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药香如故-《医女的大唐恋歌》

  张思贞的指尖停在药方上,轻得像一只蝴蝶落在花瓣上。这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已经泛黄,边缘微微卷起,却奇迹般地保存完好,仿佛这四十年的光阴都不忍心在上面留下太多痕迹。

  \"师父,这药方...\"他声音很轻,生怕惊扰了纸上的墨迹,\"这'当归'的'归'字写得真好。\"

  苏瑶从药柜的另一侧走过来,手里捧着一摞发黄的线装书。她将书放在案几上,凑过来看思贞手中的药方。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来,在药方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你师祖写字向来如此。\"苏瑶的声音里带着怀念,\"他说开方如做人,一笔一划都要端正。尤其是'当归'这味药,更要写得工整——当归当归,游子当归。\"

  思贞小心地将药方放在案几上,用手指轻轻抚平那些几乎不可见的褶皱。她的目光落在药方角落的小注上:\"雪夜用,加葱白三段\"。字迹比正文潦草许多,像是匆匆记下的。

  \"师父,这个'雪夜'的故事...\"思贞抬头,眼睛里闪着好奇的光芒。

  苏瑶微微一笑,在思贞旁边的藤椅上坐下。她伸手从案几上的茶壶里倒了两杯茶,递给思贞一杯。\"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还只是个刚入门的小徒弟。\"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聆听这个故事。

  \"那年的雪来得特别早,十一月初就下了场大雪。\"苏瑶的声音变得悠远,\"山神庙离镇上有二十里路,你师祖去给庙里的老和尚看病。回程时天已经黑了,雪越下越大。\"

  思贞屏住呼吸,双手捧着茶杯,茶水早就不冒热气了。

  \"就在山神庙前的台阶上,你师祖发现了一个人。\"苏瑶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茶杯,\"是个赶车人,已经冻僵了,只有一丝微弱的脉搏。你师祖把他拖进庙里,生起火堆。\"

  思贞想象着那个画面:风雪交加的黑夜,破败的山神庙,师祖一个人在那里救人。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药方。

  \"庙里只有几味最普通的药材,就是你手上这方子里的。\"苏瑶指着药方,\"荆芥、防风、生姜...你师祖说,那人不仅是风寒入体,更是阳气将绝。这三味药虽能发散风寒,但回阳之力不足。\"

  苏瑶停下来,啜了一口茶。思贞急切地问:\"然后呢?\"

  \"你师祖在庙里找了一圈,最后在灶台边发现了一捆大葱。\"苏瑶的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葱白辛温,能通阳达表。他立刻剥了三段葱白加入药中,煎成浓汁,一口口喂给那人。\"

  思贞低头看药方,那潦草的\"加葱白三段\"几个字突然变得生动起来。她仿佛看见师祖在摇曳的火光下匆匆记下这几个字,生怕忘记了这关键的调整。

  \"后来呢?那人活下来了吗?\"思贞问道,声音里满是期待。

  苏瑶点头:\"第二天清晨,雪停了。那人醒过来,说自己姓陈,是给县城商号送货的,半路遇上了狼群,马惊了,车翻了,他徒步走了很久才到山神庙...\"

  \"所以师祖后来特意在药方上加了这条注释。\"思贞恍然大悟,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小字。

  \"正是。\"苏瑶放下茶杯,\"你师祖常说,医者用药如将帅用兵,讲究'因地制宜'。同样一张方子,在不同情况下要做不同调整。这'加葱白三段'不是随意写的,而是在那个特定环境下最恰当的变通。\"

  思贞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再次细读药方,这次看得更仔细了。\"师父,为什么'当归'要放在最后?按常规不是应该先写君药吗?\"

  苏瑶赞许地看了思贞一眼:\"好问题。你师祖这个方子看似普通,其实暗藏玄机。你看剂量——荆芥三钱,防风五钱,生姜两片...\"

  \"防风用量比荆芥大。\"思贞立刻发现。

  \"不错。\"苏瑶解释道,\"风寒初起,本应以荆芥为君发散表邪。但这方子针对的是已经深重的风寒,防风辛温发散力更强,还能胜湿止痛,所以为君药。而当归...\"

  \"当归补血活血!\"思贞眼睛一亮,\"师祖是用它来调和营卫,防止发散太过伤及阴血!\"

  苏瑶满意地笑了:\"正是如此。你师祖用药讲究'留人治病',无论怎么发散表邪,都不忘固护根本。所以他特意把当归放在最后,提醒我们发散之余莫忘补益。\"

