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邸报扩版,声入万家-《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平定阎圃叛乱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南郑城中弥漫的紧张气氛也未彻底消解,

  但我深知,仅仅依靠武力镇压和事后的安抚是远远不够的。

  思想的阵地,人心的向背,同样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更为关键的战场。

  之前草创的《汉中邸报》,在对抗士族谣言污蔑、传递官方声音方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但这仅仅是被动防御。

  如今,汉中初定,新政推行的阻力被强行扫除了一大半,

  是时候将这块阵地,从简单的“辟谣板”,升级为真正能够引导舆论、开启民智、凝聚人心的——官方喉舌了。

  这日,我召集了徐庶,以及暂时负责邸报编撰刊印的一位名叫“文林”的老吏。

  这位老吏原是张鲁手下的一个小文书,字写得还算工整,为人也算勤勉,

  在之前的邸报工作中表现尚可,便暂时让他负责具体事务。

  “元直,文老,”我开门见山,

  “邸报之事,虽是小道,却关乎民心向背,不可不察。

  前番邸报在澄清吏治、驳斥谣言上小有成效,但其功用,远不止于此。”

  徐庶微微颔首,显然明白我的意思:

  “主公所言极是。民智未开,易受蒙蔽。

  邸报若能持之以恒,以正视听,确是善政。”

  文林则有些惶恐地躬身道:

  “小老儿愚钝,不知太守大人有何新的示下?定当竭力去办。”

  我走到沙盘前,那上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部署,而是开始标注一些民生相关的区域。

  “我意,扩充邸报之内容,增发其数量,务求使其声入万家,至少要覆盖南郑及周边各县的主要乡镇。”

  “扩充内容?”徐庶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主公有何想法?”

  “其一,政令宣讲,要更细致,更通俗。”

  我说道,

  “不能仅仅是张贴法令条文,那对目不识丁的百姓而言,形同天书。

  要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清楚为何要推行军功授田?

  为何要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新政对他们究竟有何好处?

  要让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

  “其二,要扬善惩恶,树立典型。”

  我继续道,

  “新政推行中,涌现出的忠勇将士、勤勉官吏、积极拥护新政的百姓,

  他们的事迹要登上去,广为传颂。

  比如,此次授田,哪些士兵分到了好地,他们是如何奋勇杀敌立功的?

  哪个乡屯积极配合丈量土地?

  哪个工坊的匠人改良了工具?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空洞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其三,要普及常识,惠及民生。”

  我想到了刚刚起步的医署,

  “医署新立,卫生防疫至关重要。

  可以在邸报上,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一些基本的清洁卫生习惯,

  如何处理污水,如何预防常见疾病。

  还有,军功授田后,许多士兵成了自耕农,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农业技巧,

  如何选种,何时播种,如何应对病虫害。

  这些看似琐碎,却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计与健康。”

  “其四,可酌情增加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

  我补充道,“不必长篇大论,可以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甚至是改编的故事,

  但核心思想要与我们的施政理念相符,潜移默化地宣扬忠诚、勤劳、诚信、互助等品质,破除一些陈规陋习。”

  徐庶听得连连点头,目光越来越亮:

  “主公此策,高明!

  如此一来,邸报便不再是冷冰冰的官府文告,

  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既能教化,又能安抚,更能凝聚人心。

  只是……”

  他略一沉吟,

  “内容如此丰富,编撰、刊印所需人手、物力,以及……”

  他顿了顿,“执笔者之文采,恐非易事。”

  文林也面露难色:

  “太守大人,小老儿勉力为之尚可,

  但要写得既通俗易懂,又要引人入胜,还要……那些故事……小老儿才疏学浅,恐难担此重任。

  且如今城中识字之人本就不多,擅长舞文弄墨者,更是寥寥。

  印刷之事,全靠手抄或少量技术粗劣的雕版,效率极低,要增发数量,恐怕……”

  他们提出的困难,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汉中偏远,文化本就不及中原繁盛,加之张鲁以宗教治民,对世俗文化教育并不重视,人才凋敝是现实。

  至于印刷技术,这更是时代的局限。

  我不由得在心中轻轻一叹。

  唉,若是文姬在此,这邸报的文采与格调,何至于如此捉襟见肘?

