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之将最后一片青铜镜碎片放进锦盒时,指尖的温度仍未褪去。玉镜融入掌心后留下的余温,像一汪暖泉,顺着血脉缓缓流淌。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一层,在窗台上积成薄薄的一层金黄,恍惚间竟与镜渊碎片化作的金尘有几分相似。
“林墨刚才发消息说,《镜渊镇魂录》的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 婉娘端着刚沏好的茶走进书房,鬓边别着一枚小巧的银簪 —— 那是用梅花镯的余料改做的,簪头的半朵莲花与铜钥的缺角恰好互补。“经纬度指向的南山深处,确实有座废弃的祭坛,县志里只记载了一句‘镇山之坛,建于唐初’。”
沈砚之接过茶杯,目光落在书桌中央的《镜渊镇魂录》上。泛黄的卷轴旁,摊开着几张拓片,是从青云观废墟的石板上拓下来的,上面的符号比陶罐内壁的更复杂,隐隐构成一个完整的阵法。“唐初……” 他指尖在拓片上划过,“镜妖的传说最早也始于唐代,这祭坛恐怕与镇魂阵同源。”
婉娘将银簪取下,放在拓片中央的空白处。簪头的莲花纹与符号边缘完美贴合,拓片上突然浮现出几行淡金色的字迹,像是被银簪的温度唤醒:“坛下有井,井锁镜魂,需以玉镜之光照之,方得安宁。”
“井?” 沈砚之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寒潭底的裂隙,想起镜渊深处的漩涡,那些与水相关的意象,似乎总在轮回中反复出现。“林墨说祭坛的位置在哪?”
“南山主峰西侧的断崖下,据说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很少有人敢靠近。” 婉娘将银簪重新别回鬓边,拓片上的字迹随之隐去,“他还说,地方志里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逸尘封印青铜匣的那一年,南山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震,断崖下的祭坛被山石掩埋,从此再无人见过。”
沈砚之的目光落在锦盒里的青铜残片上。残片与铜钥拼合后,表面的纹路竟开始缓缓流动,像是一幅活的星图,而星图的中心,恰好指向南山的方向。“看来我们得再去一趟南山。”
*** 再次踏入南山时,已是深秋。漫山的枫叶红得像燃烧的火焰,与青云观废墟的断壁残垣相映,有种惊心动魄的美。林墨带着两个当地的向导早已在山脚下等候,向导手里拿着砍刀,正忙着清理通往断崖的杂草。
“这路至少有几十年没人走了。” 向导老李吐掉嘴里的草茎,指着前方被藤蔓覆盖的石阶,“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这断崖下的祭坛闹鬼,每到月圆之夜,就能听到井里有人哭,哭得那叫一个惨。”
婉娘的银簪微微发烫,簪头的莲花纹折射出细碎的光,照亮了石阶旁一块不起眼的石碑。碑上刻着 “禁地” 二字,笔画苍劲,边缘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却仍能看出刻字时的决绝。“是道士立的碑。” 她轻抚碑面,“这上面的刻痕,与青云观铜镜上的完全一致。”
沈砚之掏出铜钥,钥柄的莲花纹与碑上的 “禁” 字产生共鸣,发出淡淡的金光。藤蔓缠绕的石阶突然震动起来,藤蔓如潮水般退去,露出一条通往断崖的通道,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刻满了与拓片相同的符号。
“看来我们找对地方了。” 林墨兴奋地推了推眼镜,率先踏上石阶,“这些符号是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古人真是太智慧了!”
通道尽头是一处宽阔的平台,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残破的祭坛。祭坛由青灰色的巨石砌成,上面布满了弹孔和斧凿的痕迹,显然在某个年代受过严重的破坏。祭坛的正中央,有一个圆形的井口,井口用一块巨大的石板封住,石板上刻着一个巨大的八卦图,八卦图的中心,嵌着一块与玉镜材质相似的白色玉石。
“是镇魂石!” 沈砚之的手心突然发烫,玉镜融入的位置传来一阵灼热,“《镜渊镇魂录》里提到过,镇魂石能压制镜妖的魂魄,一旦被破坏,镜魂就会从井中溢出。”
他走上前,发现石板边缘有撬动的痕迹,显然曾被人打开过。石板上的八卦图有一半已经模糊,镇魂石也出现了一道裂纹,裂纹中渗出黑色的液体,与寒潭底的黑雾如出一辙。
“是日本人!” 向导老李突然喊道,他指着祭坛角落的一块残片,“这上面有太阳旗的印记,我爷爷说过,抗战时期有日本兵来过南山,到处挖东西,说是要找什么‘东方的神秘力量’。”
婉娘的银簪突然指向井口,簪头的光芒变得急促:“下面有东西在动!”
