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秦淦西对胡红旗他爹今天的到来也莫名其妙。
虽然不在意他们是否报恩,但既然来了,那么多多少少总要带点东西吧,四十多岁的购销科科长,这点人情世故也不懂?还是别有用意?
胡红旗他爹来感谢,你一个厂长来干什么?这么两手空空地来,还大言不惭说要加速夏国机械化,仿佛别人不知道你把厂子搞到日薄西山一样。
所以听廖祚祥说他们奇葩,他也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是很赞同,也感觉他们的到来别有用意。
胡科长他们离开机械厂时,已经是十二点一刻,原本满面春风的伍厂长,在双方告别、转身离开的时候,脸色瞬间变成乌云,连续深呼吸几次后,缓缓说道:“这个秦厂长还真年轻,年轻得不懂一点人情事故。还有,我感觉他变了,得到首席的表扬后,开始拈轻怕重,没有奉献精神了。他们有三个项目又能怎样,多一个或两个,难道还能累死他?”
胡科长和那个技术员没有马上回应,尤其是那个技术员,他把脑袋紧紧勾着,仿佛怕自己踢到路上的石头。
见没有应和,伍厂长扭头问他们:“小胡,小张,你们认为呢?”
胡科长脸上闪现尬色,点头回应:“有这种感觉。我还感觉到,我们今天空手去拜访他,可能也让他感到不满。也确实,他虽然年轻,但我这样做也不对,有点没心没肺。”
伍厂长大手一挥,“都是革命同志,遇到困难就应该相互帮助,你那小孩又没溺水,他只是顺手拉一把而已。不过我觉得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说救了人。”
接着叹道:“我本来想,凭借他们的研究能力,可以请他们研究十来种新产品,然后让我们厂打个翻身仗,没想到他这么不讲奉献,马上拒绝了,弄得我后面都没办法开口。”
“……”
秦淦西虽然是去食堂吃饭,但伍厂长所说的话,他一字不漏地听在耳中,让他忍俊不禁。
还真是奇葩。
也有些怀疑,这个年代也有这样的厂长吗?
不过想到李学佳那颗“珠玉”在前,心想也有可能。
下午上班后,秦淦西坐在办公室检查转炉的有关计算。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是他对星沙炼钢厂的一大创新,这技术在另一个位面,夏国要到五年后才出现。
他从脚盆国、幽奈替斯国和英吉利弄到了大量这种炼钢法的资料,小的三十吨,大的一百五十吨,他这次设计的是五十吨。
年产五十万吨,按每年生产三百三十天计算,每天的产量要一千五百吨。
如果每炉三十吨,需要五十套设备;如果五十吨,只需要三十套设备。
而三十吨和五十吨的设备,并不是百分之六十的关系,而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关系。
他想降低成本,所以选择的是五十吨。
检查到一半时,听到有人敲门框,抬头看去,是星沙工业局戴益农副局长、生产建设科潘建设科长和张立维。
他站起来,绕过办公桌去,笑着说:“三位领导亲自到来,这么急吗?”
张立维把门关上,戴益农则语气急促地问:“你说你准备采用什么炼钢方法?”
秦淦西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每炉五十吨,建三十套,不是大家都同意了的吗?”
戴益农叹道:“我们来就是为了这个。”
秦淦西愈加莫名其妙了,“上面不允许,还是觉得这个技术不好?”
戴益农对他伸出大拇指,“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倒不是说这项技术不好,事情还要从55年说起……”
听完他的讲述,秦淦西脑瓜子里嗡嗡的,好久才将其捋顺。
国内一直有平炉和转炉之争,有说平炉好的,也有说转炉好的,但事情随着1955年、比利时共产党代表团后画上了句号。
那次,比利时代表团提议夏国采用转炉,引发首席关注,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他问有关钢铁行业人士,是平炉好,还是转炉好,那些人回应的是平炉好,自此以后,国内建的都是平炉,前年的鞍钢三炼钢、去年的武钢一炼钢、今年的包钢一炼钢,使用的都是平炉。
秦淦西问道:“首席说了哪种方式好吗?”
