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总计晋元帝在位五年,改元二次,享年四十七岁。
东晋建立之初,朝廷物资匮乏,猪肉被视为珍膳,其中尤以猪颈上的肉最为肥美。群臣每次食用猪肉,都会把颈肉献给司马睿,不敢私自享用。时人称之为“禁脔”。
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局以及发展经济。他重视农业,减轻百姓负担,提倡节俭,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此外,晋元帝司马睿还通过调节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稳定朝廷政权。在他的治理下,东晋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晋元帝主持编纂了《晋书》和《世说新语》,为后人研究晋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晋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的官修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晋元帝司马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下令保护和修复了众多文化古迹和寺庙,推广佛教文化,为当时的宗教发展提供了支持。此外,他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的书籍和文献,为后人研究晋朝文化奠定了基础。
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期间,曾有官员提议在太极殿广室悬挂绛帐(红色帐幕),但晋元帝以汉文帝旧例为由,下令冬季改用青布帷帐,夏季则用青练帷帐。宫中将册封的贵人,其侍从请朝廷购金雀钗,司马睿下诏不许;所宠幸的郑夫人,衣无文采,但着练裳。
该措施在短期内有效降低了宫廷开支,但未能完全阻止后续朝代更迭中的奢侈风气。其勤政理念为后世所称道,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争议,例如王暠为母建屋超制时,晋元帝曾流涕劝阻,侧面反映政策执行难度。所以轻赋薄税,民无怨声。可惜自治有余,治人不足,终致魁柄下移,豺狼当道,含羞忍垢,饮恨终身,这也是可怜可叹呢。
晋元帝司马睿驾崩,其皇太子司马绍受遗命即位,是谓晋明帝,循例大赦,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别立第宅,颐养慈颜。是时已为永昌元年腊月,未几即腊尽春来,元日因梓宫在殡,不受朝贺,年号尚沿称永昌。
再阅一月,始奉司马睿的梓宫,葬建平陵,庙号中宗,尊谥元帝。晋明帝送葬尽哀,徒跣至陵所,亲视封墓,然后还宫。
又阅月,方改年号太宁,立妃子庾氏文君为皇后,皇后之兄庾亮为中书监。命特进华恒为骠骑将军,都督石头水陆诸军事。兖州刺史郗鉴,封为安西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这两处的镇守之将,乃是由晋明帝特别让他们兼任,明明就是为了防备王敦,暗中命令扼守要地。如同弈棋,先下暗着,以此知晋明帝之不凡。
王敦也知晋明帝的谋略,密谋篡逆,特上表称贺,且讽朝廷征己入朝。晋明帝将计就计,即下手诏,召王敦赴往京都朝廷,且加授其假黄钺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等殊礼,赐班剑甲士二十人。
王敦托辞入觐,引兵至姑孰,屯驻湖县,仍然不进,向朝廷请迁王导为司徒,自领扬州牧,部署军士,拟将犯阙。
侍中王彬,乃是王敦从弟,再四谏阻。王敦面色遽变,顾视左右,意欲收拿王彬。
王彬正色道:“君当年杀害堂兄长,如今又要杀堂弟了吗?”