沈砚之不再犹豫,与林墨合力推开沉重的石板。石板移开的瞬间,一股刺骨的寒意从井中涌出,伴随着无数细碎的哭喊声,与镜渊底听到的声音一模一样。他低头看向井中,井壁上镶嵌着无数面小青铜镜,镜子反射着微弱的天光,照出井底深处一团模糊的黑影。
“是镜妖的残魂!” 沈砚之的手心爆发出耀眼的白光,玉镜的力量顺着手臂涌入井中,“它被日本兵放出了一部分,一直困在井里!”
白光照射到黑影的瞬间,黑影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无数镜面碎片从井中飞出,像利刃般射向众人。沈砚之将婉娘和林墨护在身后,手心的白光形成一道屏障,挡住了碎片的攻击。
“用铜钥!” 婉娘喊道,将铜钥扔给沈砚之。沈砚之接住铜钥,将它嵌入镇魂石的裂纹中。铜钥与镇魂石接触的瞬间,爆发出金色的光芒,与玉镜的白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光柱,将整个井口笼罩。
光柱中,井底的黑影渐渐消散,井壁上的青铜镜纷纷碎裂,化作金色的尘埃,融入光柱中。祭坛上的符号开始发光,与通道两侧的北斗七星阵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镇魂阵。
当最后一丝黑影消散时,沈砚之感到手心的灼热感渐渐褪去,玉镜的余温与镇魂石的凉意融为一体,在他和婉娘的手背上,同时浮现出一个完整的八卦印记。
*** 清理祭坛时,林墨在井底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盒子里装着一本泛黄的日记和几张黑白照片,日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 “山田一郎” 的日本军人,记录了他们 1943 年在南山的经历。
“他们果然是来找镜妖的。” 林墨翻着日记,眉头越皱越紧,“日记里说,他们从一个中国学者那里得知了镜渊的秘密,认为镜妖的力量能帮助日本打赢战争。他们打开了祭坛的石板,放出了镜妖的一部分残魂,却被残魂反噬,死了很多人,最后只能匆匆将石板重新封上,逃离了南山。”
沈砚之看着照片上的中国学者,瞳孔骤然收缩。照片上的学者穿着长衫,戴着眼镜,胸前挂着一枚玉佩,与婉娘曾经戴过的那枚一模一样。“是逸尘!” 他的声音带着震惊,“光绪二十三年封印青铜匣后,他竟然还活着,而且……”
“而且他告诉了日本人镜渊的秘密。” 婉娘接过照片,指尖微微颤抖,“为什么?他明明用魂魄封印了青铜匣,为什么还要让镜妖重现?”
沈砚之拿起日记的最后一页,上面贴着一张小小的符牌残片,残片上的云纹与他曾经拥有的青铜符牌完全吻合。“因为他没成功。” 他沉声道,“日记里说,逸尘告诉他们,青铜匣的封印只能维持百年,百年后镜妖会自动苏醒,而唯一能彻底消灭镜妖的方法,是找到玉镜,并用双魂之力激活它。”
婉娘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他故意让日本人知道这个秘密,是为了让后人有机会找到玉镜?”
“或许吧。” 沈砚之将日记合上,目光望向祭坛中央的井口,“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我们最终还是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下山时,夕阳正落在南山主峰上,将祭坛的影子拉得很长。沈砚之回头望去,祭坛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宁静,镇魂石的裂纹已经愈合,八卦图的光芒渐渐隐去,仿佛从未有过镜妖,也从未有过战争的创伤。
林墨抱着铁盒,兴奋地规划着后续的研究:“我要把这些发现整理成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代的镇魂智慧!”
