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斜斜地织在青灰色的瓦檐上,像无数根银线将整座云栖山缝缀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沈倦站在藏经阁的回廊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廊柱上斑驳的漆皮,目光越过雨幕落在远处被雾气笼罩的山峦上。三日来,这座隐于江南腹地的千年书院始终被连绵的阴雨笼罩,仿佛连时光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沉淀出一种近乎凝滞的静谧。
“沈先生还在等消息?”
身后传来的声音带着书卷气的温润,沈倦转过身,看见穿着月白长衫的苏墨言正捧着一卷古籍走来。这位云栖书院的山长鬓角已染霜色,眼神却清亮如秋水,手中那本泛黄的《南华经》边缘被摩挲得发亮,显然是常伴身侧的物件。
“苏山长,”沈倦微微颔首,雨水打湿的睫毛上还凝着细小的水珠,“北境急报昨日已过长江,按脚程算,今日该到了。”
苏墨言顺着他的目光望向雨雾深处,轻轻叹了口气:“自三月燕云十六州烽烟再起,你这双眼睛就没离开过北方。可云栖山深,就算消息到了,你又能如何?”他将手中的书卷递给沈倦,“你藏在这里三年,难道忘了当年答应过老山长什么?”
沈倦接过《南华经》,指尖触到冰凉的封皮时微微一颤。三年前他一身血污倒在云栖书院的山门前,是已故的老山长用一味“忘忧草”压下了他体内翻涌的戾气,也是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指着书院匾额上“守拙”二字,告诫他世间并非只有刀剑才能护佑苍生。
“我没忘。”他低声道,指腹划过书页上“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八个字,“可我昨夜梦见阿澈了。”
苏墨言的脚步顿了顿。他知道沈倦口中的“阿澈”是谁——那个在三年前的雁门关战役中,为掩护百姓撤退而身中七箭的少年将军,沈倦唯一的亲传弟子。那场战役后,沈倦便卸甲归田,从此江湖再无“玉面阎罗”,只有云栖书院里一个沉默寡言的杂役先生。
“梦到他说什么了?”苏墨言轻声问。
“他说北境的雪化了,可战壕里的水还冻着骨头。”沈倦的声音有些发哑,雨丝被风卷着打在他脸上,带来刺骨的寒意,“他还说,先生教我的那些兵法,不该烂在书院的故纸堆里。”
苏墨言望着他紧握书卷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虎口处隐约可见一道陈年旧疤——那是当年沈倦在战场上握刀留下的印记,像一条沉睡的蜈蚣,总在阴雨天隐隐作痛。
“吱呀——”
藏经阁的木门被推开,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书童举着油纸伞跑进来,裤脚沾满了泥点:“沈先生!北境来的信使,正在前院等着呢!”
沈倦的瞳孔骤然收缩,转身时带起的风卷落了廊下悬挂的铜铃,清脆的响声在雨幕中荡开,惊飞了檐下避雨的几只灰雀。
前院的青石板路上积着浅浅的水洼,一个穿着玄色劲装的汉子正站在滴水的廊檐下,腰间的虎头令牌被雨水冲刷得锃亮。看见沈倦走来,那汉子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属下参见将军!”
“起来说话。”沈倦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只有苏墨言注意到他垂在身侧的手正微微发抖。
汉子从怀中掏出一封浸透雨水的信笺,油纸包裹的三层信封都已湿透,墨迹在纸上晕开了好大一片。“末将是雁门关守将赵擎麾下亲卫,”他急促地说道,“上月契丹铁骑突袭云州,赵将军率部死守三日,如今粮草耗尽,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将军,赵将军说,天下人都可以忘了您,可北境的弟兄们不能——”
沈倦展开信纸的手指停在半空。纸上的字迹潦草而急促,显然是在激战中写就,许多字已模糊不清,但最后那句“玉面阎罗若在,何惧蛮夷”却力透纸背,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他心上。
“云州……”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地名,三年前他就是在这里亲手为阿澈合上了双眼,少年圆睁的眼睛里还映着漫天烽火。
“将军,”亲卫抬起头,雨水混着泪水从他黝黑的脸颊滑落,“赵将军说,只要您肯回去,云州就还有救!弟兄们说,哪怕只是看一眼您的银枪,也敢跟契丹人拼到最后一口气!”