他是知道的,平炉和转炉,注定转炉要好,十几二十年后,转炉将取代平炉,最后的炼钢法只剩转炉和电弧炼钢两种主要方式,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当然,转炉技术不止有氧气顶吹转炉,还有底吹等,但那是今后要去研究的不是?
看到戴益农摇头,他很果断地回应:“所以,首席并没说哪种好,而是有些人趁首席没有回应,就拿鸡毛当令箭?”
戴益农有些紧张地说:“有人知道我们采用转炉,正在努力阻止,要把我们这个当成反面教材。”
秦淦西冷哼道:“我们已经计算过了,转炉的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基建投资省,他们不知道这些优点就胡说八道,存的是什么心思?想让我们的炼钢技术原地踏步吗?想让我们的钢材消耗更多的资源吗?”
然后做出一副努力压制怒火的样子,说道:“戴局长,既然他们这么说,那么我们组织辩论一场,让他们拿出平炉炼钢好的数据,我们拿出转炉的数据。首席说了,道理不辨不明嘛。”
作为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血性,不能装作老年人。
看到秦淦西如此果断,戴益农也没那么紧张了,轻拍一下桌子后说:“好,只要你有底气,那我舍命陪君子,和他们辩,辩出一个高下,辩出一个谁忠谁奸。”
秦淦西连忙说:“辩一个高下可以,谁忠谁奸就严重了。我们在发明自走式播种机以前,谁又能知道还有这种播种方式?”
潘建设和张立维闻言也放松了。
听说转炉技术有可能遭到否决,他们两个也很急。
一旦改变生产技术,这个月所作的一切都是无用功不说,电厂设备也需要重新计算、重新给人家提供数据,空气分离系统设备也需要退订,更重要的一点,计划明年六月投入第一台转炉生产的计划,将会推迟到后年。
更有可能的是,这个项目可能因此胎死腹中。
现在好了,有秦淦西敢于接受挑战,一切还是原计划。
虽然不在意他们是否报恩,但既然来了,那么多多少少总要带点东西吧,四十多岁的购销科科长,这点人情世故也不懂?还是别有用意?
胡红旗他爹来感谢,你一个厂长来干什么?这么两手空空地来,还大言不惭说要加速夏国机械化,仿佛别人不知道你把厂子搞到日薄西山一样。
所以听廖祚祥说他们奇葩,他也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是很赞同,也感觉他们的到来别有用意。
胡科长他们离开机械厂时,已经是十二点一刻,原本满面春风的伍厂长,在双方告别、转身离开的时候,脸色瞬间变成乌云,连续深呼吸几次后,缓缓说道:“这个秦厂长还真年轻,年轻得不懂一点人情事故。还有,我感觉他变了,得到首席的表扬后,开始拈轻怕重,没有奉献精神了。他们有三个项目又能怎样,多一个或两个,难道还能累死他?”
胡科长和那个技术员没有马上回应,尤其是那个技术员,他把脑袋紧紧勾着,仿佛怕自己踢到路上的石头。
见没有应和,伍厂长扭头问他们:“小胡,小张,你们认为呢?”
胡科长脸上闪现尬色,点头回应:“有这种感觉。我还感觉到,我们今天空手去拜访他,可能也让他感到不满。也确实,他虽然年轻,但我这样做也不对,有点没心没肺。”
伍厂长大手一挥,“都是革命同志,遇到困难就应该相互帮助,你那小孩又没溺水,他只是顺手拉一把而已。不过我觉得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说救了人。”
接着叹道:“我本来想,凭借他们的研究能力,可以请他们研究十来种新产品,然后让我们厂打个翻身仗,没想到他这么不讲奉献,马上拒绝了,弄得我后面都没办法开口。”
“……”
秦淦西虽然是去食堂吃饭,但伍厂长所说的话,他一字不漏地听在耳中,让他忍俊不禁。
还真是奇葩。
也有些怀疑,这个年代也有这样的厂长吗?
