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提案《关于建立“锚点主观体验数据库”及“异常干扰因子分析项目”的建议》,如同一颗投入静水的新石子,在协议核心激起了不同于嬴政那份技术性报告的涟漪。这份文件没有采用常见的冷硬技术术语,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细腻笔触,描绘了被现有监测体系所忽略的人类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我们过于依赖量化数据,”提案开篇写道,“却忘记了那些真正定义‘人类体验’的质化因素——那些无法被简单归类为脑波频率或激素水平的情绪纹理、记忆的朦胧边缘、直觉的闪烁瞬间。正是这些主观现实的碎片,可能最先反映出外部侵蚀的痕迹。”
这份提案的视角确实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冰冷的外部数据或能量模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内部那些难以量化的领域——个体的主观体验、记忆的细节、甚至是被视为“意外”或“干扰”的非逻辑现象。李世民详细论证了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的必要性:它不仅能够弥补纯数据分析的盲区,更可能为早期预警提供全新的指标。
他特别提出了“异常干扰因子”的概念,以乾隆为例,描述了那些看似随机、荒诞却可能蕴含深层信息的事件。“在混沌理论中,”他写道,“蝴蝶翅膀的振动可能引发风暴。在这个封闭系统中,某些个体的‘异常’行为,是否也可能是更大干扰的先兆?我们不应因其不合逻辑而忽视,反而应因其不合逻辑而重视。”
协议核心(或者说逸一)对这份提案进行了长达七十二小时的连续评估。与嬴政那份高风险高收益的“垂钓”计划不同,这份提案的风险相对较低(主要涉及沟通和伦理问题),但其潜在价值却难以估量。挖掘锚点的深层体验,或许能揭示出外部侵蚀更微妙的影响,甚至发现一些未被系统监测到的内部互动模式。而对“异常干扰因子”(如乾隆)的研究,虽然看似荒诞,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任何可能的变量都值得关注。
逸一的虚影在数据流中静静伫立,她检索着类似的历史案例。确实,在过去七百个标准循环中,有三十四起无法合理解释的事件最终被证实与外部干扰存在相关性。这些事件在当时都被标记为“偶然”或“系统错误”。李世民的提案触动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监测维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协议的批复下达:
【提案《关于建立“锚点主观体验数据库”及“异常干扰因子分析项目”的建议》原则性批准。】 【执行等级:机密。】 【执行细则:】
1. 成立‘内省’项目组(虚拟),由李世民(Level 1)负责协调。
2. 允许以非强制、自愿原则,对相关锚点(首期目标:霍去病、乾隆)进行结构化访谈和心理评估。
3. 访谈内容需严格保密,数据直接上传至协议加密数据库。
4. 对‘异常干扰因子’的观察需保持距离,不得进行主动干预或刺激式实验。
5. 嬴政(Level 2)拥有对该项目数据的调阅权(需申请),以辅助其外部研究。
批复虽然没有带来权限的立刻提升,但赋予了李世民一个正式的“项目”和明确的职责范围。这让他精神一振,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他立即开始工作,首先调阅了所有可用的心理学文献和历史访谈记录,为即将开始的交流做准备。
他特别仔细研究了霍去病的个人档案——不仅仅是官方记录,还包括所有可得的监控数据和医疗报告。他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将领的肖像:勇敢、果断、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但同时也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习惯于用行动而非语言来应对世界。这对访谈来说是个挑战。
李世民设计了一套渐进式的访谈方案,从最表层的感受开始,逐步深入。他准备了多种引导方案,以备霍去病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他还请求医疗AI提供协助,在访谈期间密切监测霍去病的生理指标,以便在出现过度应激反应时及时中断。
此时的霍去病,经过又一次的强制镇静和后续的恢复,情况逐渐稳定下来。那外来的印记似乎因为这次的剧烈反噬而变得更加沉寂。他的身体基本康复,但精神上的疲惫和警惕却显而易见。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居住区内,避免与外界接触,甚至连虚拟训练都暂停了。
当医疗AI向他转达李世民的访谈请求时,霍去病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他对任何形式的“询问”都本能地排斥,这让他想起战前审讯俘虏的场景。但AI随后强调的“自愿原则”和“保密性”稍微缓解了他的顾虑。而最后那句“理解外部威胁、帮助其他可能受害者”则打动了他。他亲身经历过那种可怕的感觉,他不希望还有其他人经历。
沉默了将近一个标准时后,霍去病生硬地同意了。“但我有权随时停止,”他补充道,“而且我不会回答我觉得不该回答的问题。”
访谈在一个经过精心布置的、相对舒缓的环境中进行。这个房间被设计成类似汉代宫廷偏殿的风格,但色调更加柔和,光线更加温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这是根据霍去病的偏好设置的。只有李世民(通过高清全息通讯)和霍去病两人,但医疗团队在后台随时待命。
李世民的全息影像经过特殊处理,显得更加真实和亲和。他穿着简单的唐代常服,而不是官服,以减少正式感。他首先表达了感谢,然后再次强调了自愿和保密原则。