原来王彬从兄豫章太守王棱,曾为王敦所害,所以王彬有如是言。王敦听了王彬之语,也觉不忍,乃令朝廷迁出王彬为豫章太守,复而因郗鉴督领扬州江西,诸多牵掣,于是上表朝廷请授郗鉴尚书令,使他入辅。
晋明帝司马绍也即准议,郗鉴闻命进入京都,道途中经过姑孰,与王敦相见,自述志趣,语多激昂。
王敦留郗鉴不遣,继而思郗鉴为名士,不应加害,于是许令东行。郗鉴来到建康,遂与晋明帝谋划讨伐王敦,晋明帝方得着一个心腹士了。
却说晋明帝司马绍谋划讨伐王敦,虽然与郗鉴定有密谋,究竟事关重大,王室孤危,未便仓猝从事。
那王敦谋逆的心思,日甚一日。王敦有从子王允之,年方总角,性甚聪警,为王敦所爱。
一天夜晚,王允之侍王敦饮宴,稍带酒意,便告辞说自己醉酒先去安寝。王敦尚未辍席,与钱凤等人商议逆谋之事,均为王允之所闻。王允之恐惧王敦性格多疑,于是就用手指控扣喉咙,吐出了许多宿食,累得衣面俱污,还是闭眼睡着,伪装假作打鼾之声。童子能用诈谋,却也是非凡。
到了王敦既而散席之后,果然取来灯烛入房间照看情形,看见王允之的寝处污秽,尚自熟睡,不由的故意呼喊了数声他的名字。
王允之明明醒着,却假意将身子转侧,仍然睡去。
王敦这才置不复顾,自去安寝,才不疑心到王允之。
王允之自喜得计,睡至天明,方才整理被褥,不消细叙。既而王允之父亲王舒,得拜廷尉,王允之即请求归省去见乃父,得王敦的允许,便赴往建康,急将王敦与钱凤的密谋,详细告诉乃父。
王舒与王导入宫禀告晋明帝,暗中为此戒备。王敦还以为自己的逆谋未泄,但欲分树宗族,陵弱帝室,因而请朝廷迁徙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彬为江州刺史。这三人中,只有王含为王敦之兄,同恶相济,王舒和王彬虽然为王敦从弟,却未甘心助逆,所以晋明帝尽从王敦所请,一并迁调。
会稽内史周札,之前驻守建康要塞石头城,刘隗则驻守金城(在今江苏句容)。王敦欲先攻金城,但部将杜弘却进言道:“刘隗军中死士众多,金城不易攻克,不如先攻石头城。周札刻薄少恩,军士都不肯效命,战则必败。周札若败,刘隗不足为虑。”王敦于是采纳了杜弘的建议。
王敦率军进攻石头城,周札不战而降,打开城门迎王敦入城。刘隗等人率部反攻,企图夺回石头城,都被王敦击败。王敦乘胜攻陷建康,控制了晋元帝司马睿,掌握朝政。他任命周札为光禄勋,后又补任其为尚书。
王敦迭加推荐擢升周札,迁右将军,会稽内史,封东迁县侯。
周札的兄长之子周懋,为晋陵太守,封清流亭侯,周懋之弟周筵,为征虏将军,兼吴兴内史,周筵之弟周赞,为大将军从事中郎,封武康县侯,周赞之弟周缙,为太子文学,封都乡侯。还有周札次兄之子周勰,亦得为临淮太守,封乌程公。一门五侯,贵盛无比。及筵丁母忧,送葬达千人,因此反为王敦所忌。
王敦适有疾,钱凤劝王敦早点除掉周氏,王敦也以为然,迁延未发。
周顗之弟周嵩,由王敦引为从事中郎,每忆兄无故遭殃,心常愤愤。王敦无子嗣,便养王含之子王应为继子,并令统兵。
周嵩为王应之嫂父,因私怨王敦,遂谓王应难主军事。王敦闻周嵩所言,不免疑心周嵩。
当时有道士李脱,妖言惑众,自称八百岁,号为李八百,由中州至建业,挟术疗病,得人信事。有徒弟李弘,转趋灊山,煽惑更甚,散播诡言应谶当王。
王敦遂乘隙设划计谋,唆使庐江太守李恒,上表建康,谓:“李脱谋反,勾通周札等人,请即捕脱正法”云云。
