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买进未来-《超气人影帝不为人知的那些年》

  【系统:李洛!李洛!】

  就在车速加快驶入工业区的时候,李洛猛然身体一震,额角一滴冷汗滑下。

  “怎么了?”陈思言敏锐地注意到他的异样。

  李洛没回答,视线有些涣散,他下意识抬手扶住额头,整个人像是被什么沉重的记忆压住了一样——

  眼前的画面陡然一转。

  *

  深夜,办公室灯光昏黄,桌上铺满了会议纪要和融资报告。卫德运坐在角落的沙发上,领带松开,手里拿着一份投资人撤资函,神色阴沉。

  黄建国推门进来,脚步一顿,看了他一眼,开口声音依旧是惯有的高亢:“又在看那些报告?你都看了三遍了,能解决什么问题?”

  卫德运没说话,只是把文件轻轻放下,抬眼望他:“刚才财务部那边传来消息,账上还能撑不到三个月。上个月走了两个大客户,这个月刚批的航线又因为政策卡住了。”

  黄建国眉头一皱,“政策这种事,变了就变了,不是你我能控制的。政府现在风向都在有人机、通航旅游那一块,我们这低空货运的路,得自己闯。”

  “是,”卫德运点头,“所以我们要钱。但现在谁愿意投钱?B轮估值拉得太高,现实根本撑不住。现在老股都在套现,一级市场一片冷清,新的投资人压价压得狠,根本不看未来只盯着资产负债表。”

  黄建国嗤笑一声:“他们压价,是因为你们财务部把账做得太‘透明’。要是当初跟我说的一样,该讲故事的时候讲故事,该做数字的时候做数字,还怕这点风浪?”

  卫德运眉头紧皱,目光里多了一丝寒意:“你让我财务作假?”

  “别说得那么难听,”黄建国走近一步,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年头谁不是画饼讲故事?你再有理想,也得活下去。公司没了,理想算什么?”

  “可我们是货运,不是影视公司。”卫德运声音低哑,“我们真的要做的,是把航线飞通、把货送到,而不是靠PPT套钱。”

  空气沉默了几秒,黄建国转过身,背对着他说:“卫德运,你有理想我知道。但你别忘了,你是我从会计师事务所里挖出来的,是你自己说想干一票大的。现在轮到你扛着了,你要是退了,我可就真成孤家寡人了。”

  卫德运低头沉默许久,眼神中满是挣扎。良久,他问:“如果这轮没融资成功,你打算怎么办?”

  黄建国顿了顿,语气突然轻了些,却透着一股冷意:“那就换个壳,把不良资产剥离,再拉一拨新团队。反正壳公司我早备好了。”

  卫德运抬头,一瞬间明白了什么。他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说出口。只是缓缓站起身,把手上的文件叠好,递给黄建国:“那这些,还是你自己看吧。”

  *

  卫德运辞职那天,没有惊动任何人。

  他悄悄收拾了办公室的东西,一只旧皮箱、一堆财务报表草稿和一本翻烂了的《民航法规》。

  ——他是金融背景出身,对航空航天原本是一无所知的,为了补课花了大量的功夫。

  门外仍是一如既往的嘈杂,黄建国在会议室里高声宣讲新融资计划,试图忽悠新的投资人。

  卫德运有时候确实很佩服黄建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不会展现在脸上,他能让人看见的,都是他希望别人看见的。

  他做不到,也理解不了,所以他选择离开。

  祝黄建国和公司好运吧。

  离开那栋写字楼,他回了趟老家,整整一个月没再和任何前同事联系。

  他原以为自己只是短暂逃避,但现实比他想象的还冷。

  之后简历投出去一堆,没有回音。

  几家基金原本和他私交不错的朋友,电话接了却转头说:“黄建国那个公司已经倒了。现在监管查得紧,不敢碰你们那种前期靠空转估值的项目。说实话,我还是挺看好你们这个项目的,但航空航天类的项目大家现在都不敢投了,前期投入太高了,谁能知道自己压的那一注就一定是对的呢?”

  甚至有人劝他:“你要真有材料,就写篇行业反思报告,或者匿名爆个料,也许还能火一把。”

  他没理会这些。他开始一个人写东西,复盘自己在那家公司三年的全部流程:每一笔融资的资本结构、每一轮估值的计算方式、每一张发票的瑕疵。他想找出那个节点,那个他没能及时喊停的转折点。

  但越写,他越发现,那根本不是某一个错误,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沉沦。

  有一次,他在电脑上看着那张被过度包装的B轮投资推介书,忽然想起黄建国的话:“我们不是在骗投资人,我们是在让他们买进未来。”

  卫德运其实是相信这个未来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国内的投资人都是短视的,他们需要的快速看见ROI。

  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会十年二十年的等一个企业成长起来。

  投资人的未来,从来不是十年后的,而是基金三年到期退出时的收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后来,他接了一份顾问的短工,为一家还在孵化阶段的新能源无人机公司做财务模型,工作内容简单枯燥,薪水也不高。

  老板年轻,技术出身,看他的眼神里始终带着戒备——像是怕他会把这个项目也推向那个“黄建国式的深渊”。

  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共享办公室外的天台上抽烟,夜风很冷。他想给黄建国发条消息,想问问他现在怎么样了。

  却终究没发出那条消息。

  *

  天快亮的时候,他掐灭烟头,起身下楼。街道安静得出奇,霓虹灯的光还没完全褪去,仿佛这城市里最真实的一刻,恰恰是在所有人都沉睡的时候。

  他决定开始新的尝试。

  不是重新回航空,也不是继续做财务顾问。

  那一晚,他意识到,自己这么多年沉迷于数据、估值和模型,始终只是一个被动等待资本认可的人。

  可如果一直在资本链条的末端,无论多努力,都只能是个执行者,终究会被大环境和大佬的判断所左右。

  他开始去研究土地招拍挂政策、城中村改造流程,学习房地产金融的操作逻辑。

  他白天做顾问的兼职,晚上泡在图书馆和城市规划论坛,甚至跑去一些政府招商推介会旁听,混在人堆里听前排那些地产老总如何“讲故事”和“拆盘”。

  他不是第一个这样转型的人。

  很多从风投圈里掉出来的人,要么回归职场,要么就像他一样,投身更“具确定性”的领域。

  而地产,是过去二十年中国最确定、也最复杂的游戏。

  喜欢超气人影帝不为人知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