敢大口喘气。老道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好险……”
沈砚之却没放松警惕,他知道张彪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残碑前重新打开暗格,借着光亮仔细查看那些刻痕。当看到“洪泽湖底有沉船”几个字时,他忽然眼前一亮——父亲当年被陷害的罪名,正是押运的漕船在洪泽湖沉没,丢失了十万石漕粮。
“道长,”沈砚之转身看向老道,“您可知洪泽湖当年沉船的具体位置?”
老道想了想说:“听老辈人讲,湖心有座无影岛,涨水的时候就沉在水下,只有枯水期才会露出水面。传说那里就是当年官船沉没的地方。”
沈砚之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必须去一趟无影岛。”
“万万不可!”老道急忙阻拦,“现在外面全是李嵩的人,你怎么出城门?再说那无影岛周围全是暗礁,就算是熟水性的渔民也不敢轻易靠近。”
“那册账册里记载的,只是李嵩近三年的舞弊记录。”沈砚之望着残碑上的刻痕,“但这残碑告诉我,漕运的根子早就烂了。我父亲的冤屈,淮安百姓的苦难,都藏在这洪泽湖里。我必须去。”
老道看着他坚定的眼神,知道劝也无用。他沉默片刻,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递给沈砚之:“这里面是我攒下的碎银子,还有几个干粮。城西有个废弃的渡口,夜里会有私渡的渔船经过,你报我的名字,王老五会送你过去。”
沈砚之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老道粗糙的掌心,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老道时的情景。那时他刚到淮安任推官,微服私访时在城隍庙门口遇见乞讨的老道,当时还觉得他是个骗吃骗喝的江湖术士。谁能想到,如今却是这个萍水相逢的老人愿意冒着性命危险帮他。
“大恩不言谢。”沈砚之对着老道深深一揖,“若我能活着回来,定会为道长立碑致谢。”
老道摆摆手:“我一个快入土的人,要那石碑做什么。你只记住,无论查到什么,都要活着回来。淮安不能没有你这样的官。”
夜幕降临时,沈砚之换上了一身粗布短打,借着夜色的掩护往城西而去。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他匆匆的身影。路过街口时,他看见几个差役正围着一个卖馄饨的摊子盘问,其中就有白天在城隍庙见过的张彪。
沈砚之赶紧缩到墙角的阴影里,心脏砰砰直跳。他听见张彪恶狠狠地说:“给我盯紧了各个渡口,沈砚之要是跑了,咱们都得掉脑袋!”
等差役们走远,沈砚之才敢继续往前走。城西的废弃渡口果然荒凉,岸边只有几艘破旧的渔船,在晚风中轻轻摇晃。沈砚之按照老道的嘱咐,对着其中一艘亮着油灯的渔船低声道:“王老哥,是清虚道长的朋友。”
渔船里探出个脑袋,是个满脸风霜的汉子,正是王老五。他警惕地打量着沈砚之:“道长让你三更来,你怎么提前了?”
“情况紧急。”沈砚之低声道,“我必须今晚去无影岛。”
王老五皱起眉头:“现在去?夜里湖里起雾,暗礁根本看不清。”
“我出十倍的价钱。”沈砚之从油纸包里掏出一锭银子递过去。
王老五盯着银子看了半晌,最终咬了咬牙:“罢了,看在道长的面子上,我送你一程。不过先说好了,到了无影岛附近我可不敢靠太近,那里的水流太急。”
沈砚之点点头,跟着王老五登上渔船。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沈砚之坐在船头,望着远处洪泽湖朦胧的轮廓,心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眼神,想起淮安百姓在漕运苛政下的哀嚎,想起李嵩那张肥硕脸上贪婪的笑容。
“沈大人,前面就是无影岛了。”王老五忽然停下船桨,指着前方一片被雾气笼罩的水域,“你看那水面下若隐若现的影子,就是岛的轮廓。”
沈砚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雾气中有片模糊的黑影,像是蛰伏在水底的巨兽。他深吸一口气,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羊皮囊:“多谢王老哥,剩下的路我自己走。”
王老五看着他手里的羊皮囊,知道那是用来充气泅渡的:“你多加小心,天亮前若是没回来,我就先撤了。”
沈砚之点点头,将羊皮囊吹满气,纵身跳入冰冷的湖水。湖水带着刺骨的寒意,沈砚之奋力向无影岛游去,雾气打湿了他的头发,贴在脸上冰凉一片。就在他快要靠近岛礁时,脚下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他低头看去,只见水下隐约有艘船的轮廓,船身上还挂着腐朽的木板。
是沉船!沈砚之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屏住呼吸潜入水中,借着月光看清了那艘沉船的模样——船身已经残破不堪,甲板上覆盖着厚厚的淤泥,但依稀能辨认出船舷上刻着的“漕”字。他摸索着抓住一块木板,用力一拽,木板应声而断,露出里面黑漆漆的船舱。
沈砚之游进船舱,手指在黑暗中摸索。忽然,他触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形状像是个木箱。他费力地将木箱拖出水面,打开一看,里面装着的竟是一叠叠泛黄的账册,上面的字迹虽然模糊,但“监守自盗”“虚报损耗”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辨。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了船桨声。沈砚之警惕地抬头,看见一艘快船正朝着无影岛的方向驶来,船头挂着的灯笼在雾气中忽明忽暗,隐约能看见船头站着的人影——正是张彪!
“在那里!”张彪的声音穿透雾气传来,“沈砚之在那里!”
沈砚之心里一沉,他知道自己被发现了。他慌忙将账册塞进怀里,转身想跳入水中,却被从快船跳下来的差役拦住了去路。张彪提着钢刀一步步走近,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沈大人,没想到你躲到这种地方来了。”
“李嵩派你来的?”沈砚之握紧了手里的木板,手心因为紧张而沁出汗水。
“死到临头还惦记着李大人?”张彪狞笑着挥刀砍来,“拿你的人头回去,李大人重重有赏!”
沈砚之急忙侧身躲开,钢刀砍在旁边的礁石上,溅起一串火星。他借着张彪收刀的空隙,转身跳入湖水,拼命向远处游去。身后传来差役们的呼喊声和船桨声,沈砚之不敢回头,只顾着奋力划水。
就在他快要力竭时,忽然感觉腿上传来一阵剧痛,像是被什么东西缠住了。他低头一看,只见水草缠绕着他的脚踝,将他往水底拖拽。他挣扎着想要挣脱,却感觉越来越多的水草缠了上来,仿佛无数只手在拉扯着他。
意识渐渐模糊时,沈砚之仿佛看见父亲站在船头,对着他微笑。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想起残碑上的刻痕,想起那些还在受苦的百姓。一股力量忽然从心底涌起,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撕开水草,奋力向上游去。
当他终于浮出水面时,发现那艘快船已经不见了踪影。天边泛起了鱼肚白,雾气渐渐散去,无影岛的轮廓在晨光中清晰起来。沈砚之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岛礁,瘫倒在地上大口喘气,怀里的账册被湖水浸得有些潮湿,但依然完好无损。
他望着初升的太阳,忽然笑了起来。那些藏在残碑里的秘密,沉在湖底的真相,终于要重见天日了。他知道,前路依然艰险,但只要这些账册还在,他就有勇气走下去。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了号角声。沈砚之抬头望去,只见一队官船正朝着无影岛的方向驶来,船头飘扬的旗帜上,是巡按御史的标志。他知道,自己等的人,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