晋朝廷接到此表,饬令官吏捉捕李脱,审讯中得种种妖言,即将李脱枭斩都市。王敦得李脱的死信,一面遣人至灊山,收诛李弘,一面就在营中杀死了周筵,并把周嵩也连坐在内,说他与周筵串同一气,潜通周札,故一概就戮。
周嵩为故安东将军周浚之次子,与兄周顗,俱为周浚的妾侍所生。周浚之妾李氏,名叫络秀,乃是汝南人。周浚为安东将军时,曾经出去打猎遇到下雨天气,躲避在李家。而李氏父兄,均皆外出,独李络秀独自在室,宰牲备饭,款待周浚等。
周浚左右约数十人,均得饱餐。且闻内室寂静如常,并无忙乱形状,不由的惊诧起来,暗地窥望,只有一女一婢,女房主容貌甚是秀美,周浚因即生心,既回府舍,便令人赍给金帛,前往酬还李氏,并求李女为妾。
李氏父兄,颇有难色。李络秀道:“门户寒微,何惜一女,若得连姻贵族,将来总有益处。否则得罪军门,恐反因此惹祸哩。”此女有见识,并非情急求婚。
父兄听了,也觉得女言有理,不得已遣女嫁给周浚。周浚当然宠爱,迭而李络秀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即周顗,次子即周嵩,又次子周谟。周顗等年长,周浚已去世,李络秀顾语诸子道:“我屈节为妾,无非为门户起见,汝家仍不与我家相亲,我亦何惜余生,愿随汝父同逝罢。”
周顗等惶恐受教,乃与李氏相往来。晋代最重门阀,自周李联为姻戚,李氏始得列入望族,免人奚落,及周顗等并作显官,母亦得受封。会逢冬至令节,母子团圞聚宴,李络秀因举觞相庆道:“我家避难南来,尝恐无处托足。今汝等并贵,列我目前,我从此可无忧了。”
周嵩起语道:“恐将来难如母意。伯仁志大才短,名高识闇,好乘人敝,未足自全。嵩儿个性抗直,亦为世所难容,惟阿奴碌碌,当得终养我母呢。”
阿奴就是周谟的小 字。李络秀闻言,未免感到不欢,哪知后来果如周嵩所言,只有周谟得于避免诛戮,送母归灵,官至侍中中护军乃终。李络秀入《列女传》,故随笔补叙,惟周嵩既有自知之明,仍难免祸,弊在不学。
且说王敦既枉杀周嵩、周筵,复遣参军贺鸾,前往来到沈充之处,向请沈充拨兵,执杀周札诸兄子,进攻袭击会稽。
周札未曾预防,仓猝备兵,但率麾下数百人,出城拒战,兵散被杀。
周札生性贪财吝啬,平时以聚敛为务。王敦攻打会稽时,周札仍不舍得用精良的兵器装备士卒,而是分发一些劣质兵器。士卒都为此离心,不愿为他效力,刚一交战便溃不成军。终于周札因此战死。
周札曾经附和逆党,不死何为?是时已为太宁二年,王敦病尚未愈,延至夏季,病且加重,矫诏拜养子王应为武卫将军,兄长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钱凤进来看望王敦之疾,乘便问王敦道:“公若有万一,王应能接过重任吗?”
王敦瞋目道:“尚未南郊,算什么天子?但教保护东海王及裴妃,此外尽卿兵力,无庸多顾了。”
裴妃即是东海王司马越之妻,但不知王敦何意,乃命保护?
钱凤领命即而出发,王含亦随后东行。王敦又遣人上表,以诛奸臣温峤等人为名,晋明帝当然不睬。
孟秋朔日,王含等水陆二军五万人,掩至江宁西岸,人情惶惧。温峤移军水北,烧断朱雀桥,阻住叛兵。
王含等人不得渡,但在桥南列营。晋明帝欲亲自前往攻击,听闻桥梁毁断,不禁动怒,召温峤入问。
温峤答道:“今宿卫单弱,征兵未集,若被贼突入,危及社稷,宗庙尚恐不保,何爱一桥梁呢?”