沈砚之笑了笑,没有说话。他看着自己的手心,八卦印记已经淡去,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玉镜的力量与他和婉娘的魂魄彻底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婉娘似乎察觉到他的心思,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别想太多了,我们做到了。” 她指着远处的天空,一群大雁正排着队往南飞,“冬天快到了,我们该回家了。”
车子驶离南山时,沈砚之从后视镜里最后看了一眼祭坛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祭坛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像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他的口袋里,那枚青铜残片与铜钥拼成的完整莲花纹,正散发着温润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百年的故事,终于迎来了真正的结局。
只是,在车子驶过南山山脚的瞬间,一块不起眼的山石后,一个穿着蓝布衫的老人拄着拐杖,静静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拐杖顶端的玉石,与祭坛上的镇魂石一模一样。老人的嘴角,露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
“林墨刚才发消息说,《镜渊镇魂录》的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 婉娘端着刚沏好的茶走进书房,鬓边别着一枚小巧的银簪 —— 那是用梅花镯的余料改做的,簪头的半朵莲花与铜钥的缺角恰好互补。“经纬度指向的南山深处,确实有座废弃的祭坛,县志里只记载了一句‘镇山之坛,建于唐初’。”
沈砚之接过茶杯,目光落在书桌中央的《镜渊镇魂录》上。泛黄的卷轴旁,摊开着几张拓片,是从青云观废墟的石板上拓下来的,上面的符号比陶罐内壁的更复杂,隐隐构成一个完整的阵法。“唐初……” 他指尖在拓片上划过,“镜妖的传说最早也始于唐代,这祭坛恐怕与镇魂阵同源。”
婉娘将银簪取下,放在拓片中央的空白处。簪头的莲花纹与符号边缘完美贴合,拓片上突然浮现出几行淡金色的字迹,像是被银簪的温度唤醒:“坛下有井,井锁镜魂,需以玉镜之光照之,方得安宁。”
“井?” 沈砚之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寒潭底的裂隙,想起镜渊深处的漩涡,那些与水相关的意象,似乎总在轮回中反复出现。“林墨说祭坛的位置在哪?”
“南山主峰西侧的断崖下,据说那里终年云雾缭绕,很少有人敢靠近。” 婉娘将银簪重新别回鬓边,拓片上的字迹随之隐去,“他还说,地方志里记载,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逸尘封印青铜匣的那一年,南山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地震,断崖下的祭坛被山石掩埋,从此再无人见过。”
沈砚之的目光落在锦盒里的青铜残片上。残片与铜钥拼合后,表面的纹路竟开始缓缓流动,像是一幅活的星图,而星图的中心,恰好指向南山的方向。“看来我们得再去一趟南山。”
*** 再次踏入南山时,已是深秋。漫山的枫叶红得像燃烧的火焰,与青云观废墟的断壁残垣相映,有种惊心动魄的美。林墨带着两个当地的向导早已在山脚下等候,向导手里拿着砍刀,正忙着清理通往断崖的杂草。
“这路至少有几十年没人走了。” 向导老李吐掉嘴里的草茎,指着前方被藤蔓覆盖的石阶,“我小时候听爷爷说,这断崖下的祭坛闹鬼,每到月圆之夜,就能听到井里有人哭,哭得那叫一个惨。”
婉娘的银簪微微发烫,簪头的莲花纹折射出细碎的光,照亮了石阶旁一块不起眼的石碑。碑上刻着 “禁地” 二字,笔画苍劲,边缘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却仍能看出刻字时的决绝。“是道士立的碑。” 她轻抚碑面,“这上面的刻痕,与青云观铜镜上的完全一致。”
沈砚之掏出铜钥,钥柄的莲花纹与碑上的 “禁” 字产生共鸣,发出淡淡的金光。藤蔓缠绕的石阶突然震动起来,藤蔓如潮水般退去,露出一条通往断崖的通道,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刻满了与拓片相同的符号。
“看来我们找对地方了。” 林墨兴奋地推了推眼镜,率先踏上石阶,“这些符号是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古人真是太智慧了!”
通道尽头是一处宽阔的平台,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残破的祭坛。祭坛由青灰色的巨石砌成,上面布满了弹孔和斧凿的痕迹,显然在某个年代受过严重的破坏。祭坛的正中央,有一个圆形的井口,井口用一块巨大的石板封住,石板上刻着一个巨大的八卦图,八卦图的中心,嵌着一块与玉镜材质相似的白色玉石。
“是镇魂石!” 沈砚之的手心突然发烫,玉镜融入的位置传来一阵灼热,“《镜渊镇魂录》里提到过,镇魂石能压制镜妖的魂魄,一旦被破坏,镜魂就会从井中溢出。”
他走上前,发现石板边缘有撬动的痕迹,显然曾被人打开过。石板上的八卦图有一半已经模糊,镇魂石也出现了一道裂纹,裂纹中渗出黑色的液体,与寒潭底的黑雾如出一辙。
“是日本人!” 向导老李突然喊道,他指着祭坛角落的一块残片,“这上面有太阳旗的印记,我爷爷说过,抗战时期有日本兵来过南山,到处挖东西,说是要找什么‘东方的神秘力量’。”
婉娘的银簪突然指向井口,簪头的光芒变得急促:“下面有东西在动!”