沈倦将信纸捏在掌心,纸页的边缘硌得掌心生疼。他想起三年前离开雁门关时,城楼上的士兵们自发地唱起了军歌,那声音震得他坐骑的马蹄都在发颤。他曾以为自己可以斩断过去,可那些滚烫的记忆,终究是刻进了骨血里。
“沈先生,”苏墨言走上前,将一件蓑衣披在他肩上,“老山长生前常说,真正的守拙,是藏锋于鞘,而非任其锈蚀。”他从藏经阁的暗格里取出一个长约三尺的木匣,“这是老山长临终前嘱咐我交给你的,他说总有一天,你会用得上。”
木匣上着铜锁,锁孔里积着薄薄的灰尘。沈倦认出这是老山长常年放在书案下的物件,曾以为里面装着什么珍贵的典籍。他接过苏墨言递来的钥匙,插入锁孔时,听见“咔哒”一声轻响,像是积压了三年的心事终于裂开了一道缝。
匣子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静静躺着一杆通体银白的长枪。枪身镌刻着繁复的云纹,枪尖处隐约可见“破阵”二字,正是当年陪伴沈倦征战沙场的“雪饮枪”。枪杆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凹痕,那是雁门关战役中,被契丹王子的狼牙棒砸中的痕迹。
“老山长说,”苏墨言的声音带着一丝怅然,“他年轻时也曾披甲上阵,后来才明白,教书育人与持戈卫国,原是殊途同归。”
沈倦握住枪杆的刹那,一股熟悉的重量顺着手臂蔓延至全身。三年来被“忘忧草”压制的血气突然翻涌起来,他仿佛又听见了战马的嘶鸣、号角的呜咽,看见阿澈笑着对他说“先生的枪法天下第一”。
“备马。”他转身对亲卫说道,声音里已带上了久违的锋芒。
“将军要去哪?”亲卫惊喜地抬头。
“云州。”沈倦将雪饮枪斜背在身后,蓑衣的下摆扫过青石板上的水洼,激起一圈圈涟漪,“告诉赵擎,三日之内,我必到云州城下。”
苏墨言望着他踏雨而去的背影,银枪的锋芒在雨幕中偶尔闪过冷冽的光。他低头看向手中那本《南华经》,忽然想起老山长临终前的话:“这孩子的杀气太重,需得云栖山的山水养三年。但养不是灭,是让他明白,为何而战。”
雨还在下,藏经阁的铜铃又开始轻轻摇晃。苏墨言转身走进书斋,案上摊着的宣纸上,是他刚写好的两句诗:“书生落笔惊风雨,将军持枪定河山。”墨迹未干,被穿窗而来的雨丝打湿,晕染出一片朦胧的意境。
三日后,云州城下。
契丹铁骑如黑云压境般列在护城河对岸,他们的狼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是主将耶律洪基那张带着刀疤的脸。城楼上的宋军已是强弩之末,甲胄破碎,不少士兵连站立都需扶着城墙,却依旧死死盯着对面的敌军。
“赵擎,”耶律洪基的笑声隔着护城河传过来,带着浓重的异族口音,“再不降,本王就让你的士兵们尝尝被马蹄踩碎骨头的滋味!”
赵擎咳出一口血沫,将半截断裂的长枪拄在地上:“狗贼!我大宋将士,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懦夫!”他的左臂不自然地垂着,显然已被箭矢射穿。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上扬起一阵烟尘。耶律洪基皱眉望去,只见一匹白马踏破晨雾而来,马上的人穿着蓑衣,背后斜背着一杆银枪,速度快得像一道闪电。
“那是……”城楼上有老兵揉了揉眼睛,突然失声喊道,“是雪饮枪!是玉面阎罗回来了!”