晋明帝方才无言。王导作书信致王含,劝令退兵,书云:
近闻大将军困笃,或云已至不讳,惨怛之情,不能自已。寻知钱凤首祸,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窃谓兄备受国恩,当抑制不逞,还镇武昌,尽力藩任,乃猝奉来告,竟与犬羊俱下,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日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不啻亲口供状。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敝,将终之日,委重安期。即王应字。安期断乳未几,又乖物望,便可袭宰相之迹耶?自开辟以来,曾有宰相以孺子为之者乎?诸有耳者,皆知将为禅代,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民,圣主聪明,德洽朝野,兄乃欲妄萌逆节,凡在人臣,谁不愤叹?导门户大小,受国厚恩,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子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耶?今为兄计,愿速建大计,擒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若再执迷不悟,恐大祸即至,试思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压制叛逆,岂可当乎?祸福之机,间不容发,兄其早思之。
王含收得书信,并不答复。王导待了两日,未见回音,因而复议及战守事宜。或谓王含、钱凤,挟众前来,宜由御驾自出督战,挫他锐气,方可制胜。
郗鉴道:“群贼为逆,势不可当,宜用智取,未便力敌。且含等号令不一,但知抄掠,吏民惩前毖后,各自为守,以顺制逆,何忧不克?今贼众专恃蛮突,但求一战,我能坚壁相持,旷日持久,彼竭我盈,一鼓可灭。若急思决战,万一蹉跌,虽有申胥等投袂起义,何补既往,奈何举天子为孤注呢?”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人。于是各军皆固垒自守,相戒勿动。
王含、钱凤,屡次出兵挑战,不得交锋,渐渐的部队士兵就懈怠松弛起来。
郗鉴掩他不备,突然冲入王含军营。王含仓皇命战,前锋将何康,出发遇到段秀,战未三合,被段秀一刀,劈落马下。
王含军众见状大骇,俱拥护王含遁走。段秀等杀到天明,斩首千余级,方渡江归营。
王敦养病姑孰,听闻王含败状,盛气说道:“我兄好似老婢,不堪一战,门户衰败,大事去了。看来只好由我自行。”
说至此,便从床上起坐,方欲下床,不料一阵头晕,仍然仆倒,竟致魂灵出窍,不省人事。有诗咏道:
病亟犹思犯帝京,狼心到死总难更。
须知公理留天壤,乱贼千年播恶名。
毕竟王敦性命如何,且看下节续表。
喜欢济公传奇
东晋建立之初,朝廷物资匮乏,猪肉被视为珍膳,其中尤以猪颈上的肉最为肥美。群臣每次食用猪肉,都会把颈肉献给司马睿,不敢私自享用。时人称之为“禁脔”。
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局以及发展经济。他重视农业,减轻百姓负担,提倡节俭,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此外,晋元帝司马睿还通过调节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稳定朝廷政权。在他的治理下,东晋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晋元帝主持编纂了《晋书》和《世说新语》,为后人研究晋朝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晋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的官修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晋元帝司马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下令保护和修复了众多文化古迹和寺庙,推广佛教文化,为当时的宗教发展提供了支持。此外,他还搜集整理了大量散佚的书籍和文献,为后人研究晋朝文化奠定了基础。
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期间,曾有官员提议在太极殿广室悬挂绛帐(红色帐幕),但晋元帝以汉文帝旧例为由,下令冬季改用青布帷帐,夏季则用青练帷帐。宫中将册封的贵人,其侍从请朝廷购金雀钗,司马睿下诏不许;所宠幸的郑夫人,衣无文采,但着练裳。
该措施在短期内有效降低了宫廷开支,但未能完全阻止后续朝代更迭中的奢侈风气。其勤政理念为后世所称道,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争议,例如王暠为母建屋超制时,晋元帝曾流涕劝阻,侧面反映政策执行难度。所以轻赋薄税,民无怨声。可惜自治有余,治人不足,终致魁柄下移,豺狼当道,含羞忍垢,饮恨终身,这也是可怜可叹呢。
晋元帝司马睿驾崩,其皇太子司马绍受遗命即位,是谓晋明帝,循例大赦,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别立第宅,颐养慈颜。是时已为永昌元年腊月,未几即腊尽春来,元日因梓宫在殡,不受朝贺,年号尚沿称永昌。
再阅一月,始奉司马睿的梓宫,葬建平陵,庙号中宗,尊谥元帝。晋明帝送葬尽哀,徒跣至陵所,亲视封墓,然后还宫。
又阅月,方改年号太宁,立妃子庾氏文君为皇后,皇后之兄庾亮为中书监。命特进华恒为骠骑将军,都督石头水陆诸军事。兖州刺史郗鉴,封为安西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这两处的镇守之将,乃是由晋明帝特别让他们兼任,明明就是为了防备王敦,暗中命令扼守要地。如同弈棋,先下暗着,以此知晋明帝之不凡。
王敦也知晋明帝的谋略,密谋篡逆,特上表称贺,且讽朝廷征己入朝。晋明帝将计就计,即下手诏,召王敦赴往京都朝廷,且加授其假黄钺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覆上殿”等殊礼,赐班剑甲士二十人。
王敦托辞入觐,引兵至姑孰,屯驻湖县,仍然不进,向朝廷请迁王导为司徒,自领扬州牧,部署军士,拟将犯阙。
侍中王彬,乃是王敦从弟,再四谏阻。王敦面色遽变,顾视左右,意欲收拿王彬。
王彬正色道:“君当年杀害堂兄长,如今又要杀堂弟了吗?”