  她那冰雪聪明的才智,信手拈来的文采,定能将这些政令道理,写得既典雅又易懂,深入人心。

  那些科普知识、通俗故事,在她笔下,定然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她不仅能写,更能深刻理解我那些超越时代的理念,

  将其转化为这个时代能够接受的语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也不知她和老吴他们,在江东是否安好?

  算算时间,糜贞的信应该快到了,希望一切顺利,他们能早日启程……

  甩开这片刻的思绪,我看向徐庶和文林,语气坚定:“困难是有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对文林道:

  “文老不必过谦。

  你先尽力去做,我会让府中略通文墨之人协助你。

  至于文采,初期不必强求华丽,清晰、准确、通俗是第一要务。

  故事可以先从搜集民间传说开始,选择积极向上的进行简单整理。

  往后,我会逐步建立专门的编撰队伍。”

  然后我转向徐庶:

  “元直,印刷之事,要多想办法。

  阎圃等叛逆之家,抄没了不少家产,其中应有纸张、笔墨等物,可调拨一部分给邸报使用。

  另外,城中可有擅长雕刻的工匠?

  无论是木雕还是石刻,都可招募来,尝试改进雕版印刷。

  我有一些……嗯……想法,或许可以提升些许效率,稍后与你详谈。”

  我脑中闪过活字印刷的雏形,但眼下条件还不成熟,

  只能先从优化现有雕版技术入手,比如流水线作业,标准化字模大小等等。

  “人手方面,”我补充道,

  “张贴和宣讲邸报,可以发动那些刚刚获得田产、对新政充满感激的士兵,

  以及一些脑子灵活、愿意为官府效力的年轻人。

  让他们深入乡里,为不识字的百姓诵读、讲解。

  这既是宣传,也是一种变相的识字教育。”

  徐庶目光一闪,抚掌道:

  “主公此法甚妙!发动受益者宣传新政,事半功倍!属下这便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日,负责邸报的小小官署变得异常忙碌。

  在徐庶的统筹下,人手得到了补充,抄没来的纸墨也运抵了仓库。

  文林老当益壮,带着几个识字的年轻人,开始按照我的要求,重新编排邸报的内容。

  我抽空去看了几次,亲自审阅稿件,对一些过于生硬的措辞进行修改,力求通俗易懂。

  我还特意找来几个略懂雕刻的匠人,和徐庶一起,尝试改进雕版工艺,虽然进展缓慢,但终究是开始了。

  数日后,第一期扩版后的《汉中邸报》终于面世了。

  篇幅比之前大了不少,内容也丰富了许多。

  除了最新的几条安民告示和太守府令,还刊登了第一批获得授田士兵的名单和简短事迹,

  介绍了简单的沤肥方法,提醒大家注意饮水卫生,

  甚至还有一篇改编自《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邸报张贴出去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告示栏前围观的百姓比以往多了数倍。

  识字的人高声朗读,不识字的人侧耳倾听。

  “快看!王二狗的名字上报了!他真的分到地了!”有人惊喜地喊道。

  “这里说,喝生水容易拉肚子?真的假的?”

  “这个沤肥的方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回去试试!”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各种议论声此起彼伏。

  虽然仍有疑虑和不解,但邸报传递出的信息,无疑是积极的、具体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那些曾经被谣言搅得惶恐不安的心,开始被新的信息所填充,

  对太守府的疑虑和恐惧,也开始被好奇和一丝期望所取代。

  我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慨。

  文化的建设,思想的改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扩版后的邸报,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虽然只能激起小小的涟漪,

  但只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终有一天,能够改变整个湖泊的流向。

  声入万家,道传千里。

  这,便是我以文“化”成的第一步。

  前路漫漫,但我已经看到了那一点,足以燎原的——星光。

  喜欢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