这声呼喊像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座城楼。士兵们纷纷直起身,干裂的嘴唇颤抖着,有人甚至哭出声来。三年了,他们终于又见到了那杆象征着不败传奇的银枪。
白马在护城河边停下,沈倦翻身下马,解下蓑衣扔在地上。银枪在晨光中折射出冷冽的光芒,他抬头望向城楼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目光最后落在赵擎身上。
“赵将军,”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来晚了。”
赵擎望着城下那个身形挺拔的身影,突然老泪纵横。他想起三年前雁门关外,沈倦也是这样单枪匹马冲阵,银枪所过之处,契丹人仰马翻。
“列阵!”沈倦将雪饮枪顿在地上,枪尖插入泥土半寸,“随我破阵!”
城楼上的宋军突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他们互相搀扶着拿起武器,伤口的疼痛仿佛在这一刻消失殆尽。赵擎拔出腰间的短刀,刀尖指向敌军:“弟兄们,跟将军杀出去!”
耶律洪基脸色铁青,他没想到一个沈倦竟能让这群残兵死灰复燃。“放箭!”他厉声下令,密密麻麻的箭矢如飞蝗般射向沈倦。
沈倦脚尖点地,雪饮枪在他手中挽起一团银花,箭雨在离他三尺处纷纷落地。他身形一晃,已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敌阵,银枪化作一道流光,瞬间挑落了最前排的三名契丹骑兵。
“是破阵枪法!”有契丹老兵认出了这招,吓得连连后退。当年就是这路枪法,让他们在燕云十六州损失了三万精锐。
沈倦没有恋战,他的目标很明确——敌军中军的粮草营。枪尖横扫,将两名试图阻拦的偏将挑落马下,白马紧随其后,四蹄翻飞间溅起漫天尘土。
城楼上的赵擎见状,立刻下令:“开城门!随我接应将军!”
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宋军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出,他们紧紧跟在那道银白的身影后,仿佛只要跟着他,就永远不会害怕。阳光刺破云层,照在沈倦的银枪上,折射出的光芒让契丹人睁不开眼。
当沈倦的枪尖挑断粮草营的绳索,看着熊熊烈火升起时,他仿佛听见云栖山的铜铃又在耳边响起。他想起苏墨言送他离开时说的话:“守拙不是避世,是为了在该出手时,有万夫不当之勇。”
远处的山峦间,雨已经停了。云栖书院的藏经阁里,苏墨言正在为那本《南华经》更换新的书套,书页间夹着的一片忘忧草标本,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
“沈先生还在等消息?”
身后传来的声音带着书卷气的温润,沈倦转过身,看见穿着月白长衫的苏墨言正捧着一卷古籍走来。这位云栖书院的山长鬓角已染霜色,眼神却清亮如秋水,手中那本泛黄的《南华经》边缘被摩挲得发亮,显然是常伴身侧的物件。
“苏山长,”沈倦微微颔首,雨水打湿的睫毛上还凝着细小的水珠,“北境急报昨日已过长江,按脚程算,今日该到了。”
苏墨言顺着他的目光望向雨雾深处,轻轻叹了口气:“自三月燕云十六州烽烟再起,你这双眼睛就没离开过北方。可云栖山深,就算消息到了,你又能如何?”他将手中的书卷递给沈倦,“你藏在这里三年,难道忘了当年答应过老山长什么?”
沈倦接过《南华经》,指尖触到冰凉的封皮时微微一颤。三年前他一身血污倒在云栖书院的山门前,是已故的老山长用一味“忘忧草”压下了他体内翻涌的戾气,也是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指着书院匾额上“守拙”二字,告诫他世间并非只有刀剑才能护佑苍生。
“我没忘。”他低声道,指腹划过书页上“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八个字,“可我昨夜梦见阿澈了。”
苏墨言的脚步顿了顿。他知道沈倦口中的“阿澈”是谁——那个在三年前的雁门关战役中,为掩护百姓撤退而身中七箭的少年将军,沈倦唯一的亲传弟子。那场战役后,沈倦便卸甲归田,从此江湖再无“玉面阎罗”,只有云栖书院里一个沉默寡言的杂役先生。
“梦到他说什么了?”苏墨言轻声问。
“他说北境的雪化了,可战壕里的水还冻着骨头。”沈倦的声音有些发哑,雨丝被风卷着打在他脸上,带来刺骨的寒意,“他还说,先生教我的那些兵法,不该烂在书院的故纸堆里。”
苏墨言望着他紧握书卷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虎口处隐约可见一道陈年旧疤——那是当年沈倦在战场上握刀留下的印记,像一条沉睡的蜈蚣,总在阴雨天隐隐作痛。
“吱呀——”
藏经阁的木门被推开,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书童举着油纸伞跑进来,裤脚沾满了泥点:“沈先生!北境来的信使,正在前院等着呢!”