原来王彬从兄豫章太守王棱,曾为王敦所害,所以王彬有如是言。王敦听了王彬之语,也觉不忍,乃令朝廷迁出王彬为豫章太守,复而因郗鉴督领扬州江西,诸多牵掣,于是上表朝廷请授郗鉴尚书令,使他入辅。
晋明帝司马绍也即准议,郗鉴闻命进入京都,道途中经过姑孰,与王敦相见,自述志趣,语多激昂。
王敦留郗鉴不遣,继而思郗鉴为名士,不应加害,于是许令东行。郗鉴来到建康,遂与晋明帝谋划讨伐王敦,晋明帝方得着一个心腹士了。
却说晋明帝司马绍谋划讨伐王敦,虽然与郗鉴定有密谋,究竟事关重大,王室孤危,未便仓猝从事。
那王敦谋逆的心思,日甚一日。王敦有从子王允之,年方总角,性甚聪警,为王敦所爱。
一天夜晚,王允之侍王敦饮宴,稍带酒意,便告辞说自己醉酒先去安寝。王敦尚未辍席,与钱凤等人商议逆谋之事,均为王允之所闻。王允之恐惧王敦性格多疑,于是就用手指控扣喉咙,吐出了许多宿食,累得衣面俱污,还是闭眼睡着,伪装假作打鼾之声。童子能用诈谋,却也是非凡。
到了王敦既而散席之后,果然取来灯烛入房间照看情形,看见王允之的寝处污秽,尚自熟睡,不由的故意呼喊了数声他的名字。
王允之明明醒着,却假意将身子转侧,仍然睡去。
王敦这才置不复顾,自去安寝,才不疑心到王允之。
王允之自喜得计,睡至天明,方才整理被褥,不消细叙。既而王允之父亲王舒,得拜廷尉,王允之即请求归省去见乃父,得王敦的允许,便赴往建康,急将王敦与钱凤的密谋,详细告诉乃父。
王舒与王导入宫禀告晋明帝,暗中为此戒备。王敦还以为自己的逆谋未泄,但欲分树宗族,陵弱帝室,因而请朝廷迁徙王含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彬为江州刺史。这三人中,只有王含为王敦之兄,同恶相济,王舒和王彬虽然为王敦从弟,却未甘心助逆,所以晋明帝尽从王敦所请,一并迁调。
会稽内史周札,之前驻守建康要塞石头城,刘隗则驻守金城(在今江苏句容)。王敦欲先攻金城,但部将杜弘却进言道:“刘隗军中死士众多,金城不易攻克,不如先攻石头城。周札刻薄少恩,军士都不肯效命,战则必败。周札若败,刘隗不足为虑。”王敦于是采纳了杜弘的建议。
王敦率军进攻石头城,周札不战而降,打开城门迎王敦入城。刘隗等人率部反攻,企图夺回石头城,都被王敦击败。王敦乘胜攻陷建康,控制了晋元帝司马睿,掌握朝政。他任命周札为光禄勋,后又补任其为尚书。
王敦迭加推荐擢升周札,迁右将军,会稽内史,封东迁县侯。
周札的兄长之子周懋,为晋陵太守,封清流亭侯,周懋之弟周筵,为征虏将军,兼吴兴内史,周筵之弟周赞,为大将军从事中郎,封武康县侯,周赞之弟周缙,为太子文学,封都乡侯。还有周札次兄之子周勰,亦得为临淮太守,封乌程公。一门五侯,贵盛无比。及筵丁母忧,送葬达千人,因此反为王敦所忌。
王敦适有疾,钱凤劝王敦早点除掉周氏,王敦也以为然,迁延未发。
周顗之弟周嵩,由王敦引为从事中郎,每忆兄无故遭殃,心常愤愤。王敦无子嗣,便养王含之子王应为继子,并令统兵。
周嵩为王应之嫂父,因私怨王敦,遂谓王应难主军事。王敦闻周嵩所言,不免疑心周嵩。