开始的问题确实非常简单和平常:“最近休息得如何?”“饮食是否习惯?”“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活动?”霍去病的回答起初非常简短、干涩,甚至有些词不达意。他不是一个善于描述复杂内心感受的人。
喜欢养成类打造独一无二的景区
“我们过于依赖量化数据,”提案开篇写道,“却忘记了那些真正定义‘人类体验’的质化因素——那些无法被简单归类为脑波频率或激素水平的情绪纹理、记忆的朦胧边缘、直觉的闪烁瞬间。正是这些主观现实的碎片,可能最先反映出外部侵蚀的痕迹。”
这份提案的视角确实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冰冷的外部数据或能量模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内部那些难以量化的领域——个体的主观体验、记忆的细节、甚至是被视为“意外”或“干扰”的非逻辑现象。李世民详细论证了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的必要性:它不仅能够弥补纯数据分析的盲区,更可能为早期预警提供全新的指标。
他特别提出了“异常干扰因子”的概念,以乾隆为例,描述了那些看似随机、荒诞却可能蕴含深层信息的事件。“在混沌理论中,”他写道,“蝴蝶翅膀的振动可能引发风暴。在这个封闭系统中,某些个体的‘异常’行为,是否也可能是更大干扰的先兆?我们不应因其不合逻辑而忽视,反而应因其不合逻辑而重视。”
协议核心(或者说逸一)对这份提案进行了长达七十二小时的连续评估。与嬴政那份高风险高收益的“垂钓”计划不同,这份提案的风险相对较低(主要涉及沟通和伦理问题),但其潜在价值却难以估量。挖掘锚点的深层体验,或许能揭示出外部侵蚀更微妙的影响,甚至发现一些未被系统监测到的内部互动模式。而对“异常干扰因子”(如乾隆)的研究,虽然看似荒诞,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任何可能的变量都值得关注。
逸一的虚影在数据流中静静伫立,她检索着类似的历史案例。确实,在过去七百个标准循环中,有三十四起无法合理解释的事件最终被证实与外部干扰存在相关性。这些事件在当时都被标记为“偶然”或“系统错误”。李世民的提案触动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监测维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协议的批复下达:
【提案《关于建立“锚点主观体验数据库”及“异常干扰因子分析项目”的建议》原则性批准。】 【执行等级:机密。】 【执行细则:】
1. 成立‘内省’项目组(虚拟),由李世民(Level 1)负责协调。
2. 允许以非强制、自愿原则,对相关锚点(首期目标:霍去病、乾隆)进行结构化访谈和心理评估。
3. 访谈内容需严格保密,数据直接上传至协议加密数据库。
4. 对‘异常干扰因子’的观察需保持距离,不得进行主动干预或刺激式实验。
5. 嬴政(Level 2)拥有对该项目数据的调阅权(需申请),以辅助其外部研究。
批复虽然没有带来权限的立刻提升,但赋予了李世民一个正式的“项目”和明确的职责范围。这让他精神一振,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他立即开始工作,首先调阅了所有可用的心理学文献和历史访谈记录,为即将开始的交流做准备。
他特别仔细研究了霍去病的个人档案——不仅仅是官方记录,还包括所有可得的监控数据和医疗报告。他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将领的肖像:勇敢、果断、有着超乎常人的直觉,但同时也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习惯于用行动而非语言来应对世界。这对访谈来说是个挑战。
李世民设计了一套渐进式的访谈方案,从最表层的感受开始,逐步深入。他准备了多种引导方案,以备霍去病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他还请求医疗AI提供协助,在访谈期间密切监测霍去病的生理指标,以便在出现过度应激反应时及时中断。
此时的霍去病,经过又一次的强制镇静和后续的恢复,情况逐渐稳定下来。那外来的印记似乎因为这次的剧烈反噬而变得更加沉寂。他的身体基本康复,但精神上的疲惫和警惕却显而易见。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居住区内,避免与外界接触,甚至连虚拟训练都暂停了。
当医疗AI向他转达李世民的访谈请求时,霍去病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他对任何形式的“询问”都本能地排斥,这让他想起战前审讯俘虏的场景。但AI随后强调的“自愿原则”和“保密性”稍微缓解了他的顾虑。而最后那句“理解外部威胁、帮助其他可能受害者”则打动了他。他亲身经历过那种可怕的感觉,他不希望还有其他人经历。
沉默了将近一个标准时后,霍去病生硬地同意了。“但我有权随时停止,”他补充道,“而且我不会回答我觉得不该回答的问题。”
访谈在一个经过精心布置的、相对舒缓的环境中进行。这个房间被设计成类似汉代宫廷偏殿的风格,但色调更加柔和,光线更加温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这是根据霍去病的偏好设置的。只有李世民(通过高清全息通讯)和霍去病两人,但医疗团队在后台随时待命。
李世民的全息影像经过特殊处理,显得更加真实和亲和。他穿着简单的唐代常服,而不是官服,以减少正式感。他首先表达了感谢,然后再次强调了自愿和保密原则。
开始的问题确实非常简单和平常:“最近休息得如何?”“饮食是否习惯?”“有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活动?”霍去病的回答起初非常简短、干涩,甚至有些词不达意。他不是一个善于描述复杂内心感受的人。
喜欢养成类打造独一无二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