沈倦的瞳孔骤然收缩,转身时带起的风卷落了廊下悬挂的铜铃,清脆的响声在雨幕中荡开,惊飞了檐下避雨的几只灰雀。
前院的青石板路上积着浅浅的水洼,一个穿着玄色劲装的汉子正站在滴水的廊檐下,腰间的虎头令牌被雨水冲刷得锃亮。看见沈倦走来,那汉子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属下参见将军!”
“起来说话。”沈倦的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只有苏墨言注意到他垂在身侧的手正微微发抖。
汉子从怀中掏出一封浸透雨水的信笺,油纸包裹的三层信封都已湿透,墨迹在纸上晕开了好大一片。“末将是雁门关守将赵擎麾下亲卫,”他急促地说道,“上月契丹铁骑突袭云州,赵将军率部死守三日,如今粮草耗尽,城破只在旦夕之间!将军,赵将军说,天下人都可以忘了您,可北境的弟兄们不能——”
沈倦展开信纸的手指停在半空。纸上的字迹潦草而急促,显然是在激战中写就,许多字已模糊不清,但最后那句“玉面阎罗若在,何惧蛮夷”却力透纸背,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烫在他心上。
“云州……”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地名,三年前他就是在这里亲手为阿澈合上了双眼,少年圆睁的眼睛里还映着漫天烽火。
“将军,”亲卫抬起头,雨水混着泪水从他黝黑的脸颊滑落,“赵将军说,只要您肯回去,云州就还有救!弟兄们说,哪怕只是看一眼您的银枪,也敢跟契丹人拼到最后一口气!”
沈倦将信纸捏在掌心,纸页的边缘硌得掌心生疼。他想起三年前离开雁门关时,城楼上的士兵们自发地唱起了军歌,那声音震得他坐骑的马蹄都在发颤。他曾以为自己可以斩断过去,可那些滚烫的记忆,终究是刻进了骨血里。
“沈先生,”苏墨言走上前,将一件蓑衣披在他肩上,“老山长生前常说,真正的守拙,是藏锋于鞘,而非任其锈蚀。”他从藏经阁的暗格里取出一个长约三尺的木匣,“这是老山长临终前嘱咐我交给你的,他说总有一天,你会用得上。”
木匣上着铜锁,锁孔里积着薄薄的灰尘。沈倦认出这是老山长常年放在书案下的物件,曾以为里面装着什么珍贵的典籍。他接过苏墨言递来的钥匙,插入锁孔时,听见“咔哒”一声轻响,像是积压了三年的心事终于裂开了一道缝。
匣子里铺着暗红色的绒布,静静躺着一杆通体银白的长枪。枪身镌刻着繁复的云纹,枪尖处隐约可见“破阵”二字,正是当年陪伴沈倦征战沙场的“雪饮枪”。枪杆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凹痕,那是雁门关战役中,被契丹王子的狼牙棒砸中的痕迹。
“老山长说,”苏墨言的声音带着一丝怅然,“他年轻时也曾披甲上阵,后来才明白,教书育人与持戈卫国,原是殊途同归。”
沈倦握住枪杆的刹那,一股熟悉的重量顺着手臂蔓延至全身。三年来被“忘忧草”压制的血气突然翻涌起来,他仿佛又听见了战马的嘶鸣、号角的呜咽,看见阿澈笑着对他说“先生的枪法天下第一”。
“备马。”他转身对亲卫说道,声音里已带上了久违的锋芒。
“将军要去哪?”亲卫惊喜地抬头。
“云州。”沈倦将雪饮枪斜背在身后,蓑衣的下摆扫过青石板上的水洼,激起一圈圈涟漪,“告诉赵擎,三日之内,我必到云州城下。”
苏墨言望着他踏雨而去的背影,银枪的锋芒在雨幕中偶尔闪过冷冽的光。他低头看向手中那本《南华经》,忽然想起老山长临终前的话:“这孩子的杀气太重,需得云栖山的山水养三年。但养不是灭,是让他明白,为何而战。”
雨还在下,藏经阁的铜铃又开始轻轻摇晃。苏墨言转身走进书斋,案上摊着的宣纸上,是他刚写好的两句诗:“书生落笔惊风雨,将军持枪定河山。”墨迹未干,被穿窗而来的雨丝打湿,晕染出一片朦胧的意境。
三日后,云州城下。
契丹铁骑如黑云压境般列在护城河对岸,他们的狼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是主将耶律洪基那张带着刀疤的脸。城楼上的宋军已是强弩之末,甲胄破碎,不少士兵连站立都需扶着城墙,却依旧死死盯着对面的敌军。
“赵擎,”耶律洪基的笑声隔着护城河传过来,带着浓重的异族口音,“再不降,本王就让你的士兵们尝尝被马蹄踩碎骨头的滋味!”