当时有道士李脱,妖言惑众,自称八百岁,号为李八百,由中州至建业,挟术疗病,得人信事。有徒弟李弘,转趋灊山,煽惑更甚,散播诡言应谶当王。
王敦遂乘隙设划计谋,唆使庐江太守李恒,上表建康,谓:“李脱谋反,勾通周札等人,请即捕脱正法”云云。
晋朝廷接到此表,饬令官吏捉捕李脱,审讯中得种种妖言,即将李脱枭斩都市。王敦得李脱的死信,一面遣人至灊山,收诛李弘,一面就在营中杀死了周筵,并把周嵩也连坐在内,说他与周筵串同一气,潜通周札,故一概就戮。
周嵩为故安东将军周浚之次子,与兄周顗,俱为周浚的妾侍所生。周浚之妾李氏,名叫络秀,乃是汝南人。周浚为安东将军时,曾经出去打猎遇到下雨天气,躲避在李家。而李氏父兄,均皆外出,独李络秀独自在室,宰牲备饭,款待周浚等。
周浚左右约数十人,均得饱餐。且闻内室寂静如常,并无忙乱形状,不由的惊诧起来,暗地窥望,只有一女一婢,女房主容貌甚是秀美,周浚因即生心,既回府舍,便令人赍给金帛,前往酬还李氏,并求李女为妾。
李氏父兄,颇有难色。李络秀道:“门户寒微,何惜一女,若得连姻贵族,将来总有益处。否则得罪军门,恐反因此惹祸哩。”此女有见识,并非情急求婚。
父兄听了,也觉得女言有理,不得已遣女嫁给周浚。周浚当然宠爱,迭而李络秀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即周顗,次子即周嵩,又次子周谟。周顗等年长,周浚已去世,李络秀顾语诸子道:“我屈节为妾,无非为门户起见,汝家仍不与我家相亲,我亦何惜余生,愿随汝父同逝罢。”
周顗等惶恐受教,乃与李氏相往来。晋代最重门阀,自周李联为姻戚,李氏始得列入望族,免人奚落,及周顗等并作显官,母亦得受封。会逢冬至令节,母子团圞聚宴,李络秀因举觞相庆道:“我家避难南来,尝恐无处托足。今汝等并贵,列我目前,我从此可无忧了。”
周嵩起语道:“恐将来难如母意。伯仁志大才短,名高识闇,好乘人敝,未足自全。嵩儿个性抗直,亦为世所难容,惟阿奴碌碌,当得终养我母呢。”
阿奴就是周谟的小 字。李络秀闻言,未免感到不欢,哪知后来果如周嵩所言,只有周谟得于避免诛戮,送母归灵,官至侍中中护军乃终。李络秀入《列女传》,故随笔补叙,惟周嵩既有自知之明,仍难免祸,弊在不学。
且说王敦既枉杀周嵩、周筵,复遣参军贺鸾,前往来到沈充之处,向请沈充拨兵,执杀周札诸兄子,进攻袭击会稽。
周札未曾预防,仓猝备兵,但率麾下数百人,出城拒战,兵散被杀。
周札生性贪财吝啬,平时以聚敛为务。王敦攻打会稽时,周札仍不舍得用精良的兵器装备士卒,而是分发一些劣质兵器。士卒都为此离心,不愿为他效力,刚一交战便溃不成军。终于周札因此战死。
周札曾经附和逆党,不死何为?是时已为太宁二年,王敦病尚未愈,延至夏季,病且加重,矫诏拜养子王应为武卫将军,兄长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钱凤进来看望王敦之疾,乘便问王敦道:“公若有万一,王应能接过重任吗?”