  思贞突然觉得手中的药方沉甸甸的,这薄薄一张纸上凝聚的不仅是几味药材,更是师祖一生的智慧。

  \"师父,我能抄录一份吗?\"思贞恳切地问。

  苏瑶起身走向里屋:\"不必抄录,这本就该传给你。\"她从里屋捧出一个红木匣子,匣子表面雕刻着精美的灵芝纹样。

  思贞屏住呼吸,看着苏瑶打开匣子。里面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摞药方,每一张都用薄如蝉翼的宣纸书写,边缘泛黄但保存完好。

  \"这是...\"思贞的声音微微发颤。

  \"你师祖留下的全部药方。\"苏瑶轻轻抚摸着那些纸张,\"一共六十八张,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把它们正式传给你。\"

  思贞的手悬在半空,不敢去接。\"师父,这太贵重了...\"

  \"贵重的东西才要传给值得的人。\"苏瑶坚定地说,\"你跟着我学了七年,从辨认草药到切脉诊病,我都看在眼里。你天生就是该吃这碗饭的人。\"

  思贞的眼睛湿润了。她小心翼翼地接过木匣,感觉像是接过了百年的传承。\"师父,我...\"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年轻妇人抱着孩子冲进医馆,满脸惊慌:\"大夫!救命啊!我家孩子烧得厉害!\"

  苏瑶和思贞同时站起身。思贞迅速将木匣放在案几上,快步走向那位母亲。孩子约莫一岁大,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哭声嘶哑。

  思贞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烫得吓人。\"什么时候开始发热的?\"她一边问,一边示意妇人坐下。

  \"昨、昨晚开始的,\"妇人带着哭腔说,\"一开始只是有点热,我给他擦了身子,以为能好。谁知道今早更厉害了,连奶都不肯吃...\"

  苏瑶已经取来了脉枕。思贞将孩子的小手腕放在脉枕上,三指轻轻搭上。孩子的脉象浮数有力,像是风寒化热的征象。

  思贞抬头看向苏瑶:\"师父,像是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苏瑶微微点头:\"你看怎么处理?\"

  思贞的脑海中闪过刚才看过的师祖药方。她深吸一口气:\"当以辛凉解表为主,但孩子太小,剂量要轻。可以用金银花、连翘...\"

  \"加上一味竹叶。\"苏瑶补充道,\"清热而不伤正。\"

  思贞眼前一亮:\"对!再加一点点薄荷,助其发散表邪!\"

  苏瑶赞许地笑了笑:\"去吧,按你说的配药。我去熬些温水,给孩子擦身降温。\"

  思贞快步走向药柜,心中默念着药方配比。她的手在药屉间穿梭,动作熟练而精准。取药时,她不经意瞥见了案几上的红木匣子,那些泛黄的药方静静地躺在里面,仿佛师祖正在看着她。

  称药时,思贞发现药柜角落里放着一把小小的铜秤,那是师祖当年用过的。她小心翼翼地取出来,铜秤表面已经氧化发黑,但刻度依然清晰。当她翻过秤盘时,发现底部刻着四个小字:医者仁心。

  思贞的眼眶又湿了。她定了定神,开始按照心中所想称量药材。金银花一钱,连翘八分,竹叶六分,薄荷三分...铜秤的指针微微晃动,最后稳稳停在刻度上。

  \"好了吗?\"苏瑶从后院回来,手里端着一盆温水。

  思贞将配好的药材包在桑皮纸中:\"好了,师父。我这就去煎药。\"

  \"等等。\"苏瑶叫住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纸包,\"再加一味蝉蜕,三分即可。孩子哭得厉害,蝉蜕能清热利咽,还能镇惊。\"

  思贞接过纸包,心中豁然开朗。她突然明白了师祖药方上那些小注的意义——行医数十年的经验,就在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中。

  药炉上的水已经沸腾。思贞将药材一一投入,金银花和薄荷的清香立刻弥漫开来。她盯着跳动的火苗,耳边是孩子断断续续的啼哭和苏瑶温柔的安抚声。

  这一刻,思贞感觉师祖仿佛就站在她身后,通过那些药方指导着她。她终于明白师父为何选择今天将药方传给她——医道的传承,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在面对病患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药煎好了,深琥珀色的药汁散发出混合的草本香气。思贞小心地将药汁滤入碗中,又兑了些凉开水降温。

  \"来,慢慢喂。\"她将碗递给那位母亲,\"每次一小勺...\"

  妇人感激地点头,颤抖着手接过药碗。孩子起初抗拒,但尝到甜味的药汁后,渐渐安静下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吞咽。

  思贞站在一旁观察,看到孩子潮红的脸颊渐渐褪去一些血色,呼吸也变得平稳了些。她长舒一口气,回头看向师父。