赵擎咳出一口血沫,将半截断裂的长枪拄在地上:“狗贼!我大宋将士,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懦夫!”他的左臂不自然地垂着,显然已被箭矢射穿。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上扬起一阵烟尘。耶律洪基皱眉望去,只见一匹白马踏破晨雾而来,马上的人穿着蓑衣,背后斜背着一杆银枪,速度快得像一道闪电。
“那是……”城楼上有老兵揉了揉眼睛,突然失声喊道,“是雪饮枪!是玉面阎罗回来了!”
这声呼喊像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座城楼。士兵们纷纷直起身,干裂的嘴唇颤抖着,有人甚至哭出声来。三年了,他们终于又见到了那杆象征着不败传奇的银枪。
白马在护城河边停下,沈倦翻身下马,解下蓑衣扔在地上。银枪在晨光中折射出冷冽的光芒,他抬头望向城楼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目光最后落在赵擎身上。
“赵将军,”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来晚了。”
赵擎望着城下那个身形挺拔的身影,突然老泪纵横。他想起三年前雁门关外,沈倦也是这样单枪匹马冲阵,银枪所过之处,契丹人仰马翻。
“列阵!”沈倦将雪饮枪顿在地上,枪尖插入泥土半寸,“随我破阵!”
城楼上的宋军突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他们互相搀扶着拿起武器,伤口的疼痛仿佛在这一刻消失殆尽。赵擎拔出腰间的短刀,刀尖指向敌军:“弟兄们,跟将军杀出去!”
耶律洪基脸色铁青,他没想到一个沈倦竟能让这群残兵死灰复燃。“放箭!”他厉声下令,密密麻麻的箭矢如飞蝗般射向沈倦。
沈倦脚尖点地,雪饮枪在他手中挽起一团银花,箭雨在离他三尺处纷纷落地。他身形一晃,已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敌阵,银枪化作一道流光,瞬间挑落了最前排的三名契丹骑兵。
“是破阵枪法!”有契丹老兵认出了这招,吓得连连后退。当年就是这路枪法,让他们在燕云十六州损失了三万精锐。
沈倦没有恋战,他的目标很明确——敌军中军的粮草营。枪尖横扫,将两名试图阻拦的偏将挑落马下,白马紧随其后,四蹄翻飞间溅起漫天尘土。
城楼上的赵擎见状,立刻下令:“开城门!随我接应将军!”
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宋军士兵们如潮水般涌出,他们紧紧跟在那道银白的身影后,仿佛只要跟着他,就永远不会害怕。阳光刺破云层,照在沈倦的银枪上,折射出的光芒让契丹人睁不开眼。
当沈倦的枪尖挑断粮草营的绳索,看着熊熊烈火升起时,他仿佛听见云栖山的铜铃又在耳边响起。他想起苏墨言送他离开时说的话:“守拙不是避世,是为了在该出手时,有万夫不当之勇。”
远处的山峦间,雨已经停了。云栖书院的藏经阁里,苏墨言正在为那本《南华经》更换新的书套,书页间夹着的一片忘忧草标本,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