王敦瞋目道:“尚未南郊,算什么天子?但教保护东海王及裴妃,此外尽卿兵力,无庸多顾了。”
裴妃即是东海王司马越之妻,但不知王敦何意,乃命保护?
钱凤领命即而出发,王含亦随后东行。王敦又遣人上表,以诛奸臣温峤等人为名,晋明帝当然不睬。
孟秋朔日,王含等水陆二军五万人,掩至江宁西岸,人情惶惧。温峤移军水北,烧断朱雀桥,阻住叛兵。
王含等人不得渡,但在桥南列营。晋明帝欲亲自前往攻击,听闻桥梁毁断,不禁动怒,召温峤入问。
温峤答道:“今宿卫单弱,征兵未集,若被贼突入,危及社稷,宗庙尚恐不保,何爱一桥梁呢?”
晋明帝方才无言。王导作书信致王含,劝令退兵,书云:
近闻大将军困笃,或云已至不讳,惨怛之情,不能自已。寻知钱凤首祸,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窃谓兄备受国恩,当抑制不逞,还镇武昌,尽力藩任,乃猝奉来告,竟与犬羊俱下,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日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不啻亲口供状。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敝,将终之日,委重安期。即王应字。安期断乳未几,又乖物望,便可袭宰相之迹耶?自开辟以来,曾有宰相以孺子为之者乎?诸有耳者,皆知将为禅代,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民,圣主聪明,德洽朝野,兄乃欲妄萌逆节,凡在人臣,谁不愤叹?导门户大小,受国厚恩,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为忠臣而死,不为无赖而生。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子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耶?今为兄计,愿速建大计,擒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若再执迷不悟,恐大祸即至,试思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压制叛逆,岂可当乎?祸福之机,间不容发,兄其早思之。
王含收得书信,并不答复。王导待了两日,未见回音,因而复议及战守事宜。或谓王含、钱凤,挟众前来,宜由御驾自出督战,挫他锐气,方可制胜。
郗鉴道:“群贼为逆,势不可当,宜用智取,未便力敌。且含等号令不一,但知抄掠,吏民惩前毖后,各自为守,以顺制逆,何忧不克?今贼众专恃蛮突,但求一战,我能坚壁相持,旷日持久,彼竭我盈,一鼓可灭。若急思决战,万一蹉跌,虽有申胥等投袂起义,何补既往,奈何举天子为孤注呢?”
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人。于是各军皆固垒自守,相戒勿动。
王含、钱凤,屡次出兵挑战,不得交锋,渐渐的部队士兵就懈怠松弛起来。
郗鉴掩他不备,突然冲入王含军营。王含仓皇命战,前锋将何康,出发遇到段秀,战未三合,被段秀一刀,劈落马下。
王含军众见状大骇,俱拥护王含遁走。段秀等杀到天明,斩首千余级,方渡江归营。
王敦养病姑孰,听闻王含败状,盛气说道:“我兄好似老婢,不堪一战,门户衰败,大事去了。看来只好由我自行。”
说至此,便从床上起坐,方欲下床,不料一阵头晕,仍然仆倒,竟致魂灵出窍,不省人事。有诗咏道:
病亟犹思犯帝京,狼心到死总难更。
须知公理留天壤,乱贼千年播恶名。
毕竟王敦性命如何,且看下节续表。
喜欢济公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