不过想到李学佳那颗“珠玉”在前,心想也有可能。
下午上班后,秦淦西坐在办公室检查转炉的有关计算。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是他对星沙炼钢厂的一大创新,这技术在另一个位面,夏国要到五年后才出现。
他从脚盆国、幽奈替斯国和英吉利弄到了大量这种炼钢法的资料,小的三十吨,大的一百五十吨,他这次设计的是五十吨。
年产五十万吨,按每年生产三百三十天计算,每天的产量要一千五百吨。
如果每炉三十吨,需要五十套设备;如果五十吨,只需要三十套设备。
而三十吨和五十吨的设备,并不是百分之六十的关系,而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关系。
他想降低成本,所以选择的是五十吨。
检查到一半时,听到有人敲门框,抬头看去,是星沙工业局戴益农副局长、生产建设科潘建设科长和张立维。
他站起来,绕过办公桌去,笑着说:“三位领导亲自到来,这么急吗?”
张立维把门关上,戴益农则语气急促地问:“你说你准备采用什么炼钢方法?”
秦淦西感觉有些莫名其妙,“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每炉五十吨,建三十套,不是大家都同意了的吗?”
戴益农叹道:“我们来就是为了这个。”
秦淦西愈加莫名其妙了,“上面不允许,还是觉得这个技术不好?”
戴益农对他伸出大拇指,“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倒不是说这项技术不好,事情还要从55年说起……”
听完他的讲述,秦淦西脑瓜子里嗡嗡的,好久才将其捋顺。
国内一直有平炉和转炉之争,有说平炉好的,也有说转炉好的,但事情随着1955年、比利时共产党代表团后画上了句号。
那次,比利时代表团提议夏国采用转炉,引发首席关注,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他问有关钢铁行业人士,是平炉好,还是转炉好,那些人回应的是平炉好,自此以后,国内建的都是平炉,前年的鞍钢三炼钢、去年的武钢一炼钢、今年的包钢一炼钢,使用的都是平炉。
秦淦西问道:“首席说了哪种方式好吗?”
他是知道的,平炉和转炉,注定转炉要好,十几二十年后,转炉将取代平炉,最后的炼钢法只剩转炉和电弧炼钢两种主要方式,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当然,转炉技术不止有氧气顶吹转炉,还有底吹等,但那是今后要去研究的不是?
看到戴益农摇头,他很果断地回应:“所以,首席并没说哪种好,而是有些人趁首席没有回应,就拿鸡毛当令箭?”
戴益农有些紧张地说:“有人知道我们采用转炉,正在努力阻止,要把我们这个当成反面教材。”
秦淦西冷哼道:“我们已经计算过了,转炉的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基建投资省,他们不知道这些优点就胡说八道,存的是什么心思?想让我们的炼钢技术原地踏步吗?想让我们的钢材消耗更多的资源吗?”
然后做出一副努力压制怒火的样子,说道:“戴局长,既然他们这么说,那么我们组织辩论一场,让他们拿出平炉炼钢好的数据,我们拿出转炉的数据。首席说了,道理不辨不明嘛。”
作为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血性,不能装作老年人。
看到秦淦西如此果断,戴益农也没那么紧张了,轻拍一下桌子后说:“好,只要你有底气,那我舍命陪君子,和他们辩,辩出一个高下,辩出一个谁忠谁奸。”
秦淦西连忙说:“辩一个高下可以,谁忠谁奸就严重了。我们在发明自走式播种机以前,谁又能知道还有这种播种方式?”
潘建设和张立维闻言也放松了。
听说转炉技术有可能遭到否决,他们两个也很急。
一旦改变生产技术,这个月所作的一切都是无用功不说,电厂设备也需要重新计算、重新给人家提供数据,空气分离系统设备也需要退订,更重要的一点,计划明年六月投入第一台转炉生产的计划,将会推迟到后年。
更有可能的是,这个项目可能因此胎死腹中。
现在好了,有秦淦西敢于接受挑战,一切还是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