沈砚之不再犹豫,与林墨合力推开沉重的石板。石板移开的瞬间,一股刺骨的寒意从井中涌出,伴随着无数细碎的哭喊声,与镜渊底听到的声音一模一样。他低头看向井中,井壁上镶嵌着无数面小青铜镜,镜子反射着微弱的天光,照出井底深处一团模糊的黑影。
“是镜妖的残魂!” 沈砚之的手心爆发出耀眼的白光,玉镜的力量顺着手臂涌入井中,“它被日本兵放出了一部分,一直困在井里!”
白光照射到黑影的瞬间,黑影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无数镜面碎片从井中飞出,像利刃般射向众人。沈砚之将婉娘和林墨护在身后,手心的白光形成一道屏障,挡住了碎片的攻击。
“用铜钥!” 婉娘喊道,将铜钥扔给沈砚之。沈砚之接住铜钥,将它嵌入镇魂石的裂纹中。铜钥与镇魂石接触的瞬间,爆发出金色的光芒,与玉镜的白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光柱,将整个井口笼罩。
光柱中,井底的黑影渐渐消散,井壁上的青铜镜纷纷碎裂,化作金色的尘埃,融入光柱中。祭坛上的符号开始发光,与通道两侧的北斗七星阵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镇魂阵。
当最后一丝黑影消散时,沈砚之感到手心的灼热感渐渐褪去,玉镜的余温与镇魂石的凉意融为一体,在他和婉娘的手背上,同时浮现出一个完整的八卦印记。
*** 清理祭坛时,林墨在井底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盒子里装着一本泛黄的日记和几张黑白照片,日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 “山田一郎” 的日本军人,记录了他们 1943 年在南山的经历。
“他们果然是来找镜妖的。” 林墨翻着日记,眉头越皱越紧,“日记里说,他们从一个中国学者那里得知了镜渊的秘密,认为镜妖的力量能帮助日本打赢战争。他们打开了祭坛的石板,放出了镜妖的一部分残魂,却被残魂反噬,死了很多人,最后只能匆匆将石板重新封上,逃离了南山。”
沈砚之看着照片上的中国学者,瞳孔骤然收缩。照片上的学者穿着长衫,戴着眼镜,胸前挂着一枚玉佩,与婉娘曾经戴过的那枚一模一样。“是逸尘!” 他的声音带着震惊,“光绪二十三年封印青铜匣后,他竟然还活着,而且……”
“而且他告诉了日本人镜渊的秘密。” 婉娘接过照片,指尖微微颤抖,“为什么?他明明用魂魄封印了青铜匣,为什么还要让镜妖重现?”
沈砚之拿起日记的最后一页,上面贴着一张小小的符牌残片,残片上的云纹与他曾经拥有的青铜符牌完全吻合。“因为他没成功。” 他沉声道,“日记里说,逸尘告诉他们,青铜匣的封印只能维持百年,百年后镜妖会自动苏醒,而唯一能彻底消灭镜妖的方法,是找到玉镜,并用双魂之力激活它。”
婉娘突然明白了什么:“所以他故意让日本人知道这个秘密,是为了让后人有机会找到玉镜?”
“或许吧。” 沈砚之将日记合上,目光望向祭坛中央的井口,“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我们最终还是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下山时,夕阳正落在南山主峰上,将祭坛的影子拉得很长。沈砚之回头望去,祭坛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宁静,镇魂石的裂纹已经愈合,八卦图的光芒渐渐隐去,仿佛从未有过镜妖,也从未有过战争的创伤。
林墨抱着铁盒,兴奋地规划着后续的研究:“我要把这些发现整理成论文,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代的镇魂智慧!”
沈砚之笑了笑,没有说话。他看着自己的手心,八卦印记已经淡去,但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玉镜的力量与他和婉娘的魂魄彻底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婉娘似乎察觉到他的心思,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别想太多了,我们做到了。” 她指着远处的天空,一群大雁正排着队往南飞,“冬天快到了,我们该回家了。”
车子驶离南山时,沈砚之从后视镜里最后看了一眼祭坛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祭坛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像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而他的口袋里,那枚青铜残片与铜钥拼成的完整莲花纹,正散发着温润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百年的故事,终于迎来了真正的结局。
只是,在车子驶过南山山脚的瞬间,一块不起眼的山石后,一个穿着蓝布衫的老人拄着拐杖,静静地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拐杖顶端的玉石,与祭坛上的镇魂石一模一样。老人的嘴角,露出了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